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云南沱茶的形态源头及其历史演变介绍

云南沱茶的形态源头及其历史演变介绍

2019-09-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沱茶的形态源头可以上溯至明代。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涮《滇略》卷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种蒸而成团的普茶,孕育了后世的众多形态的团茶。

云南沱茶的形态源头及其历史演变介绍

清代,承继了蒸而成团工艺,品质最好、声誉最为卓著的是紧团形的普洱茶,且以京师尤重之的贡茶为最。清宫的档案记载:进贡的普洱茶形态相同,只是规格大小不同。或是大而圆的五斤重、一斤重、三斤重的紧团茶,或是小而圆的四两重、一两五钱重的蕊珠茶。

贡后方许民间贩售的紧团茶,首先在规格与形态上逐步呈现出与贡茶不同的面貌。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规定:“云南省贩茶,系每七圆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于十三年开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这种规定或许还隐藏着一种含义:特定形态与规格的贡茶,专为上贡皇帝,代表着皇帝的尊严。民间贩售的茶,先是在规格上与贡茶作出区分。皇帝诏命民间贩售茶的规格以七两为制,就是这种意志的体现。

其次,普洱茶还成为了紧团茶品质与声誉的担当。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泓撰《滇南新语》:“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乾隆三十年(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

无论是冒名的木邦(木邦在今缅甸境内),或者是川滇交界处仿造的茶,在产地、工艺与品质上都远不如普洱茶。这也无意中透露出今时所称的境外茶、省外茶的源流。

产自腾越州的茶就只能叫做团茶,永昌府的叫儿茶(女儿茶)。普洱茶中的粗茶,顺宁茶中的粗茶等,主要销往西藏、古宗地方。后来,在形制上也彻底改换为心脏形态,或者是砖块形态。

清朝末年,景谷、顺宁、猛库(新中国成立后“猛库”改为“勐库”)等地的茶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亟需要一种全新形制的茶品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它们找到出路。

光绪年间贺宗章《幻影谈》卷下:“普洱茶,用布袋揉成数两一饼,或团如月形,或方块,其最佳者,制如馒头,形色味皆胜,所出无多。”文中将饼描摹为或团如月,或方块,最佳的是馒头形。

有用+10
分享

【茶窝新品】2011年大益V93101批沱茶熟茶250克/沱开售



大益经典配方,大益V93普洱熟沱,发酵适中,茶汤滑软,汤色红褐,香气陈香。勐海味正,综合品质佳,沱形优美,充分体现了勐海茶厂熟茶之特点。细嫩和中壮茶菁相结合,配合大益的加工工艺,用料多的是细嫩的原料,以中段茶为主,内质不错,滋味以醇厚为主,兼顾甘醇,香气以纯正为本,减少异杂之气。

品名:V93
品牌:大益
年份:2011年
工艺:熟茶
规格:250克/沱,4沱/条,48沱/件
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常温环境下存储
>

2005年大益沱茶开汤品鉴

10年了,进入第一个试饮起,50块以内刚入的,感觉入口有樟香味,有涩感,回甘,汤底厚度、层次和香气到丰富等较一般,不过感觉还有陈化空间,一款不错的中期口粮茶。

2016年下关沱茶红带七子饼茶试用报告:初品生茶,深得我心

去年法考群里的昆明群友给我推荐的公众号,第一次接到新茶网的电话,特别兴奋,多次的申请试用终于尘埃落定。和我确认了相关规则后没过几天,就收到了生茶快递。急不可耐打开包裹,外包装是这样的:

有着鲜明松鹤图案的正面,很是讨人喜欢有着鲜明松鹤图案的正面,很是讨人喜欢。

因为人在北京,初品普洱生茶,不太了解品牌,专门在百度上恶补了相关知识。原来,下关沱茶可谓老字号普洱茶品牌,在茶友中具有很高的品牌信任度。

背面显示生产日期:2016年的下关

不太清楚什么是XY特制,跑去问官方派茶微信,等待回复中~~~因为之前的熟茶还剩一些,所以收到茶样后并没立即品茶,加上惦记着要写品茶报告的事,还专门购买你了透明的玻璃杯,方便我观察汤色,昨天茶杯才到货,因此今天才开喝。拆茶后看到的样子如下:

看到红带,才明白了茶名的由来,又上网查了下背景知识,了解了相关历史:早期红带七子饼茶,为20世纪中期定制;由于没有内飞,所以采用红带作为标志区别于其它品类。

由于之前从来没喝过生茶,也没办法和其他生茶的汤色进行比较,如果和我之前喝过的普洱熟茶相比,则第一泡的汤色较浅些,但熟茶和生茶原本也没有可比性吧,毕竟制作工艺就不同。不过如果和之后冲泡的茶汤相比,则显得比较重了。第一口喝下去,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苦中有涩,寻思没准儿是我茶叶放多了的缘故。但越喝越觉得口有茶香,欲罢不能了。注:因为是在工位上开喝的,所以捎带着也把我的紫砂壶系列也一并照上了,更显得真实、原创,有木有:)。

这是第2泡的茶汤,已经显露出黄色了,且能感觉到微微的甜味。苦涩味变淡,尤其是涩味,几乎察觉不到了。

这是第3泡的茶汤,貌似比第2泡的茶色还浓了些,估计和我泡茶的时间长短有些关系,第2泡是即冲即倒,第3泡则稍微迟了会儿,因为要处理手头的其他事情。

这是第5泡的茶汤,第4泡直接让旁边的同事品尝了,因为用的是瓷杯,不好比较茶汤的颜色,索性也就没拍照了。

这是第5泡的茶汤和茶底,茶叶相对完整,因为我手头没有茶针,直接用手掰的茶块,茶叶有残缺的应该是我的“简单粗暴”所致。

这是第6泡的茶汤和茶底,茶汤颜色还是金黄,挺好看的。我已经喝得有些撑了,而且早已过了下班时间,看来下次本着物尽其用、不浪费茶叶的精神,我得叫上同事一块品茶,否则,绝对完成不了10泡的任务。

总结一下:对该品牌的整体感觉不错,无论从外包装、茶饼本色,还是茶色味道,都让我口舌生津,余香悠长。我之前买的熟茶优惠价还三百多,昨天网上查到该饼的售价却仅60元,真的是便宜,关键是口感也真不错。以从派茶小哥那里获得以后的购买渠道。启动品茶品人生的淡定从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