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茶是酸性还是碱性?快来看看吧

大红袍茶是酸性还是碱性?快来看看吧

2019-06-10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发酵时茶叶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变成红色氧化物,因而成为红茶。那么红茶是酸性还是碱性的呢?

大红袍茶是酸性还是碱性?快来看看吧

大红袍茶是酸性还是碱性?

1、红茶是酸性还是碱性

 2.绿茶酸性最弱,红茶和乌龙茶酸性相对强些,但都为弱酸性,说明茶汤酸碱度与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有关。

 3.红茶的酸碱性与浸泡时间有关。冲泡5分钟时酸性最弱,接近中性;冲泡后浸15分钟的茶汤酸性有所增强,基本达到最大值。

4.红茶的酸碱性与茶叶的嫩度有关。芽茶酸性相对比叶茶弱,即茶叶越嫩,酸性越弱,茶叶越老,酸性越强。

5.茶水的PH值总体来说是在5.5-7范围之间,均属于弱酸性。

6.碱性强弱主要看茶多酚的多少,茶多酚越多碱性越强。

7.绿茶含茶多酚是红茶的3-倍,也就是说绿茶碱性强于红茶。

大红袍茶是酸性还是碱性?快来看看吧

2、红茶正确冲泡方法

置具洁器

饮红茶前,不论采用何种饮法,都得先准备好茶具,如煮水的壶,盛茶的杯或盏等。同时,还需用洁净的水,一一加以清洁,以免污染。

量茶入杯

每杯只放入3-5克的红茶,或1-2包袋泡茶。若用壶煮,将适量的茶加入茶壶中,再立刻注入沸腾的开水。水温宜维持在90至100度的水温,在此同时,将茶壶与茶杯用热水烫过,这道手续称为温壶(杯)。

烹水沏茶

当量茶入杯后,然后就冲入沸水。如果是高档红茶,那么,以选用白瓷杯为宜,以便观其色泽。通常冲水至八分满为止。如果用壶煮,那么,先应将水煮沸,而后放茶配料。

若用壶煮,则是放入茶叶,注入热水,将壶盖盖上,使红茶的香气与味道能充分的在热水中释放出来。叶片细小者约浸泡2至3分钟,叶片较大则宜闷置3至5分钟,当茶叶绽开,沉在壶底,并不再翻滚时,即可享用。

 喝红茶的禁忌

新茶放置再喝

由于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所以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先洗茶再品茶

由于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所以,头遍茶有洗涤作用应弃之不喝。

切不可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有用+10
分享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类?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类?大红袍一向是一款引争议的话题,很多茶友都不清楚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类,有的茶友说大红袍属于红茶,有的茶友说大红袍属于绿茶。那究竟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类吧。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大红袍产于武夷山地区,属于武夷岩茶的品种,为乌龙茶类。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乌龙茶的制作方式来制作而成的,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因此,大红袍是属于乌龙茶类的。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以“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为特征,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所以太多的朋友误认为大红袍属于绿茶或者大红袍属于红茶。其实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和所有武夷岩茶一样属于乌龙茶、青茶、半发酵茶也是功夫茶的一种。

  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因此,大红袍不属于红茶、绿茶,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类。

大红袍茶和龙井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茶

龙井茶是中国著名绿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两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

大红袍茶

属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大红袍茶的采摘

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大红袍茶”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大红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它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绿茶青茶

当代历史情境中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福建省武夷山市 叶启桐

一、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武夷山自古名山,山中所产之茶被称为“岩茶”。由于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丘陵区,这里到处沟壑纵横,山间终年为云雾所滋养,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所产之茶具有特殊的滋味醇厚、香高悠远的“岩韵”(古人曾用活、甘、清、香四字来形容岩韵,“活”指鲜爽润滑;“甘”指舌本回甘;“清”指滋味醇厚无苦涩;“香”指香幽而清无异味。)

