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之陈茶存储

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之陈茶存储

2019-01-30 访问量: 59 茶礼仪网

对于一个喜爱饮茶的人来说,不可不知道茶叶的保藏方法。因为品质很好的茶叶,如不善加以保藏,就会很快变质,颜色发暗,香气散失,味道不良,甚至发霉而不能饮用。

陈年大红袍

 

 茶叶变质的原因

茶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在感染异味方面,因茶叶中含有帖烯化合物和高分子棕榈酸,这些能很快就吸收其它物质的气味而改变或掩盖茶叶本来的气味。如把茶叶和樟脑丸、香料、药物等放在一起,或把茶叶放在气味较浓的新木器、新漆器里,在几个小时后就会感染到这些东西的气味,轻则喝了使人不快,重则不能饮用。

另外,茶叶具有"后熟"的特点,即贮藏过程中茶叶的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氧化作用,导致茶叶陈化和劣变。影响品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叶绿素、茶多酚、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以及多种香气成分等。

1.叶绿素的变化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叶绿素在嫩芽叶中含量较高。它由呈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呈黄绿色的叶绿素b两大部分组成。在茶叶中两者比例和保留量决定了成品茶的色泽。然而,它又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的条件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下),易分解,因失绿而变褐,形成脱镁叶绿素。一般情况下,脱镁叶绿素含量占70%时,茶叶色泽出现显著褐变。

2.茶多酚的氧化和聚变茶多酚与茶叶滋味、汤色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含量多少决定着茶汤的滋味浓度。茶多酚本身无色,但在红茶加工过程中被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与茶红素,进而成为褐色素(高聚合物),使红茶汤色加深变暗。在绿茶中,茶多酚的保留量较多,同样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导致色泽变褐。同时这些物质还能与氨基酸类物质进一步反应,促使滋味劣变。
 
3.维生素C减少维生素C是茶叶具有营养价值的重要成分,其含量多少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维生素C也是一种易被氧化的物质,越是高级的绿茶,含量越高,也越难以保存。维生素C被氧化后生成脱氧维生素C,它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羰基,既降低了茶叶营养价值,又使颜色变褐,同时滋味也失去了鲜爽味。如果绿茶中维生素C保留量达80%以上,绿茶品质不会发生变化;一旦下降到60%以下,品质就明显变劣。
 
4.类脂物质的水解与胡萝卜素的氧化茶叶中约含有8%的脂肪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同样会被氧化、水解而成游离脂肪酸、醛类或酮类,进而出现酸臭味。已有研究证明,随着茶叶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仅茶叶香味显陈,而且汤色也会加深,导致商品价值降低。 

保藏的方法

为防止茶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美观的外形,就必须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

贮藏大批茶叶的仓库,应根据茶叶劣变的原因要求进行设计和修建;而小批茶叶可采用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这种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是准备一个陶瓷罐(或用马口铁桶),大小视保藏的茶叶多少而定,要求干燥、清洁、无味、无锈;把未风化的生石灰块装入细布口袋内,每袋重约半公斤;茶叶用干净的薄纸包好,每包重半公斤,用细绳扎紧,一层一层地放进坛的四周,中央留下空位,放置一袋生石灰,上面再放一包茶叶,如未装满,还可依次再装一、二层,然后用牛皮只堵塞坛口,用草垫或棕垫盖好,这样可藉生石灰吸收茶叶和空气中的水分,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生石灰吸潮风化后要及时更换,一般装坛后过一个月就要更换,以后每隔一、两个月更换一次。如果木炭吸潮,要先将木炭烧红,冷却后装入布袋,每袋重约一公斤;每一、二个月要把木炭取出烧干再用。

一般嗜好饮茶者或家庭购买的茶叶数量很少,没有必要用坛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黏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风好袋口,另一个办法是把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茶叶品质保持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茶叶盒少装一些茶叶,每次取用后注意盖紧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适宜用玻璃瓶保藏。)

