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下元节的美食

下元节的美食

2019-09-1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下元节的美食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传统的下元节。全年“三元”,下元为最后一个。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统称为“三元”。

下元节旧时为很重要的节日,一过下元,天气朔冷,进入冬季。因此,上至朝廷,下至士民居家均有祭祖、送寒衣的习俗。

据《帝京岁时纪胜》一书载,下元节这天,朝廷文武百官,直至皇上,均要祭宗庙。祭祈宗庙的程式也相当隆重。置酒、开素斋。而一般的士民之家,也在这天祭祖,形如清明、中元节。民间除备酒、置素菜、水果上坟祭墓之外,还用五色彩纸制作男女衣裤,长尺有余,在坟前祭祈时,一并火焚,日送寒衣。

这种看上去类似迷信的活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结合当时社会,剖析其产生原因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也还有积极的一面,即通过对已亡故祖先的缅怀,寄托哀思。意在教育人们尊老,对活着的老人、长辈,要更给予关心、爱护、尊重。

其次,旧时各庙寺、经院都从下元节开始上课经,昼夜不停,直至次年正月二十五日结束,天天素斋,夜悬天灯,黄幅大书。信佛者送一香烛,献酒水、鲜果、素斋作供品,络埠不绝,诵经者多奉诵祝国裕民,个人消灾免祸降福之类。

更为有趣的是,旧时,每在这一天,朝廷向全国颁布国家有关法令。民间也从这一夫开始出售来年新历本。犹似现在买新年历互相馈送一样。

素斋

下元节的主要吃食为酒、水果和素斋酒,北方多用白酒,南方多用黄酒。水果也多为时令鲜果。而素斋,无论是皇家的素斋,还是平民的素食,都有一番讲究,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我们知道素食与素斋是有区别的。素食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而素斋是自成一格,独成系统的,已成为中国菜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从文化内涵上也有独自的风格。尽管前面已谈及素斋,但并未作较详尽的说明,因下元节以后的节令活动中,不再单独出现素斋,故在此一节中对素斋作一陈述。

素斋由素食演变发展而来。素食在上古时期,或出于信仰,或出于禁忌及图腾等原因,人们在祭祀或遇有重大典庆须行“素戒”。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素食,以表示对祖先鬼神的虔敬。

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佛家吃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素食才逐渐在菜肴中形成“素斋”而独树一帜。将原先的素食与沸门的斋菜相结合,便产生了“素斋”。唐人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说:素食“但食菜、果、槟、饵之类……今俗谓桑门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可以看出,从上古时期的素食,到以后佛家的斋食,在唐代时传入社会,并流行开来。两者结合,形成素斋。从历史上看,素斋流传的范围很广,从宫廷、寺院、到民向都有素斋,但寺院的素斋要求严格,连一些辛辣蔬菜如葱、韭、蒜之类都忌用的。

到了宋代,素斋已成为餐饮业中的一个支流,在大城市中出现了专业的素斋馆、素面店。《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京市上“有素分茶,如寺院素斋也。”素斋的品种也逐渐丰富。《梦梁录》中列举了相当数量的品种。其烹调技艺也大有长进,不仅停留在保持蔬菜的原色、原味,并且制作成与鸡鸭鱼肉等荤菜可以以假乱真的造型素斋菜。如著名的“夺真鸡”“两熟鱼”、“假炙鸭”等等。

素斋到了明清时期更有发展。某些寺院的素斋,名噪一时,其名声远远超过商业性的素斋馆。《清稗类钞》载:“寺、庙、庵、观素斋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当时的素斋还盛行用花卉入撰。因为素斋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容易消化,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素斋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现时的素斋,在继承传统的从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特别是结合现代营养学,在取料、烹调的过程中,更趋科学、营养、卫生、合理,在色、香、味、形等方面更具文化性和观赏性。如上海的“功德林”、广州的“菜根香”、杭州灵隐寺的“云林素斋”、苏州灵岩寺的“灵岩斋”,寒山寺的“寒山席”,北京的“绿柳居”等,大受中外宾客及人们的欢迎。

十月,除下元节的素斋之外,民间时令吃食还有很多。

熏青豆

选用秋熟青毛豆。制法简便,大致有两种制法。一是将青毛豆剥去壳,摊开,置阴凉处,略散去水份。

取一锅加水煮沸,加入食盐,需略咸。稍沸,便倒入凉过后的青毛豆,待其熟捞出,沥干水份,再倒入竹篷中摊开,放置阴凉处,需凉数日,如不逢雨天,最好能日晒夜露(夜间加罩)。视熟毛豆表皮起络,便成熏青豆。熏青豆色泽碧绿。

