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

普洱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

2019-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慢慢地在存储过程中体会到了普洱茶确实是一个有生命的旅程…其越陈越香主要体现在时间的沉淀过程中,环境和内在的物质转化的过程也是一款茶从出生到喝掉前一生的命运,如同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出人头地,也有可能平庸,也有可能早死,有可能长命百岁,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命运造化的过程,用心珍惜每一片普洱茶,用正面的角度来看一片茶的制作出生本来就是不容易,面对着百年的古树更加难得,难得的是他的生长的环境,和再次成为新的生命旅程。

仓储过程中,可以发现好的普洱茶自身的生长环境带来的微生物的存留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转化就快,每个茶叶的毛孔还在呼吸着。

人为发孝的熟茶转化就比较小,只是当年的新味少了,在仓库所在的地理气候和仓储包装以及空间条件的不同,同一款茶,命运转化也就不同,如同一个人读书开始到大学,和没有读书就直接进入社会,发展转变的情况完全是不同的命运,这就是茶质的重要作用和环境影响的东西,要体现不一样的身价只有几年后还是十几年后,这就是仓储中不一样的茶品的不同的生命旅程好好珍惜对待照顾好自己的普洱茶好像是在培养孩子一样,买来了,就要给予好好的对待和关心……

也许现在的茶商最关心的是买和卖的问题,在国内市场初始阶段,赚钱养家糊口才是真理的人家,很难有好茶缘,真心爱好研究的茶者才能够有好茶的道理就是在这里的区别!孩子还没有长大就要他去赚钱,这样的茶品能喝吗?体现不出来他的价值…只有社会发展了时间积累了才能够让有潜力的普洱茶体现出来他的厚积薄发的价值…个个都在找红印找88青,反思一下,能够找到吗?他们是如何成长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找到一个可以同自己变老可以给予养老的普洱茶这也是感受到了普洱茶是一个有生命的茶,能够静心下来慢慢研究不贪嗔痴中发现有潜力的好茶缘…时间会给予机会但机会是给有缘分的人……
有用+10
分享

喝普洱茶很容易发热、出汗是怎么回事?

喝普洱茶很容易发热、出汗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这是身体虚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茶气足的体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对人体是好还是不好呢?其实,这些反应是由人体生理机能带来的。

食物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利用食物中的三大营养成分,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这些化合物的转换,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热量)。普洱茶中碳水化合物较高,可为人体提供一定热能,摄入一定量后会引起与进食类似的发热和出汗。

此外,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刺激,会引起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强烈收敛,这种收敛会使人体兴奋而产生大量热能,当这些热能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它就会释放到人体的皮肤表面,形成发热,多余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形成出汗。

以上这些“体感”越明显,即可表达为“茶气强或足”,通常物质丰富,压制较紧,陈化时间长,陈化品质高的普洱茶,茶气越明显。(本文来源:双陈)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随着普洱茶投资热度的逐步升温,各路资本及投资概念的注入,让几经波折过后的普洱茶市场近年来风云再起,再次受到资本热捧。普洱茶产业全方位多元化推进,这是资本动力注入的理由,企业的定位,品牌的塑造、产品的安全、品质的提升及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让市场逐步理性化、规范化和成熟化的同时最大化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云南省借此提出“普洱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

倍受青睐主因是创新理念

普洱茶投资,主要以产业投资和商品投资两个方面为主。“2016年我国茶叶总产量243万吨,云茶(普洱、滇红、绿茶)产量37.5万吨,普洱茶产量仅为全国产量的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其品牌价值超过60亿,居业界首位。普洱茶产业多年来经过几轮热炒和大幅度波动以后,投资趋于理性,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所长何青元介绍说,近年来,产业投资方面,来自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的茶商、财团越来越多。随着外来资本的大量注入,投资形式及创新理念的不同,给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及多产业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普洱茶在商品投资方面,虽然仍不时有“天价”茶的新闻爆出,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朱克西教授则认为,当下的“天价”炒作的背后不排除个别炒作现象的存在,但普洱茶行情的普遍上涨,主要还是受气候、减产等诸多原因造成。普洱茶的名山古树茶系,因其资源的稀缺性和普洱茶易存放的特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茶叶自身的转化,具有稳定、保值、增值的投资空间,是非常理想的投资品,所以近年来普洱茶个别优质的山头品牌价格持续走高。从投资的风险角度和增值空间来综合分析,目前整体行业并不存在过于虚高和普遍炒作的现象。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在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也曾指出,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里,普洱茶的价值会出现大幅度上升。他分析认为,良好生态环境和独特人文环境造就的普洱茶将成为稀缺资源,而这符合商品稀缺即涨价的规律。

