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新加坡春节

新加坡春节

2019-09-1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新加坡春节

华人农历新年,正值二十四节气的 “立春” 前后,旧岁已完,新春复始,因此也被称为 “春节”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海外华人的情感追求和灵魂寄托,传承着华夏民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不仅是新加坡华人、也是全世界华人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新加坡华人以交换“红包”、悬挂红色小旗和吃鱼来表示他们的信念。

新加坡华人的信念是幸运、富裕、和平和长寿。其中和平、长寿、富裕都可通过努力去获取,只有幸运是未知的。所以,每到春节,家家都要贴上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贺年片上也常常印着振翅飞翔的蝙蝠,因为蝠、福同音。表示运气的一个字是“吉”字,吉、桔谐音,所以在春节都要吃橘子。吃鱼更意味着发财和幸运。鱼和蔬菜分别盛在圆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调味品,用筷子搅拌各种配料,做着向上搅调的姿势,象征事业的发达。鱼、裕同音,所以一些贺年片上还印有金鱼在荷花池中游动的图案;“荷花”意味和平、洁净,只有在和平中,才能获得富裕和幸福。

除夕,全家吃团圆饭,孩子们要挨到午夜才睡觉,认为这会延长他们的生命。

春节第一天,小辈给长辈拜年,都能得到“红包”;第二天,全家拍张“全家福”。到正月十五,全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取下 “春到人间, 幸福满院” 的红色对联, 又在期待新的一年了。

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有近八成民众是华人,他们非常重视春节礼俗。新加坡的唐人街,也就是俗称的牛车水,是春节最为热闹的地方,街道被灯笼、彩车、花卉装扮一新,琳琅满目的年货,喜庆喧闹的花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新加坡人过春节保留许多传统习俗,比如过年喜欢播放新春贺曲,歌曲多来自福建、广东传统贺年曲,脍炙人口的歌词,轻快跳跃的旋律,回荡在大街小巷,平添几分节日气氛。

当地华人喜欢贴年画、挂灯笼,几乎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贴红底金色“福”字,又因“福”音与“蝠”相似,年画又多以蝙蝠为图案。除夕之夜,分散各地的家庭成员都会设法聚集一起吃团圆饭。新加坡人饮食讲究口味、搭配,由于当地饮食文化融合多个菜系,饮食的种类、风味、做法独具风味、特色。吃鱼是新加坡华人过年一个传统饮食习俗,他们认为吃鱼可以带来好运、吉祥,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将切得齐整的鱼片和佐料放在圆碟子中,一边搅拌配料,一边喊着“捞起”,搅拌得越起劲,意味着今年就越好运,这道菜因此得名“捞鱼生”,在新加坡,鱼生是春节期间才能吃的菜,象征着积极上进、富足有余。此外,当地还有娘惹菜。此外,为祈求身体健康长寿,小孩一般要过午夜才睡觉,年初一各家各户都不会扫地,表示好运吉祥,因为他们认为扫地会把好运气扫掉。新加坡华人拜年喜爱送橘子、年糕以及发放红包,与客人会面,多说“恭喜发财”“新春大吉”的祝福语,这些礼节与中国人过年礼俗类似。新加坡春节庆祝活动也是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比较有名的是“妆艺大游行”活动,活动起源于中国。“妆艺”一词起源于福建方言,原意是指“传统装饰与服饰艺术”。最早的妆艺游行是在1973年举行,主要是游园、花车、舞狮表演之类的活动。妆艺游行除了展示春节传统服饰、彩灯、灯笼、年画、杂技表演之外,还有大量民俗表演穿插其中,如太极舞剑、诗词朗诵、春联挥毫、金蛇飞舞、京剧脸谱表演、厨艺展示等,既有新加坡本地民俗表演,也融合中国传统春节节目,演员阵容强大,场面恢宏壮观,二者的融合将民间艺术的活力和激情释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妆艺游行活动一般持续两天,上万人参加,新加坡政府元首也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庆典,与民同乐,齐贺新春。除民间艺术表演外,当地还举行多场时尚高雅的艺术节,如圣淘沙光影艺术节、华艺节、艺穗节、音乐剧等。

此外,春节逛街购物也是新加坡民众过年一大乐趣,为了吸引民众购物,各大商场推出春节打折、促销、赠送购物券等优惠活动,乌节路便是新加坡最为繁华的购物中心,各种知名、时尚品牌和高档精致特色的食品都可在这里购买到。

