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大红袍《新华月报(天下)》

武夷岩茶大红袍《新华月报(天下)》

2019-05-16 访问量: 98 茶礼仪网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茶叶大红袍,如此珍贵,如此源远流长、蜚声四海。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高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被誉为“岩茶之王”、“茶中圣品”,堪称“国茶”。因此,关于大红袍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大红袍的历史渊源

  在大红袍的许多传说中,“红袍加身”的故事流传最广:古时,天心寺和尚用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室高官的疾病,这位高官就将身上所穿红袍解下,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谁知这红袍竟将茶树染红了,于是后世就称这茶为“大红袍”。

  关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六棵大红袍母树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六棵生长于峭壁上的大红袍茶树已经有350余年的历史。大红袍母树因常年细小甘泉及藓类有机物滋养而天赋不凡,品质优异,冲至九泡仍不失真味。六株母树年产不足500克,因其稀有而价值连城,成为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历朝历代都是上贡君王的贡茶。清史记载:大红袍年贡八两。乾隆皇帝称其为最好的贡茶。

  极品大红袍得到国内外品茗者的青睐,在武夷山、广州、上海、香港等地的拍卖中,20克大红袍屡屡拍出逾20万元的天价,真可谓一克万金。武夷山市政府以1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保险方式投保六株“武夷茶王”大红袍母树。这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名茶责任保险中承保的最大保额。

  2005年5月3日,采摘于大红袍母树的茶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10月10日,武夷山政府和母树大红袍承制管理单位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将绝版母树大红袍入藏故宫博物院,不再用大红袍母树生产制作茶叶,从此母树大红袍成为绝唱。

  毛泽东与大红袍

  毛泽东不但嗜好喝茶,而且还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叶。他写的诗词中,就有名句曰:“饮茶粤海未能忘。”他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一边喝茶,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要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毛泽东对茶叶极其爱惜,不仅隔夜茶不能浪费,而且要连“茶根儿”都吃掉,称这样才物尽其用,对得起茶农的辛苦。

  作为皇帝贡品的大红袍,解放初期产量极其稀少。有关部门给毛泽东供应了少量大红袍,但他知道其太名贵而很少饮用。福建省代表范式人等参加中共“七大”时,曾将武夷山大红袍带往延安。1949年,福建省代表曾将大红袍送到北京,毛泽东批示,以后就留在地方。从此,大红袍不再特供中央领导。

  大红袍走向世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研人员的攻关,今天的大红袍已经不再是养在深宫人不识的珍贵贡品。上世纪80年代,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1994年,经福建省科委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原种的优良品质,其中最优秀的茶树其品质已能和母树相媲美。在武夷山新老茶人多年的精心培育下,大红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一定的产量,满足了人们对大红袍日益增长的需求。当然,质量上乘的大红袍对于环境、气候、土壤、制作工艺的要求苛刻,仍然产量稀少,弥足珍贵。

  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主席赠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四两武夷山大红袍。20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武夷山时,有幸品尝了武夷山极品大红袍。喝惯了立顿红茶的女王,对醇厚甘爽的大红袍赞不绝口。

  近年来,武夷山政府和岩茶生产企业大力推广武夷岩茶和大红袍,举办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如母树大红袍入藏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顶级大红袍拍卖、大红袍亮相文博会、香港大红袍之夜、人文奥运茶香世界大红袍献给奥运冠军、代表国茶出访巴拿马、北京大红袍周、广州茶博会力压群芳……大红袍揭开了它神秘高贵的面纱,越来越被人们了解、熟悉、热爱。播岩韵与世界,送茶礼于知音。作为礼品的大红袍已经成为身份、地位和富贵的象征。

