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分级的概念、目的及我们的态度

普洱茶的分级的概念、目的及我们的态度

2019-07-12 访问量: 15 茶礼仪网

不少客户在咨询购买普洱茶的时候,经常询问普洱茶的等级是否高,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今天小编深夜整理一篇文章,在这里做一个解释。

普洱茶的分级的概念、目的及我们的态度

普洱茶分级的概念:

散状的普洱熟茶,常采用单级的定级方法,依次为:宫廷、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生茶一般不分这么细。

普洱茶分级目的:

分级的目的是采购和拼配生产的需要。级别高的茶叶,如单芽,首先是量少,再又采摘难度大,价格当然要贵,分级可以卖个好价格。不同级别的茶叶口感和香气不同,单芽的茶滋味薄但香气好,粗老叶子的如7-9级却又醇厚得多,分级有利于拼配产品稳定。当然这是我们51普洱网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来信指正,邮箱:wuse@51puer.com。

理性对待分级:

普饵茶的分级仅仅为方便生产的划分,对讲究拼配的普饵茶来讲,分级对茶叶后天表现没有直接关系。如所谓一、二级为主的陀茶很多时候就是散茶压制,而7542的茶青也不是绝对四级茶青,它什么都还是有如芽尖、大叶和老叶都包括;7572更是以5、7级甚至9级粗老叶子为主。今天其实由于便于陈放的茶青稀缺,很多当代字号饼连碎料都舍不得给陀茶和砖茶,而是选择把它压入饼茶内部,这只是早期造假的模式,现在索性什么茶叶都上阵以解决市场缺口。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纯干仓

 

  普洱茶的制作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在此茶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制作方面的名词,如干仓、湿仓、纯干仓、自然仓等,你对于这些了解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解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其实自然仓就是纯干仓,干仓和湿仓主要是发酵方法的不同,相对于故意加湿促进发酵的湿仓而言才叫做自然仓或者干仓。现在茶叶的作用是越来越多了,一些保键功效也被科学所验证,然而普洱茶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此茶所含的一些有利于身体成分的多于一般茶叶,因此该茶被茶友们追棒。

 

  纯干仓这个名词,并不是单一而生,它必然有相对应的名词,那就是湿仓和干仓,当然,纯干仓在现今已经成为市场的显学,几乎市场上所有的茶品,都以纯干仓为标榜,其实纯干仓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现在动不动很多人都说是纯干仓的始祖或是拥护者,或者是早就知道纯干仓的概念,夸夸其词却不知所以然,说不出纯干仓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时空环境,其实是有些吊诡的,它反映了市场的进化,也表现了市场的现实。下面看看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相关内容介绍。

 

  所谓的“仓”到底是什么意义?3年的7542也叫纯干仓,还是5年的银大益?是北京的纯干仓?还是广州的纯干仓?或者是现在有些人用新设备或者是新观念的仓库?我认为纯干仓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我个人认为,纯干仓就是保存状况,从古董的观点来讲就是品相,年头越高的东西,品相越好就越难得,品相不好,在老东西的世界里是具有容忍性的,当然保存状况好的东西更具有收藏价值,品相不好,价值自然打折扣,所以年头越老的东西,保存状况越显重要,年头越老的普洱茶,品相越好价格自然不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纯干仓的红印比干仓的红印和湿仓的红印贵上许多的原因。

 

  在早期的普洱茶市场,是没有纯干仓概念的,大概在1996年之后才有纯干仓的产品问世,最主要由于当时的市场主要以干仓和湿仓的产品为主,市场认为老茶的转化应以此为标准,但这样的观念也是受到香港的影响,早期香港的老茶并不是在茶行出货,主要来自于酒楼、茶经纪和许多联名仓库,多半是地下室,储位好的叫干仓,储位差的叫湿仓,所以一种茶可能有两三种仓储状况,我很久以前出过以百计的7542(小绿印)就有这种状况,所以虽然是同一批茶,不同品相,不同价格,除非真的很差(如白蚁啃食),或是湿仓及不完整,否则货主并不同意分割出货,不过当时台湾的市场是一个口感多元的市场,基本上北青南熟的态式,所以不同的产品都可以各取所需,直到纯干仓的印级茶出现,才打破市场的均衡,纯干仓的茶品基本上以楼上仓库为主,也有许多藏家收藏的因素,所以在仓储环境上温度、湿度的条件较为理想,产生了有别于地下仓的口感,但在当时,这种口感对市场而言是全新而陌生的,我记得我刚销售纯干仓印级茶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接受几十年的普洱茶居然会有苦涩感,口感比干仓30年的七子饼更具有苦涩感,所以很多人担心是假货而不敢买,为了销售及生活,纯干仓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最主要可以区别旧的口感,打开新的市场面向,对新投入市场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为的创举也是叛逆,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当时我进了许多纯干仓的黄印,由于实在太干又没有经过醒茶的阶段,口感完全没有老味,把客人吓坏了,在我不断说明之后,客人勉为其难的捧场了两件,但在晚上12点前,却又打电话来要求换货,要有老味的黄印,也就是一般仓储的黄印,所以当时的纯干仓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但纯干仓的陈年普洱茶在口感的表现上,不论是强度、活性、茶气都令人惊艳,虽然短期不看好但终究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所以纯干仓是老茶的专利,早期是号级茶、印级茶,后来是七子饼,没有相当的陈期,纯干仓没有意义,所以新茶没有仓的价值,五年茶也没有仓的价值,就好像宋朝的瓷器品相好的没有破损的那叫珍贵,当代的瓷器品相好那是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以目前在内地存放茶叶的条件,未来纯干仓的名词应该会消失,取代的应该是以区域性为代表的名词,应该会更热闹才对。

