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从“药用茶”到“文化茶”,在到“科技茶”,才是普洱茶健康发展之路

从“药用茶”到“文化茶”,在到“科技茶”,才是普洱茶健康发展之路

2019-08-2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此去茶山八百里,虎狼挡道人烟稀”。茶者开始对八百里外的茶山感到十分神秘和兴趣,但还谈不上对茶叶的科学研究。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茶叶的认识首先是从药用开始的,这在二千多年前布朗族史诗中曾有明确的记载。茶叶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健胃消食等作用,特别是在以牛羊肉为主食的少数民族地区用作“去油腻、解牛羊毒”,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品;据《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后来茶叶逐渐演化为食品及饮品,正是中医论证中的“食药同源”范畴。

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们的眼中常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出现,正如知堂老人所云:“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可能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最高境界的见解,当然对于茶文化来说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正走入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医疗保健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从原始的感性认识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这就是茶叶科学研究。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市场及茶友们所追求的目标,虽然普洱茶的年代寿命尚无定论,但普洱茶的“陈”已成为事实。从普洱茶陈化后的物质结构来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普洱茶在长期储存中茶多酚大量减少,从而使茶汤变得苦涩味降低,改变了原来的物质配比;二是由于普洱茶中的一些主要物质发生了氧化聚合反应后又生成了一些新的物质,如茶褐素、茶多糖重组等,使得茶汤变得红浓透亮、醇厚滑爽、回味绵长;三是芳香类物质的转化而变得陈香浓郁。显而易见,茶多酚几乎殆尽,而茶褐素的生成与增加是普洱陈茶的主要价值。

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中共分析出500多种物质,其中茶多酚所占比例为40%左右,是较为经久耐泡的原因,所以茶多酚是茶汤的主要滋味来源,香气则由醇类、酮类、酯类等物质构成,而茶汤的颜色是由茶色素形成的,茶色素由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所组成,在普洱茶中通常三种物质是混合在一起的。

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在酶促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过程是: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普洱茶在被氧化的(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发酵,因为在茶褐素生成过程中并没有关联微生物)过程中茶多酚会大量消失,而茶褐素且大量增加,在普洱茶(熟茶)中占6%左右,应用超滤技术能提取到4.6%,纯度可达95%以上;普洱茶的酶促氧化可分为长期储存自然氧化和洒水渥堆快速氧化两种,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茶褐素是普洱茶中茶多酚在酶促氧化聚合后的终结者,它并不是单物质,而是结构十分复杂的聚合物,也十分稳定,可长期保存;同时,茶多酚是茶褐素的母体,氧化聚合后仍保留了一些原有的性质,但功能即大大提高;经基因和细胞水平测试证明,茶褐素具有综合调理人体代谢平衡的功能,抑降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异常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茶褐素与传统普洱茶相比较具有浓缩高效、方便快捷、冷热可冲可饮等特点,一撕一冲只需五抄钟,也附合了现代人快餐式文化的需求

茶褐素堪称普洱茶中的黄金。

普洱茶的保健作用普遍得到全世界认可,其健康因子就是茶褐素!

茶褐素在提取过程中采用了纯物理超滤技术分离了可能存在的农残、细菌、重金属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份,无任何添加剂;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不改变饮食和日常用药量的情况下,同时服用茶褐素,待血糖下降后减少用药剂量,直至停用降糖药物;患者可长期饮用茶褐素来抑制血糖升高,并能有效改善并发症,目前尚未发现副作用;低血糖患者慎用,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冲饮,如过量出现低血糖现象请冲饮一杯浓糖水可缓解;肥胖是由人体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如果茶褐素单纯用作减肥,并不会影响血糖、尿酸等其它代谢正常值的降低;另,对茶褐素具有极强的活血作用,对肝功、肾功、血栓、面部色斑等修复效果也非常好……。

当今社会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坏境,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食品污染比比皆是,攻击了我们几万年以来的遗传系统;再者就是人类从贫困迈向富足的过程中竞争越加激烈,使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不堪重负,从而降低了我们的免疫能力;另外就是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出现了乱投医、乱治疗、乱吃药现象较为严重;暴饮暴食;等等。

所以,各种疑难怪病、综合代谢失调及“三高”患者接踵而来,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研究人员将茶褐素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糖尿病因子)进行点对点的靶标实验中,对其活性抑制率可达95%以上,而且从长期的观察上看并未发现毒副反应,宜长期服用,是最为理想的靶标药物;同时,在糖尿病中通常出现的并发症,如微循坏死、血脂、血压升高、脏器衰竭等则可达到多靶同治的理想效果,并在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茶褐素的发明是一项重大的科突破,无疑是对人类作出了一大贡献,更是广大患者的福音,当然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需更多传播者们的艰辛努力。

