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为什么多数以老茶客自诩的人,反而喝不懂岩茶?

为什么多数以老茶客自诩的人,反而喝不懂岩茶?

2019-09-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为什么多数以老茶客自诩的人,反而喝不懂岩茶?


《1》


有此感慨,非一日而来。


接触过不少茶友,之前都有不少喝的喝茶经历。


红茶绿茶普洱茶白茶,都有涉猎。


但他们在转喝岩茶时,却遇到了门槛,临门一脚,总是没蹬对。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是:我已经有丰富的喝茶经验,对茶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已经有了基础功,所以在岩茶入门时,so easy,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然,真相是:多数以老茶客自诩的茶友,在岩茶入门时,倍感艰难。


难道是这些茶友不懂茶?


非也。


恰好相反,正是因为这些茶友已经成为某种茶类的意见领袖,在喝茶时,往往容易有“代入感”,容易先入为主,用刻板印象来判断岩茶。



一喜欢喝绿茶的朋友,谈及绿茶头头是道,在岩茶这儿却折了,岩茶成了她永远的禁地。


每次和她谈到岩茶,都一副要绝交的模样。


“哎,打住。再谈岩茶,我翻脸哦!”


这,完全不能愉快地玩耍,完全是志不同道不合,没有共同语言。


香气浓烈,口感醇厚的岩茶,怎么就不讨喜?


“岩茶,味道太重了,一点也不好喝,哪里有绿茶的清新和鲜爽。”


因岩茶的味道重,成了绿茶粉最大的阻碍。


但,并非所有岩茶都是重口味系列呀!那轻火岩茶,香气张扬,茶汤清新,没有一绿茶粉愿意拒绝。


这茶,难道也征服不了朋友?


问题,不在茶的身上,而是在茶友的冲泡手法上。



《2》


众所周知,要感受岩茶最全面的风味,用白瓷盖碗冲泡最好。


高白泥,在1300℃左右的窑温下烧制成型,表面覆盖上一层高白釉,能够有效隔绝香气,形成一道强悍的屏障,避免茶香被吸收,确保喝到的茶汤,风味最纯正。


并且,在冲泡盖碗的大小选择上,颇有讲究。


以110毫升左右的盖碗最好,搭配8克岩茶,堪称完美。


茶水比例、冲泡茶器、冲泡水温,一系列准备工作已做好,冲泡随即开展。


按照冲泡标配,快出水是演绎一款岩茶最好的方式。


充足的内在物质,在第一冲时小试牛刀,香气开始变得躁动,喷薄而出。一部分,化作张扬的香气,往上飘起,被鼻子所捕捉。


另一部分,则溶于水中,形成落水香,给味蕾带来更多元化的体验。


岩茶和颜悦色的一面,少不了快出水成全。


要是改用像绿茶一样的闷泡法,不好意思,即便是如小清新一般的轻火茶,也会变得味道浓重而刺激。


在长时间的闷泡过程中,是物质大量溢出的时候。


闷泡过后,茶多酚、咖啡碱无人看管,大门无人把守,这些内在物质出入自由,当它们义无反顾全部扑向沸水后,势必会让茶汤变得浓郁。


这浓郁的茶汤风格,能适应的,叫做味道浓酽,煞口,爽。


若是接受不了,茶汤摇身一变,成了浓烈、苦涩,重口味。


岩茶原本阳春白雪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除去冲泡手法的错误,选择错误的冲泡茶器,也会给岩茶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冲泡容器太大,就是一大硬伤。


用180毫升的盖碗泡8克岩茶,当然泡不出好喝的茶汤。


使用大盖碗泡茶,多数人会有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多泡一会儿。


而多泡一会儿的出发点,在于第一冲快出水后,觉得茶汤味道太淡。第二冲采用延长出水时间的方式,让茶叶多浸泡一会儿,多释放些味道。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味道不受控制,容易变浓烈,变苦涩,变难喝。


泡茶的方式大错特错,还指望岩茶能以平和的心态对?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故而,要感受岩茶温和的一面,先掌握正确冲泡方式,是关键步骤之一。



《3》


还有的茶友喝不懂岩茶,只因他常常盲目套用其他茶类的标准,来衡量岩茶好坏。


这类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永远也难以得其精髓。


你用粤系的鉴别标准,来给川菜打分,这得分能高吗?


