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泡法>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2019-05-1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武夷山奇苑茶业 欢迎关注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好茶,武夷岩茶耕植于这奇山秀水的丹霞美景中,它不仅自然景观美,同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茶园大多分布在群山环绕和山坑岩壑之中。理想的地貌特点,丰沛的水汽资源和山涧清泉,云雾弥漫的漫射光,煦暖的光照,烂石砾壤肥沃疏松的土质,为茶树生长赐予了稳定的生态环境。茶树生长旺盛,鲜叶中有效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多酚类物质积累,为秀骨天成的武夷岩茶品质奠定了基础。正如史料中记载的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好水,武夷山的水是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河水、泉水、浅层的地下水。由于武夷山植被保持较好,红层(丹霞)主要为了砂粒物质,水土流失轻微。再则武夷山的三条溪流水流速度快,稀释自净能力强,河水、泉水清澈透明。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武夷岩茶盖杯泡饮法:

下图是泡茶用的茶杯:

上图是审评杯,品茶有感觉最好用这白瓷杯,杯沿宽8.5厘米,高5厘米,容量是105毫升,在杯中放入8克茶叶大约占杯容量的1/2—1/3。

1、泡茶用水一定要用质量好的水,最起码要用纯净水(千万不能用大城市的自来水!)
2、泡茶水一定要烧开(要用沸水泡茶)。
3、白瓷杯的容量一般是105豪升,杯中放入8克左右的茶叶(喝浓者放入约9克,喝淡者放入7克)。
4、泡茶时间我个人认为这样比较理想:冲泡时间:第一泡时长15秒,第二泡时长25秒,第三泡40秒,第四泡55秒,第五泡1分钟10秒,第六泡至第八泡1分钟20秒、1分钟40秒、2分钟,第九泡2分30秒钟,第十泡3分钟。(喝浓者每泡时间可增加约15秒,喝淡者可适当缩短每泡时间)

下图汤色浓度比较合适品饮:

 

武夷岩茶怎么泡?武夷山好水泡好茶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就是因为“岩韵”。那么岩韵是什么呢?

  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梁是举人,爱做笔记小说,算是才子,又官至巡抚。所以他的这段评价,沿用至今,尽管后人将四字顺序颠倒,“活、甘、清、香”,但意思没有根本变化,并将其作为岩韵的标准。

发展至后来,有人将岩韵归纳为更为透彻的四个字:岩骨花香。岩茶的香气浓郁,水仙花香,兰花香、桂花香等等,花香容易理解。但“骨”顾名思义,喻坚硬,坚韧等等。苏东坡曾有一首诗《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赞美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有助于理解“骨”的含义。清朝乾隆皇帝在评价贡茶时,题诗咏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也形象地描述了岩韵的特色。所以,岩韵中的“骨”,应是一种不以鲜香见长,而以醇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茶汤里好像有“沙沙”的小颗粒,或者是好像有柔韧不绝的细丝,从而丰富了茶汤的质地。

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武夷岩茶“清芬扑鼻舌有作甘。……如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丽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这是他将岩茶与龙井茶和阳羡茶所比较后,而得出的结论。

张天福教授说:“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因素,香和味有密切的关系。武夷岩茶在乌龙系列中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不同于安溪茶的“以香而取味”,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味有浓淡厚薄,韵有显露程度、持久性的长短之分。本人将鉴评武夷岩茶总结为八个字:“清香甘活、韵味悠长”,并将此八字分述如下:

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
香:指茶香高低、长短、锐幽、浓淡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甘: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指程度、部位而言,清爽甘润。
活:指润滑爽口,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
韵: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韵”而言。
味:指茶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
悠: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悠悠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长:指口腔舒适快感的长久,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饭前饮之,饭后尚感有余香。

姚月明先生指出:品鉴武夷岩茶不是一时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体会深化。有些还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如"韵"即"岩韵",岩茶之韵味,仅能作概略介绍。

体验岩韵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岩茶的品质越好,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所产生的美感越强。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10554 阅读2017-02-13   

导语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前人赞誉武夷岩茶:“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岩骨”与“花香”是评判岩茶品质高低、口感优劣程度的两大因子。那这两大因子在影响岩茶品质口感上,孰轻孰重呢?