我们也可采用真空充气的保藏方法。真空保藏法是把茶叶装入马口铁罐,焊好接口,用空气唧筒抽出罐内空气,使成真空。充气保藏法是在装茶叶的铝箔袋中填充高度纯化的惰气。使用这两种保藏法,在常温下保藏一年以上,仍可保持茶叶原来的色、香、味;在低温下保藏,效果更好。保藏时注意事项 须注意的是,茶叶在保藏中的含水量不能超过5﹪(绿茶) ~7﹪(红茶),如在收藏前茶叶的含水量超过这个标准,就要先炒干或烘干,然后在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洁净,不能有一点油垢或异味;并且要用文火慢烘,要十分注意防止茶叶焦糊和破碎,以防止柴炭的烟味或其它异味污染茶叶。

 

扩展阅读——陈香凝韵话陈茶

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之六说: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教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新岩茶会有火气,一般是存放二三个月后更醇。但现在清香型的似不必存放。隔年的岩茶一定要是妥善存放的,否则就走味了。
 
前几日看到一则报道,说泉州陈茶走俏,市民争相搜购。恰好茶友新赠若干陈年武夷岩茶,心有所动,当即取来冲泡,以解茶渴。
 
此茶已有六年。外观条索较紧细扭曲,乌黑似枯,尚匀整,有细末,远不及新茶好看。取三件套白瓷茶杯。一水润茶后弃之,二水冲泡,一分钟取出过滤杯别置。便见茶汤金黄带红,清彻透亮;举杯嗅之,仅有些微带陈气的淡淡清香。入口初尝,便觉醇厚甘爽,甚于新茶;再细品,有一股极幽极深之香韵,如绝柔绝韧之细面筋,缓缓沉浮于汤中,口感绝佳。因此生出一些感概来。
 
泉州陈茶走俏,直接原因是连年酷暑高温。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陈茶有解暑祛毒,消积止泻药效之说。事实上,闽省许多山区农家,都有贮茶当药的习俗。方法是将干茶叶纳于掏空的柚子中,然后用线扎牢封好。置厅堂香案之上自然风干,或者挂于灶头上任凭烟薰火燎。如遇风寒感冒或中暑腹泻,便将陈年柚茶取出,放于陶罐中大火熬煎,倒出时茶汤浓黑如膏,入口亦苦涩如药。但只要半碗下肚,立时大汗淋漓,百窍俱通,直有回肠荡气,飘飘欲仙之感。陈茶的这一药效,与神农氏发现茶的本意,以及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所记茶之功效完全一致。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多地发展茶的保健休闲功能,而淡化了它的本来意义。泉州人看好陈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让茶的本性回归而已。
 
不过,对于一个爱茶者来说,也许更注重的是陈茶所特有的那种沉香凝韵。凭心而论,陈茶香气已淡,年代久的甚至有一股明显的陈气。但泡出的茶汤,一般都较新茶更为醇厚甘爽。这是因为经过岁月的冷热催化,新茶中易挥发的挥发了,易变化的变化了,沉淀下的多为比较稳定的精华,才使陈茶汤有如此的厚实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喜欢普洱茶的缘故。而普洱茶是所有茶中唯一以“陈”取胜的茶类。泉州走俏的陈茶不是普洱,而是乌龙茶,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以及凤凰单丛等等。而且以传统重发酵高火功工艺制作的为佳,有“十焙值黄金”之说。虽然如此,并非是陈茶就好,更不是越陈越好。我喝过一些普通乌龙陈茶,也喝过存了50年的名茶大红袍,都很难找出上述传统岩茶陈茶的那种美妙感觉。至于轻发酵低火功的新工艺乌龙茶,以及不发酵的绿茶黄茶白茶类的陈茶,因我未喝过,无从感受其韵。曾看到一篇茶文,说绿茶陈茶的滋味,“涩涩的,又不全是涩涩的;苦苦的,又不全是苦苦的;略带一丝薄薄的绵甜;”这样看来,不管哪类陈茶,只要是好茶,又陈的恰好,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品味出凝聚于其中的沧桑变幻,悟出一些人生真谛来。
 
[30多年前的水仙]:武夷山某国营茶厂70年代茶样.
审品结果:
香气:沉香、似普洱。
汤色:深红褐色,似酱色。
滋味:醇滑,汤润无苦涩感。
叶底:全黑,3、5泡后方稍展。
汤色、滋味减淡缓慢,极耐泡。 
 
