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鉴别>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2019-05-1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武夷岩茶大红袍)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和独有的"岩骨花香"。优良品质的产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到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现在已经停止采摘)。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用+10
分享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茶的人可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茶室四宝”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说的就是泡茶的器皿,使用好的器皿泡茶不仅可以更好的发挥茶叶的内质,而且在泡茶的过程中精神上也会有极大的享受。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一般来说,主流的岩茶冲泡方法分为两种:

1、庭院式

所需工具:烧水壶一个(一般用随手泡即可,讲究的可配上红泥小火炉啊日本铁壶啊啥的),茶盘一个,盖碗或紫砂壶一个(100-150ml为宜),滤网一个,公道杯一个,品茗杯若干,水若干,茶叶若干。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投茶量:盖碗或紫砂壶容积的1/2左右。可以按照个人偏好进行调整:喜淡的(新人)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投茶5-7克/100ml);喜浓的(老友)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投茶8-10克/100ml)。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水温:开水,岩茶不怕烫(我在天津看到个别店里的泡茶妹子水开之后凉上数分钟才开炮,声称老师告诉她们95度左右为宜,这种老师属于欠抽型,可酌情抽之)

出汤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延长30%—50%(这个时间绝不严格,主要原则为保证前3-5泡的汤色基本一致【好茶可能到7-10泡】)冲泡次数与茶本身内涵物质的丰富程度以及浸泡时间均有关系,对同一款茶而言,浸泡时间越长、则可冲泡次数越少。

浓淡的调整:如果感觉茶过浓,下次可酌情减少投茶量,也可加快出汤时间,实在没别的办法时的临时解决办法也可以兑点开水冲淡点喝。过淡的话比较简单,增加投茶量或延长出汤时间均可——尽量用投茶量来调整为宜。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品饮:所谓“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新手要养成良好的品饮习惯,先观其形,再嗅其香、复品其味。

闻香有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热香和冷香)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的各部位充分接触,细细感觉水中的醇厚度、变化情况和各种特征(也可以猛地一嘬,嘬出声来,把茶水打成雾状,更利于茶汤与口腔的接触)。

欣赏岩茶的香型和香气高低,领悟岩茶醇厚的滋味、丰富的内涵以及各种神乎其神的“岩韵”及”枞味“等等。

2、工夫式

相对于庭院式没有那么繁琐,只要一个盖碗或者一个茶壶就好。

 

两种方式冲泡武夷岩茶,“岩韵”更出众!

 

 

 

投茶量:泡茶容器的2/3-4/5(冲泡后茶叶基本上满到容器口)。

浸泡时间:即冲即出,讲究快,每水的浸泡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

其他同庭院式,不再重复。

下面说几个注意事项:

1、关于试茶样:

尽量参考”审评式“泡法,延长出汤时间,以充分放大、暴露茶的缺点,有利于对一款茶的质量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非常好的茶的话,即使久泡也无明显的苦涩,即使有,也能快速化开。)

2、关于紫砂壶壶型:

基本原则只有两个:一是壶腹要大,利于茶叶的舒展;二是出汤要痛快,以利对出汤时间的把握,避免前列腺增生型的滴滴哒。

3、关于沏茶用水:

水至关重要,对茶口感的影响巨大,因此有条件尽量用好水,至于哪个牌子最好就得自己尝试了,毕竟机器猫是吊丝一枚,喝不起好水,因此给不了太深层次的建议啦。

武夷岩茶的冲泡及品鉴技巧

武夷岩茶,由于韵味独特、滋味醇厚,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喜爱,岩茶的冲泡很有讲究,岩茶的品鉴,更是一门学问。你知道武夷岩茶的冲泡及品鉴技巧吗?

茶叶的口感,离不开正确的冲泡方法,茶谁都会泡,但要把一泡茶的汤色、香气、滋味、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绝非易事。茶、器、水、人,缺一不可,尤其要懂得根据每泡茶的自身特性冲泡。

武夷岩茶的冲泡及品鉴技巧

武夷岩茶,由于韵味独特、滋味醇厚,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喜爱,而岩茶丰富的品种、复杂的制作工艺,让岩茶的冲泡更有讲究。而岩茶的品鉴,更是一门学问。

茶之器

泡武夷岩茶的茶器以紫砂壶和白瓷盖碗为佳。而白瓷盖碗由于传热性高,发茶性佳,加上价廉物美,成为很多人泡饮岩茶的首选茶器。

盖杯泡茶最大的好处是不加掩饰,茶好,茶汤和香气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反之,茶的质量差,盖杯会让它的丑态尽出。而且买瓷盖杯还可以根据喝茶人数的多少,灵活掌握大小。

茶之水

陆羽的《茶经》中说,“水为茶之母,名茶还需好水泡”。可见好水对茶的重要性。没有好水,就泡不出好茶。选用不同的水,会使岩茶的香气和味道出现很大的差异,品质差异明显。