 

  很多人都以为88青饼是纯干仓的由来,其实是错的,就好像很多人认为88青饼是88年一样,其实88青饼在当年是很新的茶,唯一的优点就是它的包装纸用的是80年代和70年代的七子饼的版本,所以它是一个没有入仓的茶,而不是纯干仓的茶,物换星移,内地的市场兴起,年轻没有入仓和具有数量的88青饼满足了广州市场,纯干仓也成为主流,但88青饼不足以说明纯干仓的概念,尤其是04年的时候,88青饼主力是90初的茶,无法凸显价值,印级茶更具有说服力,时至今日,88青饼迈入20年陈期,成为纯干仓的代表,实为市场现实,今日提笔想到当年的无奈不禁感慨万千。

 

  对于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就介绍到这,希望本文的介绍让你更加了解普洱制作过程。茶叶制作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导致茶叶口感的不一样,建议大家根据自身体质、喜好选择相对应的茶叶。胃不好的朋友建议选择具有养胃、暖胃功效的熟茶进行品饮。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云南地理风貌独特、气候多变,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也很奇特,坊间便流传有“云南十八怪”一说。用“怪”来形容,并没有贬义,只是表达出一种不熟悉、不了解的口吻。对于云南的特产普洱茶来说,那更是如此。

普洱茶的水太深了。就连一些基本的问题,很多茶人都无法给出答案。我们想通过系列文章让读者和爱普洱茶的人厘清关于她的几个疑团。

普洱疑团之: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说起普洱茶,不论是刚入门的“茶小白”,还是“浸泡”多年的老茶客,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普洱茶水很深呐!”,而茶界也流传着“普洱坑,深似海”、“普洱之道,水深且浑”的说法。

之所以会觉得“深”觉得“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洱茶圈是一个变幻莫测、尔虞我诈的“江湖”,更何况茶生来就与水密切相关。

其实,普洱茶并不“深”,“深”的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人心。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自然之物,或者说是一种日常饮品。然而,因存在树龄(原料)、仓储、时间等“变量”,加之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江湖大师”所挟裹,天花乱坠地披上“道”“佛禅”“经脉”等外衣,使人感到玄之又玄。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知名作家潘灵曾说:

“我烦人家,是因为很多喝普洱的,都太喜欢装,故弄玄虚,好像普洱这饼太阳,发出的灵光,不沾佛,也要粘上道,实在不行,也得扯上禅什么的,一碗红酽的茶汤,硬要人为地填进一些特别的佐料进去。我每每喝茶,听那些个自以为是的所谓茶人,牛头不对马嘴地布施宗教,我就会反了胃。当然也有不谈宗教的,人家谈时间,一说就是千年古树的叶,百年茶庄的开业饼,一口茶水下肚,我都会有罪恶感:又喝掉了多少历史和光阴呀!”(潘灵《一段普洱茶的闲话》)

“道”“佛禅”也好,“经脉”也罢,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就出在被“大师”们当成了忽悠人的手段。就拿最常提及的“茶气”来说吧。对于“茶气”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在他们看来,“茶气”饱满、内含物丰富的茶,在品饮后会引起身体的某种或系列反应。譬如,最常见的是发汗、打嗝,还有就是饮者感到放松愉悦。也有人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认为“茶气”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茶气”是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的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周红杰教授对“茶气”这个概念持保留看法,觉得它“有点主观、有点玄”。他不承认也不否认“茶气”的存在,而是认为“茶气”用来描述茶品质好坏时“缺乏专业性,并非科学的语言”,而且“很容易被引导和夸大”。

的确,就跟“茶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气”是种很个人、主观的身心体验,不论存在与否、如何正确定义,实际上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让品饮者感到放松愉悦。

然而,“茶气”一旦被“大师”“挟持”,就立马变了味。他们神神叨叨地把品饮后的“体感”无限放大,进而“神化”,并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在某个时辰喝某种茶(多数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茶气”会走什么经脉,甚至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在喝茶时,“大师”也会要求闭眼闭口,防止“茶气”泄漏。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连续喝过几道后,不同的品饮者出现了不同的“体感”。有人汗流浃背,有人打嗝放屁(笔者认为,普洱茶品杯容量通常较大,连续热饮数道,打嗝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有人感到手脚发热、满脸通红,有人感到某部位隐隐作痛,有人甚至能明显地觉察到“茶气”从脚底“冲”到了头顶,各有千秋。