历来名山产名茶。武夷岩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南朝时就以“晚甘侯”之名著称,“晚甘”是指茶汤入口很久还有余甘,“侯”是尊称。武夷岩茶在宋代已有名声,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福建的一位官员高兴在游览武夷山、品饮了武夷岩茶后,悟到了武夷岩茶高雅的韵味,便采制岩茶,以作皇家贡品。元朝大德五年(1301)创皇家焙局于武夷四曲溪畔,不久改名为“御茶园”,武夷岩茶因此扬名天下。十七世纪初,武夷茶被销往欧洲,受到追捧,武夷茶甚至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开发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改造低产茶园,创建了大面积的高标准茶园,加强了茶叶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漫长的茶叶生产史中,武夷山的茶人在汇集了中国唐代以来各种制茶技艺精华基础上,不断创新,到了清末,武夷岩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制茶工艺和规范的管理方法,并相继向福建的安溪、广东的潮洲和台湾的冻顶地区传播。

武夷岩茶制作工序繁冗,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主要介绍摇青和烘焙两道工序,这是保证茶叶的耐泡度和醇和度关键所在,也是武夷岩茶区别于其他茶类制作的独有工序。摇青是通过手持竹筛摇动茶树鲜叶,使鲜叶边缘相互碰撞摩擦,达到适宜的发酵度,这是色、香、味特殊品质形成的关键一环。烘焙则是将茶叶放在竹制焙笼中用木炭进行短时间高温火焙,之后再进行长时间低温烘焙的工序。这两个工序技术的掌握水平,完全取决于制茶技师对茶叶颜色变化程度和以体温做参照对烘焙温度的判断经验。因此,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清代梁章锯曾称说:“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茶叶生产在武夷山当地的经济生活中一直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山的制茶民众由于长期持有并不断使这项技艺得以发展,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他们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生计方式,由广泛制茶师组织参与的斗茶活动,通过比试茶品优劣这一内容,实现了师徒关系以外的经验交流和技艺切磋可能,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高超化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对茶树生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一年一度的 “祭茶”仪式,是制茶师向自然表达崇敬之情和祈求丰收愿望的重要社会活动。武夷岩茶具有提神、减肥等养生保健功效,饮茶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夷茶艺、茶诗及茶歌、茶舞等,丰富着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岩茶才显得与众不同、异彩纷呈,而武夷岩茶的文化同时也成为了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历史情境中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武夷岩茶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知道只有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保护和延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我们知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维护其完整和纯粹,减少现代工业技术的渗透。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一旦脱离现实,它就沦为呆板的表演和干枯的标本,毫无意义。所以我们提出了“生产性方式保护”,也就是采取生产性方式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改善传承人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和扶持,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修复自身传承的内在活力。

所谓“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解释说:“所谓生产性方式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项目,比如说对传统手工技艺,可以作为产业支持它们来发展。保护工作要通过保护它的生产、完善它的产品、刺激它的需求才能保护它的技艺,继承它的传统。”也就是说,保护传统技艺,不仅是要搭一个戏台,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依据本人对武夷岩茶的理解,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是保持武夷岩茶独特的文化品位:在原始的氛围中保持传统技艺的活力

武夷岩茶是根植于武夷山的,一头与自然相连,一头与文化相接,是很有文化、很有内涵的,而武夷岩茶只有保持与这两个源头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曾有贵族化倾向,对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学学交响乐,交响乐通过普及,也能达到“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效果,文化品位和普及,两者并不矛盾。对武夷岩茶文化品位的提升方面,近年来争取获得的原产地保护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由于原产地保护注重保持某种产品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的唯一性,所以有了这样一重保护,对武夷山本地的茶叶生产企业来说,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关于原产地保护的质量要求,就能够从专门的质量检测部门获得原产地保护标志,这样就有利于保持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韵,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有利于武夷岩茶实施品牌战略。

二是加大对武夷山和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刺激需求

近年来,随着武夷山加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旅游业也成为武夷山市的重要产业。武夷岩茶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搭上旅游宣传的快车,宣传自己。可以和旅游部门联手,推出元代御茶园遗址、大红袍、遇林亭古窑址、茶博园等茶文化旅游线路,争取让这些线路排上游客的旅游日程表,也许这些旅游线路在短期内没有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宣传武夷岩茶的长远眼光来看,是意义重大的。1991年以来,我们举办了两次无我茶会,加强了中华茶产业与国际茶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先后举办了多次岩茶节和民间斗茶会,吸引了无数客商参加,,表现了“武夷岩茶属于中国,武夷岩茶更属于世界”的胸襟。

旅游业的兴旺、武夷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在另一方面必然带来对武夷岩茶的旺盛需求,而只有有需求,才能有茶产业的兴盛,才能有传统制茶技艺的实践和发展。

三是完善武夷岩茶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