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相关介绍

武夷岩茶相关介绍

2018-04-01 访问量: 296 茶礼仪网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坐落着有着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称的的武夷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今日,变为大家介绍一下生在在武夷山岩上的武夷岩茶。武夷山岩上所有的乌龙茶类,统称为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欧洲人认为它是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肌醇等,多均为水溶性维生素,泡茶时可充分利用;含有多种矿物质,如人体细胞不可缺少的钾,保护牙齿的氟及其他磷、钙、镁、铁、锌、钠、硼、硫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营养的补充有所作用,它可溶于水的糖分极少,属于低热量饮料。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可能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武夷岩茶未曾经历过窨花,其茶汤却有着很浓的鲜花香,人们在饮用时馨甜可口。也正由于其独特的口感,武夷岩茶在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后,在当地很受欢迎。听了这些介绍,不知是否引起了您对武夷岩茶的好奇呢?为了满足您的好奇,可以试试购茶时买武夷岩茶喝喝看哦。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为什么会有岩韵岩韵体现在哪些地方

武夷岩茶的“岩韵”,众说不一。有的说它有品种香,有的说它是地土香,有的说它是石头味,有的说它具有风土香,有的说它“香清甘活”,有的说是棕叶香,有的说是青苔味,还有的说是“杯底香”,等等。

武夷岩茶为什么会有岩韵岩韵体现在哪些地方

武夷岩茶“岩韵”是通过口鼻感官体味出来的,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在武夷山茶乡,自古以来茶农就用“岩味”厚薄来区分岩茶的优次。经专家、文人上升为“岩韵”后,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诠释。

如今在不少名茶中,也嵌上了“韵”字,如安溪铁观音之“音韵”,普洱茶之“陈韵”,潮安凤凰水仙之“山韵”, 台湾冻顶鸟龙之“喉韵”,岭头单枞之“蜜韵”,黄山毛峰之“冷韵”,西湖龙井之“雅韵”,等等。这些茶韵都有其内涵,只是有的难于言表,有的更易感觉而已。

武夷岩茶为什么会有岩韵岩韵体现在哪些地方

“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独特风格。因其生长的环境属于武夷山丹霞地貌,土壤含砾量较多,达24%至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层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来的茶叶也有明显厚重感。

武夷山茶界前辈林馥泉、陈书省、叶先顺、姚月明等茶师及茶农认为,武夷岩茶的特征如下:岩茶,形似乌龙,条紫紧实;色呈褐绿,火功高者乌润;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杯底香显;茶水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会很快回甘,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总结起来,就是“岩韵”。

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武夷岩茶成品茶极为干燥,用手指轻轻一捻即碎,同时其吸收能力强,爱吸异味,更怕潮湿、高温和光照。 所以一般要储存在封好的不透光瓶内。下面我们就看看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1、武夷岩茶的最佳贮存温度

茶叶贮存的最佳温度为0~10℃。气温在15℃左右保存期不能超过4个月,气温在25℃以上,保存期不宜超过2个月,否则会出现较明显的变色和变味。

2、武夷岩茶的最佳贮存地方

光照可加速茶叶的氧化作用,不可将茶叶放于透明玻璃和塑料容器内贮存,更不宜在阳光下晾晒。家庭保存武夷岩茶可放置冰箱冷藏室内,即使在防潮、防光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武夷岩茶的保存期也不宜超过1年。

经典大红袍溪  售价:198元

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如何保存武夷岩茶

方法一:选用双层铁盖的茶叶盒,不宜装得太满,放入干燥剂,分层盖紧铁盖;

方法二:采用深色玻璃瓶,放入茶叶和干燥剂,盖紧盖子并用石蜡封口,存于阴凉避光处;

方法三:选用干燥的保温瓶,封好口;

方法四:短期保存可先用干净纸包好,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方法五:放入冰箱内保存,温度在0~10℃之间最佳,不能与香皂同放,也不能与糖放在一起;

方法六:生霉,不可晒,放在锅中干焙10分钟左右可复原,锅要干净,火不宜太大;

方法七:要干燥、洁净、避光、低温、少氧;忌水分含量高、接触异味、光线照射、高温环境、暴露空气。

陶瓷青花铁紫砂大号茶叶罐茶   价格:41.9元

乌龙茶小知识武夷岩茶的最佳保存方法

武夷岩茶《茶录》

《茶录》张 源,约1595年

茶录引

洞庭张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著《茶录》,得茶中三昧。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其知者以为茶,不知者亦以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卢仝复起,不能易也。吴江顾大典题。

采茶

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叶者最下。彻夜无云,*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

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人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

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火候

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汤用老嫩

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曰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泡法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投茶

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饮茶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泛,七八曰施。

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日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日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人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涛,当杯绝技。

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点染失真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咸,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

茶变不可用

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

品泉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井水不宜茶

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贮水

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茶具

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钢铁忌之。

茶盏

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拭盏布

饮茶前后,俱用细麻布拭盏,其他易秽,不宜用。

分茶盒

以锡为之。从大坛中分用,用尽再取。

茶道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