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关于普洱茶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关于普洱茶的功效你知道多少

2018-03-17 访问量: 192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功效有哪些?普洱茶的功效十分丰富。由于生活品质提升,营养过剩,缺少运动,很容易滋生疾病,普洱茶的功效可以有效的缓解。现在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一下普洱茶的功效有哪些?

  茶叶中的茶多酚不仅能去脂肪,而且还具有明显地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抑制动脉壁硬化。研究表明,茶色素具有显著的抗血凝、促进纤溶、防止血小板的黏附聚焦及抑制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

普洱茶的功效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c和维生素P等都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成分。饮用普洱茶能让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对老年人的高血 压与脑动脉硬化均有良好的疗效。

  普洱茶可以降低血浆总胆固醇、三酸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减轻胆固醇性脂肪肝现象及增加胆固醇的排除,还可轻微地抑制肝中胆固 醇的合成。普洱茶中特殊的渥堆工艺使黄铜类物质以黄铜苷的形式存在,黄铜苷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也是防止血管硬化的有效物质。

  以上是关于普洱茶的功效介绍,普洱茶虽好,但也需要和其他的茶一样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宜空腹喝浓普洱茶,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希望本文对普洱茶的功效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有用+10
分享

年后,用普洱茶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

  春节期间因暴饮暴食引起胃肠疾病的病人明显增多,每天到医院急诊就诊的主要是腹痛、腹泻的病人,更有甚者出现严重便秘。假期里人们往往过了口福的瘾,却累垮了肠胃。此时,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清肠”瘦身计划。

  在众多茶类中,普洱茶是最有效的清肠排毒茶饮,它能有效清肠排毒,排清体内囤积垃圾,也受到很多养生人士的追捧。普洱茶有生、熟茶之分,不同体质的人,不同时间喝生熟普洱茶也有一定的讲究,否则不仅达不到养生功效,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熟普洱茶是经过特殊工艺发酵过的,其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多肽氨基酸和矿物质。熟茶中减少了生茶中对肠胃刺激物,因此空腹喝熟茶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对于长期便秘和排毒不畅的女生来说,空腹喝普洱熟茶能有效、快速达到清肠排毒,缓解便秘的功效,所以建议大家饭前选择喝熟普洱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朋友在特殊时期,包括生理期、怀孕期、孕妇临产期、产妇、更年期均不宜过量饮用普洱茶,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生普洱茶是发酵时间较短或是没有经过发酵存储工艺的茶类,其主要成分是丰富的茶多酚。茶多酚具有独特的去除油腻的功效,对于长期附着在肠道内壁上的毒素垃圾,有很好的深层清理作用。饭后1小时喝生普洱茶最佳,它能帮助身体加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分解,促进体内毒素在第一时间排出体外。此外,生普洱性属寒凉,胃寒、肠胃不好者也不宜空腹饮用。

  普洱茶清肠好吗?其实普洱茶是有一定的清肠功效。但是,普洱茶清肠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达到彻底清肠的功效。在喝普洱茶清肠时,不仅要根据体质,还要选对生熟普洱茶的饮用时间。另外,也建议有需要进行清肠排毒的朋友们,也可选择科学、专业、清肠效果更加彻底的舒泰清全肠道清洁方式。

详解普洱茶存放条件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爱普洱者,除了爱它的滋味,必然还爱它的变化,爱它的变化,爱与它一起经历成长、陈化。

 

  都说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越存越谧香珍贵。爱普洱者,除了爱它的滋味,必然还爱它的变化,爱与它一起经历成长、陈化。

 

  相比其他很多茶类,普洱茶的存放虽然不需要像龙井、铁观音之类的茶那样低温、真空来保鲜,也不怕放久了会过期,但普洱茶的存储对普洱茶未来的变化很重要,存放的好坏会影响茶的口感和茶气,也是要有一定先决条件的,普洱茶到底应该如何储存呢?

 

  首先要满足离地离墙堆放、通风避光、避免潮湿、避免异味浸染等基础条件。

 

  1.如何储存拆封过的普洱茶?(包括梅雨季节储存问题)

 

  由于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再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发散或氧化变质,因此建议消费者在储存拆封过的茶叶时使用密封罐子装起来,存茶袋密封装好,方便简单。

 

  1、密封茶罐:

 

  特点:密封防潮,干燥性好,取拿方便,存储散茶、小沱茶、小饼干。

 

  适宜位置——茶台、书架、柜子。

 

  多用于破开常喝以及少量珍藏版储存。这种就是要注意罐子的密封程度,类比坚果,也是防潮为主,除了玻璃质地的,其他的都有透气性,非常适宜普洱的存放。

  2、自封袋:

 

  特点:密封防潮,干燥性好,取拿方便,存储单饼、破开的单饼。

 

  适宜位置——书架、柜子(随便放)。

 

  现在寄到外省的茶叶基本上都配了这种自封袋,好看又方便。主要是防潮,实力抵抗梅雨季节和回南天。放置也方便,随便塞在书架或者柜子的哪个角落。

 

  2.家庭如何储存普洱茶?