[百年陈茶]:武夷山某农村旧房梁上悬挂物内取出,旧房具说百年前盖建。
与上泡茶的感觉差异:
滋味更淡、更顺滑、更耐泡。前泡汤水至舌根略有收敛,该泡汤水过喉无感觉。
叶底焦黑似碳化、久泡不展。
两泡茶香、水中均无一丝的火功味,倒似久的干木头的香气。
 
 
已上品审感觉仅供鉴别陈年武夷岩茶的参考。
欢迎大家提供品陈茶的感觉。
 
 
[百年陈茶]:武夷山某农村旧房梁上悬挂物内取出,旧房具说百年前盖建。
与上泡茶的感觉差异:
滋味更淡、更顺滑、更耐泡。前泡汤水至舌根略有收敛,该泡汤水过喉无感觉。
叶底焦黑似碳化、久泡不展。
两泡茶香、水中均无一丝的火功味,倒似久的干木头的香气。
 
已上品审感觉仅供鉴别陈年武夷岩茶的参考。
欢迎大家提供品陈茶的感觉。
有用+10
分享

孝文家茶访茶记


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碧瓦朱檐,也不像老舍茶馆那般熙熙攘攘,但它的隐秘和安静却吸引着每一个经过的人驻足,想对那扇鲜有人出入的墨色大门背后一探究竟。

陈孝文

两次去“孝文家”喝茶,印象都尤为深刻。第一次在初夏的黄昏,我们从南后街拐入文儒坊,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孝文家”的外墙上,回望来时的路,蜿蜒的小巷不见尽头,外头南后街的人声鼎沸变得遥远,时间仿佛就此凝住了,除了“清”、“静”这样的字眼,脑海中已浮现不出其它。第二次去是“说走就走”的决定,没想到路上遭遇倾盆大雨,正犹豫是否打道回府时,接到对方电话,说是可以到坊口接我们,顿时心里的失落感一扫而空,冲着这份贴心,再恶劣的天气也阻止不了我们了。

在雨天赴“孝文家”真是别一番心境。穿过和通湖路相连的文儒坊牌坊,踏着被雨水打湿的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高耸的白色围墙,青灰色屋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青苔味。走近“孝文家”,漆黑的木门与周遭的白墙灰瓦十分契合,自然地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中国水墨画。细看大门轮廓,一只展翼的蝙蝠映入眼帘,在中国传统的寓意中,“蝙蝠”蕴含着吉祥之意。

迈过门槛,一堵照壁立在面前,虽不过两米的距离,却让人毫无压迫感,墙壁的正中开了一扇弧形的花窗,通透感极好。朝里望去,纵深狭长的大厅尽落眼底,倘若从里往外瞧,一幅古香古色的油墨画映入眼前,一只彩陶花瓶中错落有致地插着些许古朴苍劲的树藤,藤条末端冒着嫩芽,盛开的花朵零星点缀着,似乎在孤芳自赏,再衬上两只铜色的古典门扣,令人忍不住想要定格这动人的一幕。

“孝文家”的风格走中式现代路线,布局简约明亮。偌大的正厅中最为抢眼的是一张可容纳十多人的长桌,搭配上明式木椅,非常适合于公司股东会议或小型活动等。大厅的西侧开辟成两个独立私密的茶厢房,只提供给有预约的客人。“孝文家”并不对外开放,而是采用会员准人制,会员通常得提前预约才能安排妥当,这也是“孝文家”为何没有门庭若市景象的原因。

在我们每日奔忙的喧嚣都市,总有一些场所如渊博沉稳的长者一般,安然隐逸其间。这里的时空似乎从未被外界的纷繁快捷打扰过,休憩其中,会让人忘却尘世。在这里喝茶,门外是闹市丛林,门内是隽永浑然。然而,喝完茶出来,置身蒸腾的车水马流之中,会有片刻的迷惑,需要攒点力气才能从刚才喝茶的情境中抽身而出。

