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解析普洱茶中茶系列中的“红印”

解析普洱茶中茶系列中的“红印”

2019-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的。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红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依据之一。
有用+10
分享

徐亚和:什么是熟茶?普洱熟茶有什么特点?

徐亚和:什么是熟茶?普洱熟茶有什么特点?

图为:普洱熟茶,茶条猪肝色、汤红褐明亮、味甘甜润滑。

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是根据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不同进行命名的两种茶。由于加工工艺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品质特征。

普洱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茶青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渥堆”“发酵”等人工增温增湿的方法进行处理,促使晒青毛茶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快速发酵、氧化形成的“再加工茶”,又被成为“现代普洱茶”。其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气,耐贮藏、愈久愈醇、品治愈好。

茶叶分类学根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所起的主导作用,把普洱熟茶归入了“黑茶”一类,引起很多争议,其实,这是茶叶分类前提不同造成的,勿须诧异。

普洱熟茶,因加工过程经过了增湿、增温和长时间的渥堆发酵处理,晒青毛茶在湿热作用和大量微生物作用下,品质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首先是色泽转红转暗,引起茶汤逐渐变红;

其次,由于茶叶内部高分子化合物的分解转化,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叶细胞皱褶收缩,茶叶条索变紧变细,部分高嫩度叶条在果胶的参与下皱结为各种“团块状”的茶叶;

第三,高分子化合物的降解转化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及热量的形成,直接导致了茶叶减重(即制耗产生的原因),减重率达15—20%;

第四,茶叶香气、滋味物质在微生物和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青草味”等低沸点香气物质消失,陈香彰显,苦涩味减淡,逐渐形成普洱熟茶特有的“茶条猪肝色、汤红褐明亮、味甘甜润滑”的品质特性。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普洱生茶可以加工为普洱熟茶,而普洱熟茶是无法逆转成普洱生茶的。(

话普洱茶收藏

作为85后的俞培景已经在茶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浑身上下都透露着福建茶人的典型气质——韧气,平时聊天有些嬉皮笑脸的没什么架子,但做起事来很有韧劲,眼光独到对市场的嗅觉敏锐,敢打拼敢闯荡,是典型的实干派。

对普洱茶也有相当的造诣,自己经营着宁酽茶行,并时常关注一些热门产品的第一手评测和市场动向观察。今天我们跟俞老板也聊一聊普洱茶的收藏。

收藏普洱茶要有自己的标杆

“普洱茶收藏一定要有自己的标杆,有了标杆就有了对比有了参照你才能判断一款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那些已经成为经典,得到了传统市场认可的收藏产品就是我们最好的标杆,一个品牌能有一两款有年份的经典产品也是可以成为品牌标杆的。”

俞老板对于收藏型的产品,更加注重的是3~5年转化后,所表现出来的协调性和口感品质上的变化,而对于当下新茶的表现更多是持保留态度的。

喝到班章金藏,俞总也给出了说法:“茶汤入口很有冲击力,苦涩浓强度都很高,甜度也很足,和之前的班章典藏相比鲜爽度更高,班章典藏要更柔和一些,茶韵很足,口腔的留存度更高,各有各的特点吧。”

“作为一款收藏型产品,从浓强度、厚度、胶质感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还有一个重点即茶的‘释放度’,‘释放度’是对一款茶在口腔里的表现的描述,是舌面和上颚所感受到的层次感和饱满程度的一个指标。”

对收藏市场的分析

关于普洱茶收藏市场的发展趋势,俞老板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普洱茶收藏市场一直以来还是更偏爱勐海茶区的,不过新生茶毕竟不能作为日常喝的茶,所以这几年生茶市场淡了下来也是必然的。”

“09、10年古树茶刚开始流行的时候,部分厂家会刻意加长鲜叶的萎凋时间,导致前置发酵,这样做出来的生茶现喝口感很好(涩轻水柔,但导致失去浓强的骨架),但后期转化无力,那时候许多消费者就觉得现喝不错就买,就存,放下去稳赚钱,这种不理性的消费现在少了,消费者都开始懂茶、懂收藏了,收藏市场也在逐渐向精品化收藏的方向发展,重品质不重数量,走少而精的路线。”

余秋雨:普洱茶吸引人的核心秘密

陶瓷茶叶罐 余秋雨:普洱茶吸引人的核心秘密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

障碍来自对比。

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

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

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

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

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

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

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

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

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

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

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

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

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

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

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

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

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

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

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

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

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

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

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

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

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

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

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

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

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

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

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

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

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

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

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

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

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

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

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

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

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

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

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

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

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

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