茶叶成分组成上,

“水”重于“香”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对于茶叶的生化研究资料中显示:茶叶的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化合物和93.0%-96.5%的有机物组成。而在有机物组成成分中,香气物质仅仅只占了0.005%-0.03%,滋味物质显然占了上风。


“岩韵”之解,

“水”重于“香”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武夷岩茶“岩韵”的四字真诀是“香、清、甘、活”。

“香”是岩茶品质的基础,无茶不香,而对滋味优劣的评判确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具体论述的。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一文中的原话是:“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尤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需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可见,前人对于岩茶的见解是:“水”比“香”更难求,更能体现岩茶的品质层次。


传统武夷岩茶焙法,

“重水求香”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武夷岩茶的传统焙法火功较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岩茶的火功略有降低,但遵循的一般准则依旧是“重水求香”。

根据茶叶物质转化的原理:焙火次数越多、焙火温度越高,茶叶芳香物质特别是低沸点的芳香物质会逐渐降低,转为更加稳定的熟香(果香、乳香、桂花香等)及炭焙所赋予的特殊风味—火功香。但是,在焙火的过程中,滋味更加醇厚、顺滑、岩韵表现更加明显,口感的体验性更强。

另外,武夷山拥有正岩山场的茶农们一致认为,焙火的高低能从旁推敲茶叶山场的好坏。山场越好,越经得住炭焙(但具体的焙火情况依旧要根据前期做青程度稳定)。“岩韵”的魅力,必须靠火来激发。这个言论是有道理的。


武夷山岩茶界

标杆性斗茶赛评分权重,

“水”重于“香”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武夷山每年不同规模的公众或是自发的斗茶赛很多,而以每年的天心岩茶村斗茶赛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据了解,岩茶类的五项因子: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评分权重中,香气和滋味分别占总分的35%和45%,滋味的权重远远比香气高出10%!很明显,在武夷山当地人民眼中,“水”比“香”更为重要!

以上几点,从很大程度上反应:“水”(滋味)更能体现岩茶的品质优劣和魅力所在。但是,“香”对于茶叶爱好者的杀伤力可是不容小觑的!


从市场上看,

必先有香,“水”求其次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特别是刚刚接触岩茶的人群,购买岩茶的第一准则是:香!香气越浓郁、越明显越好,”而对于“水(滋味)的要求只要不苦不涩即可!当然,这个原则是非常正确的,为什么呢?

因为岩茶的“水”太深,并不是那么容易喝懂的,评判“水”(滋味)好坏的诸多因子比如厚度、醇度、山场等等,非内行人不敢轻易下定论。但“香”好闻不好闻、干净不干净确实更加容易的事。而且,人体对香气的敏感程度大于滋味,自然,不是很懂茶的人,香气带给他的体验性大于“水”(滋味)。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岩茶的火功会略有降低的原因所在。


香气不同,风味不同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武夷岩茶为什么能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风味?山场固然是重要的支撑之一,但繁多的品种、繁琐的工艺以及多变的火功类型赋予茶风格迥异的香型才是最重要的!肉桂有桂皮香、乳香、果香;水仙有兰花香、青苔味、棕叶味、木质味;佛手有雪梨香;奇丹有桂花香;陈茶有药香;梅占有乌梅味……轻火功的茶多为花香;中轻火功的多为花果香;高火的有焦糖香……

香气,往往比滋味更能体现风骨不一,香气,往往也是我们习茶路上的必要线索!


武夷岩茶的“香”和“水”,谁更能体现品质高低呢?

当然,所谓“苦水不去,香气不来”,武夷岩茶的 “香”与“水”是不可分割的,在此,仅仅只是将两者做一个对比,仅从岩茶自身出发,“滋味“或许比“香气”更能体现魅力,尤其是从评审的角度出发。当然,让岩茶爱好者们对岩茶的品质评判有一些更为清晰的线索。从购买和个人口感偏好的角度出发,当然就要看个人啦!

茶友们,在您心中,岩茶的香气和滋味,谁更重要呢?


