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正确选购陈年普洱茶的方法!

正确选购陈年普洱茶的方法!

2019-09-0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对于陈年普洱茶的选购,在很多人看来,时间与岁月赋予了陈年普洱茶生命力,因此大家会错误的认为:时间越老的才越好。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

  

  因普洱茶的存放环境、生产工艺以及茶原料的不同,所以说仅看年份,这肯定是不够的。买陈年老茶并没有具体且特定的一个标准,小编这里建议初次喝普洱的茶友在第一次买老茶时可以先试着喝一些,以量从少再到多,价位从低再到高,进行多番对比。

  

  实际上买老茶这就目前来说,是比较合算的绝佳选择。要知道老茶的价值、口感以及功效等,这些都是新茶所远不能相比的,并且老茶越来越少,谁会知道在N年后还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陈年普洱吗?也许就算有那也并非我们普通人能喝得起的了。大家在购买老茶时不妨参考以下意见:

  正确选购陈年普洱茶的方法!

  1、了解此茶的出处、来源,知晓茶的茶厂家。

  

  2、毕竟光有文字性的东西是很难可以说明白弄清楚的,因此只有多品、多问、多加以摸索才会有所进步。

  

  3、多品茶叶的味道,陈年普洱茶最重要的就是品味其陈香的韵味,可以说它的每一泡都是有不同感觉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茶吧!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要找一个好的茶庄,一些不良销售商,他们会以假乱真,所以说茶友们是很难品到真正老茶的。

有用+10
分享

如何从四个方面鉴赏普洱茶?

  一、观茶汤

  由于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而变色变浑浊,因而要及时品鉴。

  茶汤颜色(普洱生茶)

  新茶期:黄绿(1-2年)、金黄(3年)、橙黄(3-5年)。

  醇化期:橙红(5~8年)、石榴红(8~15年)、宝石红(15~30年)。

  陈茶期:酒红(30年以上)。

  由于汤色与储藏环境的温湿度及微生物种类密切相关,以上划分仅供参考。

  透明度

  浑浊、不清晰、清晰、透明、透明发亮、晶莹剔透。

  
  粘稠度

  水样的、流动的、稠密的、浓厚的、油状的、粘稠的。

  二、闻气味

  香型种类

  青草味:茶叶炒得很不熟所产生的类似青草的气味。

  清香:优质晒青毛茶还没进入自然发酵阶段,植物本身的清新香味。

  花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10%-25%时,所产生的类似鲜花的香味。

  

 

  果香:茶多酚氧化程度在25%-40%时,所产生的类似果实的香味。

  蜜香:有一定自然后发酵程度的普洱生茶,所产生的蜜甜香味。

  木香:生态环境好,采摘次数少,树龄约在两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制成的生茶所含有的大量木脂产生的香气,类似脂粉的香气,又称老木香、木脂香或松脂香,是古树茶的稀有香气。

  陈香:普洱生茶长时间存放所产生的类似老木头的香气。

  樟香:木脂氧化后所产生的芳樟醇的香味。

  药香:木脂氧化充分和陈香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类似中药的香气。

  干菌香:酵母菌产生的香气。

  果胶香:茶叶中果胶经高温溶解后产生的类似煮嫩玉米的淡甜香气,是优质古树茶的特征香气之一,果胶还能使茶汤变得稠厚发亮,但是果胶要在95℃以上才会大量溶解于水中。

  炒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炒干所产生的类似青毛豆或炒栗子的气味。

  烘青味:茶叶杀青后不是被晒干而是直接被烘干所产生的类似炒板栗的气味。

  红茶味:茶叶鲜叶采摘后没有及时摊凉,造成部分红叶红茎,所产生的类似橙花气味。

  香气层次感

  单一的——茶汤只有一种很单薄的香气。

  丰富的——茶汤有多种香气混合在一起。

  有层次的——一泡茶汤从热到冷会有很明显的不同香气。

  变化的——同一款茶的每一泡之间香气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香气质量

  高扬——尖锐而持久的香气。

  下沉——不张扬的香气。

  内敛——丰富协调而持久的香气。

  三、尝味道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的两侧前端主要评定茶的醇和度;舌两侧的后端主要评判普洱茶是否“发酸”;舌心(中央部位)主要感受普洱茶的“涩味”;舌根则重点体会普洱茶的“苦味”。

  品评普洱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茶汤温度过低,一是低温滋味由可能的协调而到不协调,影响评定的准确性。

  品评普洱之前,最好不要服食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烟酒、糖果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基本味道

  甜味——茶中的淡然甜意是清雅而不同于蔗糖的甜。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份相对的就很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

  苦味——苦本是茶的原味。

  涩味——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足够陈年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茶。

  无味——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的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

  汤感

  贫乏的、薄的、厚的、饱满的。

  水路

  粗糙、滑的、丝滑的

  喉感

  干燥、发干、甘甜、润。

  回味

  持久、中等、短暂、无。

  四、看叶底

  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能真实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

  

  评定叶底一是靠嗅觉辨别香气,二是靠眼睛判别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同时还观察有无其它杂物掺入。

微信崛起“碎片化时代”,普洱茶营销该何去何从?

