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2019-04-05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接触六堡茶还是在三年前。老家在广西梧州的茶友带来一泡六堡茶,说已有50年,只得2斤,售价在2万,非常难得。去年,在一位梧州茶友的带领下,我和几位广州、东莞茶商直奔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的六堡镇,欲解心中疑惑,一睹六堡茶真面目。

  来到六堡镇政府,喝到的茶品质不错,几位茶商脑瓜子活络,已想争取先机和镇政府签下每年承包当地毛茶的合约。问其产量,却是一个非常出乎意料之外的数目:全镇六堡茶年产量不到千担,茶园面积亦不过百余亩,老茶园很少,大多数为这几年才种植的新茶园,至于六堡茶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已倒闭。大伙都有些失望,却又不到黄河心不死,于是亲自前往最典型的六堡茶茶乡黑石村走一趟。

  村民很热情,得知我们来意,带我们看他们的茶园,大多数都是新茶园,有一片约近一亩大的近20年的老茶园,但茶园管理一般,茶树花果甚多,老化厉害,芽头瘦弱,萌芽率不高。转了几个山头,新老茶园面积不过十亩。走访几户农家,都没有齐全的茶叶加工工具,常见用来炒茶的就是家中同时用来炒菜的那口大铁锅。问到传统六堡茶加工工艺,村民说不出个道道,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除六堡乡外,其他地区所产的都不能称为六堡茶。他们都拿了一些茶给我们选购,都有股烟熏味,说是挂置灶头保存时年久日远的烟熏所致。喝起来,口感清爽、微甜,烟味中微透药香,有点像广东人喜欢喝的大碗茶的滋味。

堡乡之行不尽人意,茶园新、面积小、单产低、产量少,六堡茶传统产品不见,传统工艺没法厘清,大家都有些泄气。但又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每年六堡茶出口量达1000多吨,这么多茶,到底产自何地?

  在当地供销社熟人及当地茶人的指引下,我们走访了位于梧州城内的广西梧州茶厂。接待我们的是该厂现任厂长。据厂方资料介绍,该厂是1953年建立的茶叶专业加工厂,是中国六堡茶最大的精制加工基地,一直生产六堡茶供应出口,这几年厂方所产六堡茶呈现供不应求大好局面。

  我们在厂长接待室喝该厂的产品,喝到发金花的六堡茶,口感和湖南茯砖有类似,而大部分新产品形、香、色、味都类似云南的年份不长的普洱茶中的熟茶。大部分茶有六堡茶“红、浓、醇、陈”的特点,但都没有六堡乡人反复强调的槟榔香。厂长认为六堡茶是一种加工工艺,只是以前六堡乡所产最好故名。现在茶农一般只产毛茶,精加工都由茶厂来完成。据介绍六堡茶品质形成主要靠渥堆工序,当我们问起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时,厂长的回答甚含糊,听起大体与普洱茶熟茶的渥堆相差无几。我们听说该厂由于靠山,便在山边挖掘一些山洞,用来陈化新加工好的成品六堡茶,这与广东肇庆地区曾有的用防空洞来作“湿仓”茶是否一样?厂长肯定了这种传闻,但否定了“湿仓”说法。他告诉我们洞内冬暖夏凉,室内相对湿度高,能让新的成品茶汤色转红浓,产生陈味。但时间要把握好,待汤色已达理想时,即要移到空气流通处,降低茶叶含水量,确保品质稳定。

  离开梧州茶厂,心中疑惑更大:何为真正的六堡茶?传统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与产品有哪些?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与普洱茶有何不同?六堡茶真需要山洞存放吗?农家茶是否是半成品?

