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福建茶产业的振兴之道

福建茶产业的振兴之道

2019-01-30 访问量: 54 茶礼仪网

福建茶历史悠久,源于汉朝,至宋朝时,在国内已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18世纪从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中欧之间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被誉为伟大的“世纪动脉”。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花茶各显优势,推动了茶业的繁荣与发展。”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如是说。山清水秀的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

今年2月颁布的《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指出,福建要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武夷岩茶等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划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多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优势茶类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闽南安溪铁观音乌龙茶、闽北武夷岩茶乌龙茶区、闽东绿(红)茶区以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

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香气馥郁、岩韵明显,二者相对稳定地占据着各自的市场份额。此外,三明针螺型绿茶、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福州茉莉花茶通过不断创新产品加工工艺,也各自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福建是世界公认的红茶之祖,以产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为代表小种红茶,以及以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与政和工夫等传统三大工夫为代表的工夫红茶,是红茶里的优秀茶类,有着忠实的消费者。红茶“新宠”金骏眉在2007年投放市场之后,迅速成为高端红茶的象征被广泛接受,拉动了国内红茶市场的复兴。

为了扩大闽茶文化内涵,福建发挥与台湾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的优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促进两岸茶叶交流合作。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现有茶园5.5万亩,入园茶企业48家,涉及台商近500人,被誉为“祖国大陆的阿里山”。

另外,政府还鼓励茶区新品種选育,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级、省级审定的茶树新品种,分别给予选育单位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如今全省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平均茶叶亩产为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福建省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茶叶质量的安全问题,我省从2008年起连续10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重点支持安溪、武夷山、福鼎、福安等多个茶业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的茶叶主产区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茶业,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采取了“6+1”模式,即种树、留草、疏水、培肥、改土、筑路+绿色防控,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域小气候,改善和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增强茶树防御病虫害能力,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为了提升茶叶加工能力工程,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扶持数百家茶叶企业采购单台价格在3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设备,购置茶叶初制、精制或深加工成套生产线,配置高端检测仪器设备,开展设备升级换代,提高茶叶卫生质量水平。

在建设现代茶庄园方面,2013年我省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开展现代茶庄园试点建设工作,首批在武夷星、华祥苑、品品香等1 0家茶叶企业(含大田九道山现代茶庄园),建设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具有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现代茶庄园,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茶业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福建农业厅多次开展“倡导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加快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行动,督促茶农实施生态、农艺、物理、生物等综合治理措施,修复茶园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系统,每年建设一批不用化学农药示范茶园,力争到2022年基本实现全省茶园不用化学农药,打造茶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福建省还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监管整治力度,推进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从源头抓起,让茶叶实现“一品一码”、标识销售、全程追溯。“采取源头管理、过程监控、产品溯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茶叶产品的安全性得以切实提高,可以说福建茶是安全茶、健康茶、放心茶。”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黄华康说。

目前,我省茶叶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经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农业厅为龙头企业、示范社统一购买可追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统一购置配备专用的追溯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并组织茶叶类龙头企业、示范社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关配套设备操作与使用的培训。

另外,政府将持续推进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并设立省级现代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将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纳入扶持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茶叶行业协会建立茶叶生产担保基金,为成员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县级财政为茶叶生产担保基金注入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目前,福安、永春、大田、漳平、华安等多个市(县)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自2008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以来,茶叶产业一直是福建省的重点产业,为了促进生态茶园建设,福建省政府释放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如今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60万亩、毛茶产量40万吨的基础上。目前,以安溪县为代表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庄园正逐步完善,未来,福建省将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建设。

注重品牌创建、品牌宣传是福建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福建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站得住、叫得响的重要原因。在打造品牌方面,福建省有效地将地域品牌提升与企业品牌创建相结合,通过扩大地域品牌影响力带动企业品牌的创建,而众多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壮大,又极大地支撑起地域品牌的整体形象。

在宣传品牌方面,福建茶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持续加大特色产业的宣传力度。组织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全国绿博会等知名展会,持续开展各式宣传活动,不断提升闽茶的知名度、影响力。自2016年5月以来,福建已组织多次“闽茶海丝行”活动,远赴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开展茶文化宣传推介、经贸洽谈活动,签订经贸合同14亿元、合作意向25亿元,搭起了福建茶企与“海丝”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平台。

