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中国晋商与中俄茶叶贸易

中国晋商与中俄茶叶贸易

2019-01-30 访问量: 77 茶礼仪网

 

晋商常氏在下梅茶市采购茶叶,也给下梅经营茶叶的商贾带来了商机。这期间,与晋商合作最主要的是下梅邹氏。据《茶溪邹氏家谱》记载:“闽固产茶之区,而武夷七十二岩茗种尤甲天下,公(邹世偶)与伯兄(邹茂章)共治之,走粤东,通洋艘,闽茶赖以大行,公口幅无华品核,精详无贰值,无期隐,且卜与市井较铢两,以故洋人多服之,洋人售公住制如口异珍,所至辄倍价其利,由是家日饶裕为闽巨室。”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散,茶路不断延长,武夷山下梅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用洋船,将武夷茶贩运到东南亚各地,有的还销往欧洲,其南下贩茶的路程也有1000多公里。

如果我们将一些商品视为是有“社会历史”的,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经历”的,那么以不同视角反观它们经历中的知识传播就很有好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连接外部需求与内部生产者的是商人及其经营机构,他们为这个很少联系的世界构建了桥梁。这样一个以商人为中介,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典型例子,在商品发展的历史中贯穿始终。从武夷山出产的茶叶,经船运、车队、马帮、驼队几次变换交通工具,先经水路,随后又翻越深山、穿越草原,最终抵达中俄边境恰克图。这在缺乏机械化的交通工具,全靠人力和畜力承载物流的前工业社会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苦,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运作能力根本就无法办到。而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绵延数万公里的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晋商所主导。《山西外留志》说:“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从距离上看,晋商并不是离产茶地福建最近的商人群体。相反,山西与福建两省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由福建山区运出的茶叶经水路至河南赊店后,还要换驮队穿越茫茫的草原和戈壁,这条商道上的艰难复杂可想而知,而比自然阻隔更难应付的还有沿途的要集团。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也极有可能在途中丧命。何以在19世纪末以前的这条国际通道上走动的既不是福建本地的闽商,也不是对茶叶奉若上帝的俄罗斯商人,而是一群和茶叶的生产几乎没什么关系的晋商?对于这一条横贯欧亚的万里茶路的研究,历史学家从当时的中俄关系、中西贸易结构、白银资本的流动已经作了太多的解释,但若我们从人类学对物质研究的眼光来看,或许可以从茶叶与晋商之间,物质性与职业性情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塞比欧即已探讨过这个问题。他的著作《传说与职业奇观》列举了在传统上与各种手工艺活动相关联的个人的特征。塞比欧的研究方法表明,人们通过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分类,将不同的物质性与不同的职业特征相联系,在物的分类与人的分类中找出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尽管这种分类是粗浅的、模糊的、潜意识的,以现代自然科学的客观标准来看,带有浓厚的神话和迷信色彩。但从认知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分类态度则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结群、等级或社会制度的根源。

那么,奔走在万里茶路上的中国晋商与其经营的武夷茶叶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对应联系?茶叶的物质属性与晋商的性格特征、茶叶的品味特点与晋商的经营之道之间究竟有无相合之处?在茶叶之路上流动着的物质文明与贩卖这些物质的人群之间有无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很难清楚地说明究竟是福建的茶叶造就了晋商在国际商道上的成功,还是晋商造就了中国茶叶在俄罗斯帝国的辉煌。事实上,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是在商品社会出现后才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物与人都是合二为一的。按照毛利人的说法,物带有主人的“惑”,“惑”总是要想尽办法回到主人身边,它与主人根本就无法分开,这便是人类学家常常谈论的“礼物之灵”。在商品社会里,物的灵力虽然渐渐地消失了,但却以一种“活生生的物质性”(animated materiality)的形式重新出现,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对塞比欧的分析方法进行中国式的解释,以印证其合理性,而是想以一种不同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科学”的待这眼光来看待这条茶叶之路,暂时放弃对其背后真实性的追求,而是以一种更富人性化的手法来重构武夷茶叶与晋商之间的关系。