普洱茶随着资本的源源涌入,加速了产业的多元化转型,市场的规范、成熟和稳定,凸显了普洱茶巨大的投资潜力。生态茶、生物茶、健康茶等科技创新概念也为普洱茶行业原本单一的产品投资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行业内普遍认为,当下普洱茶的行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技普洱茶”和以传统制茶工艺为主的“文化普洱茶”两大发展态势,未来的普洱茶行业在两大态势的基础上,还将与旅游、健康等行业相互融合,衍生出更多的概念产业支柱。

科技与文化共进的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一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融入和发扬普洱茶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与文化之间形成良好的融合,才是产业转型升级最好的形态”普洱茶研究学者韩博士说。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普洱茶因其存放简单,发酵升值的特性,历史上被资本青睐已经不止一次,但因为原料分别有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有机茶等多种分属,所以多次资本的热炒都最终以市场崩塌,泡沫破灭告终。近年来,吸取了此前几次的经验教训,市场也趋于理性化。投资方向也逐步清晰,台地茶、有机茶以大型企业投资为主,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发展趋势,看中普洱茶的独有性,利用新兴技术和规模化、有机化种植,最终在产品深加工方面获取附加值;古树茶、大树茶则以中小型加工企业或个人为主,他们看中古树茶和大树茶独特的口感和资源稀缺性,热衷于茶叶的传统化投资,但因为行业内乱象较多,投资风险也略大。据了解,古树茶、大树茶产量不及整个普洱茶市场产量的3%,所以自2007年以后,古树茶市场价格是年年攀升,现在也是百家争“名”,一茶难求的现状,目前市场上所热捧的也是该类产品。

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天士力集团斥45亿巨资,强势进军普洱茶行业,以中药萃取技术浓缩普洱茶有益精华,一改普洱茶传统冲泡习惯,用饮浓缩咖啡的方法喝茶。在战略创新上开辟了科技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我们将凭借安全、功效、便捷的竞争优势深化普洱茶文化内涵,打造‘让健康更简单’的普洱茶消费理念”天士力帝泊尔生物茶集团总经理贾黎晖说,帝泊洱将通过系列创新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建设一座“科技高端”、“绿色环保”、“生态和谐”、“文化充盈”的现代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集成数字化产业链参观、茶文化体验、传统普洱茶采摘和制作、茶文化主题游、茶主题餐饮等一系列旅游服务项目。

同样“以制药的卫生标准制茶”的“陈升号”则与帝泊洱不同,陈升号在传统制茶的基础上,创新“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解决茶农因行业不稳定而导致的市场风险,与茶农签订协议,统收茶菁进行标准化加工,严守安全卫生的关键,深入各村寨与茶农互动,普及普洱茶文化,传授健康可持续的茶叶种植、生产、储藏知识,达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关系。陈升号创新的发展路径和传统普洱茶思维的融合,已逐步成为中小型投资者热衷应用的发展模式。

健康与旅游互容的发展方向

茶产业投资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从发展的视觉分析,未来整个产业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推进,而推进的方向则是发展的根本,也是资本动力注入的理由,为此云南省提出“普洱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云南在历史、文化、产地环境、品种资源、产品品质、特色品牌等方面都独具优势,是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风水宝地’”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提出,在坚固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推进茶叶资源、绿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特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茶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休闲观光、体验展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在勐海县县委书记洪国正看来,勐海县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茶旅融合是推动三产发展的重要举措,茶旅结合最好的方式,除了茶山茶园旅游体验而外,最重要是将“茶”带走,接下来勐海茶企将依托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量身打造性价比优越的“茶”旅游产品,以实现茶旅双产业的经济融合递增。

云南农业大学盛军认为,生命健康需求已经由能量要素向营养要素转变,在此过程中,富含大量营养要素的普洱茶以及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将大有可为。茶是饮品而不是药品,但药食同源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普洱茶经过科学设计,科学数据和科学服务之后,可以实现靶点食疗、靶点康复和靶点服务。

“普洱茶2007年开启了“科学普洱”时代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找到了靶点、找到了方法,构建了科学研究体系,而未来十年,普洱茶应该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在盛军看来,未来的十年普洱茶将开启“养生普洱”的精准食疗时代。

