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六大茶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六大茶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2019-09-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六大茶类划分依据是什么?


昨天小编碰到一件有趣的事,一位茶友同时也是茶叶店的老板来向小编诉苦,说是上周末店里来了一位顾客,看茶间隙突然发难向他抛出一个问题:“这六大茶类到底是怎么分类的?”


六大茶类


纵横茶行业十余载的老板岂能被这种基础的小儿科问题难倒,当即便答道“当然是根据茶叶发酵程度的不同来分类的啦!”


谁知话音刚落,顾客把手中的茶样一扔,转身就说老板忽悠人,并表示茶叶的分类明明是按照茶叶的做法和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来分的。


自己明明没说错,却被人说成忽悠,老板哪受得了这气,就和顾客理论起来,可公说公有理,两人僵持不下,嗓门越来越大居然差点打起来了,多亏来了其他顾客才没动起手来......



这位茶友的一通抱怨,听得小编可真是哭笑不得,心想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嘛。其实这两个人的说法都没有错,只是他们分类的两种顺序是从不同维度出发的,并不冲突。


1979年,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首次提出将中国繁多的茶叶品种分为六大类,主要是依据茶叶制法和品质的系统性和茶叶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和红茶等六大类。内质变化按绿、黄、黑、白、青、红由浅入深,绿茶、黄茶、黑茶都由杀青开始,而后三者从萎凋开始,制法与品质虽然不同,但却有系统联系。陈椽教授提出的六大茶类的分类顺序中,茶多酚的氧化是指茶叶在多种氧化酶的参与作用下发生的酶促氧化。


六大茶类制作工艺


我国最早发明的是绿茶,明朝时期,绿茶制法不断丰富,由烘青发展到晒青和炒青,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发展到黄、黑等其它茶类。例如黄茶的发明是由于在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发现杀青后或者揉捻后的叶子没有及时干燥或者干燥程度不够,叶片变黄,因而对茶叶的制作产生了新的认识,逐渐发明了黄茶的制法。


而黑茶的初制与绿茶的初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黑茶的品质与绿茶品质大不相同,除了黑茶独特的渥堆工艺外,黑茶从杀青到干燥,每个环节都要保温保湿,其初制过程就是在高温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温下去水的过程。顾客可能是在某本书籍或者某篇论文上看到了以上定义及制茶方法的介绍,只产生这种观点也不令人意外。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茶叶分类的顺序也有不同的发展。另一种茶叶分类是依据茶叶的发酵程度,将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这种分类顺序中的发酵是指包括多酚在内的多种茶叶内含成分,在氧化酶、湿热作用下发生的酶促反应与微生物胞外酶反应的综合体现。


茶多酚


绿茶的关键工序是杀青,杀青的过程中高温钝化了多种酶(尤其是氧化酶)的活性,制止了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因此属于不发酵茶;白茶的加工,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微发酵;黄茶的闷黄是关键的工序,发酵程度较白茶重一些;乌龙茶是最后发明的茶叶种类,其加工过程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属于半发酵茶类;而红茶是全发酵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茶叶多酚酶促氧化为主;黑茶是后发酵茶,在渥堆的过程中,微生物的参与作用下,多酚类的组合发生变化,也就是非酶促自动氧化的结果。茶叶店老板浸淫茶行业多年,根据制茶经验和理论支撑得出这一结论也是情理之中。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六大茶类正确的分类依据,但老板和顾客可能因为彼此领域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而各自产生了不够完整的观点。这样的情况在茶行业其实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作为爱茶之人更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茶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才能防止自己有一天真的被忽悠。



参考资料:

《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Z. Feng et al. Tea aroma formation from six model manufacting processes. Food Chemistry.


(本文转自懂茶帝,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