笔者作为“中国茶文化大使”,在我游走世界过程中,曾四次来到迪拜进行茶褐素的宣传推广,因为迪拜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贸易中心-阿里杰布港保税区,这里聚集了世界上八十多个国家的茶叶采购商,在这里它们都设有办事机构。阿里杰布港保税区茶叶贸易中心每年占世界上30%以上的茶叶贸易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叶产量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全世界茶叶生产国中茶叶种植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中国无疑是世界茶源的发源地,2013年4月联合国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曾授予中国云南省普洱市“世界茶源”的称号。但是中国茶叶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近十年来出口量一直在下滑,价格也低廉,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偌大的迪拜零售市场上根本看不到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在迪拜只是在华人中流通,有时会送一点给当地迪拜朋友品尝,他们都会如获至宝,非常认可中国各类茶的色香味型,但仅仅只是白喝而已,在沒有进入市场流通上柜之前,人家绝不会掏钱向你购买的,他们有自己的规矩。茶叶从茶园到柜台这一过程,就是质量认证与品牌认可的过程。

在质量竞争上,英国、德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包括不产茶国家就靠先进的加工技术已经占据了国际茶叶的高端市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茶区还处于人工采摘,手工生产阶段,二次污染也较为严重,因此我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总之,生产和加工环节存在的不利因素导致了国内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成为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障碍;另外中国茶叶只有品类而无品牌,没有大规模的品牌战略,只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气候。所以,标准缺失和品牌缺乏是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病根。

笔者曾两次到访俄罗斯,俄罗斯人主要喝红茶,它们称红茶为“黑茶”,我认为俄罗斯境内水源普遍为强碱性水,会迅速氧化红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及茶红素,氧化后聚合形成茶褐素(黑褐色)物质而故,虽然氧化后会失去很多茶性,但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喜欢高油脂性食物的民族来说,茶褐素又起到了很好的降脂减肥的保健作用,所以俄罗斯人称红茶为黑茶并且特别喜欢红茶是有原因的。

茶褐素进入阿里杰布港保税区以后,引起了世界各国茶界的高度关注,该产品由于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浓缩高效、方便饮用、包装精美等特点,从而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茶叶科技落后的面貌;由于欧美地区的饮食主要以高油脂性、高蛋白类为主食,所以是肥胖症的高发区,茶褐素作为功能性茶饮,无疑是世界各国茶商们所期盼的现代茶叶科技的高端产品。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普洱茶从长远发展前景来考虑,应从“文化茶”逐渐向“科技茶”转变,去掉那些古树茶、山头茶的炒作行为,事实上从营养成份分析来看,古树茶并不优于“台地茶”,这才有利于普洱茶平衡健康的发展。

事实上最早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普洱茶的国家是法国、英囯和日本,它们都发现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优于其它茶类,在国际上被称作为“美容茶”和“窈窕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就开始进口云南普洱茶,但由了冲泡烦琐沒有在市场上推广开来,人家才不管你什么叫“茶道”文化,人家要的是方便,所以产品一定要给人以方便。

立顿为何一百多年来占据着全世界的主要市场,它强调的就是方便,七万家中国茶企还不如英国一个立顿这是事实。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提高了茶叶进口标准,普洱茶应从土地改良抓起,进行一系列的品质提升,事实上,在欧盟食品标准检测中,普洱茶最严重的不是农残问题,而是来自于土壤的重金属和矿物质,所以一定要打破国际间“绿色”壁垒和注重国民的健康安全。

另外,茶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不应该卖得太贵,更应当提倡全民饮茶,不要把极少的古树茶炒作成奢侈品,其结果市场上遍地的假冒古树茶也就出现了,比如在国內网络市场上9.9元包邮的老班章普洱茶、冰岛普洱茶遍地都是,品质参差不一,一遍乱象。中国是世界上第一茶叶种植大国和生产大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不是第一饮茶大国,从历史上看由于长期以来把茶叶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运作,只在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中流行,价格也就提上来了,让广大老百姓望茶兴叹 !(原创 作者:白雄)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是生茶还是熟茶?国标为什么要这么制定?

