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欣赏:大红袍图片

欣赏:大红袍图片

2018-03-12 访问量: 191 茶礼仪网

  大红袍图片是最近不少茶友在搜索的词!所以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大红袍图片吧!不过在了解大红袍图片之前,先随小编去看看大红袍吧!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大红袍图片

大红袍图片

大红袍图片

大红袍图片

  看了以上小编提供的“大红袍图片”之后,你对“大红袍”有所了解了吗?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有用+10
分享

《故乡》封面“大红袍”《书香两岸》


提起中国书籍装帧,人们自然会想到陶元庆1925年创作的,被鲁迅选定并称之为“大红袍”的《故乡》封面。许多涉及现代书籍装帧的书籍和文章,无不提及它,这一封面画已经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陶堰镇人,美术家、装帧艺术家。 他一生究竟创作多少作品已无人知晓。身后作品,据许钦文1929年8月10日写的《整理陶元庆氏遗作告一段落以后》一文得知:“正式作品三十六幅,参考品五十三幅。计自然画三十八幅,书面三十六,国画八幅,未成品七幅。” 陶元庆去世后,它们被保存在杭州元庆纪念堂,也即许钦文的住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作品遭遇不幸,被洗劫一空。《大红袍》也未能幸免于难。

  “陶元庆和许钦文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还在同一寝室生活学习过。1924年,许钦文把陶元庆介绍给了鲁迅,从此,陶元庆和鲁迅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合作,二人成为了设计中国书籍封面画的拓荒者。我国印制新文艺书籍以图案做封面,是由陶元庆为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开始的,这以后,他还为鲁迅的《出了象牙之塔》、《仿徨》、《坟》、《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等译著和著作设计了封面,同时还给许钦文的小说集《赵先生的烦恼》、《毛线袜及其他》、《回家》、《鼻涕阿二》、《仿佛如此》、《若有其事》、《胡蝶》、《幻想的残象》、《一坛酒》,李霁野翻译的《往星中》、《黑假面人》,董秋芳翻译的俄国小说《争自由的波浪》等书作封面画,这些书鲁迅都很好地珍藏着,现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曾在《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中称赞陶元庆:“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又不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

  “大红袍”的出品有着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许钦文在《鲁迅与陶元庆》一文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一天晚上,许钦文和陶元庆到北京天桥去看戏,“演的是古装戏,剧中人多半穿着单色的青衣、绿衫或者大红袍。看完戏,已是半夜,元庆躺在床上,一夜没有睡熟,摇动着两脚咿咿唔唔地吟诗”。 许钦文知道他来了灵感,并为之构思,不敢去打扰他。第二天一早,陶元庆“起身就作画,没有盥洗,也没有吃点心。直到傍晚,《大红袍》就画好了”。他又把这件作品装入画框,并双手捧着画框“侧着脸,这样看,那样看,擎远点看,逼近点看,也倒竖着看”,自己满意后,又拿给许钦文征求意见,许钦文看后,惊喜地称赞: “很好!”陶元庆听后,更是高兴不已。之后,许钦文在和鲁迅的一次闲聊中,将陶元庆创作《大红袍》的经历讲给鲁迅,鲁迅听后说:“这样一气呵成,好像是偶然的,其实早就累积了素材,甚至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看的戏,只是最后的促成。写文章总要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才会写得深刻,生动,绘画也要这样,有功夫的艺术家大概都是这样的。”且他画的《大红袍》,那半仰着脸的姿态就得自于早先绍兴戏中的女吊。设计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神情:悲苦、愤怒、坚强。藏蓝衫、红袍和高底靴是古装戏中常见的。握剑的姿势采自京戏的武生,加以变化。怪不得鲁迅那么喜欢《大红袍》:这里有“恐怖美”,有“女吊”的魂,还有与文学相通的艺术规律。

  1925年3月19日,陶元庆的绘画展在北京西四帝王庙中华教育改进社举行,共展出水彩、油画等作品23幅。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得到了鲁迅的鼎立帮助,就在19日这一天,鲁迅先后两次亲临展览会观看,每次都在《大红袍》和《农女》前长久伫立。不久鲁迅就嘱许钦文:“璇卿的那幅《大红袍》,我已亲眼看见过了,有力量;对照强烈,仍然调和,鲜明。握剑的姿态很醒目!”“这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本书,定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也就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保存起来了。”“而且要赶快做!” 鲁迅不仅亲自选编,亲自校对,还用《呐喊》的版税用作《故乡》的印刷费。这样,《大红袍》也就被做成印刷品,保存了起来。可见,藉《故乡》以保存《大红袍》,也正是鲁迅花大力气推出《故乡》的目的之一。因了鲁迅,这幅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之作“大红袍”才能流传至今。