促进品质提升的转型

普洱茶的行业标准和卫生状况,一直是业内竞争对手诟病的重点,曾经茶饼里出现稻草、鸡毛等事件鲜有发生,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调查了解,其原因还是作坊化生产,卫生环境差,行业内没有卫生执行标准所致。

近年随着外来资本的注入,新的竞争格局形成,市场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普洱茶的品质,卫生及食品安全已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多数普洱茶企业,在产品推广方面,相比较以往“我的茶天下第一”的吹嘘介绍,更多是低调的强调产品的有机标准和食品的安全性。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中大型茶企都将茶叶的卫生标准放在了重中之重,“七彩云南庆沣祥”(下称七彩云南)为保证茶叶的品质和渠道的可控制,在勐海县茶叶主产区新班章村新建近750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将茶叶品质的保证提升到原料标准化的层面。据基地负责人蒋红旗介绍,七彩云南的普洱茶生产基地,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成品的所有环节,都在高清摄像机的监控之下,全程保证原材料“不落地”,就算病虫害最为严重的时候,也只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灭杀(用火将染病茶树直接烧毁)两种方式。基地中两个近千平米的透明厂房极为显眼,是普洱茶“晒青”所用,区别于茶农作坊式的晒场,可以保证茶叶在“晒青”环节中不被非茶物质污染,已达到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

走进布朗茶山或南糯茶山,不时可以看见“雨林古茶坊”的初制所。专注于古树茶制作的“雨林古茶坊”,为了保证茶叶的安全卫生,在古茶山布局了近百个茶叶“初制所”,除了新叶的采摘由茶农负责而外,晒青、炒制等环节均由初制所完成,并与茶农签订终身追溯协议。雨林古茶坊总经理谢开良认为,未来的茶企竞争会在茶叶的品质和食品安全之间展开,只有具备品牌公信力强的企业才会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引领品牌树立的转型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云南方首次提到: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的普洱”等品牌概念。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决心。普洱茶行业随着资本的大量注入,也相应带来了新兴的文化、人才及思维方式,对于品牌的树立,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布局。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据了解,自普洱茶品牌“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后“龙生”商标也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以来普洱市茶叶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云南老字号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4个、普洱市知名商标43个。成功打造了帝泊洱、祖祥、普秀、普克、柏联、迷帝、无量翠环、娜允红珍等一批优质品牌。其中“祖祥”、“原生”取得国际有机认证,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为了市场的规范化,我们也在加紧山头品牌的注册。”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介绍说,以“老班章”为例,以往不论是谁都可以挂上“老班章”三个字四处叫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假货充斥。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未来你可以叫“老班章”但你必须达到品牌质量要求。

普洱茶研究学者韩博士认为,品牌的规范化意为着市场的规范化,除了是对市场的升级,相应的也是对投资者的保护,规范且多样化的市场才是吸引资本进注的重点。

资本的引入是跨越关键

随着资本的热捧,普洱茶产业正迎着良性的发展势头稳步前行。茶科所何青元认为,茶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进入发展瓶颈阶段,这时候就需要有资本市场的引导。2015年12月继“七彩云南”第一个普洱茶品牌挂牌新三板上市后,“中吉号”等品牌也相继挂牌上市。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通过上市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于目前普洱茶的现状而言,资本的引入不仅只局限于上市,还包括“众筹”、“私募”等多种形式。”韩博士透露,茶行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是直观的,目前很多茶企正通过“庄园”旅游形式等多种途径通关走向资本市场。

据七彩云南蒋红琪透露,目前七彩云南在新三板势头良好,企业接下来还将试水“茶田众筹”以每亩茶认筹的方式,加快资本运作。

“资本市场的引入是普洱茶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是撬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勐海县县长张世影说,目前勐海县正加速企业的上市培养,已有包括“六大茶山”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在做上市前准备。

未来的普洱茶产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转型升级为途径,强化品质为基础,跨界合作为导向,树立品牌标杆,丰富文化内涵,强化市场规范,加大资本运作,加速产业成熟的发展布局。

特此声明:公号:ishuocha(长按复制)转载发布本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普洱茶膏》第一章

《普洱茶膏》第一章:古代普洱茶膏探秘之:一、发现茶膏:中国唐代初现的茶膏雏形


中国的茶叶在汉代以前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经常将一些植物泡水给人喝,以期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保留到现在,如我们今天就经常将胶股蓝、枸杞子、人参片、金银花、甘草等泡水饮用,是古代最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种延续。

