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产地>六堡茶的产地

六堡茶的产地

2019-09-0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六堡茶的产地

著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时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根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等机构联合发布《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广西六堡茶品牌价值15.79亿元。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但近年来,梧州茶叶界普遍将对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关注度,集中在“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上,而对梧州六堡茶历史追溯、发掘的力度仍然不够。其实,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建议,梧州六堡茶叶界积极思考,如何让梧州六堡茶在中国茶叶界重新夺回应有的地位,重铸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辉煌。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专家:谈谈存放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谈谈存放六堡茶

文/彭庆中(三口居士)

有经验的茶友都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六堡茶越陈越佳,所以很多茶友都喜欢多买些存着,边喝边放,感受六堡茶随着岁月慢慢老去所带来的变化。六堡茶该如何存放呢?家庭中存放六堡茶须注意些什么呢?

从主要因素而言,影响茶叶存储、导致其发生变化、陈化的四大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再有就是陈放环境的干净、气味等。六堡茶的存储,需将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其中恰当的温度湿度等为利于陈化的因素,阳光直射、杂味串味等为劣变因素则须注意避免。

书上的方法并非都正确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很多书上都有关于茶的存储的方法,比如常见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真空贮藏法”等。这些方法对不对呢?

客观地说,这些方法都正确,只不过不适合我们常常说到的六堡茶存储而已,或者可以说,对于六堡茶或者是普洱茶而言,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一直以来,平常看到的很多茶书都会说到茶的存储,而且这类茶的普及读物多半不会针对不同茶的分类而提出不同的存储方法,而单一地介绍一大堆“抽真空”、“密闭”、“低温”等措施,往往会误导很多新茶友。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品种非常多。茶行业中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确实,中国茶叶种类很多,权威分类中基本大类就有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等,其在种植、加工、品饮、存储等都各有其特性,不可一概而论。

由于过去绿茶是主要消费的品种,所以,很多普及类茶叶书籍介绍的常识多是以绿茶为主。而书中的“石灰块保藏法”、“热水瓶保藏法”、“抽气贮藏法”多是指绿茶而言的,而“抽真空”、“冷藏”等做法,也常见于闽南乌龙茶如铁观音、本山等。因此,新茶友必须了解这点,存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容易踏入误区,“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锡罐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

从前,很多茶客认为,储装茶叶以锡器最好,至今仍有一些老茶客有这样的看法。还有书上说从古至今已被公认为保存茶叶的最佳器皿。现在,市场上好的锡罐还非常昂贵而畅销。

锡罐的兴起应该是在陶罐、瓷瓶、漆盒(漆器的茶器具由于其难以消除的油漆味道而没有太流行)之后。锡罐流行始于明清两代,一则金属制品罐口紧密,而锡又较软而密封功能不错,二来质地光泽明亮,表面很容易做上精美的浮雕,造型又可多变,一经出现,便迅速风行。清末之后,随着手工业、现代工业的逐步发展,饮茶之风兴起,居家必备各式锡罐。纯锡熔点低,不需高温便可熔解,锡版成型之后镌刻容易,加之能工巧匠各出奇技,雕刻繁复精美的花纹,而更为盛行。

在明清两代,粤东潮汕各地陆续发现锡锌等混生的矿脉,潮汕即成锡矿产区。后来,马来西亚也发现了锡矿,开始了开采。潮汕盛行喝茶,将饮茶之风带到马来西亚的也有潮汕、闽南及两广人,他们对茶也是情有独钟,一时间,生产加工锡器皿的锡罐的行业配套便因应市场需要迅速跟上,并向各地推广,清末至民国期间锡罐一时风行各地。

但是,人们很早就发现,锡罐并不是特别适宜用来贮藏东西。因锡极易氧化,虽然新品出来,令人眼前一亮,但时间长了,都会氧化发灰发暗。不过,即使现代工艺逐步解决了锡罐易于氧化变暗的问题,但由于其质地软、过于密闭等特点,锡罐还是不太适合存储六堡茶的。因为,六堡茶的陈化需要氧气、适合的温度湿度环境。

六堡茶发酵工艺与品质形成关系研究

六堡茶发酵工艺与品质形成关系研究

登记号:200883055   分类号:S571.1

  主要完成单位: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陈文品、刘功涛、吴启明、覃善航、韦耿道

  任务来源:梧州市科学技术局     推荐部门:梧州市科学技术局

  登记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一、项目来源

  根据梧科字[2007]42号 下达文件,梧州市科学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六堡茶发酵工艺与品质形成关系研究”由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合同编号200701019研究期限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主要应用于工厂化六堡茶生产,技术原理来源于近代的黑茶发酵工艺:通过加水发酵,加快茶叶品质的形成,使发酵期有效缩短。

  三、主要技术说明

  1、筛选出合适的原料

  2、设计发酵方案,制定发酵目标,并制订以下几个不同方案:

  (1)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发酵,适时翻堆、加水,期间科学地审评和检测,不采用任何变温加湿的环境变化措施,目标发酵期长为65天,试验原料量为1吨。

