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岩茶大红袍茶梗的两面性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梗的两面性

2019-01-30 访问量: 54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全身都是宝,说来一点也不赖。其中的茶梗却是个两面派,最会见风使舵。说句好听的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说句不好听的,这不就是“风吹墙头草—两边倒”吗?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做茶过程中,正面大侠

  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即中开面左右,“芽”为驻芽),即是带着梗茎完成整个制茶过程。梗茎对武夷岩茶的香气、滋味有着显著的帮助。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

  【1】基础物质丰富

  梗茎中的香气前体物质、滋味物质诸如茶氨酸、可溶性糖等丰富。

  【2】制茶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的?

  A、萎凋

  梗的作用就是与叶片之间拉开含水率的差异,提高叶片细胞的吸水力,为“走水”做准备。

  B、晾青

  梗茎的作用就是往叶肉细胞输送水分,在这个过程中,可溶性糖、氨基酸等物质就会集中到叶肉细胞上,使得儿茶多酚类物质增多,所以,茶汤滋味更加浓厚、刺激。

  C、做青

  梗茎的作用就是继续往叶肉细胞输送一切有用的水分和可溶性物质,使得武夷岩茶更耐冲泡,香气更丰富。

夹杂在成品茶中,反面小人

  茶叶制成之后,这些多余的茶梗和黄片又要重新捡剔干净。要不然,反面派的它耍起来也是让人头疼。

  【1】影响价格

  成茶中要是带有茶梗,就会使得价格大打折扣。为什么呢?首先,显得不够干净,其次,影响茶叶质量,最后还需要费劳力重新捡剔。所以,算下来是及其影响价格的。

  【2】影响滋味

  此时的茶梗中虽然含有非常少量的茶多酚、茶皂素、茶氨酸之类,但冲泡效果并不能达到全是精茶的香气、滋味效果。带了梗的茶,一般表现为香气减弱,滋味变淡薄,有粗老味。

挑出来的茶梗,响当当的奥特曼

  1、茶梗中带有少量的茶氨酸物质,配合其他草药做成枕头,不仅有益健康,还大大增加了茶叶的经济效益。

  2、茶梗具有吸附性,放到冰箱里除异味,铺在新房里吸附甲醛等化学物质,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3、茶梗加上盐,具有杀菌效果,用来泡脚治脚气,也非常不错。

  4、优质的茶梗香气高,要是放在家里利用小电焙笼,还可以成为清新雅致的熏香神器哦!

  5、据说,茶梗的治感冒效果真的很不错哦,这是因为茶梗本身就具有消炎、杀菌的效果。冲泡饮用,对于“热感”会有很大效果。

  当然,利用茶梗作画、制作工艺品的也是极其富有创意、趣味的创举。当然,还有很多小微说不上来的功能哦。

  简而言之,好好利用这些小东西,不仅仅是对中国茶道精行俭德的响应,也是格外会享受生活的表现。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此,是也。

有用+10
分享

大红袍要怎样保存

  很多人喜欢喝大红袍,可是买来的大红袍放在家里却经常不知道怎么保存,一不小心就坏了。其实保存大红袍很简单,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保存大红袍的方法吧。

<a href=http://www.chayu.com/baike/181 target=_blank ><a href=http://www.chayu.com/baike/181 target=_blank >大红袍</a></a>要怎样保存

  大红袍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在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在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发散或氧化变质,因此建议在保存拆封过的茶叶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干燥箱贮存:因为干燥箱温度稳定,也隔绝空气,将茶叶放在干燥箱中贮存不会潮湿或氧化。

  2.利用热水瓶贮存:将热水瓶整理干净,再将要贮存存的茶叶倒入瓶内,塞紧塞子存放。

  3.利用冰箱贮存:要维持茶叶的新鲜与香味,最好低温贮存,尤其是较细嫩的茶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更要冷藏。必须注意的是,保存茶叶的冰箱必须卫生、清洁、无异味,更不能保存茶叶以外的东西。

  4.利用罐子贮存:先用小罐子分装少量茶叶,以便随时取用,其余的茶叶则用大罐子密封起来贮存。

  总结出来就是:保存大红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好不要用玻璃管、陶瓷或者木盒来保存。因为保存大红袍的时候最好要不透光,并且防潮。或者可以放冰箱保存,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润岩茶寿大红袍-问鼎茶中之王的秘诀

润岩茶寿大红袍-问鼎茶中之王的秘诀

 

润岩茶寿大红袍作为全球顶级茶叶奢侈品,在生产、加工、销售及品尝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涉及到审评质量问题。润岩茶寿大红袍讲究内质,所以香气和滋味是其两个重要因素。目前茶叶的品质主要是靠感官鉴评,因此需要娴熟的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进行专业的品鉴
        润岩茶寿大红袍之所以成就全球顶级茶叶奢侈品的辉煌,是因为其茶叶质量达到了如下高标准高技艺:
      1、形状:润岩茶寿大红袍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致稍细,叶叶纯净,整齐美观。
      2、色泽:润岩茶寿大红袍色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这正是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3、香气:润岩茶寿大红袍属于岩茶,为半发醇茶,具有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熟气,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4、水色:润岩茶寿大红袍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且冲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
      5、滋味:润岩茶寿大红袍,入口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甜可口。普遍认为,岩茶口质之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味之优劣,韵味之醇淡厚,而润岩茶寿大红袍堪称茶中之王。
      6、冲次:润岩茶寿大红袍通常能泡冲至五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还仍未变淡,俗称"八泡有余香"。
      7、叶底: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叶缘可见银朱色;叶片中央之绿色部分,清澈淡绿,略带黄色。即常言的"绿叶红镶边"。润岩茶寿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可谓是经典之作。 

 

    正是因为润岩茶寿大红袍如此出色之表现,使之问鼎全球顶级茶叶奢侈品,成为最受世界名流富豪喜爱的茶叶饮品。

“胡润百富·润岩茶寿文化大会堂”-已经成为百富榜企业家、艺术家等高端人群的交友、交流平台;“润岩茶寿”致力于为成功人士提供“至尚至善”的生活方式:为爱茶人士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创造简捷便利的阅读途径;“润岩茶寿”伴随您健康快乐每一天。

 

有关于“大红袍”身世的大揭秘

“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这些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说”、“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猴子采摘说”、“县长命名说”等几个脚本。

有关于“大红袍”身世的大揭秘

“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说”严重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状元报恩说”。其故事梗概是: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更加喜爱天心寺的茶,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的真相到底怎样呢?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

《明史》记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县长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着)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着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官员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着)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着)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