咸、鲜、糯、香,十分可口。可当休闲小吃,酌酒小菜,还可沿街呼叫出卖,并且久存不变质。有的十月制作,一直可放到新春作春盘小吃,因此是人们极喜欢的一种小吃食。

另一种制法基本与第一种相同,但一开始毛豆不剥去壳,直接放入沸滚的盐水中煮,待煮熟晒凉,再剥去壳。这一制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毛豆的清香味,但由于是与壳同煮,在往不及剥去壳的来得入味鲜美。

由于熏青豆制作简便,大多为家庭自制,并以农村为多。

旧时,十月冬夜,家家户户有的在油灯下,有的在园子里,趁着明洁的月光,姑娘、媳妇相聚,将白天收采的带壳毛豆剥去壳,边剥边谈,海阔天空,嘻笑不已,肚子饿了,煮一碗毛豆充饥,其乐无穷。这种休闲的农作,给旧时生活单一的农村带来充实和欢乐。同时,又是一幕动人的农村风俗。

因此在十月,无论是我国的南方或是北方,自制熏青豆十分盛行。

腌莱

十月,菜蔬经霜打之后,肥嫩而结实,家家户户都趁这时腌冬菜,以备冬日缺菜之时食用。

腌菜多取大青菜、雪里戴、萝卜、芹芥等。将菜买回家,先一裸裸地洗净,然后放置阴凉处,凉干,取大的缸瓮,一层菜一层盐腌制,腌时需有人用脚在缸瓮内踏,腌毕,菜上面需压有重量的东西,一般用大的石头压结实,再加盖,约一个月后便可食用。

雪里欲可以整棵与青菜一样腌制,也可有另一种腌法:将凉干的雪里蕻切成细段,在小锐中加食盐腌制,往往再加上好白酒、姜片、桔子皮丁等。每一层菜和盐放得十分均匀需腌得结结实实,然而用泥巴或牛皮纸将棍口封牢,倒置灰窖,待一月后即可食用,经久不变质。

腌菜成熟后称盐菜。盐菜的食法很多,一碗清炖咸菜也鲜美无比。炒咸雪里孽加一点辣,或肉丝之类,味道更不一般。另外可烧肉、烹汤,无所不能。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诗中便有一首赞美《盐菜》的诗:“白盐匀洒密加封,瓮底春回菜甲松,碎翁冰涤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贫苦的生活,又赞美了盐菜的鲜美,确实很生动。

腌菜一般在十月,待到冬至日开缸,先祀祖先,而后再食用。

储冬菜

十月除了腌菜备过冬之外,我国北方还有储冬菜的食俗。进入十月,家家户户购置大量白菜(卷心菜)放至地窖或阴凉处。由于北京天气寒冷干燥,大白菜不腌制,整个冬天也不会坏。这一食俗一直流传至今。而今,北方各大城市,进入十月便大量组织大白菜,供应居民储菜,现时有地窖的储放,而没有地窖的新公寓房,大多就放在阳台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储菜地方。

熏炕酒

这是我国北方食俗,北方天气寒冷进入十月便

要取暖,而取暖的最突出标志,便是熏炕,即烧炕。炕,是北方人睡的床。

烧炕一般于十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一日撤火。烧炕的燃料,因地而异。如北京多烧西山煤,东北等地烧豆枝(因东北多产大豆,收采后将豆枝储存作烧炕燃料)也有烧干枝树、木柴等。

也许是出于我国古代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或床是人们夜间睡眠的地方,因此在十月初一,烧炕这天,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先备熏炕酒。

熏炕酒均用高度白酒,先祀天地,待炕火燃起,将高度白酒倒入炕火中。因高度白酒含酒精度高,因此倒入后,顿时火势熊熊,一派火火红红的景象。这正是人们在冬季寒冷的时候所企盼的温暖和火热。

现时,北方的大城市已有了暖气,睡觉也不再用土炕,因而烧炕的习俗已没有了。但在北方广大的农村,居住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大多还是睡土炕的,烧炕的习俗仍然盛行。熏炕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单调地浇酒。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熏炕这一天还摆上一桌丰盛的菜宴,合家欢饮一番,既改善、调节一下饮食生活,又预示人们,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严寒的冬天。人们略饮酒,多穿衣以健康地度过严冬。应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

开炉

与熏炕同时进行的是开炉,卧室烧炕,屋内的起居间便也从这夭起开炉取暖。取暖炉多用煤炭作燃料,也有用木炭的。为防止煤气中毒,取暖炉一般都用铁筒作通道直通室外,以保安全。十月初一开炉后,除取暖之外,一日三餐的烹制和全家老小的饮用水,就全靠取暖炉,这不能不说是一举二得,所以,冬季北方的取暖炉并不怎么费煤火。