  (2)创造高温高湿的环境进行发酵,适时翻堆、加水,期间科学地审评和检测,目标发酵期长为45天,试验原料量为1吨。

  (3)合理地在适当时候进行保温加湿,保持一定时间长度的发酵环境进行发酵,目标发酵期长为50天,试验原料量为1吨。

  3、严格管理,注意关键控制点的控制,保证发酵顺利进行。

  4、定期审评和检测,提高产品质量。

  四、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形成的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专利、技术标准、论文专著等数量、质量指标及其水平等)

  项目研究出六堡茶不同的发酵工艺及色、香、味品质形成关系的报告1--2篇。包括:

  ⑴六堡茶不同的发酵工艺技术特点;

  ⑵六堡茶的色香味特点;

  ⑶六堡茶不同的发酵工艺对色、香、味品质的影响。

  五、项目实施结果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三个不同发酵工艺对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色、香、味的方面三个方案有一些差异性,项目组通过不同的发酵环境,在发酵工艺上进行改变,得到几种风格大体一致的品质,都达到了六堡茶现代发酵工艺要求的“红”、“浓”、“陈”、“醇”四大特点,其中以方案(3)为最佳。项目实施以来,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已经生产出“红”、“浓”、“陈”、“醇”的六堡茶(0612)50吨,由于该产品品质的提高,产品售价提升了20%,产销量得到了稳步扩大,年新增毛利达到了100万。项目实施的规模与合同的要求相当,但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合同的要求。

  六、项目的社会效益

  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不间断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共同探讨,在改善发酵工艺方面深入研究,带动了全市六堡茶工艺技术改进,获得了良好的产业社会效益,为六堡茶的稳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七、项目的方案设计以及实施,在广西区内还是首次,处于区内领先水平。

  八、存在问题与建议

  1、六堡茶的发酵需要在合理的温湿环境下进行,才会完全体现出现代工艺的优势,但由于昼夜温差造成的堆温变化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在大生产的监控会出现一定的生产误差。由于季节气候的温度变化也会使生产工艺不可能长期不变,这需要生产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实施。鉴此两种原因,项目组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密封发酵车间,减少室内空气与外界流通量;或在堆面覆盖卫生帆布,直接形堆间小环境;又或者争取发酵时间在4~11月份进行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由于晴雨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发酵车间湿度不平衡,项目组采用了雾化器对环境加湿,只要程度适当得体就有利于稳定发酵过程。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

多名中国茶业界专家学者深刻阐述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

中国普洱茶网11月10日讯:历史名茶向现代产业发展,不仅要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多样化、功效化和品牌化,还要创新营销模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日前举行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陈宗懋、江用文、汪一飞等多名中国茶业界专家学者深刻阐述了他们的独到见解。

既要树品牌,又要重品质

“我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但又存在着产能过剩、出口增长缓慢、质量安全尚存隐患等问题。”在乐见茶产业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陈宗懋认为,当前我国茶产品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控制,以及加工生产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茶叶生产企业一定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茶叶的单产量、质量和效益,通过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安全化和标准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六堡茶的产业发展之路,陈宗懋说,作为黑茶的新星,六堡茶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只要发展方法得当,就会拥有很光明的前途。他建议梧州加强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研究和宣传,在市场营销时突出其独有的有助降血脂、减肥等特性,以此适应注重身体健康的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用文在发言中说,六堡茶应该在产品的品质、品牌和品位上做好文章,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品质上,要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建设,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茶园建设抓好原料品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品牌上,六堡茶推介过去一直侧重“独特的槟榔香味”、“‘红浓陈醇’特点”等,而要扩大市场推广效应,就要深入研究消费心理,将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结合起来,提炼出更为精准的营销理念;品质上,应该多挖掘六堡茶深厚的文化内涵,细分目标消费群,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价值,从而提升品位。

“传统”是基础,突破在“现代”

面对全国茶产业产能过剩、功能浪费、质量安全、竞争激烈等问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汪一飞认为,茶业发展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应该创新发展理念,用现代技术对茶资源内含物特别是功能性成分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消费价值。同时,茶资源开发不应限于饮品,还应广泛推广到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让茶产业从“红海”走向“蓝海”。

汪一飞还认为,茶产业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但动力不单单在企业。政府、企业、学界等各方面应该形成政、产、学、研共同努力的局面,形成一个战略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创新载体模式建立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茶业这个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

湖南农大教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认为,目前六堡茶驱动消费的内在动力还很薄弱,如何提升其吸引力应是未来营销的着力点。刘仲华曾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对六堡茶的保健功能进行过深入研究,证明六堡茶在降低血脂、消减脂肪、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为此,他建议六堡茶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模式,以科学成果为依据,加强对茶产品保健功能的宣传,并加大对茶饮料、茶食品等高端产品的开发,将保健这一时尚文化与六堡茶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品牌内涵。

浙江大学教授、浙大茶叶研究所所长梁月荣将发言的焦点放在了茶叶的良种培育上。他认为,每个成功的名茶或者茶区的背后,都有若干个良种作为基础支撑,由于良种具有高产、稳产、高效的特点,是解决茶产业关键问题的关键因素。梁月荣建议梧州加大对六堡茶良种的选育、研究工作,一方面从梧州本地品种资源中培育出更适合现代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开展茶叶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筛选优质品种予以引进推广,提高感官品质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并进行特异品种选育,以此开发出具有不同风味的六堡茶新产品。

作者:黄海志 稿件来源: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