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叙说普洱茶的功效作用

叙说普洱茶的功效作用

2018-03-17 访问量: 162 茶礼仪网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不但有保健减肥作用还有药理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性温味香,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普洱茶

  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 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普洱茶是以基本茶类中的晒青绿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后发酵而形成的再加工产品,因此,不能归于黑茶类。“茶叶分类应该以制茶方法为基础。从这种茶类演变到那种茶类,制法逐渐革新、变化,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了许多品质不同,但却相近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时候,就成为一种新茶类。

有用+10
分享

解读普洱茶红印、黄印、绿印、蓝印的含义

  国营茶厂出品的普洱茶饼,外包纸印有“中茶牌圆茶”和“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中文字样,以其中间“茶”字的颜色分别命名品种。分别有红印、绿印、蓝印、黄印四种。所以这一时期的出产的普洱茶,亦被称之为“印级茶”。那么你知道普洱茶红印、黄印、绿印、蓝印的含义吗?

 

  60年代以“黄印圆茶”之拼配工艺。勐海茶厂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在“七子饼”中,以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最具代表性。“红带七子饼”产于70年代,以生茶制成,“蓝印七子饼”产于80年代,是轻度熟茶拼配。

 

  红印: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的。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红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依据之一。

 

  黄印:“云南七子饼”,其实就是现代绿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是以茶饼呈黄色,故其外包纸标记八个红色中字组成的圆圈中“茶”字为黄色,而内正标记为绿色“茶”字。

 

  60年代以“黄印圆茶”之拼配工艺。勐海茶厂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在“七子饼”中,以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最具代表性。“红带七子饼”产于70年代,以生茶制成,“蓝印七子饼”产于80年代,是轻度熟茶拼配。“红带七子饼”,在港台及南洋的华人世界中,往往被视为“中秋团圆”的象惩,故国家园梦,一饼以系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茶是寄托。该产品品牌却是无价之宝,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外销出口免检产品。

 

  绿(蓝)印: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

 

  紫印:是90年代众多陈年普洱产品中比较有名的一个经典配方,中茶厂经过精心挑选勐海茶区老树茶,茶底是一批熟茶,茶经过精心选料,选青优良,饼形周正,制作严谨,因是老熟茶,所以松紧适度,条索整状,显毫,汤色粟色明艳,香气醇和口感浓醇厚实,具有回甘之特点,闻其幽幽陈香,饮之纯滑香甜,饮后更是齿頬留有陈香,甜滑之感,实为勐海茶厂90年代最具代表性茶品!

 

  拓展知识:

 

  1、1950年之前:这个时期称为号级茶,俗称“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

 

  2、1950年~1968年:所谓“印级茶品”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1968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普洱茶有降血糖防癌之效

普洱茶有降血糖防癌之效

由21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的“世界华人科学家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整合资源合力攻关,已在普洱茶降血糖分子机理、预防乳腺癌肿瘤机制、降血脂和胆固醇机理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初步成效。

 

由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盛军博士为学科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整合长春理工大学,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内外10余名研究人员开展的普洱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已获得省政府和普洱市共5000万元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研究实验初步阐明了普洱茶抑制脂肪、胆固醇吸收,控制机体能量代谢的分子机理;揭示了普洱茶能够提高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受体4(GLUT4)的表达,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活性,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有利于葡萄糖的代谢。在临床领域开展的2型糖尿病1000多患者普洱茶功效体验表明,对71%的糖尿病患者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经动物实验验证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有效成分能够显著抑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癌基因ID1、ID3的表达,并能够显著抑制突变p53癌基因的表达。该研究为普洱茶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普洱茶降血糖的分子机理的研究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科研团队确定的6个研究领域、15个攻关课题的研究进展顺利,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申请专利25项。所申报的“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特殊保健食品”,于2010年8月获得日本政府800万日元经费支持,为普洱茶扩大国外市场开展科研提供了支撑。

名人与普洱茶的经典语录

  我比较喜欢普洱茶,好的普洱茶我觉得很好。

  ——7月20日,“亚洲飞人”刘翔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耐克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的发布仪式,其间遭到不少记者各种问题的“围攻”时表示平时生活喜欢慢节奏。

  考察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拜茶、购茶为一体的中华普洱茶博览园,感受到了普洱茶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累了可学习借鉴的丰富经验。

  ——8月20日,越共中央委员、越南莱州省委书记阮明光应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之邀参观考察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时如是说。

  天下大乱,必有大治。

  ——2007年09月10日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在回答崔永元关于普洱茶“检验漏洞”问题时,语出惊人。

  醇香、温和,而且普洱茶的减肥功效相当出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最适合了。

  ——9月中旬,结束《藏谜》演出的杨丽萍如是说。

  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都能喝上好的普洱茶。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普洱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空气好,经纬度好,多民族聚居,由这么多元素组合成,分量就不一般了。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著名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如是说。

  普洱茶好,我是普洱茶的推销干将。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台湾国民党原中央主席连战在回请云南参展团带队领导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等同志的晚宴上做如此表示。困扰的现代人更需要普洱茶。

  我最喜欢喝云南的普洱茶,每天都喝,以至于后来满嘴都是泡。后来别人才和我说,普洱茶熟茶挺上火的,让我不要天天喝。可是没有办法我就是喜欢。

  ——12月,影视演员罗海琼在云南拍《末路天堂》时向记者如此介绍自己的普洱情缘。

  他还说自己正在悠闲的喝普洱,完全没有事情。

  ——媒体爆料2007年12月8日洪金宝死讯后,12月9日,洪金宝好友郑志豪如此向外界证实。

  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普洱茶的市场,所有的市场究竟有没有泡沫?这个问题我想发表意见的人数以万计,这个问题永远要争论下去。

  ——2007年12月22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中国投资基金论坛系列三--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中国证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