  1927年12月,陶元庆的绘画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美术馆再次展出,鲁迅又前往观看并为《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陶元庆的出品》写序《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此书共收入了陶元庆的八幅画,其中就有《大红袍》,和这本书一起出版的还有以陶元庆的画为内容的八张美术明信片,分别是大红袍、一瞥、落红、车窗外、烧剩的应天塔、墓地、新妇。1928年5月7日和6月1日,陶元庆亲自上门把书和美术明信片赠予鲁迅。一年后,陶元庆因患伤寒症病逝于杭州,年仅36岁。鲁迅闻其噩耗痛惜不已,他非常想把陶元庆的画拿到国外印刷出版,但终未能实现,为了寄托哀思纪念这位封面设计家,鲁迅捐款三百元,托许钦文在西湖畔购地三分,为陶元庆筑坟园——元庆园墓,算是在西湖边上留了对故友的思念。

  1930年11月19日,鲁迅在给崔真吾的信中写到:“能教图案画的,中国现在恐怕没有一个,自陶元庆死后,杭州美术学院就只好请日本人了。” 1931年8月14日的深夜,鲁迅重又把陶元庆的书和美术明信片拿出来欣赏,并在其中的一册书和一套明信片的封套上分别写下了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书中扉页上写道:“此璇卿当时手订见赠之本也,倏忽已逾三载,而作者亦久已永眠于湖滨,草露易晞留此为念呜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夜,鲁迅记于上海。”

半壁江山:茶里墨香《中外烟酒茶》


前几天回金华,邀好友一聚。朋友说,你不是爱喝茶吗?我带你去一个真正喝茶的地方。他的话我明白,金华有许多茶楼,可以点一杯茶,自己取一些茶点、菜点和主食,然后一帮子人热热闹闹地搓麻将、打扑克。正因为相聚茶楼不为茶,那杯茶便成了附庸。我曾经将自己上好的茶叶带到茶楼,希望他们可以提供一套与之相配的茶具,一袭清静闲雅的地方,可每次都很失望。

  南方有嘉木,金华出好茶。也正因为茶太容易得到,珍惜的人便很少。人们在家准备茶叶,是为了表达待客之礼;在办公室喝茶,是为了神思清醒;很少有人想到要去回味一下茶的味道,回味一下茶的馥郁、甘美与清香。试问芸芸众饮,无论有否营养,谁能百喝不厌?唯茶也。宋玉说他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将之用于品茶,果如是也!如此美妙的感觉,多么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承载!

  市政府往南不出百米,老远就看到几个“紫砂壶”高高地悬在室外,边上红红地书有“半壁江山”几个大字。茶一向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怎么是红色的字呢?近前,但见门边有对联一幅:谈古论今,只惜时日短;品茶挥毫,才知韵味长。呵呵,好大的口气。

  推进古旧的门,墙架上有黑檀、紫檀、鸡翅木、歙泥的茶海,景德镇手绘茶盅甚为精致,那张好大的根雕茶桌也是我所喜爱的,茶楼总要这样的氛围才是。上楼对眼望去,明式红木太师椅旁,一剪寒梅正傲然独放,那是插石根雕!每一粒梅花都那么生动,每一条枝干都那么挺拔,它的苍劲、沧桑、雪色苍茫、缕缕暗香让整个楼立时生动了起来。

  玩味间转到了一块介绍“半壁江山”的牌匾。据记载,19 7 2年尼克松访华,回国前毛主席送给他四两大红袍。因之前基辛格来访,周总理曾送他几斤上好的龙井。有此一节,故尼克松便幽默地问:“为何送我这个总统的茶叶比国务卿的少呢?”总理笑道,极品大红袍每年也就八两,送你四两,就是把半壁江山送给你了。金华茶楼的“半壁江山”也由此而来。

  上楼时,楼梯的侧墙上挂着一块大匾,载有明末清初王草堂的《茶说》,详尽说明武夷山岩茶从釆摘、晒青、摇青、揉茶、火焙、拣工等整个制作过程,而“半壁江山”的包间恰又以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等武夷山几大名枞命名,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半壁江山”是个喝大红袍的高雅之地,大红袍用炒焙中和茶之寒性,是茶中之伟丈夫,故店面用红色装饰。坐在大堂,耳畔古琴声声环绕,眼见茶艺师藕节般的嫩手,在宽大古朴的茶坪上婉约地表演着茶道,随着声乐的起伏,引发出多少人生感慨。一泡大红袍,它的岩韵幽长,来自千里之外武夷山岩石这个清静的根,来自千百年来山涧清流绵延不断的滋润,来自茶人从采摘到炒焙每个细节的精心制作,来自这里从环境营造到金兰过滤的好水到泡制每一道茶序的把握。人生如茶,只有去经历世间的风霜雪雨,品尝生活的酸苦甘辛,在岁月中接受困顿磨砺,才能积淀人性的宽厚和坚韧,一如被沸水冲泡的酽茶,在岁月春秋里几度浮沉,才能释放它本身深蕴的甘美与醇香!