为了加大地域品牌的建设,支持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优势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对工商部门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财政给予了一次性30万元的鼓励;为了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上市,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茶叶类龙头企业,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目前,福建省已形成诸多颇具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近年来,龙头企业队伍不断扩大,成为茶产业的最大发展动力之一。天福茗茶、八马、华祥苑、武夷星、品品香、春伦等茶叶龙头企业在茶叶精制加工方面为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在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的深加工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8年,全省将全力培育1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10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精制和深加工企业,建成100条茶叶精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将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十二条措施的通知》给予技改资金补助。

未来,福建茶产业将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为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力争在2018年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干亿元,形成现代化茶产业体系,为闽茶走出中国,成就世界级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夯实基础。

有用+10
分享

大红袍一般泡几次大红袍一次放多少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喝大红袍。大红袍属于高级乌龙茶,那么大红袍一般泡几次?下面和小编了解下!

大红袍一般泡几次大红袍一次放多少克

大红袍一般泡几次

大红袍一般品种泡上八泡茶性就已经比较弱了,需要换叶重泡.

大红袍的叶片较簿,条形细,因此冲泡时水温不宜过高,掌握在85度左右为好.用普通大小的盖碗冲泡投茶量在七至八克之间,如果投茶量过大,尤其是水仙等焙火轻的品种在韵味上则会减色.头三泡茶的住水时间一般掌握在10至15秒之间,四到六泡则延长到20秒.

大红袍一般泡几次大红袍一次放多少克

大红袍一次放多少克

大红袍茶最适合8克一泡,大多泡袋包装都是8克装的.当然,如果口味比较淡的,有放6克、7.5克,出水快一些.像云霄和潮汕喝浓的地区十克十二克的都有.

大红袍第一泡洗茶不喝,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有余香,茶汤清澈不浑浊为上.

大红袍是不抽真空的,大红袍有焙火的工艺,所以条索易碎,很忌讳抽真空.密封避光就很好保存了.

另外大红袍是不折不扣的半发酵乌龙茶,不是红茶!

大红袍一般泡几次大红袍一次放多少克

大红袍冲泡方法

洗杯

泡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需要进行进行洗杯,要先把杯子洗干净,不仅仅是杯子,凡是冲茶所需要使用到的茶具,包括飘逸杯和喝茶杯都需要高温冲洗一次。

温杯

虽然刚才已经是使用了高温为各种茶具进行了一次大致的消毒,但是还不是没有完成温杯这个行为,因为温杯其实是需要高温的热水在杯中停留大概是需要1分钟左右的。

投茶

用干净的勺子取出适量的大红袍茶叶,然后往飘逸杯的内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红袍茶叶,具体需要的茶叶还是需要按照具体的喝茶人数而定,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投放茶叶的数量不适宜过多,因为浓茶喝了对身体是不好的。

洗茶

我们是可以先是进行一次简单快速的洗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去掉茶叶中的杂质以及污垢,或者也有另外一种目的就是为了醒茶。不过小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洗茶醒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泡茶,而不是让茶叶的味道随之而溜走,所以动作要快速,不要让茶叶在洗茶这个步骤中停留太久。

泡茶

冲泡大红袍的时候一般使用高冲的方式,直接是把滚烫的热水冲熬茶叶上去,让茶叶进行翻滚,这样的话茶的味道会释放得更为彻底。水加到茶叶里之后再泡上个10秒左右就可以使用了。饮茶的时候先是闻一闻,感受一下大红袍浓郁的气味,然后再进行饮用。

“糊锅巴味道”的大红袍


昨饮大红袍,置干茶于盖碗中,洗茶后,冲入滚水,加盖淋水,约1分钟后出汤,汤色深红,口味偏苦,坚韧厚重,浓香浑浊,二泡约1分30秒后出汤,汤色已是淡黄,口味微甘,三泡之后汤色虽依然淡黄,但已是淡然无味了。

和博友老崔谈及岩茶极品之大红袍怎会如此不耐泡,而且三泡差异竟然如此之大,丝毫不能体味岩茶之妙。博友笑言岩茶本是最最令人糊涂之茶,大红袍更是被众多茶友戏称为“糊锅巴味道”。