开炉的习俗在南方也有,而南方的开炉就较为简单,只是为了烘手、烘脚而已,称之为手炉脚炉,燃料多用薯糠、炭基。不论是手炉,或是脚炉,都是铜制的,圆形,上面有许多圆形的小孔以透出热量供人们取暖,而与此有关的食俗是冬季闲置无事,往往将生花生、银杏,冬白薯放入其中,爆熟食之,极有情趣。如花生和银杏放入后,待熟时,先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然后听到清脆的“叭”的一声。这时打开手炉,或脚炉盖,就可取出花生,银杏享受了,极有趣。作者儿时放寒假在家,常在下午与邻家小姐妹、同学聚会,大家都带上手炉和花生、银杏、干毛豆等,在一起温功课,爆吃食。有时碰到谁的爆焦了,闻到一股焦味后,大家就互相取笑,然后开怀嘻笑,到最后还要公正地评出今天谁爆得最多、最好,并再约好下次聚会的地点和时间。

现时,南方烘手炉、脚炉的习俗虽已没有了,但我却至今难以忘怀儿时的爆毛豆、爆花生的香味和“叭叭”声,以及那种氛围和情趣。

暖锅

旧时的暖锅已被现时的火锅所替代。暖锅与火锅相同,只是火锅的燃料是现时新型燃料,如酒精,或酒精块等,而暖锅则是用木炭作燃料。由于燃料不同,盛器也就略有不同,其他的完全一样。当然,现时的火锅形成商品后进入餐馆,在厨师们的再创造之下,品种、选料大大丰富,如三鲜火锅、菊花火锅、时令火锅、海鲜火锅等。而旧时的暖锅就没有这么讲究。但火锅毕竟是由暖锅演变发展而来,在此,我们回顾一下也是应该的。

暖锅(火锅)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简便、温暖、营养搭配合理。简便:只需将荤素等菜洗净,切好,无需起油锅;温暖:一锅汤烧沸(当然汤需配得鲜美)什么都可放入。现放现吃,想吃什么放什么。从沸滚的汤中捞起来,吃到嘴里直暖心间。有时尽管外面大雪纷纷,冰凌直下,还可吃得大汗淋漓,确实令人舒杨;营养齐全:一般吃暖锅都将荤素菜搭配好,而蔬菜一般均是营养较丰富的,如菠菜、蘑菇、粉丝、冰豆腐等,这样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合理是其他菜肴和其他食法无法与之比美的。另外,暖锅还可以吃到每样菜的原味,看到每样菜的原色,喝到原汁原汤,真是美不胜收。由于暖锅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才使其能永传不衰,并且还不断发展与创新。

夜作饭

又称吃夜宵,吃宵夜。进入农历十月,天气渐冷,天轮回转,白天短,夜间长,直至冬至日。冬至日这天是全年白夭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

旧时,进入十月人们便利用夜间长的特点,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纷纷开夜工,俗称夜作。如手工的纺织业、缝纫业、纸扎业,刺绣业、染坊等。到了深夜便要吃夜间餐,这就是夜作饭的由来。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各饮食店、小吃摊,也纷纷开设夜市,直至五更才尽,生意十分兴隆。

说是夜作饭,实际上是不吃饭的,大多是小吃,比如馒头、包子、面条、汤团、蒸糕、茶叶蛋、水饺、小馄饨等,无所不有。可以说夜作的兴盛,带来了夜间饮食业的繁荣。

各地的地方志、史志均有所载,如汉书《食货志》云:“十月既入,妇女同巷相从……于时厘市小民明灯荷担卖塘炒栗子、熟银杏之类,以充夜间小食,沿门叫唤,每至残漏街衡始寂人声。”从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各地夜间饮食业的繁荣。各种摊店,各色吃食,叫卖声、诱人的香味,加入各食摊的敲击声。如小馄饨摊,用国竹筒敲击的“叭叭叭”声,又有糖粥摊用榆根吊起来敲击的甘笃笃笃,声,并夹杂着叫卖声:“笃笃笃,卖糖粥”。

夜宵的兴起,不仅使人们在寒冷的十月夜间能填饱肚皮,更在于使人有浓厚的情趣。一碗热腾腾的夜宵,既暖肚,又暖身,振奋精神,夜间劳作的疲劳顿时消失,使人从中得到享受。

十月白酒

十月农家多以小麦为曲,自己酿酒。并以小雪节气这天下缸,经60天酿制的酒最好,可留数年而不坏,越陈越清冽、醇厚。酿制的酒北方多以秋露白、竹叶青、桂茅柴等品为主,南方则以桂花白、靠壁清为多。上述各酒均在十月酿制,又均呈白色,故统称为“十月白酒”。

十月白酿制成后,多藏至冬至日取出,先祀祖,后品尝……直要喝到春节,立春日馈赠亲友。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酒的品类也丰富多彩,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现时,我国的酿酒已形成工业化生产,然而农村冬日自制酿酒的食俗仍然盛行,但只局限自制、自饮而已。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