微信崛起“碎片化时代”,普洱茶营销该何去何从?

信息碎片化时代来临,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各色网站页面到令人眼花瞭乱的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平台,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现代快节奏生活高压之下人们的注意力也十分有限,普洱茶营销信息如何才能快且准地传递到目标顾客群体身上?

1、产品体验必不可少,注重口碑营销

无论是微信平台的品鉴商城,还是淘宝持续不断的付费体验活动,众多普洱茶品牌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开展活动的目也显而易见:努力吸引新的品牌粉丝,从低到高进行品牌影响力渗透。至于茶业领域内的开拓,遍地开花的茶叶品鉴会以各种名目及形式轮番上演,时而儒雅传统,时而新锐时尚,受众群体以茶圈子内的人为主,循环渐进地吸引新的茶圈外人,效益不小。

产品体验只是一个形式,口碑营销才是最终目的。茶叶相对其他食品饮品来说,价格还是比较高昂(尤其是在相对其他食品茶的耐用性特质经常被消费者忽略的情况之下),而体验装的活动可以让消费者花最少的成本去尝试了解这个品牌,跨出了宝贵的第一步,才会有后来渐行渐近的无限可能。

2、微信等手机端领域的用心开发与维护

手机客户端领域,当下微信绝对是保持与每个人最高粘连度的社交媒体,故已成为普洱茶营销必争之地。而刚过去不久的润元昌“美女代言事件”则让大众看到了朋友圈营销隐藏的爆发力。润元昌本着新产品老茶头饼上市推广的原则,借势“A4腰”热门话题,通过美女、“A4腰”和老茶头的各种合照内容迅速地在朋友圈发酵并引起一众跟风,短短时间内热度上升,影响力甚至漫延至茶圈外,最终其新品老茶头饼上市售罄——重复的刷屏式微信内容只会让人越来越无感,有新意、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推文消息才更吸引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公众平台的内容推送,行业内大多数普洱茶品牌都会有自己的合作媒体平台。然而,如何在合作媒体平台上投放广告而不引起读者的反感才是普洱茶品牌和合作媒体共同应对的挑战。无论是广告植入的硬软度还是切入点的话题选材选择,欲获得更多的读者受众,普洱茶品牌和媒体平台都必须在这两点上下苦功,维护已有的粉丝,凭新意吸引新的读者受众。

3、传统渠道营销一个都不能少

传统渠道营销也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常见的各式活动参展官方推广宣传之外,特殊地段或区域范围的户外广告宣传也必不可少,各地茶城的户外广告更是普洱茶品牌商家的必争之地。而近年来贴吧营销也渐为各大品牌商家注重。品牌贴吧依靠甚浓的品茶评茶之风,除了与自己的渠道商保持较高的粘连度,还增加与普通吧友的互动率,方寸之间倒也自有天地。

其实传统营销渠道更多的是面对非常明确的品牌拥护粉丝,而其他较新颖的营销方式是以广撒网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点上几把星星之火,终有一日可以成燎原之势。所以笔者认为,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普洱茶的营销要以消费者体验为基础,依靠口啤宣传为辅,在各个渠道对各个目标人群进行细分,针对性开展营销活动,多管齐下,方能崭获不俗战绩。

临沧冰岛普洱茶的滋味




冰岛茶已然是云南山头茶的舆论的“领跑者”,是什么让冰岛茶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临沧双江勐庫的代表?经过市场调查,听到最多的就是“冰岛味”,那什么是“冰岛味”呢?让我们来总结下。

1、甜

云南大叶种的特点就是苦涩度,作为大叶种家族一员的勐库种也是口味重的,冰岛老寨作为勐库种的的摇篮,那它的苦涩度跑那里了?这时许多茶友提出“化”这个词,苦涩度“化”得快!原来冰岛茶不是不苦涩而是苦涩度在囗腔里“化”得快。温习下化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分子越小物质分解速度越快。

从化学角度看冰岛茶的甜: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和物(氨基酸)。糖类:糖在茶叶中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形态,游离态的(可溶性的)、结合态的(通过水解酶可以水解为可用性的)、不溶性的(纤维束、淀粉、木素、果胶)。可溶性糖(亦包括结合态在制茶过程中水解后的部分)是茶汤甜味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