  普洱茶生熟之争所牵扯历史、传统、标准等等话题在业内很热门。但很多时候,大家的讨论都陷入了文字游戏之争。这篇文章要讨论的范畴是: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上,什么是“普洱茶”?

 

  这个维度上,普洱茶这不是简单地翻开国家标准找定义。从我们所处的点往更早的历史往回看——普洱茶并不是一个工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概念会随着历史演进而发生流变和漂移。

 

  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施展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讲解。

 

  有一种说法是“崖山之后无中国”,那么元朝、清朝这样的非汉人政权就不是中国么?事实上,古代历史上,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都不是纯汉族。那么,是不是认同汉文化的就是中国人,还是只要在这个复合文化经济体中的人就是中国人?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答案。概念是演化的,漂移的。普洱茶在不同阶段,也会以不同的面目示人。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文章比较长,这里先给出一个简单框和标题答案。依据时间和发展大概可分为五个时期:

 

  1、原生期

 

  普洱茶尚未进入汉文化体系,作为云南南方民族的特有物产而存在。这个阶段里,普洱茶并不是生茶也不是熟茶。我们今天从竹筒茶和罐罐烤茶上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2、初始期

 

  1729年改土归流,汉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的交融结合,使得“普洱茶”这个词汇进入汉语。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普洱茶形态也渐渐开始呈现。

  3、繁荣期

 

  从康乾盛世到民国末期,因为茶马古道的繁荣,普洱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巨大产业。这一时期,普洱茶不但有生茶(绿汤茶),也有发酵茶(红汤茶)。

 

  4、断代期

 

  从二战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普洱茶被封闭。相关文化萎缩。但在这一时期,现代普洱茶熟茶发明。

 

  5、复兴期

 

  9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的稳定和开放,普洱茶又迎来了再次发展。很多有效概念被重新激活。

  正文:

 

  原生期

 

  细细梳理一遍历史,普洱茶最早诞生于何处呢?

 

  要知道“puer”这个词汇开始不是汉语,用汉语作为工具去寻找源头是无效的。1729年的改土归流作为普洱茶诞生点的这一类结论,汉文化中心主义的痕迹太重。

 

  “puer”这个发音,最早出现在云南南方民族的言说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语言学工具才能较为精确地了解。杨海潮老师的《“普洱”音义考》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汪峰、魏久乔的《语义演变、语言接触与词汇传播——*la“茶”的起源于传播》就是相关内容较为深刻的语言学解读。

  这些论文阅读难度很大,有兴趣可以学习了解。只需要记住,“puer”这个发音来自于傣族或者是彝族,这一点尚不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普洱茶”最初不是汉文化的产物。

 

  初始期

 

  之后到了1729年,故事就不再赘述了。总之,改土归流事件使得汉文化灌注到了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岸的区域。这一片区域现在叫古六大茶山,历史上属于普洱府。到了这里,汉族的制茶工艺和审美习惯与当地资源结合,我们今天看到的普洱茶的形态也就渐渐开始呈现出来。

 

  繁荣期

 

  需要注意的是,有需求才有产品。普洱茶在此之后同时满足西藏、南洋、中原三个方向的需求。三个方向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文化,而同一种产品形态是无法同时满足的。

 

  比如运往西藏的茶,是有一定发酵度的茶,我们今天在下关沱上可以看出端倪;运往南洋的,则是红汤茶,这在李拂一《佛海县茶业概况》中就记载了“铸茶”这种发酵方式;运往中原的则是绿汤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茶”。

  云南和中原内地之间,隔着各种大山,路很难走。反倒由于各种大河的联系,云南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经常比和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古代的中华帝国为了经略南洋,就必须经略云南,否则帝国就只能龟缩在中原地区。要想成为一个亚洲帝国,就必须以云南作为一个战略区。

 

  普洱茶就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资。茶马古道链接了云南和中原,将云南和中原绑成一块,然后汉文化秩序又以云南为出口,链接了康藏和南洋。

 

  这样的意义决定了普洱茶发展的动力,“入山制茶者数十万人”就是当时茶产业风风火火的场景。

 

  断代期

 

  普洱茶大发展到民国末年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茶马古道断裂,整个普洱茶历史突然中断。由于没有了通向南洋和中原的茶马古道,这两个方向的普洱茶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只有通往藏区的茶叶形态(下关沱)还在存续。

 

  从这一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港台茶商来到云南重新激活普洱茶贸易前的这五十年,我们可称其为断代期。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仅由中茶公司按照出口计划勉强维系,普洱茶已不复昔日的光辉。

