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储藏>大红袍的贮存方法介绍

大红袍的贮存方法介绍

2019-05-16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大红袍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高端的茶叶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国际上有着“茶中之王”之美誉。武夷大红袍的冲泡方法有很多讲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大红袍的特质。当然,大红袍还需要有正确的贮藏方法才能保证其不失去品质,接下来就由小编为您解释下大红袍茶叶保存不佳的质变以及大红袍的贮存方法。
大红袍茶叶的质变与一般茶叶一样,包括了叶绿色、茶多酚、维生素、类脂物质、氨基酸和香气的变化:
叶绿素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下易分解,失去原有的绿色而变成褐色,形成脱镁叶绿素,当脱镁叶绿素含量占70%时,茶叶色泽出现显著褐变;茶多酚的含量多少决定着茶汤的滋味浓度,能与氨基酸类物质进一步反应,促使滋味劣变;维生素C是一种易被氧化的物质,越是高级的绿茶,含量越高,也越难以保存。维生素C被氧化后生成脱氧维生素C,它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羰基,既降低了茶叶营养价值,又使颜色变褐,同时滋味也失去了鲜爽味;茶叶中的脂肪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同样会被氧化、水解而成游离脂肪酸、醛类或酮类,进而出现酸臭味;茶叶在存放期间,氨基酸会与茶多酚类自动氧化的产物结合生成暗色的聚合物,致使茶叶既失去收敛性,也丧失新茶特有的鲜爽度,变得淡而无回味;茶叶存放时间长,茶叶香气会日渐减低,陈味日渐突出,尤其是新茶特有的清香会荡然无存。
奇苑茶业认为,大红袍若保管得当,密封、干燥、避光,可以储藏三年以上,而且香味的损失不大,储存越久,滋味反而会更加的醇厚。相较其他茶叶,大红袍更耐储藏。在家庭保存时,储藏温度要求一般在20℃以下较适宜。
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大红袍茶的条索肥壮易碎,不宜使用真空包装,一般采用硬质包装,内袋用铝箔袋或者塑料袋包装比较好。所以,每次取茶后都要将袋口扎紧,避免茶叶的香气受损,或者买些密封性能好的不锈钢茶叶罐存放。

有用+10
分享

为什么武夷岩茶在采摘的时候是一芽多叶呢?简述岩茶采摘标准

春天随着气温的转暖,茶树开始新一年的营养生长。由于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茶树体内的营养物质积累达到一个高峰,再加上春季雨水充沛、温度适宜,春季茶树芽梢肥壮幼嫩,毫毛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所以所加工出来的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且耐冲泡。

为什么武夷岩茶在采摘的时候是一芽多叶呢?简述岩茶采摘标准

在岩茶里春茶是最好的,岩茶讲究的是落水香,醇香。因为,春茶中鲜爽型香气特征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较高,形成了春茶的鲜香。这一段时间里,茶叶刚刚发芽,都是早春芽,开面的页片也是嫩黄的,叶片像丝绸一样柔软。做出来的茶品质最高。

为什么武夷岩茶在采摘的时候是一芽多叶呢?简述岩茶采摘标准

接下来我们聊聊春茶无需过分求嫩。虽然茶叶越嫩越贵,可并非一定越嫩越好,凡事都有一个度。首先,采摘幼嫩细小的单个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美观,这种一般体现做绿茶,是要早春的明前茶。但就内含物的丰富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二叶以及三四叶初展的鲜叶的岩茶。通俗来讲,即独芽茶一般条件较优,但是浸出物质却不占优势,即味道稍淡,且性价比较差。反而是一芽二、三、四叶原料制茶相对平衡,滋味更加浓郁和丰富,所以很多经常喝茶的人,往往反而不会特地追求茶叶的嫩度。他们所喜欢的是它的茶味重,因此,现在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岩茶的原因。

为什么武夷岩茶在采摘的时候是一芽多叶呢?简述岩茶采摘标准

茶多酚多表现为涩感,氨基酸多表现为鲜感,而酚氨比通常用来衡量茶叶滋味的醇度(鲜醇、不涩、爽口),酚氨比较小者,茶汤醇度较好,滋味鲜醇。故由此来看,反而一芽二、三、四叶的茶叶鲜爽度更优。很多时候还需要我们尝一尝,喜欢就是最好的选择。

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

以 “佛家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寺后茶洞是最早的茶圃,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广地10亩,产茶精良,得名茶洞,至今茶树仍生长茂盛。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

我武夷山大红袍文化旅游景点在赴九龙窠石壁上镌刻的“晚甘侯”至今举目可见。“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也是武夷岩茶最早的美称。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馈赠“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内成为品赏的饮料中的佳品。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一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广大僧侣在每天完成佛事之后,进行劳作的必是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期的武夷茶文化。当时武夷的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褚,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其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武夷瑞岩寺庙前有一对联“冰壶影,鼓澄怀,刹那矛山映瑞岩”。扣冰和尚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品茶大师出自佛家寺庙,说明茶与佛有着某种密不可割的联系。

武夷山,重峦叠嶂,丹霞地貌,终年云雾飘绕,空气湿度大,适合茶树生长,为出产名茶提供得天独厚条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庙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们“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道理。把寺庙修建于红尘之外,少有人世纷争干扰,没有市井物欲的诱惑与喧嚣的尘浪。新鲜的空气,益于健康长寿,更益佛家专心念经。因此,很少见到寺庙修筑于市井之中。就这样,茶与寺庙便基于共同的理由,一同走向深山。茶便成了佛教僧侣的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播武夷山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名僧文化素质高,往往将喝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茶叶采摘、焙制也十分讲究,于是一种种名茶便在山寺名僧的监制下产生了。誉名海内外的茶王——大红袍,古代就属天心永乐禅寺管理、享用;清代名僧释超全善烹功夫茶,入山为僧又是善于制茶的能手,他的《武夷茶歌》就是传递制造乌龙茶的第一手资料。以茶明性真情真趣。茶以自身的功能逐渐为后人赏识,更加成为佛教僧侣的情感寄托,在饮用与诵颂中与禅融为一体了。

武夷禅茶,深受来武夷山旅游的中外宾客赞誉。这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茶表演,深刻揭示了武夷岩茶与佛教的渊源关系和博大精深武夷茶文化内涵。


武夷岩茶之铁罗汉介绍

介绍:

铁罗汉,武夷传统四大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之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两旁悬崖峭壁铁罗汉树植于一狭长地带的小溪涧旁(竹窠岩长窠内亦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枞。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铁罗汉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铁罗汉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铁罗汉具有绿铁罗汉之清香,红铁罗汉之甘醇,是中国乌龙铁罗汉中之极品。铁罗汉属半发酵,制作方法介于绿铁罗汉与红铁罗汉之间。其主要品种有“铁罗汉”、“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特征

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0g。花冠直径3.5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牙叶生育力较强,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铁罗汉200kg。春铁罗汉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铁罗汉多酚29.7%、咖啡碱3.7%。制乌龙铁罗汉,品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