  由母树大红袍承制管理单位星愿(中国)茶业生产的特供大红袍系列产品,是国内大红袍中的精品。其中国礼、国宾级大红袍原料采摘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园中的母树大红袍纯种繁殖的茶树,精选肥壮芽叶,从茶园的栽培、管理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均严格执行有机茶管理标准,按照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采用传统手工制法精制而成。得天独厚的武夷山自然生长环境及制作工艺,造就了与钓鱼台国宾馆高标准定位相衔接的大红袍特供茶,其外形紧实似弯眉,色泽青褐乌润带宝色,香气馥郁深沉,持久幽远,滋味浓醇甘爽。

  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故事,大红袍从过去的年贡八两的“贡茶”,到人工繁殖获得了“新生”,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以其独有的“岩韵”、“岩骨花香”畅销海内外,成为个人饮用、馈赠的佳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爱茶喝茶人之福,也是大红袍之福。

有用+10
分享

简说武夷茶文化 

  如今“武夷茶文化”这个词语,在电视、报刊及网络中,出现率非常之高。何谓武夷茶文化?有人说,有时觉得知晓,有时又感到朦胧;好似近在眼前,又仿佛玄乎缥缈。搞清这个问题对宣传武夷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有着现实意义。

  茶,能观、能摸、能品,但是茶文化是什么?这就要首先搞清文化的含义。按典章上的说法: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但是,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说。我倾向“广义”观点。因为不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茶及其相关因素。所以武夷茶文化当是武夷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它涵盖着武夷茶的历史、生长环境、栽种制作、品质特征、品饮鉴赏、流通传播,以及诗词歌赋、传说故事等等。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许多茶著作中,都有其绰约身姿,而今更是在电视中频频出镜。笔者在此作个简要概述:

  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民国时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如今更是渐显辉煌。其间虽有兴有衰,但总的趋势是朝茶类增多、品质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发展,以至形成当今的“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红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古今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优异的自然环境,传统独到的制作工艺,选用优良的品种。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岩茶的优异品质。这里讲的是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这就是人力无法造就的“一方水土”。这些不但有具体的数据查阅,而且有科学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具有传承性,也包含着丰富的经验性。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研究武夷茶文化,首先是要占有丰富可靠的资料。其次要注重著名茶叶专家的论说,专家在行,论说中注重结合专业。三是对所收集到资料要进行鉴别、分析对比,以确定其准确性;四是要学点茶叶基本专业知识,切不可盲目抄书报、剪资料、下载网络文章,避免人云亦云;五是对一些专业提法要准确解说。如有机茶、无公害茶的概念,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定义,武夷岩茶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等等。

  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是耐人寻味、读之不尽的佳作美文,我们当珍重之。(黄贤庚)

武夷岩茶的品尝

   品尝武夷岩茶最好有一个比较雅静的环境,有一套常用的小壶小杯等茶具,如能用上洁净的山泉水更佳,自来水最好能用桶装起来沉淀一天,这样会减少漂白粉的味道。品茶时人的身心要放松,避免急燥,更能领略武夷央载体 的内涵意韵。
   品尝方法:通常有壶泡法和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宜杯泡。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应适当调节茶量、水量、浸泡时间。用高温度水冲泡和适宜品饮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半数量。
   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为一克茶叶20-25毫升水。
   水温:应达初沸摄氏98以上,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浸泡时间:第一次以1.5分钟,第二次要2分钟,第三次3分钟较适宜。优质武夷岩茶可冲泡六次以上。
   冲泡方法:沸水高冲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壶、杯表面泡沫,淋净盖子后盖好壶、杯。分杯应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品饮方法:
   一泡: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沏艳丽,是否橙黄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
   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有较明显的苦涩味或杂味。茶汤吞下喉后,
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的感觉。
   三泡:重点放在体味韵字上下功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是否有一种天然韵味,是否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茶十分讲究“岩骨”,表现为喉韵口感,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品饮岩茶是一种精神感应,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武夷山人是这样喝武夷岩茶