历史传承

作为华人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华人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称 “元旦” 。 《晋书》 记载: “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这是华人新年最早的由来。

元旦又称作 “元日” ,另据记载,公元前2000多年的虞舜时代,舜帝继承天子位,带领部下祭祀天地和先帝尧,那一天被后人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 《书舜典》 中谓之为 “元日” 。历代皇朝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以及众多的 “社火” 等娱乐欢庆活动。元旦还有 “元正” 、 “岁旦” 、 “元辰” 、 “岁日” 、 “三始” 等叫法,其日期在各个朝代也不一致。直到公元前104年,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 《太初历》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从而奠定了春节的基础。后人在此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当今使用的农历 (又叫阴历、夏历) ,落下闳也因此被称为 “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此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两千余年。a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为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 “年” ,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 “春节” 。如今,这一叫法已被全世界华人广泛接受,而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春节文化,也逐渐成了一种世界性的节日文化。

春节作为华人四大传统节日之首,对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亚洲地区约有8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列入法定节日。b作为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 新加坡非常重视春节, 将华人农历纪元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定为新加坡法定假日,这也是新加坡法定节日中唯一有两天假期的节日。

节日习俗

新加坡每年的春节从华人农历的一月一日即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至3月初之间。其中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日。根据华人传统习俗,实际上从前一年的农历十二月 (腊月) 二十三祭灶“过小年” 起,新加坡华人家庭便开始 “忙年” : 大扫除、办年货、买新衣、沐浴,为过年做准备。外地的游子纷纷赶在农历腊月三十晚上 (除夕) 之前回到家,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堂,共享丰盛讲究的 “年夜饭” ,一起团坐 “守岁” 。到了初一则暂停一切劳作,长辈给孩子们分发 “压岁钱” ,尽情享受吃喝玩乐的过年假期。

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还会到庙宇抢上头香,求神佛保佑来年吉祥如意。人们在过年期间都会出门串亲访友,互相拜年。初二则是已婚女子回娘家之日,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外孙女一起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这一天是 “赤口” 日,要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拜年的,可以在初四继续。初五是 “破五” ,当天要送穷神,迎财神,在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初九是 “天公生” ,即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把准备好的香烛鲜花和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十五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新加坡人称为 “中国情人节” ,除传统的吃元宵,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未婚男性则抛香蕉。这个抛柑习俗源自中国福建,古时有首福建歌谣唱道: “抛柑嫁好昂 (音,意指好老公) ,抛苹果娶好某 (音,意指好老婆) ,抛土豆吃到老,抛石头就起洋楼……” 最早是女抛柑,男捞柑,后来男的也来抛苹果。后来不知何时改为抛香蕉。未婚男女用防水笔在香蕉皮和柑皮上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有的还特意画上卡通形象或者写些新奇字句引人注目,期望能被有缘人捞出,缔结一段好姻缘。

整个春节期间,新加坡各地的华人社区张灯结彩,到处装饰着喜气洋洋的中国红,整座城市都沐浴在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蕴含着华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积累, 加上入乡随俗后的新生衍化,形成新加坡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节庆文化。由于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中国华南沿海省份,新加坡春节节庆更多融合这些地区的习俗。

热闹的年货集市

每年1月中旬到除夕,早期中国人聚居地的牛车水总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川流不息,因为这里有最地道最齐全的年货,是新加坡人 “忙年” 的首选地。应时而设的年货大街上海鲜干货、腊肉、柑桔、年糕和各式糕点琳琅满目,还有红灯笼、对联福字、鞭炮挂件、利是包等也堆满各家店铺,老字号的商铺如 “林志源” 腊肉店等更是每天顾客盈门、大排长龙。部分店家通常通宵营业,让忙于奔波的人们也能赶得上采办年货,甚至最后一天还有降价甩卖。

精彩的文艺活动

临近农历新年时,牛车水入夜后的街道灯火通明,体现华人生肖文化的主题彩灯和大红灯笼将中国城装饰得喜庆非凡。这里每天晚上在露天舞台举办综艺晚会和歌舞表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各展绝技,为观众献上精彩绝伦的表演。有时节庆活动的组织者还会举办各类展览会,通过介绍农历新年的由来传说和传统习俗,展示新加坡的城市风貌、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内容,让人们对新加坡的节庆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除夕夜里的倒数庆典将节庆气氛推动到最高潮,在热闹的爆竹声和壮观的烟火大汇演中,新加坡华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高声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