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茶叶筒往事

茶叶筒往事

2019-05-15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茶之为物,从古到今推重。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说起饮茶就离不开储存茶叶的盛具,故茶叶筒被赋予了文化传播的功能。作为一门陈旧的艺术,茶叶筒极好地表现了器物的艺术性。刚刚从英国大使馆退休的孙文雄对茶叶筒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已珍藏了数千个清末民初的茶叶筒,按材质可分为陶、瓷、木、竹、铁、铜、锡和镀金等,每种都精致耐看,别有意趣。
  聊起茶叶筒,孙先生冲动难耐,有着说不完的话。跟随他到屋内,只见宽大的多宝格上摆放着一摞摞卡片,却单单不见茶叶筒的踪影。疑惑之时,孙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珍藏的茶叶筒数量之多且很多体积较大,所以无法全部展现出来。为了方便日后查阅,他给每一个茶叶筒都拍了照片,贴在标有序号的卡片上,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想看哪一个对着卡片就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格是一个老字号,你看这一格就都是吴家老字号的”,孙先生说罢从下面的皮箱中取出一个个茶叶筒,诉说起珍藏往事。

  清代晚期茶叶仍沿用前代,以散茶为主,故对茶叶贮藏的要求很高。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茶庄的商业意识明显加强,茶叶的外包装开始强化,并在包装上出现了大量的广告内容,这也正是茶商自发适应市场竞争的结果。单一的物件不具有代表性,而当藏品量足够大且构成规模时,便可承载历史,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孙文雄骄傲地告诉笔者,现在他已珍藏了70多家老字号茶庄的各式茶叶筒,正是经过这些茶叶筒,我们记起了庆元春、元长厚等老字号的名字,回想起大栅栏、花市、珠市口等纷纷攘攘的老北京街道。

  提起“瑞蚨祥”老北京人一定都不生疏,可若说它除了卖绸缎、皮货外还运营过茶庄,恐怕就没有几个人晓得了。孙文雄将藏品整理后发现,仅瑞蚨祥茶庄就曾有过“瑞蚨祥鸿记茶庄”、“北平鸿记茶庄”、“北京鸿记茶庄”、“北平东鸿记茶庄”、“北京东鸿记茶庄”、“北平西鸿记茶庄”和“北京西鸿记茶庄”等诸多叫法,且每一个都有实物为证。不同年代叫不同的名字,经过不同的叫法可以解读出那时文化的差别和老店的变迁。

  此外,瑞蚨祥茶庄的茶叶包装也是别具一格。孙先生藏有一“纸包铁”茶叶筒,成四方形,抽拉式门板,盒面上画有饮茶图,色彩明快淡雅,落款处题有“取雪烹茶天上味”的诗句。他介绍道,这些都为名家之作,画面利用天然的植物染色。其包装工艺是经济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遣词造句也可看出文化的演化。

  另一铁质圆柱形茶叶筒也着实夺人眼目,朱红色的大字鲜明地标明由“东鸿记茶庄”出品。筒面上印有一美女虽身着旗袍却留着西洋发式,侧身端坐在湖边,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称叹的是,画面颜色多年来竟不曾褪色,颜色艳丽,与文字搭配得非常和谐。其广告内涵十分丰富,茶庄的信息详细却不繁杂,应有的元素安排得恰如其分。
从手绘到印刷,从简单的信息到详尽的电话、地址,茶叶筒的广告宣传总是紧跟时代的脚步,美术作风的变化、制造工艺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等都在广告的文字与图案中有所表现。在孙文雄看来,茶叶筒的发展,本质上是由茶文化作为内在支撑。经过茶包装,我们可以解读出茶文化的历史、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历程以及广告的演化。

  茶叶筒正是这样一种载体,它将茶文化和商业文化结合起来。在那时以茶待友成为社会风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档次的提升,茶叶包装也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了一个如虎添翼的角色。取茶时可欣赏,欣赏之余又能进一步讨论历史文化。历史不可重来,文化不可复制。守住了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物件,空白得以补偿,文化方能延续。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充满历史沧桑的茶叶筒,我们依稀感遭到了曾经的繁华,我们留住了这段并不悠远的历史。

有用+10
分享
上一篇茶品=人品 下一篇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