 

  纸箱对于家庭个人藏茶而言,其实用纸箱是最实用的一种方法,虽然纸箱存茶的优点比不上紫砂容器,但其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来纸箱比较容易得到而是免费的,二来纸箱也方便在家里存放,不太占地方。

 

  纸箱收藏普洱茶也得注意纸箱本身的异味,所以拿回来的纸箱的原来的用途要了解清楚,如果有异味最好放置一段时间,让异味散去后再存放普洱茶。纸箱存放普洱茶,建议只存放紧压茶,存放在纸箱的茶建议整桶存放,不要拆散,对于一些只有几饼的,可以先用纸信封装好再放。

  另外有条件的爱收藏普洱茶的茶友们还可以:

 

  (1)利用空调的排湿功能、抽湿机控制湿气;

 

  (2)将木炭、生石灰放在茶堆中间除湿,保持茶叶干燥,但因其吸附能力较强,所以用量不宜大;

 

  (3)存茶一年需将茶叶摆放位置轮换,上下换,内外换,保证其与环境均匀接触。

 

  3.普洱茶是否能密封保存?

 

  1.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在陈化的过程中需要氧气(但不能裸露在空间),自封袋相对密封,会减缓普洱茶的陈化。

 

  2.肯定可以密封保存,主要是为了防潮。如果用心点的话可以时不时的给普洱茶透点气。如果怕麻烦的茶友就密封加干燥剂,不发霉为原则。

  4.导至茶叶储存劣变因素主要为:

 

  1.茶叶含水量过高
        2.光线照射
        3.温度过高
        4.曝露于空气中氧化
        5.时间过久
        6.吸收异味

 

  5.藏茶六忌,即:

 

  1.忌茶叶含水量高

 

  2.忌茶叶接触异味

 

  3.忌承受光照

 

  4.忌置于高温

 

  5.忌茶叶久露空气中

 

  6.忌久存茶叶

普洱茶名考:普洱茶是怎么命名的?得名犹见万重山

普洱茶名考:普洱茶是怎么命名的?得名犹见万重山

接作者上文《什么是普洱茶?和你聊聊普洱茶的那些事》。我们今天来说一下普洱茶的得名,名字不仅是重要的缘起,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关于普洱茶的名字误解非常多,我们梳理历史,也是通过正名来正本清源,正所谓“名正言顺”,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从字面上看,普洱茶当然是因“普洱”得名,于是很多资料想当然的说普洱茶因为产自普洱府得名;还有的说不是产自普洱府,而是在普洱府集散,所以得名为普洱茶。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里面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普洱茶得名是不是因为普洱府?另外一个,普洱究竟产不产茶,普洱茶得名是因为普洱是产茶地还是集散地?

第一个问题,虽然很多权威资料都这样写,但可以肯定的说,普洱茶得名不是因为普洱府。普洱府我们知道是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时设置的,包括现在普洱市一部分地方,还有西双版纳,以及老挝丰沙里一带,府治在普洱,也就是现在的宁洱县。版纳本来是车里宣慰司,是傣族土司统治,改土归流就要划入中央的体系,一开始是江内这边划归普洱府,后来江外也划进来了。说到老挝,我们今天到易武去找边境茶,很多在老挝境内,这个不奇怪,因为历史上都是中国的领土,也都是中国先民种的,直到清末,老挝变成法国的殖民地,1897年清政府和法国的协议才划出去的。

普洱茶得名远比普洱府的设立要早。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资料来自康熙年间的《元江府志》:“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为什么要看《元江府志》?因为在普洱设府之前,普洱就是属于元江府的。府志相对于一般的资料还是靠谱,因为这是当地官方组织人来修的,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一般不会是道听途说。这个资料不仅说明普洱茶得名比普洱府设立要早,里面这句话更为关键:“出普洱山”。这就涉及到了第二问题,普洱是否产茶?

我们看权威说法大多数都说,普洱过去不产茶,都是六大茶山在产茶,之所以叫普洱茶,是因为普洱是集散地。这个不仅是现在,从清末阮福的《普洱茶记》甚至更早就有这个观点。我们分析一下,普洱设府以后,作为府治所在,贡茶在这里集散检查一下,勉强说得通,那在设府之前呢,六大茶山的茶跑到这么远的一个地方来集散,有些莫名其妙。

《元江府志》这一条写的很明确,得名是因为“出普洱山”,因此普洱山就是产地,因产地而得名,非常简单。

这个“普洱山”能不能理解为六大茶山呢?第一,普洱离六大茶山距离相当远,硬联系到一起来命名有点牵强。另外我们看乾隆年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这个说得很明确了,在车里也就是版纳的北面,那还是普洱这一带。这个资料提到普洱是以车里为参照的,应该是来自普洱设府之前的资料。

我们再往上找明朝的资料,明万历年间《云南通志》:“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在车里一头目居之。”这个更加明确的说明普洱地区产茶的历史很早,普洱茶得名并不是因为六大茶山,而是自身产茶。