  得当地朋友推荐,我们一行人走访了苍梧县一位30来岁姓李的茶商。据他自己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只是茶店的一个小伙计,后来自己出来开茶店。 1996年下六堡乡(当时还未改为镇)收茶时,见到喜欢的六堡茶就收,一斤、几斤、十几斤,六堡乡的茶产量不多,只能这样一家一家去收购,当时价格非常便宜,十几块钱一斤能收到陈年“老茶婆”,最贵的茶亦不过百元。这几年六堡茶渐渐升温了,他成了梧州地区最多陈年六堡茶的人。一时间,全市、全省、全国喜欢六堡茶的人都找上他,那些“低贱”的农家六堡茶亦成了大家渴求的宝贝。

  李老板把六堡茶分成“农家茶”和“大厂茶”。据他所说,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至于原六堡茶厂和现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为现代六堡茶,主要是边销和外销,为黑茶的加工工艺。

  接着,我们又准备到当地茶叶批发市场去打听。梧州没专门的茶叶批发市场,在城区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中有不少店铺兼营茶叶批发,全国各地的茶品都有,广西的茶品以六堡茶和花茶为主,没有专门的六堡茶批发店。六堡茶货品中有砖茶、竹筐茶、散茶、饼茶、沱茶,多为梧州茶厂所产,亦有少数横县茶厂的产品。最多数量的却是用蛇皮袋或麻布袋装着的农家茶。陈年老茶不多,但新茶量却不算少。大家都说是真正六堡乡所产,记得有一店主向我发誓说他的“茶谷”为真正的黑石村的茶,但动辄每个茶品都有几十斤的量。我不由想起黑石村那些疏落的茶树……

  相关资料:

  六堡茶在苍梧六堡乡种植、经营已有三百年历史。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加工学》教材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除苍梧县主产外,其他如岭溪、贺县、横县、昭平、玉林、临桂、兴安等地所产的毛茶,制法基本上与六堡茶相似,集中横县茶厂统一加工踩篓,外运出口产量1000-1500吨。”。《中国茶叶》把六堡茶归入黑茶类,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后发酵茶。六堡茶外形茶条壮重,色泽黑褐油润,间有黄花,内质香气陈纯,具有独特槟榔香味,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爽口,叶底红褐;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当地老百姓一般把所做的六堡茶毛茶称为“农家茶”,按原料老嫩分成“老茶婆”和“茶谷”。一般春季茶叶芽头肥硕,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高,此类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炉松柴明火烘焙”工艺流程,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稍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走访了六堡茶原产地、六堡茶生产茶厂和苍梧、梧州当地及广东茶叶批发市场后,我们对六堡茶现状作出了一些归纳和分析。

  六堡茶首先在茶品概念上就是混乱的,它到底是以产地来命名的,还是以加工工艺来命名,仍然说不清楚。六堡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到底如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有哪些?书本概念、当地约定俗成的说法和商家的宣传出入较大,亦没有政府或权威部门统一口径来宣传六堡茶产品,因此导致了六堡茶概念上的混乱。

  同时,六堡茶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未形成集约化的市场。原生产六堡茶的恭州村(不倚村)、黑石村(塘坪村)、罗笛村(四柳村)、理冲村、蚕村等地,当地政府尚缺乏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因此没有标准化茶园,没有良种培植意识,茶园管理水平一般,老茶园较贫瘠,茶树花果多、发芽率不高,多为低产茶园,因此茶叶产量质量都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真正六堡茶的销售,循环下来,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生产和销售都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甚至没有知名的专卖店。只能是作为一种黑茶,依附普洱茶大热之风,借助“越陈越香”的特征在市场零售。

  作为一个历史名茶,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清嘉庆年间就被列入全国24个名茶之中。1932—1941年,作为广西出口茶叶最多年份的1935年,当年出口六堡茶为1128.95吨,直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出口是1110吨,到1989年出口在1200吨左右;目前整个广西六堡茶的年产量约在2000~2500吨,其中,年出口量一直在1200~1500吨。从数字上看,自解放以来,六堡茶产量提高并不快,即使在全国茶叶年产量突破100万吨、黑茶形势尤其好的今天,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虽供不应求,也无法在全省或者全国掀起六堡茶紧俏之风。到底原因何在呢?经过实地的走访和史料的查阅,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茶.

