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喝法之“品鉴普洱茶”

普洱茶的喝法之“品鉴普洱茶”

2019-08-17 访问量: 12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喝法之“品鉴普洱茶”

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有用+10
分享

你的普洱茶为什么会越泡越涩?

  茶姐某一次在喝一款茶时,前几泡几乎没有喝到涩味,但到后面几泡时,却感受到了很浓的涩味,且越到后面涩味越强。

  相信各位茶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对于其中的原因却不是很清楚。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做一些解答。

 

  可能大部分人对涩味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涩味是一种味道,但我们喝普洱茶时感受到的涩味,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是口腔黏膜蛋白质凝固时所引起的收敛之感,并非是一种味道。

 

  我们在喝普洱茶生茶时,很多茶品都是在品饮几泡后才会感受到涩味,涩味的浓度还会随着冲泡茶的次数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冲泡时,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等可浸水物质的淅出速度,要比茶多酚中儿茶素等导致涩感产生的物质快很多,

 

  所以,我们在喝普洱生茶时,最先品饮到的多是茶的香甜味,而后才是涩味。

 

  另外,儿茶素等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身体明显的感受到,同时也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即神经敏感度较强的人比神经敏感度一般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涩味。

 

  涩感具有强化效应,会随着茶汤的饮入量、茶汤的浓度、一定时间内饮入次数的增加而加强。

  茶汤的饮入量越大、茶汤越浓,茶多酚类内含的脂型儿茶素等致涩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也越大;而一定时间内饮入次数的增加,会使得致涩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不断地加强,从而强化神经对涩感的体验。

 

  所以,会使得饮茶者感觉到喝普洱茶时,涩味会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变得浓强。

 

冲泡普洱茶的要诀

  冲泡普洱茶的要诀!泡茶既是一种技艺、技巧,是饮茶者经验的积累,通过正确的冲泡,充分展现普洱茶的茶性、茶美、茶俗,使饮者达到陶冶情操、身心愉悦、养生延年的目的。

 

  冲泡普洱茶还是一门艺术,它富于变化,富有个性,富于创造,而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定式"。本文就冲泡普洱茶时应注意的"窍门",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与读者交流。喝茶前的准备工作。

 

  选水:

 

  水与茶的关系,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如"无水不可与论茶","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等等。

 

  山泉水对茶性的展现各具特点:有显香的、显醇的、显甘甜的、显活性的;也有同时兼顾几个特点的。选水一般以甘洁、鲜活、清冽、泡茶时不显涩味、茶叶汤色稳定为首选。

 

  现今很多茶人或爱茶人时兴到野外取水,以活水烹茶,达到香茗美泉两相宜的境界。新鲜山泉对于提高茶叶的活性和香气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就普洱茶尤其是陈年茶而言,山泉水如经过陶缸"养水"后再烹茶,对于展现普洱茶的"陈韵"效果更佳。

 

  选器皿:

 

  1、茶壶普洱茶的泡茶器皿以宜兴紫砂壶为首选。紫砂壶的良好透气性和吸附作用,有利于提高普洱茶的醇度,提高茶汤的亮度。

 

  茶壶容积相对宽松,便于茶条舒张和滋味的浸出。这与乌龙茶用壶"以小为贵"恰恰相反。二三人同饮普洱茶,一般用250毫升紫砂壶,人多时可用300-400毫升的茶壶冲泡。刚买到的新壶要用茶水煮一煮,以去除"窑味"和土味,并经使用一段时间(俗称"养壶")后再冲泡好茶,达到"壶熟茶香"的效果。此外,用瓷壶和瓷盖碗茶具也可冲泡普洱茶。

 

  2、烧水具现今常用"随手泡"烧水,比较方便。如果冲泡一些比较好的普洱茶时,应以铜壶或砂壶明火烧水,以保持泉水的活性和提高水温。

 

  3、茶杯一般以白瓷或青瓷为宜,以便于观赏普洱茶的迤俪汤色。茶杯应大于功夫茶(乌龙茶)用杯,以厚壁大杯大口饮茶,这既适应普洱茶醇厚香甜的特性,也比较贴近云南人粗旷的饮茶习俗。

 

  4、公道壶以质地较好的透明玻璃具为首选。普洱茶以茶汤晶莹亮丽、颜色多变而著称。人们常常把云南普洱茶的汤色比喻为"陈红酒"、"琥珀"、"石榴红"、"宝石红"等等。观色已成为普洱茶艺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普洱茶的茶汤色泽和质地因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用料、储藏环境、陈化年限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观汤既是审美也是评价茶质好坏的重要环节。

 

