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好处有哪些呢

普洱茶的好处有哪些呢

2018-03-07 访问量: 144 茶礼仪网

  常饮普洱茶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普洱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饮用的茶,普洱茶属于黑茶中的一种,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很多人喜欢喝,但对普洱茶的好处却不大了解。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普洱茶的好处有哪些。

普洱茶

  普洱茶的好处。一、普洱茶可以帮助降低血糖。一项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证明,喝普洱茶对于糖尿病人有好处。因为它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研究者给16名志愿者喝含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不过糖液有四种配制方法:第1组是用白水配的,第2组是用白水加上咖啡因配的,第3组是用1克茶包溶出的普洱茶水配的,第4组是用3克茶包溶出的普洱茶水配的。然后,观察志愿者们喝下糖水之后150分钟之内的血糖和胰岛素反应。结果发现,1克茶包就能让受试者们的120分钟血糖更加平稳,而咖啡因丝毫没有帮助。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普洱茶中的大量多酚类物质引起的,对于糖尿病人或者已经有腹部肥胖的人来说,喝普洱茶显然比喝咖啡更有利。

  普洱茶的好处。普洱可以减低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此前已经有研究证明,普洱茶对于血脂也有非常好的降低作用,而咖啡没有。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还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很多人习惯于食用肉制品,同时也喜爱普洱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饮食搭配。

  普洱茶的好处。普洱茶可以帮助肥胖人士刮油瘦身。在多种茶类中,普洱茶是最好的减肥茶饮,很早就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够有效的刺激你的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它能有效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而且不会反弹。

  普洱茶的好处。一杯普洱只含有约4卡路里的热量,而喝纯的普洱则被誉为最有效也是最健康的。茶中的咖啡因能帮助增强身体燃烧脂肪的能力,而茶多酚则更有效的协助脂肪的分解和消化。

  普洱茶的好处。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近30%左右,而如果在饭前饭后两个小时左右饮用普洱,可以帮助同吃进去的油脂和脂肪大部分分解排出,同时还会增加人体的代谢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普洱茶的好处。另外普洱茶被为茶中之茶,是暖胃、降脂、养气、益寿延年及品茗的圣品,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人群都是,冬季喝它帮助暖胃再适合不过了。同时普洱的口感各不相同,可以让任何人都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属于自己的那杯普洱。

  普洱茶的好处。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普洱茶的好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普洱茶茶虽好,也要择优而饮,最为顶级的普洱茶需要以个绝佳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高海拔。还要全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多雨的地区,这种普洱茶质地极佳,远离污染、方可称为是生态健康的极品。


有用+10
分享

2011普洱茶五大热点事件

    2011年是普洱茶在中国茶叶界风生水起的一年。无论是从各大品牌的调整转型看,还是从新生品牌的异军突起看;无论从线下市场的北上看,还是从线上市场的搭桥铺路看,普洱茶都在茶叶市场占尽了光辉的头环。众多火热事件也刺激和加速了普洱茶市场的速度发酵和成长。

2011普洱茶五大热点事件

2011普洱茶五大热点事件

    Top5 普洱茶"被理财"事件

    "私享黄金典藏,智蕴财富臻品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工商银行面向该行私人银行客户发行首款专属的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该款普洱茶由云南大益集团生产,限量发行仅五百套。虽然,年收7%成为争论的焦点,但是依然不可否认作为另类投资和收藏的产品,普洱茶开辟了另一个市场。

    Top4 普洱茶微营销事件

    大益进入电子商务,频频铺开自己的分销道路。作为新兴的领域必然有其新的营销招数,然而,大益这样的传统企业没能走在最前面,而是一家名叫"福村梅记"的普洱茶品牌将矛头指向了微博营销。微博营销大会的顺利召开,证明了一个普洱茶品牌进入新媒体营销时代,它将普洱茶的线上营销方式转进了社会化互动时代。

2011普洱茶五大热点事件

2011普洱茶五大热点事件

    TOP3 "科学茶"事件

    科技一直是在不断更新换代,而一些标准依然掌握在专利手中。科技的突破是普洱茶的另一大进步。龙润集团经提取、浓缩、分离、纯化等15道现代生物科技精湛工艺,86道质量把关,研制出无添加的百分百纯茶。这样概念化的"科学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饮茶习惯。

    TOP2 "老铁壶"事件

    一把老铁壶从过万到几十万的价格让各大藏壶爱好者有点吃惊。紫砂壶之热曾让普洱茶跟着火了一把。老铁壶之所以会热,是因为普洱老茶对水温要求高的这个特性,而老铁壶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有人说,普洱茶的兴起带动了老铁壶的火爆,又有人说,老铁壶的兴起刺激了普洱老茶的市场。谁说两者都没有呢?市场本就是一个互相转化的过程,老铁壶和普洱茶之间是否也存在一条因缘线呢?