  “半壁江山”的所有木制家什,包括小凳几都是红木做的,其上一刀一缕都堪为精细。而我则更喜欢它的原木物件,简单的结构,甚至笨拙的截面,不着一迹,靠着自身的纹理和光泽,便显现出气势、尊荣与美丽。它的书架是原木根被掏出木芯,再在其上安上隔板制成的,摆放在角落,和着书香,与环境浑然一体。买了茶一次没喝完或在此淘到了心爱之物,这里有一排柜子可代为保存。上厕所时,我发现座便器上被人性地安上了一次性卷纸,既舒适又避免了二次污染;洗手间一如五星级宾馆,装有纱巾消毒柜……细节体现了主人的用心,如此经营茶室令我意外,也令我动容。

  主人鲍继斌是做企业的,有自己经营得红火的工厂,所以茶室的盈利会看得比较轻。他是想以茶为载体,集婺州窑、紫砂壶、书画、黄蜡石等宝贝,集金华的文人骚客,延续一段文化传承。他是兰溪人,兰溪明末清初的李渔经营了芥子园,留下了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齐白石当年就是描摹了它三年,才有当代第一画师的功力。古代仙风道骨之人也莫不是一壶茶,几个知己,或临风而歌,对月清吟;或论古博今,壮怀激烈;或口角含香,亦书亦画。如今,“半壁江山”在雅间不仅设有茶台,也设有画案。鲍继斌拿出一沓茶室成立一个月以来文人雅士的吟咏字画。现录《中国姑娘》作者鲁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裘雨石与画家张咸镇共作墨宝《野趣》之跋,以分享他们相聚之乐:“辛卯三月十四夜,聚半壁江山品茗论艺说人生,雨石情发挥写山石,咸镇择竹添叶,吾写两鸡。在场者三男六女,男动笔女动情,溶于一纸成此图,吾与张兄皆喜品大红袍,裘教授雨石感酒三杯下肚,坦白无遗。左书跋。鲁光”

  鲍继斌告诉我们,与茶结缘,因为去年他和茶室另一个投资人的武夷山之行。武夷山人出门便见山,来者便是客,坐下便喝茶,一肚子茶喝得他们走出武夷山口里还是甜的,那岩骨茶香令他们久久难忘。在聊天中他们也了解到,武夷山是中国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岩茶(包括大红袍)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当是茶中极品,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这么好的茶,却只在福建、广东畅销,在浙江还鲜有市场。他知道浙江人爱喝绿茶、白茶,做这些茶的人也很多,就像经营茶配主食的茶楼一样。热闹是别人的选择,而他只经营小众。他说,浙江人喝龙井、举岩,新近也开始喝铁观音、普洱了,那么,像大红袍这么醇香浓郁的茶系,不可能没人喜欢。

  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年下半年,鲍继斌便将茶室的工作人员赶上了武夷山,让她们天天和大红袍生活在一起,他要她们不仅熟知茶的来历,亲手采制烘焙,懂得茶道,他还要她们天天喝茶,从里到外透出大红袍的气味来;他按自己心目中的品味布置了茶室;他进的是采自武夷山正岩水帘洞,2010年第八届武夷山民间斗茶赛状元肉桂、金奖大红袍得主武夷山叶嘉岩茶厂的茶;他希望人们喝了他的茶,以后能念兹在兹:金华还是有能品出茶味的茶室的;他希望茶只是一个文化载体,他将茶室取名为茶艺中心,“半壁江山”也是金华茶文化研究会活动中心。在他的茶室里,不断会推出名师大家的人生故事,古今中外的轶事杂谈,上下五千年养生之道,文人墨客的泼墨挥毫,赏玩之家的收藏心得……这正是:谈古论今,只惜时日短;品茶挥毫,才知韵味长。

  “半壁江山”二楼的正厅有古旧家具一套:一张旧桌,一套旧茶具,两把旧椅子,上有匾书“醉墨斋”。鲍继斌的所有心愿都系于此。那么寓意又是什么呢?茶里墨香,古韵幽长……

  说明:我在这天,中华文化名茶“婺州举岩”老板潘金土来到“半壁江山”,巡视环顾之际,提出在此辟一“举岩”包间,由他提供专茶的设想。他说,“我的茶应该与这样品味的茶室匹配”。“半壁江山”融文化,也融更多的好茶。

大红袍茶的品鉴

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

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

外形: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陈茶则色泽灰褐。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