有用+11
分享

六堡茶的品种分类

按照工艺的不同,六堡茶分为熟茶(厂茶)和农家茶(生茶)两大类,两大类各自的分类有所区别。

六堡茶的品种分类

1、熟茶的分类

熟茶的分类比较简单,在固有的工艺标准里,各个厂家生产的熟茶质量,拼的就是口感。而口感的影响因素,除了制茶师傅的工艺掌控外,就是原料级别的高低和年份的陈化。因此,熟茶分类有两种,一种按原料级别而分,另一种按年份而分。

先说原料级别,根据国家标准,六堡茶熟茶分为特级至六级共七个等级。

尽管分了七个等级,但受市场销售、工艺及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因素影响,市面上常见的熟茶级别基本以特级到三级为主,四级以下的茶几乎没有。

因此,我们可以将熟茶等级划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特级茶和一级茶,另外一个是二级茶三级茶。

特级茶及一级茶采用一芽一叶为原料,芽头多,嫩度高,制作出来的干茶外形紧细、匀整,没有茶梗,冲泡出来的汤色深红明亮,叶底则细嫩柔软。口感鲜爽,以醇滑细腻为主,适合现喝,但由于原料太嫩,后期转化的空间不大。

六堡茶的品种分类

二、三级茶采用一芽三四叶制作,外形方面条索相对粗实,嫩度稍低,有一定的茶梗,汤色红且明亮,叶底则稍硬。新年份的茶口感略显青味,但很适合后期陈化。

有些消费者在选购熟茶时,看到茶梗多,以为茶叶质量不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六堡茶的品质好坏不能以绿茶的思维进行决策。

六堡茶与其他精细绿茶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在六堡茶的工艺标准里,允许一定比例的含梗量,而较为粗老的茶青,参与到制作过程中的渥堆发酵,以及后期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耐泡度更高。

对于六堡茶熟茶来说,工艺尤其重要,即使采用特级原料制作,工艺控制不好,出来的品质也不会高,甚至会毁坏整批茶叶;而采用二、三级的原料制作,只要工艺恰当,加之陈化好,茶叶的品质同样高。

因此,六堡茶并不是原料等级越高越好,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茶叶原料等级只作参考因素,而茶叶的口感质量及后期的转化能力才是最重要。

熟茶另外一个分类是按年份分。五年内可称之为新茶,五年至十年为中期茶,十年后为陈茶,更高年份的如二十年后,则为老茶。这种分类其实没有明确界限,只是市场上一种约定习俗。

新茶口感略显青味或堆味(渥堆发酵的味道),但通过时间陈化、醒茶、冲泡手法等手段可以去除,香型以果香或花香为主;

中期茶有一定的年份,青味及堆味已经去除,口感醇和,香型可转化为木香、樟香、枣香等;

陈茶年份更长,汤感出现厚度、滑度,口感以醇厚为主,香型开始显现陈香、药香甚至槟榔香;

老茶口感醇厚之余还伴有甜味,香型至少出现应有的陈香,后期转化更好的话,还会出现药香或槟榔香,年份够长的话,叶底出现碳化,甜度很高,但同时茶味更淡。

不同年份的茶都有不同的特点。中期茶适合现喝,后期仍然有转化空间,是熟茶消费的主力产品;存储以新茶为主,性价比高;追求口感则以陈茶和老茶为主。

2、农家茶的分类

农家茶无论是分类还是口感层次,都比熟茶丰富多变。

六堡茶的品种分类

茶芽类,包括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夏茶、秋茶、冬茶等;

按照茶叶的老嫩程度,可分为茶谷(茶芽)、中茶、二白茶、老茶婆等种类;

按照茶树的部位,还可分为茶花、茶果壳、茶米和龙珠茶(虫屎茶)等一些很另类的茶品。

是否有一种感觉,一棵茶树,农家茶基本上是物尽其用,能喝的都不会浪费。

按季节采摘的茶都是茶芽类的茶。

春茶包括社前茶、明前茶和清明茶,其中以社前茶口感最好。采摘自单芽、一芽一叶为主,原料级别最高,茶叶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丰富,香气以蜜香、花香为主,口感清新鲜爽。但产量比较少,因而价格也最高;

夏茶因为夏季气温高,日照强度大,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苦涩味相对重;

秋茶因雨量不足,内含物质不如春茶丰富,汤质也不如春茶丰厚,但苦涩度低,整体滋味风格较为平和;

冬茶因气候逐渐转冷,新梢芽生长缓慢,产量比之春茶还少,但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滋味醇厚,苦涩感较低,香气浓烈。