尤其当夜幕降临时,燃起灯光,一盏盏简约现代的“鸟巢”灯散发着柔和暖光,将“孝文家”营造得温馨静谧。煮上一壶好茶,不论是私享,还是与朋友们聊天品茗,都是无比惬意的时刻。

这里老店新店林林总总,构筑了福州城曾经和现在最繁华的区域,“孝文家”是这片商圈里难觅的清静之所。主人王聿心很早以前就喜欢茶,这些年,他虽然也曾有过别的生意,但一直没有把茶扔下。“孝文家”成为他的办公场所,也是他与商界朋友的休闲场所。

很多人对“孝文家”的好印象来源于王幸心。王聿心性格平和安静,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把古琴和一整面摆放着《诗经》、《论语》等各种国学书籍的书架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每年都会前往武夷山辟谷修行,他说这是让自己学习慢,就如同喝茶一般,慢慢嘬,细细品,不惊不激。有人说,安静是一种生产力。的确,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高效高产。同样,与陛格安静的人交往,也能滤去自身浮躁。

扩展阅读

他凭啥叫“牛栏坑扛把子”:坐拥最多山场,300年岩茶技艺传家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从它被人发现伊始就深深打下了“微地域”的烙印。

能出产绝顶好茶的那方土地,无论海拔的高低、土壤的构成、光照时间的长短、降雨量的多少、还是共生植物的品类……都是上天造物时费了一番思量的杰作。

而这些小产区的拥有者们,在当代人看来,更无疑是上天青睐的宠儿,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光是项级茶品的产地光环,更是手握一把财富之匙。

武夷山,号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绵的岩崖与群峰,形成了壮丽的景观,也在岩坑之间形成了众多微妙的“小气候”与“小环境”。因此,复杂多样的地质,让武夷岩茶的“山场”特性,在六大茶类中格外突出。

正岩”、“半岩”、“洲茶”就是历代茶人们根据山场的优劣,所划分出的产地等级。在正岩山场中,要细数个中鼎鼎有名者,总避不开“三坑两涧”之“牛栏坑”。而如今因占据牛栏坑山场最多,而被人戏称为“牛栏坑少坑主”的,却是一位年仅30出头的制茶人一陈孝文。

谁是陈孝文?百年制茶世家的当代传人

要问谁是陈孝文,先得从武夷岩茶著名的制茶世家,陈氏家族说起。在武夷山,以茶为生的种植者、经营者数以万计。但要说起陈氏家族,那懂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耳闻。

拥有近300余年的制茶历史,在旧时制茶工艺被视为一项秘技、严格遵守“传内不传外”规矩的年代,陈氏一族算得上是武夷山鼎鼎有名的制茶世家,而且代代翘楚。

现世可以追溯的陈氏家族中最被人敬仰的传奇茶人之一,便是陈书省。他生于清末,精于审评,有书记载,“武夷岩茶,只要让陈书省嗅闻、品啜三四道,其产地、品种、等级就闪在他的脑际,不讲百分百,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就连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都曾主动拜于其门下学茶。

而陈氏一族最近一段的传奇,则由新一代的制茶人陈孝文开启。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在2006年,时年24岁的时候,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与年长他许多的王顺明、叶启桐、陈德华、刘国英等名家同获殊荣。

可以说,在武夷岩茶的工艺上,陈氏家族的制茶技艺是传承历史颇为悠久、水准评价堪称上乘的一支。而陈氏一族成为“牛栏坑扛把子”的缘起,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牛栏坑今昔对比,天差地别

牛肉”,肉桂茶中目前市场热度最高的一个品类,只产自地窄岩稠的牛栏坑。市场上“牛肉”的普遍价格在数千元~数万元/斤之间,而个别“牛首”(也就是“牛肉”中最高级别)甚至价格飙到十几万元/斤以上。

而牛栏坑零散分布可供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最多不过70余亩,一年产出也不过3000余斤,其中“牛首”最多几十斤。所以,牛栏坑真算得上一个“寸土寸金”之地。