武夷山人喝茶是非常纯粹的,一切都集中在茶上,一丝不苟地泡茶,品茶时心中只有茶,纯粹到不吃茶点,甚至不谈与茶无关的话题,这种纯粹概况起来就是一个词“讲究”,讲究到什么程度,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讲究水的品质

坚守古训:山泉水为上,溪水次之,井水为下,自来水那就是不能用来泡茶的了。你可以看到痴茶者不辞辛苦到山中找水背回家泡茶,到深山找水背水本身就是很休闲很快乐的事。

二、烧水的器皿

烧水的器皿铁壶,铝壶,不锈钢壶,钢化玻璃壶,陶泥壶……不同的壶烧水那感觉那效果是不同的。用陶泥做的壶煮水被认为最合适。用钢锅,铝锅这些金属的东西来煮水冲茶就要差一些。

三、烧水的方法

烧水的方法就更有讲究,首选烧木炭的红泥小火炉,式样很好看。小火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很方便调节火力。其次才是现在流行的电热随手泡,水烧开的程度,要求初沸(刚冒鱼眼泡),称为活水,烧久了称为死水,初沸的水离开火源后要稍等1-2秒冲泡,太快的话就说用水急了,茶不好喝。

四、选茶盏

盖碗最常用,偶尔也用紫砂壶,偶尔偶尔还用飘逸杯。

武夷岩茶产地武夷山人是这样喝茶的

盖碗冲泡有利于提高冲泡温度,提高茶叶的香气,比较适宜于冲泡武夷岩茶,其好处是:

1、形状开放。不会限制叶片在冲泡过程中的舒展。

2、材质是瓷,不会影响岩茶细微表现。

3、冲泡上可闷可放,不会有壶泡带来的闷气或蒸煮的感觉。

4、时间控制有优势。出水快。甚至可以2秒出水。

5、温度容易控制,入水的角度和位置,水流的大小和力度,都随心所欲。

6、甚至可以随心的翻动和挤压茶底。同样造成口感的差异。

7、用盖碗泡茶容易闻盖香,这也是喝武夷岩茶最享受的一刻。还观察容易。茶色,汤色,叶底、方便清理等等。

以上这些,大概也是武夷山人喜欢用盖碗泡茶的原因。

五、开始冲泡

注入水的急缓(快慢),水柱的高低,粗细都有讲究,有人喜欢悬壶高冲,有人喜欢细水轻润,追求一条潇洒的水线,让茶的生命在流水间彰显。不分优劣,各成风格。

六、浸泡多久

浸泡多久,这也是所以程序中最关键的,每一泡浸泡的时间都不同,不同的茶又不同,根据当时喝茶的人的感觉不同又不同,有时茶客会情不自禁的指挥泡茶人:快出水了,坐杯久了。或者说,出水太快了吗,还没出味呢。

武夷岩茶产地武夷山人是这样喝茶的

七、品茶

用什么杯子?这个学问可大了。茶杯的选择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讲到“啜”茶,什么是“啜”茶呢?一个口四个又,望文生义,就是一口茶要在口里反复“又又又又”多次之后才喝下去,会发出很响的唏嘘之声,为的是让茶更能出味。这与葡萄酒的品饮虽然口型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初学啜茶要小口慢啜,不要太快太用力以免被呛到。武夷山人经常以啜茶方式饮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有时在宴会上喝汤也情不自禁“啜”起来,你千万不要怪人家不雅观,是喝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八、论茶

