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原来这么美!!

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原来这么美!!

2019-06-08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是属于乌龙茶一类,茶人有一句俗话为“好山好水出好茶”,那武夷岩茶的产地绝对是风景优美、山清水秀。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怎么样,一起来看看吧~

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原来这么美!!

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 

一、碧水丹山

武夷山的人们常喜欢说,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风景区那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气势雄伟,景象瑰丽,变化多端,惊心动魄。

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现褚红色,是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的结果。武夷山岩石,主要是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几种。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这种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然而,仅有这种地表土壤还是不够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丹霞地貌,整个大武夷山脉也都属于丹霞地貌。尽管也都能生长茶树,但是在品质上总是稍逊一筹。总缺少一点风景区核心带,习惯上称作“正岩”地区所产茶的韵味。事实上,正岩茶之所以品质特别优异,在地理环境上,还有其特别的地方。

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原来这么美!!

除了地形表土外,经纬度、海拔、气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景区处于北纬27 43,,东经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属于中海拔地区。而一般来说,中国的名优茶,特别是乌龙茶,几乎都产于这种海拔地区。气候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二、一岩一茶

这只是一般的自然环境条件。事实上,岩茶的生长,还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环境。深入茶园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树,都种在坡崖中石块垒起的梯台上,或者狭长的峡谷间,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顶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园一样成片连畦。茶树的周围,一般都是悬崖峭壁,或者杂树野草。形成一种既有阳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这就是专业上所谓的“漫射光”。漫射光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形成岩茶大红袍的特殊品质至关重要。

正岩区的植被也非常特别。因为岩石多,土层薄,高大树木很少,多为矮小乔木和灌木丛,其中有许多桂花和杜鹃;而在岩壁和溪涧边,则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蒲。这一来,一年四季,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对岩茶的香型产生一定影响。

正岩茶区小环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因为多在峡谷间,云雾易聚难散,所以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这种小环境,为茶树提供了特别的生长条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茶树,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一些变异。这也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缘故。据有关资料,武夷岩茶菜茶品种之名,竟多达8、900多个,仅慧苑岩一处,就有200多个。

当然,这么多岩茶名称,并不意味着就有那么多的品种。也并不意味着品种之间的差异大到一眼就可分辨的地步。事实上,除了像肉桂,水仙,白鸡冠等少数几个品种之外,绝大多数岩茶品种在色香味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微小的,有的几乎就没有区别。然而,不管怎样,就它们的共同品质来说,一般都会超过其它地方种植的同样品种。

三、宜茶之地

尽管如此,就整个大武夷山脉来说,除了风景核心区之外,仍然有许多宜茶之地,也能生产很有韵味的优质岩茶。武夷山人沿袭历史传统,将景区核心区所产茶称为正岩茶,核心周边高山区所产茶称半岩茶,溪洲平地所产茶称洲茶。一般的看法是,正岩最佳,半岩次之,洲茶又次之。但是因为茶叶品质除了跟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还跟茶树品种、制作工艺有关。正岩茶如遇天气变化或制作工艺问题,品质也会受影响。而如半岩和洲茶,如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好,品质也会特别好。比如说曹墩村所处位置在半岩区,但历史上也是出好茶的地方。我到那里去寻茶,果然发现不少品质相当优异的岩茶。不仅如此,我甚至在洲茶区的井水村,都购到过岩韵很显的农家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与武夷山风景核心区地理气候条件类似的地区,都是宜茶之地。也许未必能生产出与正岩茶一模一样的茶,但只要加强各个因素的配合,肯定也能生产出好茶来。

武夷岩茶产地介绍

武夷岩茶的历史也是相当的悠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年均温18℃-18.5℃,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这些条件足以孕育武夷岩茶的风骨。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以上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武夷岩茶环境真的是太厉害了,难怪长出这么好的武夷岩茶出来~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长期以来武夷岩茶以条形扭曲壮结,色泽油润,茶汤金黄或橙黄、清澈艳丽,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悠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叶缘朱红,叶底软亮,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

  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誉称“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岩韵”,是“香、清、甘、活”齐备的茶中珍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武夷岩茶独特品质的形成除了做青之外,烘焙工艺尤为重要,其技术性也最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关键工序。

  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烘焙的目的与作用

  传统武夷岩茶制法可分为十三道工序,即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做手、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抢水焙)、扬簸、晾索、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

  现茶厂已初步实现制茶机械化,制法相应地简化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毛火、足火等六道工序。

  晒青是诱导岩茶香味形成的基础工序,做青与炒青是岩茶品质形成与固定的关键工序,而烘焙是完成与发展岩茶韵昧与色泽的重要工序。

  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分为初制的烘焙和精制的炖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制的烘焙,具有继续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紧缩茶条的作用;