当每个人说出自己“体感”时,“大师”往往会“神乎其神”地指出每个品饮者身体哪里有问题,而且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让“茶小白”或弟子们钦佩不已。若是有人表示饮后感到不适,“大师”则解释为“体质弱承受不来强茶气”。有时,遇到一时半会解释不来的,“大师”们就避而不谈,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传说归传说,普洱茶是健康之饮,这无可厚非,且古人亦云“茶为万病之药”,但若说“茶气”强的普洱茶能“治百病”,这未免也太玄乎了。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更有甚者喝完茶后,声称眼前“佛光闪现”、见佛见菩萨或是大彻大悟、涕泗横流。喝茶都能喝到这种“出神入化”的份上,离走火入魔也就不远了!即便品饮者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体验,也恐怕是强烈自我暗示的结果吧!

把普洱茶推向玄虚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一些“大师”、“茶人”,只要一喝普洱茶,尤其是老茶,张口闭口,不是谈玄说佛,就是参禅悟道。综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跟佛、禅、道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历代“借茶参禅”的禅宗公案也不在少数,品茶有所感悟更是爱茶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可是,这些也往往会沦为“大师”们的“布道”工具,一泡茶从头喝到尾,满嘴都是禅语佛法,摆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者,而是被民国宗门大德袁焕仙所说的“佛魔”。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更令人堪忧的是,他们还贻害了一批初学茶的年轻人。于是,这些拜了“师”的年轻人有样学样,纷纷换上素衣禅服,有的干脆直接穿了僧服,挂上念珠。品普洱茶时,不懂装懂,谈玄说虚,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扒去这些“神魔”、“玄虚”的外衣后,暴露出来的往往是利益——推销观点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卖茶,为了盈利!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大师”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茶,普洱茶因产地(山头山寨)、时间(树龄、仓储年份)、仓储环境等差异及其变化而使它呈现出的多样性。但是,它终究是茶,是一种饮品、一种商品,是物质的。因此,我们通过品饮,用感官体验感知它的色、形、香、味、韵。也许,每款茶的内含物含量、每个人的喜好及对茶的敏感度不同,使得每个人品茶后的身心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时,从精神层面来说,因每个人的学识、人生阅历千差万别,使得每个人对茶的理解、感悟也是千人千面,或浅薄,或深刻,或玄奥,不一而足。

日本茶道鼻祖、集大成者千利休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归根结底,普洱茶是用来喝的,不可将其“神化”,更不能“妖魔化”。把普洱茶请下“神坛”,走出迷思,令其回归百姓日用之道,才是真正的普洱之“道”。

勐库古树普洱茶口感怎么样

勐库古树普洱茶口感怎么样

提及勐库茶,茶友首先会想到冰岛古树茶!毫无疑问,冰岛茶已为古树茶的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勐库茶区熠熠生辉!直言无讳,冰岛五寨的古树茶无论是从生态环境,树龄大小以及新茶的口感滋味,都能代表勐库乃至临沧整个茶区古树茶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勐库并不是每个古茶园的古树茶都是“冰岛味”!

排除冰岛古树茶的独特性,在勐库十八寨当中,较为出名的还有西半山的小户赛、大户赛茶区,懂过茶区,坝卡甲山一线,东半山的那赛那蕉茶区,坝糯茶区等等,每个茶区或多或少都分布着不同数量的古茶树,而这些古茶园所产的茶又有什么共性呢?

首先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古树摩肩接踵,茶林成片,海拔基本1800m左右,云蒸霞蔚,古茶树不用担心农残的困扰病虫害的骚扰,有的只是在三月的早春,将片片鲜叶采入篓中,在打造成饼,而勐库的古树茶更多的应该叫做上天赐予拉祜族的礼物!

勐库的古树茶,虽然都是大叶种,但是形态相对较多,比如勐库东半山的古树茶就以藤条茶居多,因此要以外形来判断是否是勐库古树茶是相对有难度的!

勐库古树普洱茶口感怎么样

勐库所产古树茶,茶饼大都有蜜香,花果香,其茶茶汤黄中泛着淡淡的翠色,明净透亮,便是投放在做的茶,汤色依旧没有浑浊感,且茶汤内白毫翻涌,内质清晰可见!

另外勐库的古树茶,耐泡度极高,当然这也是古树茶较为突出的标志之一,所谓叶底有香,茶汤有味,不仅仅是耐泡度高,而且汤质醇和,压舌感足,一般13泡之外,均为甜汤,特别好的勐库古树茶,耐泡度在23-25泡左右!

而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勐库古树茶香气与茶汤融合的度极佳,也就是茶友们经常描述的“汤在香中,香在汤中”,也就是说,勐库的古树茶茶香气内敛沉稳,而相对于勐海古树茶而言,勐库的古树茶“水路”相对“粗犷”,但茶汤入口,香高味足,汤感协调性高,留韵时间久,喉韵明显!原题:《纯正的都有这么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