  断档期之后普洱茶衰落到什么程度呢?90年代中期,“茶马古道”概念的提出人木霁弘教授在现在的普洱地区访问,采访的那些老人,问十个人,十个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普洱茶。至于“越陈越香”就更是不知道了。

 

  现代熟茶是在1973年诞生,它的工艺由来与历史上的繁荣已经无关。溯源现代熟茶的发展,是从南洋的泼水茶发展而来,这段历史这里不再赘述。

 

  但我们需要知道,现代熟茶的发明和存在维系了南洋与云南的茶叶秩序,使得普洱茶这个概念得以存在。

 

  复兴期

 

  和平以及相对开放的环境一旦维持,经济就要开始发展,更为畅通的现代通讯及物流系统重新激活了茶马古道。于是我们迎来了普洱茶概念的回归,到了2000年前后,普洱茶经济已经开始了不可抑制的爆发式增长。

  理解国标为什么这么制定?

 

  到了2008年,普洱茶国标正式颁布,其中囊括了生茶和熟茶,这一标准自颁布以来,不断受到质疑。最典型的观点就是从工艺上看,生茶和熟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为何在同一标准中?

 

  但是如果理解了我们上述讲解的内容,也就是普洱茶历史演进的逻辑,就会发现这样的标准或许不完美(事实上也没有完美的标准),却可串联起整个普洱茶的有效文化记忆,这是当下最有效率的标准。

 

  你只需要明白,普洱茶是什么工艺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而普洱茶概念则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如何辨别普洱茶古树茶!


  古树茶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茶山之上,树龄一般超过300年,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原始生态。且植株高大,树干高、根系多,主干及枝干明显,植株稀疏,产量低,不易采摘。

 

  在辨别古树茶方面,很多人都存在着误区,往往根据叶底的大小厚薄来判断,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其实,叶大叶厚跟古树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跟茶种有关。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市场常有人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轻度揉捻,制成松抛条,充当古树茶。说到底,辨别古树茶,还是要通过口腔品饮、身体感受来辨别。

 

  香韵

 

  此为鉴别古树茶的重要关键之一。不同的茶树根系深度和土壤环境不同,摄取的养分也不同,香韵更是千差万别,古树茶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如易武的蜜香及细腻柔滑之汤,又如南糯山的果蜜香韵,刚柔并济的完美茶性。一定要选择香气浓郁持久,具有独特香韵,且香韵沉稳者。香韵沉稳就是在泡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出后可闻其公道杯香韵,是否浓郁而下沉,台地茶是很难将此种香韵在公道杯中完美呈现的,香韵越沉稳就代表内质就越足。

 

  甜度

 

  这里的“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千万不能与回甘混为一谈,古树茶的甜味一般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当您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慢慢就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即可领略。新茶客会很难品出。

  茶汤

 

  古树茶茶汤多为金黄色,色泽通透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汤是鉴别内质丰富度的关键二。茶汤粘稠感强,厚实度显著,回甘生津既快又足,苦涩平和,化开速度快,活性足,持久性均能达20-30分钟持续性:8-12泡后茶性依然稳定,后期陈香转化速度快,收藏价值较高。台地茶如果内质不足,茶汤表现就会淡薄,这个感觉您可以仔细对比尝试。

 

  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为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苦涩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较重的茶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茶树龄较小,吸收土壤的养分较少,其他滋味表现较弱,苦涩就体现得尤为突出;另一种则为茶树施肥,特别是尿素能迅速催长,但它会很快改变土壤结构,台地茶仅能吸收的浅层土壤里碱性加强,所以就会造成苦涩增加;根据这两点原因可以告诉大家,苦涩绝对不是茶气,也不是说茶很刺激,放久了就不刺激了;还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成茶这些均为错误观点,苦涩是原性,也可说成是茶的缺点;再教大家一招实用的鉴别方法,喝茶时留出一杯茶汤,冷却之后再来喝,苦涩会加重,但茶香、回甘、生津,甜等都还在,这就是古树茶内质丰富、茶性稳定的表现。

 

  喉韵

 

  喉韵是鉴别古树茶的关键之三。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这种喉韵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但如果要收藏,这还不够,还得看茶体现出的两性:持续性,稳定性。

 

  持续性

 

