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七子饼茶”的由来

普洱茶“七子饼茶”的由来

2019-08-17 访问量: 12 茶礼仪网

普洱茶“七子饼茶”的由来

七子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19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不同产地、厂家所产七子饼也会相应的在茶的口味等方面有所差异。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山:倚邦古茶山普洱茶品质特点

  地理位置:倚邦古镇,傲立六山中;左挽易武,右牵宁洱府。古道漫漫,马帮逶迤来;送我甘露,贩我仙草去。尔来千年,八方朝圣地,悲欢离合,情注普洱茶;驾鹤仙逝,土官千把总;碑碣断残,墓木拱抱粗。后人莫忘,祖辈栽树恩;弘扬文化,乘荫普洱茶。”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倚邦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是由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与当地的大叶种混杂后变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柳叶种,倚邦茶有小叶种的香气,有大叶种的厚重,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

普洱茶的生津与回甘同时出现?

普洱茶的生津与回甘同时出现?

普洱茶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该地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

1.普洱茶的生津与回甘同时出现?

不少人,在描述普洱茶口感的时候,往往都会说“回甘生津”,但实际上,回甘与生津,是品饮普洱茶后,所产生的两种感觉,并非总是同时出现的。
回甘,指的是普洱茶汤咽下后,口腔中会有“甜”的感觉,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甜”,与茶汤刚入口时的甜,是不一样的。比较准确的描述是“苦尽甘来”,也就是茶汤苦感褪去,感受到的甘甜。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回甘”的感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不是像“苦”一样,立马就感觉得到。

津,唾液。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时的感觉。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一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至宝,有“延寿浆”之美誉。品茶时,生津是“物质”作用的结果,“物质”刺激唾液腺,产生“生津”的感觉。

按生津部位,与感受划分的,四种生津类型:两颊生津、齿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鸣泉(舌下生津)。虽然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但要论生津的最高境界,非“舌底鸣泉”莫属!

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

所以,回甘与生津,是两个概念、两种感觉。有的茶,有回甘,但未必会生津;有的茶,则相反;有的茶,则会两者都有,但强弱不一。

因此,我们在描述,普洱茶口感时,大可不必,总是把回甘与生津置于一起。

2.到底什么是普洱浓茶?

人们总说,喝浓茶不好,可究竟什么样的茶,才算浓茶呢?

通常我们会认为,茶汤颜色较浓、滋味较重的茶,便是浓茶。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茶品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可能有些我们认为,很浓的茶,对于其他人来说,正是比较适宜的口感。这样看来,浓茶的概念,还是显得比较模糊。

此外,还经常有人说,投茶7克比较合适,然而,我们所冲泡的器具,不尽相同,那么这样的投茶量,也未必都适用。

宝和祥普洱茶:我眼中的李文华老师

记不清什么时间算是真正认识李老师了……

2005年的广州秋季茶博会前,一行人来找我们谈要租展会的位置,可是原本紧俏的展位早已没有更好的位置是空出来的,于是,一行人中有人拿着一个刚刚结束北京茶博会上的获奖证书,作为谈判拿到好位置的筹码。定睛一看:“金针白莲”荣获金奖。还有首批拿到“QS”企业的自带光环,因此,在不断做已确定展位的企业工作之后,成功将展馆里最核心的位置重新出租给了这间好像很“牛”的企业。接下来的四天展会里,居然发生了从来没有见过排队买茶的现象,而这款茶恰恰就是荣获金奖的“金针白莲”。我也不惜自己瘪瘪的钱包,花了500大洋,走了不排队的后门买了一提这款产品。

接下来,一个叫“李文华”老师的名字被输入了我的记忆库……

2007年,又是因为工作的安排,要回访来参展的企业,我又一次接触到了李老师。时值最炎热的夏季,版纳和勐海的天气让人觉得全身都不舒服。烈日当空的十一点我们来到了这间企业的接待厅,在用心听取了李老师介绍企业的发展史和参观了经典产品之后,已是正午十二点半的时间了,他微笑着邀请我们留下来一起用午餐,由于回访企业的行程安排的很满,下一间拜访的企业是一点半钟。因此,我们不得不婉言谢绝了共用午餐的邀请。李老师送我们离开的那一瞬间,看到他脸上早已布满晶莹剔透的汗珠,但他还是坚持送走我们才转身离开。

这一次,知道了这位李老师是XX茶厂的常务副厂长,是一位拼配做茶的高手。

2009年,一个暑月的下午,我受老领导的委托,拿着一饼97水蓝印到芳村市场的一位老前辈店里求证真伪,恰巧又遇李老师。与他提起之前碰面的点滴,他只是“呵呵”笑着不停,仿佛以无声的方式回答我:他已经记忆模糊了……对于我这个大大咧咧的人而言,那一瞬间都觉得尴尬。当然,尴尬的瞬间很快被我新的聊天话题打破,一阵寒暄后,回到了求证真伪的话题。芳村市场的来前辈表态说:从观察棉纸、看干茶色泽基本可以判断是真品。说完还礼貌地将茶递给坐在一旁的李老师询问,李老师先是正反仔细看了棉纸,接着拿起干茶茶饼凑近鼻子细嗅,最后:仅是“呵呵”笑着说:这款茶的仓储还是不错,自然醇化的好。直到闲聊结束,都不曾听到他直接评价这款茶的真伪。

今天,也许算是真正认识了李文华老师———谦虚、淳朴、严谨、热爱茶叶的一位老师。

2011年底,再一次因为茶,来到了李老师创立的“宝和祥”品牌服务。自2011年到2018年的第七个年头里,我收获了很多。今日,写下这篇题为《我眼中的李文华老师》也是思考了许久,因为:李老师淳朴的为人之道、严谨的求索态度、谦逊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激励着公司同事。

一杯茶虽小,他承载的大世界,只有感受才能感知,感知方会感慨,感慨必定感恩。

2018,戊戌狗年启航之际,感恩李老师的“宝和祥”平台,祝愿李老师稳掌舵盘继续带领我们与合作伙伴们一起,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