茶叶在汉代以后,出现了一次革命化的转机。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医师)手中的一味药材,专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这次变革的意义在于,茶叶一旦离开了医药范畴,或者说离开古代郎中(中医师)开具药方的笔,而是进入普通大众日常消费的视野,其普及性与需求量大大提高,参与茶叶的种植与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为古代郎中(中医师)的专属,而演变成群体的概念。

于是,中国的“茶人”概念出现了。它不是某个人的称谓,而是一个群体的专称。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充满智慧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自汉代以后,将茶树上采摘下来的一片片嫩叶加工成形态各异、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群体延续到唐代,出现了一个“茶人群体”中最具杰出代表性的人物。

他就是陆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国人奉为“茶圣”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怪异又令人敬畏的一个人。

我们说他怪异,是他一生中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谜团。

他三岁成为弃婴,这就使遗弃他的家庭成了一个谜。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在襁褓之中被养育到三岁之大才被遗弃,是生活困苦,无法养活他?还是家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变故,只能通过遗弃将他变相送人?

被遗弃的陆羽是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作为弃儿,陆羽又是幸运的。本来,智积禅师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为他削发,收他为徒,期望他以后能继承佛家的衣钵。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却对整日的抄经念佛,暮鼓晨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终于在11岁时逃出寺院,跑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其实,他的长相很丑,又有严重的口吃,可是他却能扬长避短,专演“假官”(即丑角),竟获得了成功,在当时已小有名气。

陆羽在他少年时拒绝智积禅师为其安排终生为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他认为进入佛门“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场被后人评价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陆羽对未来建立家室、有妻有子,得享天伦之乐的憧憬。但事实是,他一生都未结婚。虽然这其间,他与姿色秀丽的女道士李秀兰相恋了二十年,但谁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没能终成眷属?

陆羽一生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等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以其丰富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社会各界乃至朝廷享有较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朝廷曾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都被陆羽婉拒。以至后来研究陆羽的专家始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陆羽要两次婉辞圣命,坚决不到长安做官呢?

凡此种种,陆羽留给后人太多的谜。

正是这个留给后人太多谜团的陆羽,却在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

至此,《茶经》遂成定稿。公元780年,48岁的陆羽在友人的帮助下,将呕心沥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第二年,唐朝的德宗皇帝召见陆羽,要他烹茶,皇帝品饮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叶和茶文化的专著。它主要论述了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其内容详实、丰富,语言流畅简洁,篇幅极短,总共7000余字。自此,茶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历久不衰。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

“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

“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

“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

“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

“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

“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

“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

“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被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到陆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陆羽所处的时代——唐代。唐代,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少有的几个鼎盛与繁荣时期之一。我们说一个时期的鼎盛与繁荣不是单指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强盛,而是百业的兴盛。在这百业中,就包括茶业的兴盛。现在的茶叶史学家们在追溯中国茶叶历史的发展中,普遍有一个共识: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即史称——茶业兴于唐,盛于宋。

“茶,兴于唐”不是史学家们的猜想,它是由几个标志性事件构成:

一是唐代开始正式开征茶税(也称“茶政收税”),说明茶叶生产与交易已进入相当的规模;

二是边疆的茶马贸易,使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

三是茶叶作为贡品出现,反映它的社会地位与皇家的重视程度;

四是茶学专著《茶经》的出现。它的意义在于:《茶经》不仅是一部专门论述茶事方面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昭示另一种真理:任何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往往都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与重要著作相联系的。《茶经》——当然也包括陆羽本人,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又是这个时代的高度与深度。

有一点,或许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fatintheheart),后又专指物之精华(essence)。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

药膏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一大发明,它不仅成功地将动物与植物原始的固态形状与内含的物质分离,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浓缩性,不管是内服或是外用更方便,药性更高。

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

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我们说“茶,兴于唐”,也是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的。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当然,陆羽虽然只用寥寥的十四个字就将唐代的饼茶制作工艺给予高度概括,但内中包含更深层次的工艺环节及要求却不是我们今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诠释的。

我们只知道陆羽倡导的制茶方法,对后来的两种茶产生很大影响。

一是云南的普洱茶。无论是传统的饼茶制作工艺还是今天的渥堆发酵的熟茶,我们都可寻到陆羽制茶的思路与踪影。

二是日本的蒸青酶茶。它是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制茶方法,也是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最贴近唐代的制茶方法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陆羽制茶的这十四个字。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不能否认的是,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启示,在他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竟悄然出现了。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需要补充的是,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

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该文章转载自《普洱茶膏》第一章。附:蒙顿普洱茶膏品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