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清代初期,晋商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关于晋商在国际商贸上的成功,学术界的讨论呵谓汗牛充栋。而从民间草根性的角度来看,晋商的性格特点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不畏艰险,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头脑聪明,善于经营;三是重诚信,一诺千金。对于晋商的善于经营,茶叶之路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一条舌头的商人吃穿刚够,

两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有数,

三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无数。

——《茶路民谣》

这里的三条舌头指的是会讲三种语言。一条舌头是指只会讲汉语的商人,两条舌头是指既会讲汉语又会说蒙语的商人,而三条舌头则是指不但会说汉语、蒙古语还会讲俄语的商人。从福建武夷山延伸出来的万里茶叶之路,绵延数万公里,跨越汉人、蒙古人、俄罗斯人三大族群。这三大族群彼此语言不通,因此要做成茶叶生意,不仅仅要具备吃苦的精神,而且还必须对汉人以外的两大族群——蒙古人和俄国人有所了解。“三条舌头”是一一个代称,它指的是茶叶之路上那此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从福建的山区一直贩卖茶叶到恰克图,直接与俄罗斯人做生意的大商人,而这样的大商人几乎被晋商所垄断。“三条舌头”代表的不仅仅是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对蒙古人和俄罗斯人的了解,对草原上的习俗和俄罗斯国情的了解,以及各方面调控运作的能力。

18世纪中叶以后茶叶逐步取代之前的布匹成为输俄的第一大宗商品。1820年,西伯利亚总督波兰斯基下令给俄国商人,在恰克图互市中扩大茶叶购买量。他对俄商说:“俄国需要中国丝织品时代已经结束了,棉花也差不多结束,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中国茶广为西伯利亚人喜爱,乃至被视为通货。“砖茶在外贝加尔湖边区一带的居民当中饮用极广,极端必要,以致可以当银用。在西伯利亚的布里雅人等土著民中,在出卖货物时,宁愿要砖茶不要银,因为他们确信,在任何地点都能以砖茶代替银用。”茶叶与白银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动,白银作为俄国支付茶叶的主要手段源源流人中国,造成了贡德•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所谓的“白银资本”。弗兰克认为,贵金属流动的意义在于某些地方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商品,但却不能出口同等数量的商品,所以不得不用货币来结算贸易逆差。以弗兰克的观点看来,俄国的白银与中国的茶叶在这条国际商道上的反向流动正说明了它们当时各自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俄国必须依赖中国的茶叶,而俄国的皮毛和其他轻手工业品对中国却并不是必需品。因此,至少在19世纪以前的中俄贸易中,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如果我们对这条茶叶之路上遗留的地名进行知识考古,就可发现这条物质流动之路与文化传播空间的重合。例如,恰克图是晋商与俄商进行茶叶交易的城镇,俄语称茶叶为“恰依”(chai),“恰克图”中的“恰”就是指茶叶,“克图”则是蒙古语“地方”。所以,从地名学与音译的角度考虑,“恰克图”就是茶叶交易的地方。晋商水陆转运的枢纽“社旗”原名“赊旗店”,赊就是赊欠之意。由于商贸活动有时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因而在这里做买卖的商人允许赊账,于是,地名也就演变为“赊旗店”了。

从茶叶的自然属性来看,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这样记载到:“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日本人和他们的邻人叫做茶(Cia)的那种著名饮料”,并认为“它的味道不好,略带苦涩”。这司能是每个初次饮茶的人的共同感受。也就是说,茶给人的味觉刺激一开始并不是甘甜的、讨人喜欢的。然而,只要经过几次饮用,习惯了以后,会饮茶的人就会渐渐地从苦涩中品味出香醇,而越发地喜爱这种苦中带甘的清香。晋商在一百多年前曾被喻为“海内最富”,但这并不是因为山西物产丰饶,相反恰恰是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生计,因此必须通过“走西口”走出来与其他省份贸易而维持生计,艰难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山西人勤俭吃苦、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就这点来看,茶叶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性与晋商依靠艰难打拼而获得成功的经营历程有着同样的意蕴所指,因此正是文化距离上的接近,而非空间距离的便利将二者捆绑在了一起。在此意义上,物的生命传记与人的生命传记是相契合的。