但充满戏剧性的是,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却曾经陷入过一段“无人认领”的窘境。那时候的“价值观”不讲求“山场”,很多地方种田不种茶,多数茶产地,甚至三坑两涧这样的核心名岩居然都处于一种半荒芜的状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号召茶农在牛栏坑、慧苑坑这些正岩茶的核心产区重新开辟茶园。当地的老百姓当时都处于一种极其不情愿的情绪当中。

原因并不难解释:首先,核心名岩几乎都地处旅游区的游览沿线,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游客踩坏,不好管理;第二,坑涧本身土地面积总量不大,总体产量不高;第三,地势崎岖、难连成片,种植起来也有难度。

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去个性化”、“统购统销”的几十年,把茶叶品种的“个陛”,以及山场的“个性”统统都去掉了。而文化与传承的断层,以致当时的人们忽略了坑涧山场的宝贵之处。牛栏坑这颗明珠就这样被暗投街市。

还好,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牛栏坑的重振过程中,陈孝文的父亲,陈墩水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激荡80年代,陈氏家族执掌牛栏坑

陈墩水,陈氏家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制茶人。而从陈书省到陈墩水,也已经是第四代传人。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原本就是“一介茶农”,但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不以为意的个人决定,却左右了今日牛栏坑的格局。

在陈墩水看来,地不要钱,苗也不要钱,不过是花点力气,能亏到哪里去?没有多想,陈墩水就直接领了茶苗把牛栏坑里其中的一块地认领了。“其实种上也就是两个晚上的工夫。”

紧接着,天心岩茶村村办茶厂在1986年成立,高中学历的陈墩水是当时村里的最高学历,自然被推选为首任茶厂厂长,此后,他又创办了天心岩茶村的第一个民办茶厂,搞起了承包。

那个时候种植一亩茶山的茶苗要600块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即使有人掏得出这个钱买茶苗,但是刚刚改革开放,种出来的茶叶也不知道卖给谁,很少有 人敢于尝试。在没有游戏规则的上世纪80年代,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幸运,勇于冒险的陈墩水,抢改革先机的这一步险棋,又走对了。

很快,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化完全放开,私人、客商都开始自己来收茶青,茶叶的品质也逐渐和山场的区别、工艺的高下开始挂钩了,牛栏坑的优势终于日益显现出来。而经过多年的开辟,此时陈墩水家的牛栏坑山场几乎已经占了大半。

而当年那个复杂的年代,那些曾因为嫌弃坑涧难种跟“半岩”、“洲茶”产区低价换地的、还有因为赌博把自己那块地输给对方的人……也很快在山场备受追捧、岩茶价格飙升的90年代末、2000年初,领悟到了锥心之痛。

你可以说这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是“命好、运气好”。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若无世代做茶的虔诚与坚持,纵有好运,也不一定会被砸中。

“牛肉”:陈氏家族百年功力的最佳佐证

很难说得清楚,在牛肉从默默无闻(注:统购统销时的收购不区分品种,做好了的叫“名岩名丛”、做差一点叫“普通名丛”(上中下),再次等就只能叫“品种”),到名声大噪的这十来年中,到底是牛栏坑成就了陈氏家族,还是陈氏家族成就了牛栏坑。

“三坑两涧”的山场优势已经无须多言,但若非要在这些名岩坑涧中分个伯仲高下,给各个山场产出的岩茶珍品排个高低次序,其实也不太科学。

但毫无疑问的是,“牛肉”的市场热度在进入2000年以来,一直是最高的。甚至有一些原本就出身不错的山场,做工也堪称一流的正岩肉桂,也在冒充“牛肉”。“牛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牛肉”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牛栏坑山场的出类拔萃以外,做青、烘焙等制作工艺的加持,也保证了优质山场的优质原料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而拥有最多山场的陈孝文家族,在这十多年来,左右了存在于市场上的最大量的“牛肉”的品质和口碑。可以说,“牛肉”今天在市场上的备受追捧,与陈氏家族若干年的不懈经营和工艺保障也密不可分。

把最好的原料,做出最好的滋味,并受到最广大的市场的欢迎,这既是传统工艺在市场检验中的一次胜利,也是陈氏家族百年不断的技艺功力的最好佐证。

让人看了更后悔的“大红袍”