品茶必论茶,边品边说关于当下之茶品,论香,论水,论回甘,论山,论树,论感觉……

论香-兰花香,玉兰花香,水蜜桃香,杏仁香,粽叶香,奶油香,还有雪梨香的甚至竹叶香……

论水-不是论泡茶的水而是论水泡出来的茶汤,有说水厚水薄的,有说水柔水硬的,还有说水有粘稠感的,有说象米汤的,象蜂蜜的……

论茶气-这个茶气是什么?真的难表达。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不准确地形容茶气就是品茶人品茶时口腔味觉所受到刺激的强烈程度,对于武夷岩茶应该包括香,辛,苦,涩,甘,久(回味持久,耐泡),其中充满了辩证法:不香不好太香(腻)也不好,飘逸的香不好沉着的香才好,不辛辣(味薄)不好太辛辣也不好,适度的辛辣感是岩茶的特征之一。关于苦,有微苦而且易散开的好,不易散开的苦就不好了,关于涩,有微涩而化的快的好,太涩或者化的慢的不好,一点都不涩的茶在武夷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是正岩的外山茶,关于甘,当然是回甘,入口就甜不好,先苦涩后甘甜,慢慢来的才好,历史上称为:晚甘侯。关于久,一是回甘回味持久,喝完茶上车开出10公里还在回甘,俗称十里回甘,那定是茶气十足了。二是耐泡,十泡有余香,也有泡18泡还在喝的,戏称经久耐泡。

总之,茶气强的茶就是味觉丰富、强烈又持久。以上关于茶气的闲话也许也是对岩韵的部份理解吧。

论山—就是论山场,茶树长在不同的土壤品质味道不同,陆羽茶经说:“上品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人善于从品茶中喝出所泡之茶叶,是生长在武夷镇还是星村镇?或者是生长在什么山涧什么坑什么窠里的,听起来很神奇,但是这功夫没有良好的味觉和千锤百炼是做不到的。

论树—最难的是认品种,其二是认树龄,喝茶要喝出茶树是什么品种,树龄有多少岁?这个很难,因为武夷山的茶树品种(包括名丛)有几百种,不过也有规律,不同的茶树香不同,叶子也有细微的差别,认真看还是能区别的,还有老树有枞味,新树没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论感觉—不同的人对茶的感觉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像吃菜一样咸淡酸辣反应不一样,比较夸张的感觉有:喝了老丛水仙会打嗝;喝了肉桂会打通血脉,气贯头顶;有人连续喝三至五泡茶说把人喝开了,大概是精神爽,身轻松的意思,无法形容准确的含义,只能意会了。

九、斗茶

人们常说酒过三巡,茶也有类似的,喝到差不多时,有人会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一包茶说:泡泡我这个。话虽然不多,但斗茶就开始了,又是一番论香,论水,论回甘,论山,论树,论感觉……如果茶不好马上会被淘汰,又有另一位拿出自己的“斗品”来继续斗。对于不好的茶一般会给面子不直接说不好,但也不客气,因为喝茶人的表情和状态难以掩饰,不好的茶人们就没有满足的表情也不会连续喝下去,也就是杯里留有茶水不喝完或者干脆整杯放着不动,如果有人会说我喝不动了或者喝太多了等一下再喝,很有可能就是说你这泡茶不够好,等等有好的再喝!如果是遇上真正好茶怎么也得喝并且情不自禁地闻香啜茶……一次真正的品茶最后都会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结果,就是今天喝的第几泡最好,什么有某种花香啦,汤色很透亮啦,水很厚啦,山场硬啦,耐泡啦,还有很霸气或者很柔滑等等。

中国人对饮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的说法。一人拿着杯慢慢的喝,沉思意远这就叫得神,赶上节假日,约上几个好友,一边喝茶一边谈心,当然是人生乐趣。俗言“酒逢知己千杯少”,饮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朋友在一起,无所不谈,自然“有饮不尽的茶,说不完的话”。三四个人喝茶最好,所以说“得味”。最为考究的乌龙茶的茶具,都是供三四个人用的。如果七、八人在一起,就叫“施茶”,只是为了解渴,谈不上“辨味”。

更有甚者,晚上喝好茶之后睡前难舍其回味不肯刷牙,也许这对牙齿有利,因为茶叶含氟。在武夷山工作过的一位朋友说,调到新的岗位之后每次喝茶要面向武夷山方向才能喝出韵味来,真叫极致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