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千两茶为什么是一个圆柱子?

千两茶为什么是一个圆柱子?

2019-01-21 访问量: 48 茶礼仪网

安化千两茶黑茶类中的品种,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的江南一带,因为每卷千两茶的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得名,安化千两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所以又被称为“花卷茶”,这种茶可是圆柱造型。

要说到安化千两茶为什么是一个圆柱子?还要提起那遥远的故事了,和小文一起来看看吧!

在清道光年时候,陕西商人来到湖南省安化县这里采购黑茶,为了让骡马运输可以方便,减少茶包的体积,节约运输的费用,就将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在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是叫做“澧河茶”。

之后,陕西茶商又对这种茶包进行了改进,将重量100两的散黑茶踩压捆绑成了圆柱形的“百两茶”。

在清同志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再次进行改进,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的重量增加到1000两,采用的是大长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状的“千两茶”。

在以后,选料是更为严格,选用的是安化高家溪、马家溪最为优质的散黑茶作原料,在外观上面将散茶捆绑成圆柱形,柱常五尺(1.665米),柱围则是1.7尺(0.56米)。

外包装上,采用了三层包装,茶质会更加优质和卫生,这样的外观又更加美,加工工艺是更加注重踩压技术功夫,将茶可以踩压得更加紧密。

安化千两茶圆柱的体形,压制紧密,色泽黑褐,没有蜂窝巢状,茶叶紧结,有时还有“金花”。

冲泡安化千两茶后,它的汤色是橙红或者橙黄的颜色,香气醇正,有时带有松烟香、菌花香,滋味醇厚,如果是五年以上的安化千两茶滋味更是醇和甜润。

小文总结语:阅读完上述种种原因,我们知道了千两茶为什么是一个圆柱子!

有用+10
分享

相约里约相约安化黑茶知名品牌

随着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帷幕的拉开,里约奥运的比赛正式开始,虽然有不少网友将此次里约奥运会戏称为“里约大冒险”,“安全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但是小文还是十分的期待全世界各国的奥运健儿的精彩表现。特别是我大中华民族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激动!!!

 

巴西里约热内卢位于南美洲,在西经45度左右 西3区,与北京的东八区相差了11个小时的时差。不远万里到达里约参赛的中国健儿们常常会因为时差问题出现身体不适,从而影响水平的发挥。所以运动员常常会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时差问题,然而黑茶以其独特的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的保健功效,常常被作为运动员辅助调养饮料的首选!

当年,毛主席利用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的民间交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巧妙地打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僵局,揭开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从此留下了“乒乓外交”的佳话。一个国家的运动强大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
黄师傅初品道黑茶祝愿中国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再创辉煌!泡一杯黑茶,为奥运喝彩!为中国喝彩!

再加工茶品鉴沱茶介绍

再加工茶品鉴沱茶介绍

 


  沱茶外形如同一个反扣着的厚壁碗,中间凹下,直径大概80厘米,外形颇有特色。沱茶的品种根据原料的差别可分为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


  沱茶原产自云南省景谷县,也称谷茶。云南省下关(今大理市一带)茂恒,永昌祥等地也陆续生产。最近40年来,云南沱茶聚集在下关加工生产。


  云南沱茶的原料是一二级滇青经蒸压制成外径是8厘米、高45厘米的沱形。外观显毫白,品质最佳的要属特级沱茶,香气浓郁,味道醇厚,喉味回甘,汤色为橙黄透亮。普洱散茶经蒸压制成的云南普洱沱茶,外形紧实,色泽褐红,独有的陈香,味道回甘,汤色为橙黄透亮。


  普洱沱茶曾在国际上获过金奖。沱茶在云南、重庆都有生产。重庆沱茶曾在国际上获过金奖。根据所用原料的等级不同分为:特级重庆沱茶、重庆沱茶、山城深茶。


 

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二、发展阶段

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三、鼎盛阶段

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四、衰落阶段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