再次仔细观察大红袍干茶,条索状完整;深褐色,有光泽,闻之有焦浓兰香和隐隐竹糯之韵,其味似乎又有些许冲劲。博友老崔又说,此茶乃大红袍传人刘国英先生监制,应该不错的。

既然如此,那一定是冲泡方法有问题。俗话说“三分茶七分泡”,纳闷之余,心有不甘,乃上网查阅大红袍冲泡之法。武夷山的余泽岚先生归纳为三点:好水,沸水,快出水。基本原则是宁淡勿浓,先淡后浓。如果依此方法冲泡,基本上就能冲泡出大红袍的韵味。

余先生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当即按此法冲泡。第一泡冲水后,稍待迅即出汤,汤色亮黄泛红,清彻透亮,品饮有清幽兰香,微苦迅速回甘,若此连饮六泡,泡泡均有难以名状的优雅清香,口感格外甘醇鲜滑,令人神清气爽,荡气回肠。饮毕,察看盖碗叶底,犹有果香,而此茶触及之处,无不香韵弥久,乃至一觉醒来,依然口有余香。

《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象》的解释是:“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说:“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所谓“与时偕极”就是说乾卦发展到上爻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终结阶段,好比动物临近死亡,植物临近干枯,盛时已逝,难免有悔。初时品茗大红袍,首泡即用高温久泡,茶味香韵已是上九,自不可久也,盖因亢龙无悔所致。

《周易·渐》:“女归吉,利贞”。《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次品大红袍,由淡及浓,循序渐进,顺其自然,令岩茶之韵渐渐释放,自能茶香高雅弥久,方能得尝其岩骨花香之真味。

品茶如此,待人遇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凡事有度,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谈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茶叶业内还是在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很多人都说,没有陈德华,就没有现在的大红袍,因此,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从事武夷岩茶名从品种的研究长达40余年,尤其是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艺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在武夷山第六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期间,专访大红袍专家陈德华,了解大红袍的前世与今生。

结缘大红袍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两个人带着单位介绍信,到武夷山捡去大红袍母树的枝苗。“有一个是我的同学,我们先到政府办办手续,又带他到大红袍管理单位批手续,批准以后去剪枝。当时,我想跟他去要几个枝苗,但被拒绝了,1964年我错过一个机会。”陈德华说。为此陈德华感到非常遗憾。“1949年到1985年,从来没有哪个部门或者哪个人想到把大红袍母树上剪下枝条。1979年,福建省委托,专门拨付两万五千元资金,挖掘、整理武夷山名从,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想起把大红袍剪下来。1982年,御茶园整理完没有大红袍,当时并不在意,还是没有人想起。”那段时间,陈德华最主要的工作是整理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唐宋以来,武夷山的茶树品种很多,有名丛、单丛、花名之分。但大部分只见于历史记载或是茶人的记忆当中。武夷山到底有多少种茶?这些茶的品质味道如何?谁也说不清楚。这时候,陈德华动了心思,要整理武夷山的茶类。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省科委、县有关部门及天心村和各个自然村的大力支持下,陈德华组织带领茶科所的人员走村入户,对武夷山名丛、单丛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征集、整理、保护。他们踏遍了武夷山的每一寸土地,问遍了武夷岩茶产地的所有茶厂、茶农,尤其着重访问那些上了年纪一肚子都是茶典故茶知识的老茶农、老茶僧。他们还访遍了武夷山每一座产茶的山峰、山石,对每一株陌生的茶树都详细地记录和考察,并委托茶农直接育苗。这次对名丛、单丛的普查保护工作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从留穗到育苗,前后共经历了两次,征集了216个名(单)丛,由于场地有限,最后只选育了165个品种。这次普查对于武夷岩茶今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的御茶园标本园里,茶树郁郁葱葱,千姿百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当你漫步御茶园,看着如洗的碧空下明媚而青翠的茶林,不禁会遥想当年御茶园的风光,可以高吟一曲“莫说昨日风光好,试看今朝盛景荣。”从科研的角度来看,陈德华建立的御茶园标本园,保存了武夷茶区少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堪称武夷岩茶的基因库。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御茶园标本园每年生产的茶叶都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御茶园的重建,得到国内外茶界学者的广泛认可,无形中也给武夷山茶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丰富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容。2008年,御茶园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保护对象。