  第二阶段精制的炖火使叶内内含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

  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岩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的烘焙方法

  武夷岩茶初制传统的烘焙方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

  在传统制法过程毛火叶经长时间摊放,而后簸拣,再足火。

  目前岩茶采用机械生产,只进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制过程中进行,精制吃火是在装箱前采用长时间“低温慢炖”的炖火过程,从而形成了武夷岩茶特有色香味的品质风格。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初制传统烘焙技术方法

毛火

  传统手工烘焙采用焙笼烘焙,掌握“薄摊、高温、快速”的原则,焙间分设温度120-90℃不同温度的焙窟3—4个,烘温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毛火每笼摊叶量0.5kg,烘3—4min翻拌一次,翻拌后焙笼向下一个温度较低的焙窟移动,全程12—15min完成。

  毛火因流水作业,烘焙温度高,速度快,故称“抢水焙”或“走水焙”。

  下焙时毛火叶含水率约30%左右,约7成干。

摊放和簸拣

  毛火叶长时间摊放是岩茶传统制法特点之一,毛火后立即扬簸,使叶温下降,并扬弃碎末、黄片和茶末等轻飘杂物。

  后将毛火叶摊在水筛置于晾青架上,摊叶厚度3—5cm。在低温、高湿的夜里放置,直到第二天早晨再拣剔,俗称晾索。

  在这种条件下,水分蒸发较少,梗叶之间水分,重新分布,达到均衡,有利于足火。

  同样存在着可溶性有效物质的流动和转化。对岩茶高香、浓味、耐泡等品质特点起着一定作用。

  拣剔主要是去除茶梗,也拣出黄片,另行处理。拣后的毛火叶以第二叶为主,带有第一叶和第三叶形成条索的叶子。

足火

  采用低温慢焙,使岩茶香味慢慢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足火温度100℃左右,摊放1kg毛火叶,一般15min左右翻拌一次,火温逐渐下降,焙至足干,然后进入“吃火”工序,又称“炖火”或“焙火功”。 

  炖火每投叶1—1.5kg,烘温80—90℃,开始烘1h后水汽去尽,加半边盖再烘1h,称“半盖焙”。烘后香气充分诱发,为减少香气散失,要将焙笼全部盖密,继续烘焙,称“全盖焙”。约1—2h后,香气纯熟,藉以延长热化的作用。“

  吃火”又是岩茶制法的特点之一,是传统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不单是去水保质,而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促进茶香熟化等都起了很好的效果。实质上起着热化作用。

  “吃火”必须在足干时进行,否则水蒸气闷在里面。使叶色变黑,并产生闷味。“吃火”结束后用纸团包成茶,包后再补火一次,称“坑火”,以免因团包吸潮而导致品质陈化。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初制当前烘焙方法

  当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产初制烘焙采用自动烘干机,掌握高温、快速的原则。

  毛火后不加簸拣。经过3—6h晾索或不摊晾,就进行足火。

  毛火温度120-150℃,摊叶厚度2cm,历时10一15min,下机毛火叶含水率20%一25%。

  足火温度100-120℃,摊叶厚度5—6cm,历时15—17min,毛茶含水率6%。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精制的炖火方法

  武夷岩茶的精制包括筛分、风选、拣剔、炖火等工序,其中以炖火工序最为关键,技术性也最强。

  炖火过程掌握“低温慢炖”的原则,以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风味。

  目前烘焙的方式主要有:烘干机烘焙、烘箱烘焙、炭焙等。

烘干机烘焙

  目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产炖火采用自动烘干机,其具有快速、高效、炖火均匀的特点。

  但其与传统炭焙相比,由于温度稍高,时间短,产品的甘醇度稍逊,缺乏炭香,品质不够“清”。

  采用自动烘干机炖火温度130—140℃,历时1.5—2h,摊叶厚度5—6cm。

烘箱烘焙

  武夷岩茶在少量炖火时可采用烘箱。其具有灵活、方便、清洁卫生的特点。但其烘焙时排气功能差,故产品品质不“清”,炖火均匀度较差。

  烘箱炖火温度120—130℃,时间7h,摊叶厚度4—5cm,每个烘箱的烘焙量35—40kg(16层)。

炭焙

  炭焙是武夷岩茶令人瞩目的传统烘焙方法,她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能达到武夷岩茶“香、清、甘、活”的独特品质风味。但其技术性强,耗时费力,结果难于控制,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炭焙首先必须打焙窟,操作过程包括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然后才能进行焙茶。炭焙温度120℃,时间8—12h,摊叶厚度达烘笼的八成,每笼的摊叶量达4—5kg。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炖火原则