非茶芽类的茶,枝粗梗多,原料级别比茶芽低,卖相不如茶芽好。尽管如此,却别有一番风味。

例如中茶,采用春末、夏季、初秋采制的一芽三四叶,嫩度中等。

六堡茶的品种分类

二白茶则把茶芽、中叶、粗老叶一起摘下,不反复揉捻,直接成茶,粗叶、嫩芽混在一起,有黑有白。

这些茶年份不够的话,苦涩味比较重,但如若放置有10年8年,则香气强烈,茶味足,而且由于地域和茶树原因,有些中茶或二白茶很容易出槟榔香,口感特征非常明显。

农家茶的老茶婆是原料级别最低的一种,属于级外茶,但却被认为是六堡茶最正宗原味的一类。老茶婆以霜降前后采摘的口感最好,固有霜降老茶婆之称。新年份的老茶婆青味、涩味较重,但回甘强劲;上了年份的老茶婆甘甜可口,余韵悠长,茶多糖丰富,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除了正宗原味的老茶婆外,农家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种类,就是虫屎茶,本地也叫龙珠茶。尽管“虫屎”的名字不太好听,但正宗的虫屎茶质量却非常高,质量不但反映在口感上,而且药用功效非常大。

以上就是六堡茶的分类介绍。现代工艺的熟茶适合大部分人饮用,极大的提高了适口性,其中以中期茶最优,既适合现喝又满足存储需求,价格在新茶之上老茶之下;而农家茶类别众多,口感层次比之熟茶要丰富多变,很多茶客追求的就是这种口感变化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但同时需付出时间成本。六堡茶的农家茶和熟茶,两者各有优势,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口感进行选择。

详谈如何储存六堡茶

详谈如何储存六堡茶

详谈如何储存六堡茶

六堡茶存储过程中其品质仍然不断变化,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光线等因素直接影响六堡茶品质

谈谈存放六堡茶

文/彭庆中(三口居士)

有经验的茶友都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六堡茶越陈越佳,所以很多茶友都喜欢多买些存着,边喝边放,感受六堡茶随着岁月慢慢老去所带来的变化。六堡茶该如何存放呢?家庭中存放六堡茶须注意些什么呢?
从主要因素而言,影响茶叶存储、导致其发生变化、陈化的四大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再有就是陈放环境的干净、气味等。六堡茶的存储,需将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其中恰当的温度湿度等为利于陈化的因素,阳光直射、杂味串味等为劣变因素则须注意避免。

书上的方法并非都正确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书上都有关于茶的存储的方法,比如常见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真空贮藏法”等。这些方法对不对呢?
客观地说,这些方法都正确,只不过不适合我们常常说到的六堡茶存储而已,或者可以说,对于六堡茶或者是普洱茶而言,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一直以来,平常看到的很多茶书都会说到茶的存储,而且这类茶的普及读物多半不会针对不同茶的分类而提出不同的存储方法,而单一地介绍一大堆“抽真空”、“密闭”、“低温”等措施,往往会误导很多新茶友。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品种非常多。茶行业中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确实,中国茶叶种类很多,权威分类中基本大类就有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等,其在种植、加工、品饮、存储等都各有其特性,不可一概而论。
由于过去绿茶是主要消费的品种,所以,很多普及类茶叶书籍介绍的常识多是以绿茶为主。而书中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气贮藏法”多是指绿茶而言的,而“抽真空”、“冷藏”等做法,也常见于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本山等。因此,新茶友必须了解这点,存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容易踏入误区,“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详谈如何储存六堡茶