没到武夷山,就久闻 “大红袍” 大名了。

武夷山“美景甲东南”,武夷山岩茶,因茶树生长常年云雾弥漫的岩缝之中,所以称岩茶。而大红袍则为武夷岩茶中极品,是中国乌龙茶中之神品,依附了太多太多的神秘色彩。

下车伊始,就参观张艺谋在武夷山投资在建的中华茶博园,规模非常宏大,毕竟是导过奥运的,园里的雕塑布局十分的有味道,象武夷的岩茶,醇厚。漫步在武夷山度假区,大商场小商贩推销最多的两件东西,一样是武夷岩茶,一样是根雕。品饮武夷岩茶必须按“工夫茶” 程式,小壶小杯细品慢饮,吾辈整日为生活奔波的粗人,很难习惯也很难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韵味。

游武夷山,不可不去九龙窠观赏“大红袍”,与期说观赏,不如说去朝拜。去的路上导游说:“到武夷山不去看“大红袍”后悔,看了“大红袍”更后悔。”

神秘的“大红袍”把我们牵进九龙窠的峡谷小道。九龙窠是武夷山景区内一条普通的小峡谷,因为周边有九座山峰汇聚,因此得名。大红袍茶树就生长在九龙窠峡谷最后一窠岩的峭壁上。山道弯弯,逶迤而上,两旁岩峰对峙,秀拔耸立,群峰连绵。峡谷内山涧细水长流,四处鸟语花香,清风徐徐,越走越觉得山深景幽,还有许多颇值玩味的摩崖刻字,让人不停地驻足玩赏。约半个多小时,面前出现一片开阔谷地,已见丛丛簇簇的茶树间,人头攒动。我顺着众人的目光寻觅,只见十多米高的崖壁上,孤零零挺着四棵茶树,左边峭壁上刻着三个红字果然是“大红袍”。吃惊的是这几株显得苍老的茶树,枝细叶瘦,还不及路边普通茶树长的壮实。这就是神奇的“茶王”,九龙窠峡谷最后一窠岩壁上神秘的“大红袍”茶树,然而对于听多了故事传说的游客来说,到此处就是一睹名闻遐迩的“大红袍”。

“大红袍”历代为贡品,年产量区区几两,我等凡夫俗子连看下的福气恐怕都没有,据说每当收采时,须驯猴攀岩采摘,历代有重兵把守。盛名之下大红袍自2006年起还收山不采摘了,更成了孤品。然而,这几棵名噪天下的茶树,却让我伫立良久,不忍轻弃脚步。细细观赏,虬枝绿叶,凌霄而立,长在岩罅之中,承接岩顶滴落的雨泉沃质,拥抱半山云雾,独享武夷山之惠泽,顽强地在这峭壁陡崖不屈地生息,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茶香岩骨,使人唏嘘不已。

大红袍的名字怎么来的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是我国历史名茶,是岩茶中的佼佼者。据历史记载,大红袍在明末清初就有了,那么大红袍的名字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的名字怎么来的大红袍的由来

大红袍的由来一

在明朝,有位皇后生病了,无论宫里太医怎么医治都不能治好,所以皇帝就派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太后的方子。太子在寻医途中遇到一老人被猛虎袭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报答太子的救命之恩,表示愿为太子做一件事。太子在说明来由后,老人就带太子前往武夷山九龙窠的茶树采摘茶叶,并让太子带回京里给太后饮用,太后服用太子带回的茶叶后就病根消除了,于是皇帝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从此这茶树就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的由来二

还有个传说是说有个秀才进京去赶考,在经过武夷山时病倒了,刚好被一方丈遇到便将其带回庙中救治,方丈将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泡成茶给秀才喝,后来没几天秀才就康复了,进京考试高中状元,因此回来报答方丈,同时带了茶叶进京想献给皇上,恰好皇上这时病了,怎么治都不好,后来喝了这个茶,病就好了,于是御赐红袍一件并让状元带去批在树上,同时封为御茶,年年进贡。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以上就是对大红袍的由来的介绍,大红袍的品质极佳,这点已经得到了茶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大红袍知识,欢迎关注茶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