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金骏眉>金骏眉鉴别>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有哪些

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有哪些

2018-03-22 访问量: 180 茶礼仪网

  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相对来说更好的体现出了红茶的文化,体现出了这款红茶的功效和作用,所以现在很多喜欢喝金骏眉红茶的人,为了更熟悉了解这款红茶,想全面了解一下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下面内容就给喜欢喝红茶的你,全面介绍了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有哪些,你可以全面了解一下。

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有哪些

  金骏眉属于什么茶

  金骏眉属于红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关 ,其茶外形细小紧秀,色泽金、黄、黑相间,汤色金黄,滋味甘甜、醇厚,有独特的果香,是非常难得的红茶之珍品。接着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金骏眉的相关知识。

  金骏眉产地

  金骏眉,采摘于红茶的发源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关,桐木关地势高峻,森林覆盖率广,雨量充足,土壤湿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

  金骏眉干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褐黄、金黄,香气清新。冲泡之后,茶汤色金黄透亮,滋味浓醇,回甘明显,香气清高持久。金骏眉非常的耐泡,即使数次冲泡,口感依然甘甜醇厚,叶底舒展后,牙尖秀挺、光亮。

  金骏眉主要功效

  金骏眉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茶碱、茶多酚、维生素、肌醇、叶酸.....等等成分,具有强心解痉、活血化瘀、消炎抑菌、促进血液循环、清热解毒等功效。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介绍,相信你也了解了金骏眉属于什么茶?也了解了它的产地,以及金骏眉红茶品质特征和功效,所以在了解以后,为了自己能真正感受到这款茶的文化,真正体现出金骏眉红茶的功效和作用,可以在进入冬季以后,选择喝金骏眉红茶,通过自己经常喝这款茶,就能让自己真正感受到这款茶的功效和作用。

有用+10
分享

如何把假的金骏眉红茶分辨出来

  金骏眉是红茶的一个种类,也是深受爱红茶的人喜欢的一种,但是也因为金骏眉是一种比较名贵的茶而被一些不良商家拿别的来冒充赚取利益,如果不懂得分辨红茶真的会被骗的,所以如何把假的金骏眉红茶分辨出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根据金骏眉的特征来了解一下有关真假金骏眉如何分辨。

如何区分真假金骏眉红茶

  金骏眉红茶是于清明前采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小种野茶的茶芽,采集芽尖部分,由熟练的采茶女工手工采摘,每天一女工只能采芽尖约2千粒,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每500克金骏眉红茶需数万颗芽尖。

  分辨金骏眉的方法:

  1、观外形:因桐木正山金骏眉多为奇种,茶芽身骨较小,制成的干茶外形细瘦、紧结。又因正山金骏眉全手工揉捻,致其外形稍呈卷曲。干茶色泽以金黄、褐、银、黑四色相间。

  2、看汤色:呈琥珀色。橙黄、清澈、明亮为上;红、浊、暗色为次。

  3、闻茶香:干香清甜、花果香明快。开泡后蜜香馥郁,沁人心脾。

  4、品茶韵:正山金骏眉茶汤浓郁、绵软、醇厚、爽滑,不苦不涩,耐冲泡,汇聚精、气、神,具有醒思、怡神、养生功效。

  5、评叶底:叶底呈鲜活明亮的古铜色为上,红褐色为次。

  把假的金骏眉红茶分辨出来是需要爱茶者有一定的经验,并且要了解金骏眉的发展文化以及产地情况的,总之不是短时间就能学到的。但是通过以上介绍的各个方面来分辨还是可以找到真的金骏眉红茶的。如果自己做不到,不能分辨出真假的话,那购买的时候就可以去正规的专卖店来购买,这种地方的质量还是可以有保障的。

什么红茶好?推荐金骏眉

  随着现在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都知道红茶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加,那么在这么多的红茶种类中,什么红茶好呢?想要选择好的红茶也不难,下面就来看看红茶中的精英种类以及我会教大家一些好的小妙招去挑选茶叶。

  什么红茶好?金骏眉就很不错,金骏眉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这也是其在短短数年就成为了最瞩目耀眼的原因: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从疗疾健身上说,生长环境优越,加上有独创的无与伦比的制作工艺,因此它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化学成分物质非常丰富,具有显著的疗疾保健功能。

什么红茶好

  什么红茶好?金骏眉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饮茶后能破睡、提神、去烦、解除疲倦、清醒头脑、增进思维,能显著地提高口头答辩能力及数学思维的反应。咖啡碱和茶碱还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还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相信看完上面的介绍,大家以后在选购茶叶的时候就不会感到茫然了,我们先要确定自己购买茶叶的目标,然后在选购的时候利用上面教大家的一些方法,选择质量和品质最好的茶叶,这样一层一层下来,选出的茶叶保证称心如意。