锡罐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

从前,很多茶客认为,储装茶叶以锡器最好,至今仍有一些老茶客有这样的看法。还有书上说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保存茶叶的最佳器皿。现在,市场上好的锡罐还非常昂贵而畅销。
锡罐的兴起应该是在陶罐、瓷瓶、漆盒(漆器的茶器具由于其难以消除的油漆味道而没有太流行)之后。锡罐流行始于明清两代,一则金属制品罐口紧密,而锡又较软而密封功能不错,二来质地光泽明亮,表面很容易做上精美的浮雕,造型又可多变,一经出现,便迅速风行。清末之后,随着手工业、现代工业的逐步发展,饮茶之风兴起,居家必备各式锡罐。纯锡熔点低,不需高温便可熔解,锡版成型之后镌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雕刻繁复精美的花纹,而更为盛行。
在明清两代,粤东潮汕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潮汕即成锡矿产区。后来,马来西亚也发现了锡矿,开始了开采。潮汕盛行喝茶,将饮茶之风带到马来西亚的也有潮汕、闽南及两广人,他们对茶也是情有独钟,一时间,生产加工锡器皿的锡罐的行业配套便因应市场需要迅速跟上,并向各地推广,清末至民国期间锡罐一时风行各地。
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锡罐并不是特别适宜用来贮藏东西。因锡极易氧化,虽然新品出来,令人眼前一亮,但时间长了,都会氧化发灰发暗。不过,即使现代工艺逐步解决了锡罐易于氧化变暗的问题,但由于其质地软、过于密闭等特点,锡罐还是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的。因为,六堡茶的陈化需要氧气、适合的温度湿度环境。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

 有一些茶友提出,用玻璃瓶或玻璃罐来存储六堡茶,其实这个做法欠妥。在茶的存储中,避光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在茶叶中,光照会加速茶中芳香类物质的分解,促进脂类化合物的氧化。光使茶叶中的脂肪酸氧化生成了反-2-链烯醛和庚醛,使原有的香气变坏,形成强烈杂味(有人称之日晒味),有资料表明,贮藏在透光玻璃瓶比贮藏在木盒中的干茶变质更快。
 记得小时候,印象中我们梧州很多茶叶店在售卖茶叶的时候,大多曾采用过玻璃坛罐装着茶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做法,毕竟商家要向顾客展示所售茶叶的色泽和形状。不过,据向一些年老的茶商了解,按他们的经验,这类“露光”展示存放的茶叶,必须尽快清货,快则半月,多则几月茶就会慢慢劣变、色泽变得暗哑,香气变弱甚至变异。
 梧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冬春空气湿度较大,夏秋高温干燥,是比较理想的存放气候。而在北方,在秋冬季节往往会过于干燥,春季也不如南方潮湿,没有南方地区典型的每年干湿冷热循环一次的气候变化,而这点对于六堡茶的陈放是很有利的。就如同过去曾经将搬进搬出防空洞作为六堡茶的工艺流程的效果一样。
 六堡茶对存放地点并不挑剔,不论是空间大或小,是阁楼还是专有茶仓库,只要不受阳光直射,不受雨淋。基本是适宜存放。
存放六堡茶器具的材质有瓷器、陶器、竹篾编织物、竹木器物等几大类。用瓷瓮放置六堡茶得留心,厂家茶特别是带略带酸气的新茶,偏于潮湿不宜放入这种容器,还是放入竹编箩筐或陶瓮较好。瓷瓮以存放陈茶为宜,特别是已经非常完美的老茶,用瓷质的容器放置,更为适宜。陶罐细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上釉的陶瓮保湿度较佳,活性适中,同样适合放置陈茶。不上釉的陶瓮、竹编箩筐、竹木器物以及葫芦等,透气性好,有温湿度变化,利于茶的转化,一般的六堡茶都可以放置。
 竹木器物(或者是漆器)的话,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新的竹木器具往往还有一些气味,漆器也是,衡量这些器物是否适合存茶,还是以其是否有异味为前提了。假如是经过长时间的晾放或采用工艺去除异味,这些竹筒、木盒、漆器之类存放茶叶,还是可以的。
 放入这些容器前,六堡茶可以先用纸包好。纸的选用,最好是透气的无异味的玉扣纸、砂纸、生宣(不宜用熟宣,熟宣多有矾的气味)、棉纸、毛纸等,不宜使用塑料袋。一般家庭中如果放不了这么多坛坛罐罐,也可将六堡茶用纸包好后,存放于干净无味的装食品用的纸箱中。


