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储藏>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2019-05-1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来源 | 茶百科(jiaoliucha

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近年来,随着六堡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直盛名在外的六堡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也在逐渐改变,受到越来越多的茶友的喜爱。又因其在一定的年份内,越陈越佳的特质,在茶叶收藏爱好者中受到追捧。有人只重年份,追求越陈越好;也有人认为,年份不过是数字而已。

众说纷纭,那么陈年六堡茶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体现


选干仓、弃湿仓


湿仓是人为的改变六堡茶存放时的温度、湿度,能够加速其陈化。湿仓茶,茶叶会因存放时间、空间发热的影响无法透过空气对流,进而产生恶性循环,茶自身发热,又被环境二次影响,导致茶味带有仓味和霉味。茶完全破坏了茶叶纤维,改变了茶叶原有的本质,违反茶叶内质自然氧化发酵的规律,这与饮茶健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干仓是指温度、湿度适中,即常温下,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不易滋生有害菌的仓储环境。现在主流的消费观念认为,干仓才是六堡茶储存的最佳形式,认为干仓滋味正宗,充分展示了茶叶的活力感,是真正的六堡茶的味道。


慰藉,是文化深处的开掘。茶的境界,与人生的况味,是何等的相似。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唯“年份论”不可取


茶的存放环境以及陈化程度等等因素决定着它的品质。其实存放30年以上的六堡茶目前很少存世,四五十年以上的六堡茶更是微乎其微。一款存放10多年的茶,如果并没有达到这个年份该有的品质和内在质量、口感,也不能称之为老茶,反之,如果仓储条件和陈化的程度都非常理想,存放七八年的茶,就已经达到了10年的效果,那这款茶也可以说是‘老茶’。而且我们喝茶是喝茶的真味,是因为好喝才爱喝。如果一款30年的老六堡不好喝那其价值当然就不如一款好喝的没年份的茶。


对于六堡茶,不要简单地认为年代越久远越好。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茶品的品质会朝“好”的方向转化。而且茶总有它的合理的寿命,超过合理的贮藏时限,其香气和滋味总体上都会走下坡路。

惫、苦闷、浮躁,乃至于痛苦。一个人喝酒,最多的,也就是贪杯而已。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重品质,轻包装


茶叶,不管被赋予了多少功能和附加值,它的本质仍然是食品,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陈年六堡茶亦是如此。现在部分六堡茶包装十分讲究,甚至脱离了根本。一片茶在手,一要观其形,看棱角是否分明,条索是否密致。二要察其色,颜色是否正常,是否霉变。观汤色,不同品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茶,汤色不同,还要反复冲泡看其耐泡性。三要闻其香,是否有六堡茶独有的香气。善于区分陈香与霉味,对有异味和有奇香的茶都要警惕。四要尝其味,相信自己的体感。


年份只是数字,品质和存放才是王道


陈年六堡茶的价值,优良的茶叶品质是基础,适宜的贮藏方式是保障。有六堡茶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发酵程度刚好合适的六堡茶,其陈化时间在15-20年为最佳,发酵偏轻或偏重的,则适当延后或提前。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具体的辨识标准和参考指南


干茶看外观


五年到十年左右的六堡茶,手感明显轻于较新的茶。由于长期存放,自然陈化发酵,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自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干茶颜色会偏褐红,甚至棕色,干茶外观应该干净、无霉变的痕迹。超过30年以上的茶,手工采茶较多,用剪刀剪的茶较少;50年以上的茶,则都是手采茶,外观看起来是条状,因当时是以脚踩进行揉捻。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不同年份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外观(图选自《六堡茶大观》)


干茶区分松烟香


适用于传统工艺的陈年六堡茶(农家茶)。


六堡当地的茶农,基本上常年烧火做饭使用的都是松柴或松树叶,存放在灶尾楼上的茶叶经过数十年存放和烟薰,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松烟香。这种六堡茶陈放的方法,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同类陈茶中,烟薰茶仅有六堡茶一种。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些人将新茶日夜不断地直接加速烟薰,希望达到松烟香的效果,但这样做是无法使茶叶具有松烟香的,只有一种闻起来呛鼻的火烟味,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试饮观汤色


有一定年份的茶,冲泡后茶叶展不开,有些会呈木化现象,如果乌黑油亮的,通常是炭烤出的“新鲜老茶”,并非真正老茶。例如六堡茶存放30年左右,茶汤呈橙色,40年以上颜色更深。


一般而言,六堡茶由于原料和工艺原因,某些新茶有时较浑浊,或者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色。如果是后期储存湿度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者是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甚至浑浊,即大家常说的“酱油汤”。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试饮品滋味


一款真正陈年的非常好的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杂味,带陈香,沉香很持续,很沉稳,入口有软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明显涩感,茶味醇厚,于醇厚中体现出一种悠长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个体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隐回味。


做旧的陈茶,肯定会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现问题,如有的做旧的陈茶闻之也有“陈味”,但几道茶汤后,涩味明显;有的是看干茶很陈,茶汤也不涩,但茶汤浑浊,叶底发黑、霉烂、无弹性,很明显是做旧做陈的茶。


细说六堡茶:看完这篇再也不上当(建议收藏)


饮后看叶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手法是人为加大湿度加速六堡茶的后发酵,以达到“陈”的效果。但这样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本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一款存储良好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绝对不会是霉烂发黑的。


补充: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陈茶会有松烟香或槟榔香及药香,熟茶工艺其他原料的陈茶会有木香、枣香等香型。一款优质的陈年好六堡茶一定是汤色油亮清澈、陈香细腻、顺滑棉柔、醇厚甘甜的。

有用+10
分享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

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 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历史上的六堡茶

历史上的六堡茶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问(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3950担(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

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现六堡茶年销往香港量为300~400吨,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成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

六堡茶陈化是咋回事

六堡茶陈化是重要的后期存储过程,后发酵的六堡茶具有越陈越香特点。但后续转化需要的微生物是在陈化的过程中巩固的种群,陈化和后续转化靠的是六堡茶渥堆时形成的微生物种群,这些优良微生物生存于许多地方,最具代表的就是六堡的乡间和山林,这样的环境便形成了六堡味。

六堡茶的陈化:

其实六堡茶的陈化离不开六堡自然的环境,湿热多雨,冬寒暑热,早云晚雾,白天炎热而夜晚凉爽,森林密布,地广人稀,最好的陈化地点当然是六堡无疑,微生物喜欢,茶叶当然更喜欢。

这是最好的选择然后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当然六堡茶的陈化场所还是需要阴凉、通风、干燥,还有稳定的空间和仓储密度。最后还是要讲一下关于仓储密度的问题,一斤茶放在一百平米的仓库跟一万斤茶放在一百平米的仓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一万斤茶放出来的效果好,一斤茶可能会陈化坏了。

微生物是集团军作战,合理的茶叶密度有利于优势群体的形成。另外陈化仓需要有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空间,那些经常有人进出参观的仓库其实并不利于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对陈化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