这个问题我们先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从逻辑上,在普洱设府之前,六大茶山并不属于普洱管辖,是属于车里管辖,如果是六大茶山的茶不可能得名普洱茶,就像政和的白茶不能因为福鼎得名一样。

第二个从文献上,可以说明,是得自普洱附近的普洱山。这个是明代就有的说法,和六大茶山成为清代贡茶原料基地没有关系。

说到这个普洱山,虽然《元江府志》上有标注,但现在很难确定。这对商业运作来说倒不是坏事儿,普洱山已经成为普洱市着力打造的名山之一了。

那从古树上有没有支持呢?也不能说没有,我们看困鹿山的那些古树,最大的那些的确很大,比版纳地区一般的古树要大,但这也只能做个参考,因为时间久远,究竟普洱山是哪里,原来的古树还在不在,我们都不知道。从现有资料看,应该是离县城比较近,大概到不了困鹿山那么远。

困鹿山现在茶价是非常高的,比一般的名山还要高,我们看地图也好,到实地看也好,都打着“皇家古茶园”的牌子。这个不太符合历史,历史上云南有贡茶不假,但那是收最好的原料,并没有特别的官家来管理的古茶园,和宋代不一样。说句玩笑话,唯一能和皇家沾点边的,应该是演员张国立去那里收过茶叶。从前面的文献来看,说清朝的皇家古茶园有可能还说晚了,这些古树的年代可能在清早期或更早,包括在宁洱其他地方发现的高龄古树,可能和普洱茶的得名有关系,大概是一个时期的。

其实普洱茶这个名字早在明代就出现了。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就是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的贡茶大部分就是这种团茶。更晚一点,明末大才子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谢肇淛是在云南做过官的,方以智应该没有到过云南,不过他博学多闻,可能见过普洱茶或者相关的资料。

在明代,内地能见到普洱茶的机会比较少,毕竟边疆地区和内地距离很远,茶也不是内地稀缺的物资,缺少流通的动力。很多人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普洱茶,这是以讹传讹,里面并没有专门说普洱茶。到了清代,普洱茶通过贡茶系统进入内地,也有部分进入民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里面,开始专门有“普洱茶”一条,那是探讨其药用价值了。

最后再探讨一下这个名字本身,“普洱”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自哈尼人的语言:普就是寨子,洱是水湾,合起来就是水湾寨。这个说得通,但是近年来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又有新的发现:“普洱”这个词很可能来自古濮人,“普洱”所指的就是濮人。唐代《蛮书》里面古濮人就叫扑子蛮,《蛮书》:“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里面叫“普蛮”,说他们这个族群就是沿澜沧江居住的,从这些记载看古濮人活动区域和早期茶树分布有很大重合。从称呼上看,唐宋元以来的“布日”、“步日”、“布尔”直到明清时期的普洱,也都是一脉相承。

这个观点还可以从佤族、布朗族等民族的语言和历史找到证据。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

理清普洱茶名字的缘起非常重要

第一个,普洱一词来自古濮人,古濮人是云南种茶的先驱。对古濮人来说,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看布朗族、德昂族、佤族这些濮人的后代都有大量与茶有关的传说和史诗。像景迈山布朗族关于先祖帕岩冷的传说、德昂族的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还有佤族的传说和习俗等处处都是先民茶文化的印记。可以说古濮人奠定了滇南茶山的早期格局。我们今天做普洱茶,古树茶,无论从古茶树资源上说,从茶文化的传承上说,都要感恩古濮人的贡献。

第二个,普洱茶得名并不来源于六大茶山,而是来源于普洱自身的普洱山,我们今天看整个普洱茶产区的分布,普洱恰恰是位于中心。正如《滇云历年志》所说:“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这样,我们能看到整个横断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大格局、大气象,这和我们视野仅仅局限于六大茶山,高度就不一样了,是否有这样一个视野,对整个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这一次的题目:得名犹见万重山,也正是这样一种含义。透过普洱茶的名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代贡茶的历史,而是自上古时期种茶先驱——古濮人先民一脉相承下来的悠久历史。我们的视野也不仅局限于六大茶山,而是普洱为中心的整个普洱茶大产区内无尽的古茶山,数以千计的寨子,数以万计的古茶园……

最后再补充一下,历史上的普洱府的府治是现在的宁洱县,而现在的普洱市所在地,历史上叫思茅,在普洱府治下时是思茅厅。清代和民国大部分时期思普地区的行政中心在普洱(宁洱),五十年代行政中心迁至思茅,先是思茅专区,后来是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相应的普洱县更名为宁洱县。

从历史来看,思普地区大的名称称为普洱,是历史一直以来的传统,而普洱县在清代乾隆以后大部分时间就是叫宁洱县。这两个更名算是恢复传统,并不全然是商业目的的炒作,当然行政中心还是放在在了思茅。这次更名让在产区知名度上长期处于弱势的思茅地区得了一些先机,但能否用好,市场是否认同,还要看长期的格局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