  简单来说就是茶的耐泡度。生茶的投茶量一般是8克,精确称重,泡法标准,使用器皿至少是瓷器盖碗,玻璃公道杯,厚胎品茶瓷杯,泡茶时采用矿泉水,水第一次煮沸后保持小沸腾的状态,一般我们采取电磁炉或光波炉烧水,可以保持持续沸腾,每泡开汤时间10秒即可,冲水下去时不直冲,而应顺盖碗边缘均匀环绕慢慢加水,然后10秒左右后出汤,这样的泡法您就能客观能鉴别出每一泡汤水中的持续度。

 

  在品饮时,如果发现上述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证明此茶的持续度到达于此。相比较,普通台地茶的耐泡度会比古树茶略差,6泡后滋味会明显淡化。古树茶一般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持续性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通过持续性的鉴别就能得出茶性的稳定度,稳定度越高,就证明此茶的内质丰富,才有存放价值。

 

  以上方法,是鉴别古树茶的个人经验之谈,不一定全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经验。其实,好的茶是不分古树还是台地茶的,只是目前市场上古树茶和台地茶的价格差别太大,而利益驱动之下,鱼龙混杂者不在少数,作为消费者,必须具备点鉴别能力,方能少交点“学费”。

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

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

现行的普洱茶国家标准中对普洱茶的定义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但熟悉普洱茶的茶友知道,云南普洱茶中不仅仅只有大叶种,还有中叶种和小叶种。有茶友在微信公号(ishuocha)中留言咨询“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本期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话题。

1、树种、叶形区别

为了区分所栽培的茶叶品种,实际生产中以茶树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已经成长定型,大小不会再发生改变的叶子)的叶片面积大小,将茶叶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叶面积大于50c㎡(平方厘米)为特大叶、叶片面积在28c㎡~50c㎡之间属大叶、叶片面积在14c㎡~28c㎡之间称中叶,叶片面积小于14c㎡为小叶。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叶片面积大小,中国茶叶研究所还以叶脉的对数作为大叶种与中小叶种的判断依据,其判断标准为:叶脉10对以上为大叶种,以下为中小叶种;另外,茶叶的宽幅比例以及叶脉夹角也被用于区别大叶种和小叶种,通常大叶种茶更为宽大,小叶种更为细长;而且在叶片质地上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别,如通常大叶种叶片柔软,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而小叶种叶片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

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

不过从生物学茶树种类归属上来看,云南普洱茶中的中小叶种多数仍旧和大叶种,同属于普洱茶种(国外学者称之为阿萨姆种)这一植物类别。因为普洱茶中的中小叶种,大多是大叶种茶在有性繁殖过程及外界因素影响下,变异而成的中小叶形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中,就将倚邦古茶山、蛮砖古茶山的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共同划归于普洱茶种及其茶变种类别内。

2、内含物质区别

普洱茶中大叶种茶和小叶种不仅是叶片形态不同,其内含物质也存在差异。通常大叶种普洱茶的内含物质较之小叶种更为丰富,且茶叶主要滋味和功能成分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在内含物质中所占比例更高;茶多酚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儿茶素的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所占比例也比小叶种高。

而中小叶种因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旺盛,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另一方面,小叶种茶内胡萝卜素、叶黄素总量高,这些萜烯类衍生物可分解成β-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使得小叶种茶芳香物质更为丰富。

3、口感区别

内含物质的差异直接导致大叶种和小叶种所制成的茶叶,其滋味相差较大,不过各有其特色,总体比较而言,区别如下:

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

【大叶种茶】:大叶种茶因为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其滋味更为浓厚、强烈;内含物丰富,也直接使得大叶种茶耐泡度更高;且茶多酚是普洱茶后期转化的基础物质,更多的茶多酚和内含物质意味着,大叶种茶具有更为充沛的后期转化空间,更利于存储;在恰当的仓储条件之下及合理期限之内,大叶种茶经过存储,滋味能够更为醇厚,更为符合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

【小叶种茶】:小叶种茶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而氨基酸、茶氨酸是决定茶叶鲜爽润甜和回甘生津程度的主要物质,因此更丰富的氨基酸、茶氨酸使得小叶种滋味相比于大叶种更为鲜爽、甘甜;更为丰富的芳香物质,也直接使得小叶种茶香气更为多样、浓厚。

综山所述:云南地域内的小叶种茶多为大叶种变异而来,与大叶种茶生物学归属上同属于普洱茶种(阿萨姆种);两者叶片形态、质地均存在明显差异;内含物质含量和成分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内含物质,也使得大叶种普洱茶和小叶种普洱茶滋味有所区别,各有特色,各有春秋,茶友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茶种。

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

参考文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中国农学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