  5、剥茶起形状像起子,以硬木或硬竹子制作,用于紧压茶的解块。通过逐层拨茶,既能保持茶条的完整,减少碎末茶,又便于面茶与里茶的搭配,准确反映紧压茶的品质。

 

  备茶:

 

  对于普洱紧压茶,茶性有里外之分,即便是一块里外用料一致的紧压茶,随着存放时间的延续,表茶和里茶的茶性也有区别。所以,在饮用之前,应将紧压茶解散,放入陶罐里让其散散气,同时让面茶与里茶混合均匀。对于密封较严的小包装散茶,饮用之前也应让其透透气。经过这样处理后饮用,其品质优于现解块现开封现冲泡。这有点类似于品红酒,一般应避免现开现饮,开瓶后放一段时间后再饮,以"击活"酒性。

 

  熟悉茶性

 

  云南普洱茶有散茶和紧茶之分、新旧之分、青茶和熟茶之分;发酵茶有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等,茶性各不相同。每一支普洱茶都有其独自的个性,只有熟悉所泡茶叶的个性,再通过娴熟的冲泡,才能展现出茶的个性美。

 

  茶性决定了茶具的选择、投茶量多少、水温的高低、冲泡节奏快慢,甚至于选用什么水。茶性与冲泡方法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关系。就云南普洱茶的冲泡技巧而言,粗老茶不同于细嫩茶,青饼不同于熟饼,陈茶不同于新茶,轻发酵茶不同于较重发酵茶,"苦涩底"茶(苦涩味偏重)不同于"甜底"茶等等。因此,对一支普洱茶要进行必要的试泡,通过试泡熟悉茶性,确定冲泡要领。

 

  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普洱茶需要泡较长时间才出味,而有的普洱茶却能短时出浓汤。这是由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在起作用。无论传统青茶还是人工发酵茶,基础原料都是云南晒青茶。传统晒青茶大多为茶农手工揉捻,其揉捻时间较红茶、绿茶、观音茶等茶类短,揉捻程度也轻于这些茶类,因而茶味的浸出时间相对较缓慢。这类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总是让人有"茶味持久,茶韵悠长"的感觉。当然,也有采用机械揉捻制作晒青毛茶的。这部分茶叶冲泡时出味相对较快。此外,云南大宗普洱茶紧压茶,除用少量细嫩面茶外,大多以中级茶为主料,甚至有部分粗老叶。这些成熟叶和粗老叶对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之—农产品的进化之路

  产品演变:农产品→创汇特种产品→金融产品、文化产品→生态、健康饮品→生活符号化产品

  1、普洱茶与奇迹的诞生

  普洱茶的本质是农产品,因不同历史时期的需求,普洱茶发展出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产品文化。在解放前,普洱茶也有过边销西藏、瑞贡天朝的辉煌;解放后其长期作为能换取宝贵外汇的港销特种茶,以及作为能起到促进边疆稳定团结的边销茶而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至被当做国家的战略性物质来对待,普洱茶熟茶工艺也视为国家机密而保护。由此可见,普洱茶虽然是农产品,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简单,扮演了特殊年代的特殊角色。到了2003年以后,普洱茶作为“特种茶”中的战斗机,更是把特色发挥到令中国其他茶类无以复加的地步——变身金融产品、玄学化的文化产品、能包治百病的保健产品。这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以为太不可思议了。其实,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话,就会明白茶叶在中国古代长期都是战略性的商品,不但能以茶易马,更能为政府创造极大的财政收入,以及赚取源源不断的外汇,因此历朝政府对茶叶管制很严,要不实行国家专卖制度,要不就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没有茶马司发放的茶引(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便是贩卖私货,要治重罪的。因此,茶叶向来是中国传统商品中的特种武器,虽然本质上是农产品,但基于各种不同的历史机缘,茶叶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奇迹。普洱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天赋异禀、特立独行的茶叶,创造出更加不可思议的奇迹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越陈越香”的局限与扬弃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普洱茶在当代的崛起,无疑是靠“越陈越香”之核心产品价值观的塑造而传播开去,越摆越好喝、越摆越值钱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大家买了普洱茶以后舍不得喝,当宝贝一样供在家里,或深藏于仓库中,这样一来大量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大部分都没有及时喝掉,囤积在渠道或消费者手中,最终在普洱茶击鼓传花游戏终结后发生严重的渠道肠梗阻,从而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普洱茶产业进入了长期的去库存化运动,普洱茶的产量锐减,投资客撤退后显现出普洱茶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厂商在产业的寒冬中艰难度日。普洱茶崩盘后,行业创业者纷纷对“越陈越香”的理论进行深入反思,指出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越陈越香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而且主张茶叶就是用来喝的,强调普洱茶要以即时品饮为主,收藏为辅。即便用来收藏,也不是以增值为目的,而是为了茶更好喝。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越陈越香理论的扬弃,普洱茶的产品价值出现了如下变化:

  (1)坚持有条件的越陈越香,越陈越香的藏品主要针对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应该以即时品饮产品为主。

  (2)新藏茶主张的出现。这是区别于以往炒作背景下的藏茶,收藏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值牟利,而是为了将来茶叶更好喝。

  (3)开拓即时品饮市场的最大短板无疑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因为普洱生茶才生产出来,口感比不上绿茶、乌龙茶等主流茶叶,需要摆放几年才能显现出普洱茶的特色,因此新出产的普洱生茶消费者不接受,市场消耗速度太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市面上出现了以下的变通:

  厂家藏茶论:厂家要对消费者负责,不能把当年生产、口感不好的茶叶推给消费者,厂家应该把当年生产的茶叶在仓库里存放三年,到第四年才大规模推向市场,使得消费者买到的茶叶都是经过数年陈化的,适合即时品饮。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大幅度改善产品的品质,同时茶叶集中囤放在厂家远比囤放在鱼龙混杂的渠道及散户手里更卫生、更安全、更令人放心,从而使得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因为长时间囤茶会极大地增加厂家的资金周转压力与仓储费用,这种模式只适合部分企业(或厂家的部分产品)使用,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熟茶主打论:由于熟茶工艺本身就是加快茶叶陈化的产物,熟茶非常适合即时品饮,再加上其独具特色的保健价值,熟茶的市场远比生茶更广阔,这样一来很多人也在践行着熟茶主打论。

  普洱绿茶化:绿茶化是当前普洱茶工艺嬗变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是绿茶的大国,国人消费量最大的茶品无疑就是绿茶,普洱茶要开拓新市场就必然会与大面积的绿茶人口相接触。这些人已经喝惯了绿茶,普洱茶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异端,很难接受,要让其更好地接受普洱茶,很多行业从业者纷纷改良普洱茶的传统工艺,推出了具有绿茶风味的普洱茶来吸引这些绿茶客。其实,这条路线已经过乌龙茶的实践,是开拓绿茶人口的一把利器:乌龙的传统工艺本为浓香型,乌龙茶能迅速热遍全国,是跟绿茶化的清香型乌龙茶大行其道有关系。为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传统普洱茶的泛化,不但有绿茶化、还有乌龙茶化、红茶化等,而这些年来非常风行的“月光白”有专家指出其是“四不像”:用普洱的大叶种为原料,采用了白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的部分工艺,也就具有乌龙的清香,又具普洱茶的醇厚,从而深受市场欢迎。

  普洱衍生化:绿茶化只是传统普洱茶的某些细节的改变,而普洱茶的衍生化是对传统的彻底改造。近年来,普洱茶膏、茶饮料、茶粉、茶珍、煮饭茶、普洱牙膏、普洱茶养生面等等,都是普洱茶的衍生化系列产物,它们抛弃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特性,转而寻求快消、即饮、速食、保健等价值。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管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离经叛道到何种程度,它们都属于普洱茶这个大家族,需要正统普洱茶为其奠定发展的基石,也就是正统普洱茶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其衍生物才越有市场。正统与衍生好比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个东西内涵越丰富,才能不断延伸出各种衍生物。一些置身于普洱茶衍生物生产的企业瞧不起传统普洱茶,把自己当成了行业的救世主而浮夸不已,其忽略了传统价值对延伸价值的巨大支撑作用,从而走入了盲目创新的误区。

  3、生活符号化产品

  普洱茶除了越陈越香之核心价值外,近年来又挖掘出生态、健康价值。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2008年以来,传统普洱茶产生严重分化现象,一般的普洱茶乏人问津,古树茶、名山茶受到越来越多的茶客追捧,这显示了普洱茶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生态无疑成了普洱茶最大的卖点之一。在炒作年代,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变成了神话,普洱茶崩盘后普洱市政府高举科学普洱的大旗,加强普洱茶的基础科学研究,让神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科学,让普洱茶的特殊保健功能实实在在地为人类服务,从而真正开启了普洱茶的健康时代。与此同时,普洱茶的文化价值也在告别过去的假大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融入了社会主流文化,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茶山旅游也在蓬勃兴起,外地对茶文化感兴趣的人纷纷到茶山观光与体验。

  普洱茶是中国最具包容性的茶类,内涵最丰富的茶类,也是目前最有生机、价值体系在不断完善与扩充的茶类。可以预期的是,普洱茶将成为一种复合的生活体验产品,集解渴、健康、品味、收藏、旅游等于一体,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最终成为生活符号化的产品。
  (文/白马非马本文刊登于《普洱》杂志创刊5周年纪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