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六安瓜片>千锤百炼出精品:六安瓜片的死亡重生路

千锤百炼出精品:六安瓜片的死亡重生路

2019-08-2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常听老人说,最好的东西要留到最后再细细品尝。关于六安瓜片的介绍,今天小编要放大招了。对的,今天,小编就带你去看看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看看传统手工制作的瓜片!

采摘:分尸小清新

采摘茶叶一般是在谷雨前后,新生茶的底叶初展,俗称“开面”时进行采摘。这时片叶长度一般不超过3CM,采摘时采至脉处,不必将叶脉全部采下,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采摘后摊凉存放。

采摘回来后就要进行扳片了。拿起一支茶,扳下嫩片,老片,芽头,茶梗,并分开放置,这个过程就叫“扳片”。

炒制:拍扁硬性情

炒制上,分生锅和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 

生锅温度要高,要求达到120度。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杀青要透而不焦,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中的叶片扫入熟锅。

熟锅温度为90-100度,以整形炒干为主,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出锅时要求含水量不能超过30%,叶子基本定型。

烘制:烈火出凤凰

六安瓜片的烘制过程就更为考究了,要经毛火、小火、老火三道烘制才成为成品,其要求火温、烘制技术也各不相同。

毛火:用炭火来烘笼,嫩叶薄摊,老叶稍厚,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2-3分钟翻动一次,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摊凉后,要拣去黄片、焦叶,杂质等,将嫩叶、老片混匀。

小火:每笼投叶2.5至3公斤,烘笼温度为120度左右,火温不宜太高,小火烘制九成干时即可。烘制后要停放3-5日,让叶片中的水分充分吐出。

老火:又叫拉老火或走烘,是最后一次烘焙。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笼顶温度要达160-180度。每笼投叶4至5公斤,由二人抬烘笼,2、3秒就要翻动一次,即抬下翻茶,再抬上烘焙,一般每笼要抬80次以上,直至叶片起白上霜为止。

这长达一周的工序下来,六安瓜片的加工就算完成了。这种以传统手工制作的瓜片投入了大量人力,生产成本自然居高难下,但这样的六安瓜片成品品质是极好的。

如果你对哪一种名茶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某种茶的鉴别方法、冲泡技巧、市场售卖情况等等,都可以留言给小编,小编会安排出一个系列文章为你详细解答哦。

有用+10
分享

六安瓜片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六安瓜片简称为瓜皮,因其产于我国的安徽省六安地区故称为六安瓜片,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名茶,被评价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其茶叶类别是属于绿茶中的一类。六安瓜片茶叶翠绿透亮,茶香浓,汤味甜醇,古时还被作为贡茶而上贡至朝贡,供皇家品饮。名茶六安瓜片有着怎样的渊源?

六安瓜片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六安瓜片的身影了。到了唐宋我国古代最为繁荣昌盛的这两个时期,六安瓜片的产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茶叶产量已经很大了。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六安瓜片更是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称为了进贡朝廷的贡茶,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多年。解放后在一段时间里也被作为我国中央军委的特供茶。

关于六安瓜片的历史记载中,明清时期的记载相对较多也相对较为完善,明代《农政全书》这本书中将六安瓜片称为茶中的极品。在《雨山默谈?卷九》这本书中还将六安的茶评论为天下第一的茶品。与此同时像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等著名著作中也有关于六安瓜片的记载。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现在考证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从何时起就有六安瓜片这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六安瓜片作为我国茶中的精品,其所具有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其优质的品质是为世人所认可的。

六安瓜片的产地环境

六安瓜片的产地环境

六安瓜片产量以六安市最多,占总产量80%以上;品质以金寨县齐山、黄石、里冲、裕安区黄巢尖、红石等地为最佳;“齐山名片”(又叫齐山云雾瓜片、金寨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齐头山一带,原属六安故称六安瓜片,1954年建响洪甸水库时,齐山、响洪甸、鲜花岭地域划归金寨县管辖。片茶产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由于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现了多种景观,有深山、盒地、低山、丘陵。内山区林地多,耕地少,茶园坡度多在25度以上,外山区与丘陵相接,峰园坡缓,耕地面积较多。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总体温和,但各地温差较大,雨量适中,却分配不匀,光照充足,无霜较长。

气温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中国十大名茶之六安瓜片

清代道光年间《寿州志》记载:“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蠲除沉疴。”《寿州志》中提到的盛唐县其实就是现在的六安县,可见六安茶自唐代以来就十分有名了,也许达不到全国名茶的层次,但是充当一个地方名茶却是绰绰有余了。

六安瓜片的来历向来有两种说法:

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大评茶师创制了一种新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金寨麻埠的茶行如法炮制,并取名“峰翅”。当地的另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将采回的鲜叶剔除了梗芽,还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制成的茶在色、香、味、形都令“峰翅”相形见绌。由于这种茶为片状,形似葵花子,所以称“瓜子片”,后来逐渐演变成“瓜片”,再加上我国对于茶名的习惯都是会在茶名之上冠以地名,于是“六安瓜片”由此得名。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则要有趣的多,麻埠附近有个姓祝的财主,和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送袁世凯一些土特产。袁世凯好茶,但当地出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他都不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袁世凯,不惜工本,到后冲雇佣了一个有经验的茶工精心制作出了一种形质俱佳的新茶,得到了袁世凯的赞赏。这种茶流传到市场上令“峰翅”都为之逊色。在这种说法里,“六安瓜片”倒是成了投机者向权贵谄媚的礼物了。

不论你更相信哪种说法,都足矣见得“六安瓜片”一出世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之前的佼佼者“峰翅”赶下了神坛,自己登上神位。

六安瓜片出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相邻的山区和低山丘陵,可分为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的产地是金寨县的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的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的产地是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

有趣的是,虽然在六安瓜片的产量上,六安是最多的,但是若是在品质上,则金寨最优。那么,为什么还会被称作六安瓜片呢?其实,瓜片原产于齐头山一带,旧时属六安管辖,现在属于金寨县,因此按照古法称作“六安瓜片”也是没错的,而且,齐头山所出产的“齐山名片”更是六安瓜片中的极品。

六安瓜片形似瓜子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微翘起,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和茶梗;清香高爽,味道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鲜亮。

过去按照采制时节,六安瓜片可分为三个品种,谷雨之前提采的称为“提片”,品质最佳;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为“瓜片”,“瓜片”的品质较“提片”略差,处于中等位置;梅雨季节采制的鲜叶则较为粗老,饮之会有一点苦涩的感觉,这是所采摘的称做“梅片”,“梅片”品质最差。“提片”的价格要几倍于“瓜片”,更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梅片”。目前齐山名片分1到3等,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自分4级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