金骏眉品饮艺术之水要好

中国古代诸多茶书中,有不少是评鉴水质的。但真正将品水艺术化、系统化的还是明人田艺蘅。

武夷山泉水

他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好茶必须要用好水来泡。茶与水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亲密。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同朝张大厦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更是明确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名茶得甘泉,犹如人得仙丹,精神顿异。无好水是不可与论茶的。
 

武夷山泉水

(一) 武夷山金骏眉品饮宜茶用水

武夷山甘甜的山泉水,泡茶专用

按照水的来源,宜茶用水可分为天水类、地水类、再加工水三大类。

1.天水类

包括雨、雪、霜、露、雹等。立春雨水最适泡茶。这是因为立春雨水得自然界春发万物之气,用于煎茶可补脾益气。我国中医认为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甘露更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用草尖上的露水煎茶可使人身体轻灵、皮肤润泽。用鲜花中的露水煎茶可使人容颜娇艳。

2.地水类

(1)泉水 科学分析表明,泉水涌出地面之前为地下水,经底层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水质清澈透明。沿溪涧流淌,吸收空气,增加溶氧量,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了岩石和土壤中的纳、钾、钙、镁等元素,具有矿泉水的营养成分。用之泡茶,色香味俱佳。

(2)江、河、湖水 均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浑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江、河、湖水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植被生长繁茂、污染物较少之地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正如唐陆羽所言:“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就是这个道理。

(3)井水 宜取深井之水。因为深井之水也属地下水,在耐水层的保护下,不易被污染;同时被过滤的距离远,水质洁净。而浅层井水则易被地面污染物污染,水质一般较差。有些井水含盐量高,不宜用于泡茶。所以若能汲得活井之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4)自来水 一般采自江、河、湖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有时因为处理水质所用的氯化物过多,使自来水产生一种异味,对沏茶是不利的。可将自来水注入洁净的容器,让其静置过夜,使氯气挥发散去。煮水时适当延长沸腾的时间,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用自来水泡茶最好的办法是,在煮水的容器内置1-2节竹炭与自来水一起煮,能吸收异味、净化水质,达到理想的泡茶效果。

竹炭一般系选择高山五年以上生的毛竹为原料,经特殊工艺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炭。竹炭的最大特性是分子结构呈六角形,质地坚硬,细密多孔,具有超强的吸附性。目前初步研究表明,竹炭对污水中的色度和浊度以及化学耗氧量(COD)去除效果明显;对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近100%;对污水中有机磷农药的去除有一定效果,对水体中乐果的去除效果达70%,对甲基硫磷达60%,可完全吸附自来水中的余氯,分解三卤甲烷的毒素,净化水质,使水质呈弱碱性,用之泡茶甘甜、醇厚。

3.再加工水类

主要指经过再次加工而成的

太空水、纯净水和蒸馏水等。

(二)武夷山金骏眉品饮艺术之好水的标准

决定水质优势的主要因素是水的硬度。即溶于水的钙、镁含量。水质硬度大,钙、镁含量高,茶汤浸出率低、汤色泛黄,产生浑浊,茶味淡,香气降低。

陆羽《茶经》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现在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山水经过石沙过滤,处于流动状态,一般比较清洁,水质也相对较为稳定。江水含有一定的泥沙,相对较为浑浊,且易受环境污染。井水一般为浅表地下水,缺乏流动,硬度大。

什么样的水才能算的上是好水呢?就山泉水而是言,高濂《遵生八笺·茶》所言:“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佳泉。”综观古人各种鉴水方法,本人认为古人较为科学的鉴水办法是:一看活、二测清、三试轻、四品甘、五选洌。

一看活:就是要用流动的水。流水不腐,没有异味。

二测清:就是要求水无色透明,无沉淀物。

三试轻:采用衡器测量,以水轻为佳。乾隆皇帝就曾以银斗称量天下名泉。

四品甘:就是水一入口,舌与两颊之间产生甜滋滋的感觉,颇有回味。

五选洌:就是水的温度要冷、要寒。

寒冷的水,尤其是冰水、雪水,滋味最佳。这是因为水在结晶过程中,杂质下沉,较为洁净。至于雪水,更是宝贵。现代科学证明,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雪水、雨水才是纯软水,最宜泡茶。因此古人称雨水、雪水为天泉。清代乾隆皇帝就特别喜爱用雪水烹茶,他认为用雪水烹茶更胜于泉水,因为雪水来自天上,比重更轻。因此他在《坐千尺雪烹茶作》中便写道:

汲泉便拾松枝煮,收雪亦就竹炉烹。

泉水终弗如雪水,以来天上洁且清。

从现代角度看,适宜泡茶的水其色度不得超过15度,浑浊度要小于5度,不得有异色、异味和肉眼可见物。其化学指标:

度接近中性。PH值6.5~8.5,茶水色泽对酸度的反应很敏感,用PH值为7的水泡武夷山金骏眉红茶,茶汤的自然酸度为PH值4.8~5.0,红茶汤色红艳明亮;当茶汤PH﹥7时,红茶汤色因茶黄素自动氧化而晦暗;PH﹥9时茶汤黯黑;PH﹤3时,茶汤则出现浑浊沉淀物。

②硬度低于25度。用硬度高的水泡茶,茶汤易形成沉淀产生浑浊。水的硬度一般以每升水所含的碳酸钙的量来衡量,含量为1㎎/L时为1度。硬度小于10度的水质为软水,大于10度的水质为硬水,泡茶以软水为佳。

③重金属含量达标。要求氧化钙不超过250㎎/L,铁不超过0.3㎎/L,锰不超过0.1㎎/L,铜不超过0.1㎎/L,锌不超过0.1㎎/L,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L,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L。

④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L,适宜浓度为0.5~1.0㎎/L,氰化物不超过0.05㎎/L,砷不超过0.04㎎/L,镉不超过0.01㎎/L,铬(六价)不超过0.5㎎/L,铅不超过0.1㎎/L。

⑤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在1mL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在1L水中不超过3个。

(三)福建武夷山的水是好水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美哉山河,

真人世之希觏也。

——南朝·顾野王

福建武夷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以及保护极好的,未遭受人为污染破坏的自然生态,因而,适合烹茗的山泉比比皆是。福建武夷山的山泉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悬浮物含量很少,富含二氧化碳和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晶莹清静,含氟、铁等化合物极少,具有矿化度低、电导率低等特征,用它来泡武夷山金骏眉,甘甜醇厚、汤色金黄、清澈明亮、气味芳香。

徐勃《茗潭》云:“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说的是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

福建武夷山有名泉。陈龙《闽茶说》记载的有四处。

古汉井:它位于兴田镇城村古汉城遗址内。建于2000多年前,井经113cm,高42 cm,厚2.54 cm,由多节陶质井圈套叠而成,每节井圈上有四个对称的小圆孔。水质甘冽,经测定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十分适宜饮用,用之泡茶不同凡响,有“闽中第一井”之称。

通仙井:又名呼来泉。它位于四曲溪南的御茶园内。建于元大清六年(公元1302年),系浙江行省平章高兴之子、邵武路总管高久,创焙局于四曲所挖。元代赵若诗云:“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道人张三丰(邵武和平人)曾经过此,饮此井水,惊叹称道:“不徒茶美,亦此水之力也”。遗叹的是,该井现已荒废。

语儿泉:它位于虎啸岩下,明人吴拭云:“浓若停膏,泻怀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汲之烹茶,汤色鲜美,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难怪沈宗敬有诗云:

“夜半听泉鸣,如与小儿语。语儿儿不知,滴滴皆成雨”。说明该泉轻软细密。

桃源泉:它位于桃源洞。该泉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入,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尤如轻歌妙曲,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还有一口尚未人知的“湖桃古井”。该古井为深水井,座落在福建武夷山市区樟树公园旁。它始建于康熙9年,水质优良、口感甘甜,冬暖夏凉,即便是大旱之年,也从没有枯过。用之冲泡武夷山金骏眉,汤色金黄华贵,茶香悠悠,沁人心肺。

(四)王安石与苏轼关于水的故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诗拾遗》等存世。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他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著有《东坡集》,嗜茶,有茶诗、茶词和茶文100多篇。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请他到府上饮酒话别。临别时,王安石说自己多年来得了“氮火之症”,须用阳羡茶才能治愈。如今阳羡茶已有,独缺瞿塘峡之水,否则难以奏效。苏轼答应而去。

从四川返回时,途径瞿塘峡,苏轼被三峡秀丽的风光迷住了,早把王安石取水之托忘到脑后。

瞿塘峡人称“中峡”。过了中峡苏轼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苏轼是位洒脱的人,心想上、中、下三峡相通,本为一江之水,有什么区别?再说,王安石又如何分辨得出?于是汲满一翁下峡水,送到王安石家。王安石大喜,当场煎水瀹茶,将一小撮阳羡茶投入白瓷定窑碗中,侯水如蟹眼,注入碗中,过了好久,方视茶色。

王安石眉头一攒,问苏轼:“这水,取于何处?”苏轼慌忙搪塞道:“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再看了看茶汤,厉声说道:“你不必瞒骗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之水!”

苏轼大惊,急忙谢罪,并请教王安石是如何看出破绽的。王安石说:“上峡之水性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以为老夫此疾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之水煎茶味太浓,下峡之水太淡,惟中峡之水适中,恰到好处。如今见茶色半响才出,便知是下峡之水。(摘自王从仁《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