    Top1 "茶马古道"持续事件

    茶马古道一直被作为普洱茶文化的附属产品,然后,似乎它的热一直在持续。茶马古道文化不仅仅是当地人所关心,更多热爱普洱茶的人也投身进去。湖南安化茶友重走茶马古道、宝马7系茶马古道之旅等等一系列探索式的文化行将茶马古道文化再一次推向普洱茶面前。

怎样评鉴好普洱茶?有标准

  

  如今,普洱茶已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家日常品饮的一部分。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那么评鉴好普洱茶的标准到底有哪些呢?


  一般而言,优质普洱茶在七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特征,即:质、形、色、香、味、气、韵七品俱佳。


  质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第一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点,普洱茶的其他美德就无从谈起。


  形即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是否紧结和清晰。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看干茶色泽和净度,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反之则质次。


  简言之,以色别鉴茶,干茶须以自然油润为上,汤色以通透明亮为佳。


  普洱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以自然绵久为高。


  “味”之特点,也是普洱茶在品饮中与其他茶类有着显著区别的特征。在品饮实践中,普洱茶的“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舌面口腔的生理活动、生理体验感觉,另一层是以此为基础的含有很大程度的审美性趣味,成了“体味”“玩味”“品味”等意蕴,使人感受到不同味道的普洱茶和与之相应的不同味道,同时使人得到精神愉悦。


  气除了我们常说的茶气外,还是一个哲学概念。气是品鉴玩味普洱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使人流连忘返、让人有依赖性的基础。普洱茶之深,很大程度上是深在一个“气”字上。


  韵是普洱茶品鉴中较“气”更难加以形象说明的主观感受,要在加强自身修养和不断的品饮实践中积累感受,不断提高。

怎么看普洱茶够不够老?

怎么看普洱茶够不够老?

普洱茶的魅力来自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三年、五年、十年,就如岁月能带给人独特的气质,没有捷径,也无法伪装。

普洱茶有收藏价值,也正是因为其新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良好的仓储环境下,慢慢转化,成为老茶,滋味和功效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很多人想收藏普洱,首先还是要了解怎么辨别普洱茶的新与老。

1.普洱茶的生熟、新老是什么?

生茶与熟茶

普洱生茶简称生普。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存放的过程中,会进行自然发酵。其外形墨绿油润,白毫显露,茶汤金黄,滋味醇厚。

普洱熟茶简称熟普。以晒青毛茶为原料,比起生茶,多了经渥堆的步骤,在人工增温增湿的方法下发酵而成。其条索为褐黄色,出汤红褐明亮,滋味甘醇顺滑。

新茶与老茶

一般来说,刚制成或制成一两年的都称为新茶。

而熟茶的定义却见仁见智。有人认为3年可称为老茶,有人则认为5-10年的茶才算是老茶。觉得,主要还是看茶叶转化的效率,有的茶可能3年就有了明显的转化。不过业内一般还是以5年以上的茶为好。

目前来看,普洱生茶存放成的老茶比较多人收藏,实际上,普洱熟茶经过存放,品质也会更佳。

2.生普的新茶、老茶的区别。

外形

新茶条索呈现墨绿色,毫毛比较明显。

老茶条索黄褐色偏黑褐色,饼面白毫逐渐转为金黄。

香气

新茶香气明快,蜜韵明显,带一点点新鲜的青味。

老茶带枣香、木香、荷香、参香等等。

滋味

新茶口感刺激性强,苦涩味较明显,回甘生津迅猛强烈。

老茶则口感比较温润,汤质比较醇浓、滑爽,回甘生津没有新茶那么刺激。

汤色

新茶汤色呈现黄绿色,且刚做好的新茶,茶汤多少会有一些浑浊。

老茶从明黄色-橙黄-橙红,几十年的老生茶汤色已经接近酒红色,和熟茶相近。

叶底

新茶叶底鲜绿,叶片脉络清晰,叶片柔韧鲜嫩,翠绿欲滴。

老茶叶底偏黄绿,年份久的呈现黄褐色。

茶性

新茶刺激性强,肠胃不好的人饮用容易不适。

老茶茶性较温和,适合人群广泛。

3.熟普的新茶、老茶的区别

外形

熟茶的新、老茶颜色都很深,从外形上比较难看出差别。

香气

新茶经过渥堆这道工序,会有很浓烈的渥堆腥味,类似海鲜味。

老茶的渥堆味会逐渐散去,转为熟茶独特的醇香、陈香。

滋味

新茶水味比较重,茶汤不够稠滑。

老茶的茶汤稠厚顺滑,甜润适口。

汤色

新茶汤色红褐、透亮。

老茶几乎也是呈红褐,看起来更粘稠浓郁。

叶底

新茶叶底比较有弹性,手指捏一下能感觉到韧性。

老茶叶底比较软,手指一捻就碎。

茶性

新茶性热,新做好的熟茶喝多了容易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