在众多泡茶用水中,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

茶之冲泡技艺

岩茶的冲泡好坏与否,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泡茶的人是否足够了解一泡茶的特性,并选取适合的冲泡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岩茶投茶量。投茶量与个人的口感有关,或浓或淡,并无死板规定。冲泡武夷岩茶的时候,可根据个人饮茶淡浓的习惯决定投茶量的多少,由于岩茶条索较为粗壮,因此投茶量一般不少于盖碗容量的2/3。

茶叶的浸泡时间也有讲究,武夷岩茶头三泡的浸泡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控制在30秒内为宜。之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相应增加10~30秒。而火功重的传统岩茶相对于轻火功的岩茶,浸泡时间还可适量缩短,一切以自身口感为准。

岩茶品鉴泡泡都有讲究

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蜜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

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岩茶的每一泡均有变化,需细细体会。

一泡

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艳丽,是否橙黄色,是否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入口,领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

二泡

应重点放在茶味上。茶味是否醇厚,有否较明显的苦涩味或杂味。茶汤吞下喉后,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的感觉。

三泡

重点在“韵”字上下工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是否有一种天然韵味,是否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茶十分讲究“岩骨”,表现为喉韵口感,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

红茶哪个牌子好武夷岩茶分类-边销茶:连接古今,沟通边疆与内地

红茶哪个牌子好 武夷岩茶分类-边销茶:连接古今,沟通边疆与内地



边销茶:连接古今,沟通边疆与内地

从湖南安化黑茶火爆全国,到最近的“黑玫瑰”和速溶黑茶备受追捧,近几年,黑茶由于其保健功效、文化魅力及质朴醇厚的口感,受到国内甚至海外茶叶武夷岩茶分类市场和茶叶收藏界的重视。









黑茶一直以来都是边销茶(又叫边茶,因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而得名,多为紧压茶,原料为黑毛茶、老青茶、红茶)的主要种类,而黑茶也正是为了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需求,在销运过程中产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边销茶还是联系南北、沟通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的纽带吗?边销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马背上形成的黑茶

我国饮茶习惯的形成和传播途径是由南而北,自东向西,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从农耕地区扩展到游牧地区。饮茶风俗始于南方产茶区,六朝以后传至北方,唐朝后期在北方流行。

茶叶传至民族地区是在唐代。一说在7世纪中叶,茶叶随文成公主入藏;一说在7世纪末8世纪初,茶叶作为药品进入藏族聚居区。但茶叶的传入,不等于饮茶习俗的形成。茶叶在唐代中早期尚未成为藏族人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便开始有了茶马交易。初期的茶马交易,是作为对少数民族进贡的回赠,至唐贞元年间才正式开始商业性的茶马交易。早期的茶马交易是从绿茶开始的,当时的茶叶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人们由雅安出发,人背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至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很好的遮阳避雨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茶品更易保存并含有更多茶碱。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而这种适合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的茶类被专销到边疆民族地区,就成为后来的边销茶。

到了宋代,茶叶不仅成为贵族官僚的日常饮品,也成为庶民百姓啜饮待客不可或缺之物。如王安石《议茶法》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此时,在少数民族中,饮茶习俗也广泛传播,契丹人至迟于五代时就有了饮茶习惯。宋辽“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对峙时期,在北宋与辽的那些茶属于乌龙茶“榷场贸易”中,茶叶成为宋人输往辽境的大宗商品。

至于西北各少数民族,无论回鹘、党项抑或吐蕃,茶均为日常生活用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有载:“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其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西夏对宋的战争导致宋关闭互市和断绝岁赐关系,因此“饮无茶,衣帛贵”成为西夏停战的要因之一。

在西北诸族中,普遍有饮茶的爱好,而惟有藏族人嗜茶成瘾,这成为日后明王朝“以茶驭番”政策的重要条件。从西夏人缺茶求和到吐蕃所嗜惟茶,说明茶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北方和西北气候寒冷、干燥、缺乏蔬果,当地各民族从事畜牧业,食物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很难摄取到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茶叶中的茶碱能助消化、解油腻,茶叶也能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对茶叶青睐有加。“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千百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里丝绸之路两侧的蒙古、藏、回、维吾尔、裕固、锡伯、哈萨克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养成了常年饮茶的习惯。藏民的酥油茶闻名遐迩,蒙古牧民的奶茶驰名天下。但这些地区的土壤气候皆不适于产茶,我国茶叶主要产于温暖湿润的南方。于是,边茶贸易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稳固的经济联系。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贸易关系,更是一种民族关系。

茶马互市的由盛转衰

边茶贸易始于唐代,是从事农耕的汉族与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之间进行的互惠互利的商品交换活动。边茶贸易有官营与私营之别,在官营贸易中,中央政府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体现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民族政策。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常“以马市茶”,这种供给上的差异和需求上的互补,使茶马(不限于这两种商品)互市逐渐发展起来。