粤菜强调烹出自然鲜味,鲜中又带有咸、酸、辣。在烹调过程中,基本只会用到姜、葱、糖、盐、生抽、米酒、淀粉和油等调味品。


川菜味浓油重,以酸、麻、辣脍炙人口,调味离不开三椒(辣椒、花椒、胡椒)。


两条平行线,不可相交。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岩茶的品鉴标准,也是自成一脉,与其他茶不同。



岩茶的最高标准,在于它是否有“香、清、甘、活”的特点。


即岩茶要有突出的香气特征,茶汤清澈、清爽、清纯、清透,茶汤甘甜,回甘悠长,叶底鲜活,汤水有活性。


喝到嘴里,是甘醇的,有劲道的,生津回甘,回味无穷。


这时,我们就不能用白茶“鲜香醇爽”来要求它。


“我觉得岩茶不好,因为它没有白茶的鲜爽。”


我们也不能用普洱茶的标准衡量它。


“我觉得岩茶不好,因为它不像普洱茶有仓味。”


当然,更不能用红茶、黑茶来衡量岩茶好坏。


岩茶就是岩茶,是不一样的烟火。


要在岩茶圈能混的风生水起,将岩茶收入囊中,咱们就得按照岩茶的规矩办事。



《4》


那么,之前有喝茶经验的茶友,该如何快速喝懂岩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从白纸型茶友那儿借鉴点行之有效的经验。


所谓白纸型茶友,是之前从未对任何茶类产生兴趣,也未喝过其他茶类,不具备任何有关茶叶的知识。


这样的零基础,看似一穷二白,很吃亏。


但其实,进步最快的,也就是他们。


在白纸上作画简单,还是在一张涂满色彩的纸上作画简单?


当然是前者。


这些白纸型茶友,就是如此。看似什么都不懂,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


接受得快,吸收得快,消化得快,自然进步得快。


相反,倒是有丰富喝茶阅历的茶友,在喝茶时却容易感受到阻力。



这部分茶客,看似很懂茶,其实,却因为他们所懂得的这些茶叶知识,阻碍了他们对岩茶的认识和熟悉——用普洱的标准来选择岩茶,必然与好茶失之交臂。


甚至有时候还特别固执,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


此时他们的新知识接纳能力,反而急剧下降,反而比不上白纸型茶友。


从其它茶类转来的茶客,要想快速喝懂岩茶,只有一招——自废武功。


抛弃固有的观念,才能更好接纳新知识。


这与空杯理论,是一个样。


往空杯子里倒满水,轻而易举。但要往已经满杯的杯子里加水,难。


要将原来杯子里的水彻底更换,要么就是一次性倒干净。要么就是不断加水,直到原来的水被彻底替代,方可作罢。


毫无疑问,前者最不费劲。



《5》


有喝茶经验的人,在学习岩茶时,看似很有资本,可以省去许多时间,能快速征服岩茶,奏响胜利的凯歌。


然,有时候却未必是这么回事儿。


这些有丰富喝茶经历的茶友,有时候容易犯小错误,用“我以为”的标准来衡量岩茶。


而这么做,往往是失之子羽,原本很简单能喝懂的一款茶,非要套用其他茶类的知识,甚至有班门弄斧的嫌疑。


殊不知,术业有专攻。


对待岩茶,要按照规则来。


有底子的人,要学会忘记,忘记旧的知识,学会接受新的知识,学会接纳一种新茶类的新标准,新要求,才会真正毫无芥蒂地弄懂这款茶。


暂时学会遗忘,并不是坏事,而是为更好地前进。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