  古人云:“茶为君,火为臣”。

  说明了火功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须因原料的等级、品种、做程度、产地等“看茶焙茶”。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

不同等级岩茶的炖火

  高档岩茶一般比较幼嫩,耐火力差,火功不宜太高,否则会使茶叶的自然花香、品种香、地域香散失,因此炖火时宜采用低温、短时、薄摊,保留天然的香气和滋味。低档岩茶多较粗老,有的甚至带有不良气味,可通过提高火功,排除异味,纯净岩茶的香气和滋味。炖火时可采用高温长时烘焙。中档岩茶火功掌握在高、低档岩茶之间,以中火为宣。

不同品种岩茶的炖火

  不同品种其叶片有大小厚薄之分,因此其耐火力具有差异,如水仙、梅占等品种叶张大而肥厚,所制岩茶条形比较粗大、沉重、较耐火,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而黄金桂、奇兰叶张小而薄,所制产品条形较小,身骨较轻,耐火力差,炖火温度应稍低,时间稍短,摊叶稍厚。肉桂等品种叶张,叶厚介于以上二者之间,以中火为宜。

不同做青程度岩茶的炖火

  做青程度轻的岩茶,发酵较轻,炖火时温度应稍高,时间稍长,摊叶稍薄,以便提高火功去除青气和苦涩味。

  做青程度重的岩茶,火功要低,以防香味低淡。做青适度的岩茶火功要把握适中,使产品色、香、昧俱全。

不同产地岩茶的炖火

  岩茶根据产地可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茶耐火,洲茶不耐火,半岩居中。炖火时应根据其耐火性掌握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以形充分发挥产地的优势。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的火功与品质

  历来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说法,武夷岩茶令人一饮难忘的特有香韵和茶汤口感风韵与焙火紧密相关。

  武夷岩茶可根据焙火的程度分为轻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的产品。所

  谓焙火程度(火功)系指焙火时间的长短及温度的高低综合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

  岩茶焙火时间一般为6—12h温度80—120℃,实际加工过程中根据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高低其火功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

  岩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太低(低于60℃),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青香,细嗅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轻火

  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80—90"C),时间较短(3—4h),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具有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中火

  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100℃),时间(4—6h),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

足火

  足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时间(6-12h)。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高火

  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时间(8—12h)。低档岩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病火

  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总之,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技术性强,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武夷岩茶不同程度的炭焙及品质呈现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品种介绍

武夷岩茶有四大名枞是比较出名: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下面为大家介绍这四大名枞。

名枞一:大红袍

特点:作为武夷岩茶的四大名枞之首的大红袍岩茶,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性温,常年都适合饮用,有健胃和养胃的功效,它还事实在独特的“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品种介绍

名枞二:铁罗汉

特点:铁罗汉是武夷岩茶最早的名枞,远在古代人们就发现铁罗汉有治疗热病的功效,外形完整,条索紧结。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品种介绍

名枞三:白鸡冠

特点:白鸡冠要比大红袍更早被人们发现,在明代已有记载,茶树一般高175CM,有较多的分枝,树叶呈现淡绿色,嫩叶浅绿带黄,叶面呈开展状,有较多的毛茸像鸡蛋,这也是为什么叫白鸡冠的原因。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品种介绍

名枞四:水金龟

特点:水金龟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来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底装谷岩,其成品后茶条壮结、均匀完整,香气撩人。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品种介绍

以就是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介绍。

武夷岩茶的泡法的水温

武夷岩茶的水温一定是要用100℃水温冲泡,冲泡方法有沸水冲泡,同时茶叶量不要过多,否则容易影响茶汤的口感。

武夷岩茶的冲泡

1、备具:

首先准备好需要冲泡岩茶的茶具,选用的茶具最好是专门用来冲泡乌龙茶的。茶壶选用的是120毫升左右的紫砂壶。

2、投茶:

往茶壶中投入三分之一左右容积的茶叶。

3、冲水:

这边最好能够选用山泉水、井水等天然水为宜,这样才能使冲泡出来的茶汤更加的完美。倒入的水要刚烧开的开水,这样使茶叶中的成分更好的溶解。

4、浸泡:

前三次冲泡时,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到二十秒之间,随着次数的增加,泡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一般是增加十秒。因为泡的越多次,茶叶中的溶解物就越少,泡的也就越长了。一般茶叶可以冲泡十次左右。、

5、品饮:

茶汤冲泡好后就可以倒入杯中进行品饮了。茶香香飘自然,茶香花香混合,让人怡然自得,品一口滋味香醇,细细品饮,慢慢回味,不失为一种自然的享受,一种陶醉的乐事。

武夷岩茶的功效

武夷岩茶主要药理功能: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

武夷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青茶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