茶马互市在我国民族贸易历史上持续长达一千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5代。唐代茶马互市兴起,但没有设官营茶马贸易机构,茶马互市主要是民间自由贸易。宋代出现了官营茶马互市机构,并制定泡红茶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明代茶马互市,仅限于明政府与居住在河湟洮岷一带(今青海省东北部、甘肃省东南部一带)与川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主要是藏族间的贸易活动。清代沿用明制,但在实行了较短时期的官营垄断之后,开禁私营。

清开国初期,几乎全部承袭明代的茶马贸易专制制度。1668年,清政府裁撤茶马御史前,茶马贸易较为兴盛;之后,乾隆元年(1736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茶马贸易时罢时复,鸦片战争爆发后,茶马贸易停罢。清代官营茶马贸易机构体制的衰败表现在陈茶积滞问题严重、放宽茶叶流通控制和茶马贸易机构的裁撤。关于清代官营茶马贸易体制废止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政治上,清统治者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因俗而治,利用宗教建立清中央政府对蒙藏的统辖关系;经济上,以物易物的茶马交易方式落后,逐步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体制所取代,同时也是因为牧马成为国马的主要来源。

茶马贸易为民族融合打下了经济基础;对内地和周边民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交通道路的开辟,形成了南茶北运、北马南运的“茶马古道”、“国信驿道”、丝路陇关南道复兴、青唐道等商路,也促进了一大批城镇的兴起;加速了茶文化的传播;官营茶马贸易对于安定西北边疆与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农商部借抵御印茶侵销西藏之名,有意再次对边茶贸易实施统一经营管理,但遭到各地大小茶号的一片反对。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国家内忧外患,兵祸连年,百业萧条。在一些偏僻的边销茶的主产区,尚能维持较为稳定的边茶产销,茶号虽有减少,但仍能支撑局面。但军阀混战,战火绵延,最终祸及边茶产销。为凑军饷,各路军阀派捐派款,一月数次,边茶业成为他们敲诈的重要对象,茶号首当其冲。每次摊派捐款,数额确定后,短则3天缴款,多则一周完清。如有拖延,立即派兵上门,抓走业主,令拿钱取人,其横蛮凶残令茶商们敢怒不敢言,一些茶号纷纷关门,导致民国边茶茶荒。

据《四川省雅安专区边茶史料》记载:从1912年以来的单丛与大红袍十数年间,边茶茶引由原来最高年份的11万引减为6.9万引,萎缩40%。这期间先后倒闭的茶号有恒春明、恒春仁、忠信、大元、永吉、世兴、永裕昌、福盛、福聚亨、同福昌、姜公兴、亿盛、朝兴等20余家,其中不少创于明清时期的老号也未能幸免。历来专以产销边茶闻名的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5县中,名山、邛崃两地的茶号已完全倒闭。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长久抗战计,国民政府提出建设西康为抗日大后方。四大家族资金集中一隅,开始垂涎西康边茶,几度力图挤入边茶行业,准备在西康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欲图垄断经营边茶业。刘文辉是四川军阀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反对四大家族插足边茶业,地方茶号唯恐被挤垮,也极力反对。于是,地方各派势力联合起来,于1939年组建“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官僚资本占20%,民族资本占80%,对边茶实行统一经营,这是雅安南路边茶历史上第二次统制。但由于内部大权为少数大茶号所掌握,中小茶号听任摆布,造成公司经营不讲信用,掺杂使假,任意抬价,引起藏商的强烈不满。1944年,陕帮和川帮相继退出公司,致公司元气大伤。据统计,到1949年,公司生产茶包仅4万包左右,比1939年下降90%,边茶业历史上第二次统制以失败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雅安地区仅存茶号48家,年产边茶17万包,边茶业衰落到极点。

承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的边销茶

作为少数民族生活的一种特需商品,边销茶的政策性和政治性十分突出。无论在供应数量、供应时间还是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边销茶的产销工作。

据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特需产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项目组的调查:现今在产区,采取定点生产,能够较好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在销区,曾实行定点批发,并建立了销售网络,极大方便了牧民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市场已经放开,政府仍然不放松对边销茶生产供应的管理。新中国成立至今,南方各省区的边销茶厂共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提供各种规格的边销茶180多万吨,保证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饮茶的需要,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和销售,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相继扩建和新建了四川雅安茶厂,湖南白沙溪、益阳、临湘茶厂,云南下关茶厂,贵州铜梓茶厂,湖北赵李桥茶厂等边销茶加工厂,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随着政策的调整,国家在产区内采取定点企业生产,目前在湖南、湖北、四川、内蒙古、云南、浙江6个省区设了25个定点生产边销茶的企业,较好地保证了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国家还对定点企业实行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改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政策。自1992年开始,国家还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

边销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立军认为,现代工业对传统工艺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边销茶传统生产工艺的衰退、变异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他认为在政策上应当鼓励边销茶传统生产顺应现代生产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同时注重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挖掘,并融汇于工艺创新之中,以不使边销茶的品质与口味因工艺进步而下降。同时应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边销茶消费时尚化。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在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创新,同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及需求,开发出更具特色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