正确把握通风和透气

 一般茶书上,说到茶叶存放,大多都会写着“放置在阴凉通风之处”,对于六堡茶而言,此说值得商榷。尤其是梧州的冬春季节空气湿度很大,这种做法就必须小心,因为茶叶,容易吸潮。春季,如果增加了通风相反会令茶品很容易受潮。
 六堡散茶可用纸包好或放入陶罐中,箩装茶、饼茶等可放入无味的纸箱中,并封好,做到“透气”就可(在春季“回南天”这点尤为重要,包装纸和纸箱有调节作用,可以挡住外界过多的湿气。)。可以封好度过春天雨季的茶品本身所含水分也不能太高,如果是新茶,本身含水很高,就在无雨的秋冬季就应该适当晾开透气,使其干燥。在春季湿度大的季节,不宜频频翻动纸箱,以免六堡茶受潮。
 不过,也无需过于担心,即使是天气潮湿,对于存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你做到了上面几点,用包装纸和纸箱营造一个“湿度缓冲区”,就很足够了,建议不要使用除湿机或是空调的抽湿功能长时间“吸干”茶的水分,而以自然状况下的湿度存放为最佳。
 即使是空气湿度不大的季节,也应该慎重看待这个“通风”,按一些茶人的经验,存放六堡茶的地方,不需要空气流动过快,也就是说不需要太“通风”。一般而言,经过充分沤堆发酵,发酵比较完全的六堡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放置,去除堆味后,不宜存放在过于通风的环境中。甚至,如果是一定年份的发酵充分的六堡陈茶更要避免通风,基本保持透气即可,过于通风相反是对存茶不利的,这里须把握好这个“通风”的度。

农家茶、厂家茶宜分开放

 茶很容易吸味,有一定经验的茶友都知道这点,有的茶友更有一些教训。所以,我们存放茶叶的地方都必须远离污染和味源如化学品香精、香皂、檀香、香木、樟脑等气味浓厚的物品。而且一旦染上杂味,是很难去除了的。花茶的窨制也是利用了茶易于吸味的原理生产出来的。六堡茶中,六堡农家茶(即传统工艺的六堡茶)以有其独特的风味,受到很多茶友的喜爱。但很多茶友同时也觉得困惑,农家茶、厂家六堡茶这两种茶一起存放,可以吗?
  一般而言,很多农家茶品有其特有的松烟味、炭火味,与厂家六堡茶(后期渥堆发酵)气味有很明显不同,混放在一起,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窜味”,是不适宜混放的。不过,由于茶友们手中的茶,往往都有各种独立的包装,不会真正“混”放,因此觉得“问题不大”,实在是没有分开存放的空间,这样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不过,假如家里空间许可,还是分开存放为好。
说到这个包装,尤其需要注意异味,一些厂家商家往往会忽略了这点,在此提醒茶友们的注意。一款六堡茶拿回家中,请首先检查一下现有的包装是否有异味,特别是一些印刷的油墨味、锦盒包装味等等。如果发现有异味,请尽快地将茶取出,用干净砂纸简单包好,放置在通风处摊晾一段时间,或能补救。千万不能直接放置在有异味的包装内存放。
  最后,强调一点,存放六堡茶温度和湿度是关键,根据季节变化和存放地点因地制宜,务实、灵活,个中既有效果又有乐趣。

六堡茶愈陈愈醇,香远益清

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为广西梧州传统出口的土特产品。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外形条索长整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间有黄花,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甘爽,香气陈纯,带有槟榔香,耐于久藏,越陈越好。

1500多年以前,古苍梧一带的居民已经应用六堡茶来治病防病了,当时民众用来防治拉肚子、治瘴气、防暑祛湿等。多年来,六堡茶一直以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到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在药店出售,是名副其实的俏销茶,所以国内知道的人不多,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红,2000年之后,随着国内普洱茶和黑茶热的兴起,六堡茶也开始进入国内消费市场,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六堡茶自问世饮用延续至今,从历史名茶到成为当今茶叶市场的新宠,是和它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密不可分的。六堡茶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降低了茶叶原有的苦寒之性,茶性温和,在养胃健胃、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有较好辅助作用,在抗氧化、降低烟酒毒害等方面也表现不俗。湖南农业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表明,六堡茶与普洱茶和黑茶等茶类具有相似的保健功效,是二十一世纪人类不可多得的健康饮料之一。

正所谓“君不可一日无茶”,喝茶不仅能提神醒脑,培养情趣,还有益健康。在压力“爆棚”、亚健康日益威胁现代人的今天,每天一杯六堡茶,清除身体里多余的累赘,修出一份如黑茶般沉静的悠然。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