1985年,福建茶叶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邀请陈德华参加。当时陈德华已经回到镇政府上班,以茶科所老所长的身份参加庆典。那时候,御茶园里面有100多种名从,就是没有大红袍,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虽然已经离开茶叶研究所,但还是趁机向福建茶科所要了5颗茶苗,种在了御茶园的名从观察园。“1964年,错过了一次机会,1985年的机会抓住了。没有现成的茶苗也不会做成。庆幸的是办成了。”陈德华说,2006年回忆的时候,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想到这一切,依旧感慨万千。如今,武夷山不管是有多少亩大红袍,都是从这5颗茶苗发展起来的。

为拼配茶“正名”

“拼配茶”,一个在业界引起争议的名词,通过陈德华为它“正名”。1985年,陈德华在任茶科所所长的时候,凭借对大红袍品质的准确把握,组织科研组,用肉桂、水仙等优质武夷岩茶和纯种大红袍拼配出来的“大红袍”,香气、汤色、口感俱佳,岩韵感极强,很快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1985年9月,第一份商品大红袍上市,15克烟盒式包装的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1991年,陈德华继续推出第二款大红袍,并邀请业界专家陈椽题字。退休以后,陈德华开始研究大红袍茶砖、茶饼,1997年首家推出,只在业内流通,不对市场销售。

大红袍制作工艺独特在按照茶性做茶。陈德华说,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都差不多。但大红袍这个品种有点个性,做茶时,前8至10个钟头肯定按照传统工艺,后期焙火这道工序,要按照茶性去做,不能千篇一律,这点尤为重要。

如今市场是产量销量逐渐上升,怎样选择好的大红袍呢?陈德华说,现在市场上的大红袍基本是拼配为主。那么纯种大红袍什么味道?据1941年记载,需要在5月17日采茶,现在要考虑暖冬等气候变化,采茶时间基本上和以前吻合。再说大红袍是什么味道,应该是一种淡淡的桂花味。现在市场上拼配的大红袍,口感就变得不一样了。拼配不等于不好,陈德华第一泡商品大红袍1985年9月份上市,被市场广泛认可,虽然不是真正的大红袍,陈德华认为,以后那种纯的大红袍会慢慢出来,但现在还是以拼配大红袍为主。

现在纯的大红袍数量和茶园面积无法统计,谈不上出口。即使是从香港买回来的大红袍,那也是拼配的。本地90%以上的大红袍都是商品,目前条件都是这样的。如果说武夷岩茶水仙、肉桂什么的,大家都不知道,但一说大红袍大家都知道,知名度高,大红袍只是武夷岩茶中的一种。其实,按照辈分来排,大红袍是孙子辈的,武夷岩茶有水仙、肉桂、菜茶等,大红袍又从菜茶中分出来的,菜茶名种一两千个,量都是很少的。后来,专心做几十个名从,慢慢削减到五大名从,大红袍、水金龟、半天夭、白鸡冠、铁罗汉。后来,再称呼就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传说许多许多。全国各地名茶都有历史典故,大红袍也有很多传说。

大红袍历史典故

参观大红袍,要了解关于大红袍的历史典故。陈德华说,大红袍母树旁边有座破房子,1995年,被火烧掉一次,这座房子是1932年崇安县政府盖的,给看守大红袍的人住宿。当时,有位国民党军官蒋鼎文慕名大红袍,派人专门看守,采茶制茶自己饮用。天心禅寺的庙茶。解放初期,民兵看守,文革期间,派员工去看守。国内,像这样精心看护茶树的事例并不多。当时,母树上采制的茶都作为贡茶使用。母树旁边的“大红袍”三个字,是崇安县第三十三任县长写的,虽然没有落款,但是,这位县长在别的地方也题过字,比对后发现是他写的。那么是谁刻上去的呢?是抗战之后,一个名叫黄华勇(音)工匠刻上去的,这是由一位天心村里的村民发现的,陈德华问这位村民当时年龄,知道是18岁,陈德华认为这话可信。但是,大红袍母树究竟存在多少年,只知道是300多年,确切时间实在是无法考证,也没有官方考证这个问题。

来源于第一茶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