武夷岩茶如何传遍世界各地

唐宋时,茶禁甚严,“载建茶入海者斩”。明初还规定:“铢两茶不得出关。”(见陈继儒《茶小序》),因而限制了武夷茶的传播。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种名茶做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当时还实行海禁政策,海路不畅通,陆路上则出现了由山西商贾组成的茶帮,专赴武夷山茶叶市场采购茶叶运往关外销售。其时武夷茶便越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顺流而下波阳,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跃身于国际市场。

明崇祯十一年(1638),俄国大使斯塔尔科,在恰克图以貂皮、麝香等物,从蒙古商人门塞手中换得武夷茶64斤带回彼得堡,献给沙皇,从此沙皇及朝廷贵族便爱上武夷茶。随后俄国就从中国进口茶叶。清康熙三年(1664),俄国商人向英国国王送了一普特的中国武夷红茶,受到皇室的青睐。随后英国朝廷官员也从东印度公司运销市场得到茶叶,逐渐品尝起茶的味道。于是茶叶又从彼得堡来到伦敦的商店,出现在欧洲市场。茶叶在西欧有了市场,俄商对茶叶需求量就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俄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清朝理藩部会奏称:“蒙古商务,向以茶叶为大宗。”

康熙十九年(1681),江西茶商、山西茶帮,经过数度与俄商货物交换接触,获得厚利,便沿信江抵武夷山下的河口镇(铅山县城),过分水关,来到闽北茶叶集散地——下梅、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当时星村、赤石茶行林立,生意兴隆,分别被誉为小苏州和小上海。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篇》载:“清初茶市本在下梅,道光咸丰年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盛时每日竹筏三百张,转运不绝。红茶、青茶向由山西茶客到县来采办,运往关外销售。一水可通,运费节省,故武夷之利,较从前不啻仅蓰(蓰,五倍之意)。”山西帮茶商运载砖茶、布疋等物资到库伦和恰克图参加互市,一条自崇安武夷山经邻县——江西铅山县北上直至恰克图的陆路运茶之路应运而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沟通了国际商品交流。清同治《广信府志》引《紫溪桥记》云:“铅山为八闽门户,车马之音,昼夜不息。”《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县(崇安)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商旅出入恒为孔道。”

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两国商人互市地点,边界分设中俄市场,即称中国街和俄国街,两国商队都将货物运到这里进行互市交易。武夷茶北运时,由武夷赤石启程,经过分水岭,担挑马拉,入铅山装船。顺信江下波阳,穿湖而过,出九江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襄樊)起岸。贯河南入山西晋城;经潞安(长冶)抵平遥、大同到张家口。再由张家口启程走军台三十站,转北十四站到库伦北行十一站达恰克图。全程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近5千公里。《清稗类钞》记载:在这条南路上,有车帮、马帮、驼帮。夏秋两季运输以马和牛车为主,每匹马可驮80公斤,牛车载250公斤。由张家口至库伦马队需40天以上,牛车需行60天。冬春两季由骆驼运输,每峰可驮200公斤,一般行35天可达库伦,然后渡依鲁河抵达恰克图。骆驼或车皆结队而行,每15驼为一队,集10队为一房,每房计驼150头,马20匹,有20人赶骆驼。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的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这是继“丝绸之路”后代之兴起的“茶叶之路”。闽北茶区年产数万箱,雍正十三年在这条路上运输的茶约为一万多普特。道光十年(1820)就达3万普特,三十年达到5万普特。闽北一带的茶叶源源集于赤石、星村、待客而沽。

十八世纪末,“茶叶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为了满足贵族们对武夷茶的偏爱,英国有关部门还特别规定,每船都必须载满七分之一的武夷茶入口。荷兰当局则通过法规:高级的茶要先用精致的白金器皿分装后再装箱,以免中途破损受潮霉变。茶商对武夷名丛,更是倾慕不已,甚至指株索购:“茶之至美者名为‘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预以金定此树,自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之……”(见《寒秀堂笔记》)“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岁运番舶,通之外夷。”(见《归田琐记》)

18世纪中叶,武夷茶又率先进入美洲。美洲商人们还以广告、传单等形式宣传武夷茶,甚至保证:“武夷茶若不合口味,可以退货……武夷岩茶传遍世界各地,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