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西湖龙井>3月16日春茶播报:西湖区龙井村

3月16日春茶播报:西湖区龙井村

2019-01-24 访问量: 60 茶礼仪网

时间:3月16日

气温:13-21℃左右,阴转阵雨

北纬N30°13′ 东经E120°05′

茶树品种:群体种、龙井43

 

今年的头批龙井部分已经上市,现在采摘的主要是龙井43品种,村子已经热闹起来了,有茶商来收茶了。

走进西湖龙井核心产区 龙井村 高清视频

龙井村狮峰山的主力品种群体种还没采摘,正处于萌芽期,预计在3月20日左右头采,大量上市要到3月25日了,和往年情况类似。

前段时间的倒春寒对春茶采制产生了一定影响,品质没什么影响,主要是采摘的持续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对群体种的影响还要等开采后才能预估,目前的情况是影响不大。

有用+10
分享

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想到西湖群山中出产的龙井茶。龙井,是泉名,是寺名,又是茶名。此地始以泉得名而建寺,寺院兴而栽茶;这茶擅西湖之秀气,钟山泉雨露之灵禀,虽名袭泉、寺,却更闻名于泉、寺。真是“山不在高,有茶则 名”。1985年,评选新西湖十景,龙井名列榜首,并以“问茶”题名,曰龙井问茶”,使景点名实相副,特色显然。

杭州西湖产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在记述茶叶产区时,就说到钱塘(今杭州)生天竺、灵隐二寺。”不过当时龙井茶还无名气。至北宋时,杭州上天竺香林洞所产的香林茶、宝云洞所产的宝云茶和下天竺白云峰所产的白云茶已被列为贡品。林和靖有诗赞曰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西湖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龙井产茶”这个称法,是到了元代才有。应该感谢“元四大家”之一的虞集。这位四川籍的文学家曾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晚年寓居杭州吴山脚下,是他首先把龙井和茶联在了一起。虞集游龙井时,品尝到了用龙井水烹煎的雨前新茶,赞不绝口,吟有《次邓文原游龙井》广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虞诗不但记述了龙井产茶,而且把龙井茶的采摘时间、品质特点,以及品饮时的情状,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虞诗之后,记述和吟唱龙井茶的诗文渐多,如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屠隆的《茶说》、许次纾的《茶疏》、罗廪的《茶解》以及《西湖纪实》、《龙井见闻录》等,都有龙井茶的记述。吟诗赞赏龙井茶的更不乏其人。明人孙一元《饮龙井》云眼底闲云乱不开,偶随麋鹿入云来;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还有于若瀛的《龙井茶》、 童汉臣的《龙井试茶》,等等。

储存了一冬的春意,尽在这一壶明前西湖龙井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四月春意渐浓,正是春茶上新之际。在明前的绿茶中,西湖龙井绝对是绿茶中的佼佼者。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关于龙井茶的寻根记录,最早出现在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之中。他说:(茶),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北宋时期,西湖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使龙井茶扬名于世的,是一个叫辩才的高僧,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北宋后期。在历史记载中,他既会讲经说法,又能治病救人,还博古通今,是担任过杭州太守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好友。苏东坡经常和他品茶论道,诗文交往,留下许多佳话。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使得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美誉更加享誉四海。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

「狮」字号西湖龙井

产于狮峰山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四周的狮峰山、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所产的龙井茶。特别是狮峰山所产的龙井茶,品质最佳。这是因为其地植被繁茂,云蒸雾遮,茶树终日受漫射光照射,有利于茶芽中芳香物质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同时,其地土质为乌沙土或白沙土,土壤物理性能好,疏松通透,磷、钾、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有利茶树健壮生长。

「龙」字号西湖龙井

产于龙井山一带,包括翁家山、杨梅岭、上下满觉垅、白鹤峰等地所产的龙井茶。这一龙井茶生产区域,与“狮”字号西湖龙井茶生产区域接近,所产的龙井茶自然品质上佳。

「云」字号西湖龙井

产于云栖、五云山、瑯珰岭西一带。云字号西湖龙井茶和梅字号西湖龙井茶的风格基本一致。

「虎」字号西湖龙井

产于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所产的龙井茶。最显著的特点是:芽叶肥壮,芽锋显露。

「梅」字号西湖龙井

“梅”字号西湖龙井茶,做工最为讲究,炒制而成的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直秀丽,色泽绿中显翠,滋味鲜醇爽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西湖龙井茶标准样,将西湖龙井茶归并成三个字号:狮峰龙井,相当于原“狮”字号龙井和“龙”字号龙井;梅坞龙井,相当于原“梅”字号龙井和“云”字号龙井;西湖龙井,除狮峰龙井和梅坞龙井以外,原龙井茶区所产的龙井茶,统称为西湖龙井。

除了等级区分之外,季节对龙井茶的口感也有影响。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不同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采摘的称为“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出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叶醇形美,,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特级龙井便是此茶。

格格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G20杭州峰会指定产品:顶峰茶业明前特级西湖龙井绿茶100g礼盒装

顶峰茶叶公司坐落在杭州西湖区西湖茶场村,是国家认定重点西湖龙井茶保护产地,每一片茶叶都来自杭州西湖原产地。茶芽经过一冬的休眠和养分积累,有机物质充足,加之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使得春季茶芽肥硕,内含物质丰富,它的鲜爽度、饱满度和协调度都极高。尤其是明前茶,蕴含了整个春天的精华部分。

格格推荐产品2: G20杭州峰会指定用茶西湖双璧明前西湖龙井特级九曲红梅瓷罐礼盒

珍贵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礼盒,所谓的青红知己,正如这西湖双璧,甄选西湖产区明前珍贵嫩芽,滋味鲜醇甘爽,香气馥郁迷人。而老底子的九曲红梅,汤色红亮水中带花香,饮后舌底生香回味甘长,不同制茶工艺早就不同口感,同样值得珍藏。

格格推荐产品3:顶峰茶业明前特级精选西湖龙井青花瓷礼盒

特级精选的明前西湖龙井,干茶外形光扁平直,糙米色中带绿,茶香鲜爽甘甜,叶底软嫩朵朵鲜绿,配上精美的青花瓷礼盒,实是送礼的佳品。泡一盏龙井茶,春天的江南,杭州的春天,就伴随着一片叶子的起伏舒展向我们走来。以如此亲近自然的方式喝西湖龙井,领会江南春天的缤纷多姿,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格格友情提醒泡茶法:

关注格格污,带你发现美好生活小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杭州西湖龙井专卖店哪里好-煮茶趣谈

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杭州西湖龙井专卖店哪里好-煮茶趣谈



煮茶趣谈

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但并无正解。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
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
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杭州西湖龙井专卖店哪里好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绿茶尿液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
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将军茯黑茶价格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皇茶喜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