马克思主义者对物质性的富有影响的观点是:人类作用于物质资源而产生了商品,这种商品转而变成非私人化的,并且是与人的个人意识相对立的。相反,新物质性则是把人看成是深嵌于其周围的客体之中的,这种客体包括他们的环境、物质资源、风景、身体(他们自己的和他人的身体)。由此客体便有了生命,正如阿帕多莱(Arjun Appa—durai)所谓的“物的社会生命”。并且,人类的宇宙观也不只是面对精神的世界,而且要面对生活的物质状况。以上的材料所展示的,既是茶叶之路上的物的生命传记,也是晋商的文化传记。茶叶与晋商之间实际上乃是客体与本体、物质性与人的特性之间的一种互相形塑的过程。在前现代交通不发达的背景下,诸如茶叶、丝绸、香料这样的奢侈品的全球性贸易,都是获利高达几十倍的暴利行业,但辗转的长距离运输所遭遇的巨大风险也非一般商人所能承担。因此,正是茶叶与晋商的互相作用,使来自福建山区的茶叶由一种地域性的土特产一跃而成为跨越国家疆界的特殊商品,而晋商也通过贩卖茶叶由普通商人而创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集团。我们可以说是武夷茶成就了晋商,反之也可以说是晋商成就了武夷茶,茶叶之路上的物与人之间乃是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

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茶叶在俄国被视为一种能够医治身体疾病的神奇药物,是由沙皇一人专享的“贡品”,这是茶叶在俄罗斯流动的“神话”阶段;
(2)茶叶作为一种与身体美学相关的奢侈品在上流社会中传播,但普通人仍然难得一见,这是其“传说”阶段;
(3)茶叶作为一种平衡饮食结构的大众饮品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广为传播,这时的茶叶传播已成为“历史”。

有用+10
分享

金骏眉和大红袍哪个好不都是红茶吗?

金骏眉和大红袍都是红茶的种类,很多茶友把它们进行对比,金骏眉和大红袍都生长在武夷山上,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的,下面小编就带各位了解下金骏眉和大红袍哪个好?一起来看看吧~

金骏眉和大红袍哪个好不都是红茶吗?

金骏眉和大红袍哪个好

1.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同时大红袍色调丰富,有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等色。大红袍滋味甘爽,香气清爽,其中由于大红袍在焙火程度的不同,其香味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足焙火熟香型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品。轻焙火清香型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品。

2.金骏眉属于全发酵茶类,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野茶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显著的花香,还有蜜香、花香等韵味。汤色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特别甘鲜圆润,回味悠久。

金骏眉和大红袍哪个好不都是红茶吗?

说到金骏眉还是大红袍好喝,那还得从两者的泡法开始说起。金骏眉是属于红茶且为正山小种茶类,它的口感是纯红茶的甘甜味,而且它的冲泡水温适宜采用90度左右的水,而且冲泡方法要讲究,冲了就要喝,千万不要泡,泡了就会浓,就喝不出金骏眉的鲜味和甘甜味了。

而大红袍因生长在岩缝当中,它的泡法就是要泡2-3分钟,茶叶里夹带的岩香味才会散发出来,而它的口感则是备感温润,前头会略带苦涩味,但过后口会生甘有留香,它是既有红茶的甘甜,也有绿茶的清香。

所以说金骏眉和岩茶哪个更好喝,最主要掌握好两种茶叶的泡法,如此才会泡出两种茶叶各自的味道,而喜欢喝甘甜类茶叶的可以选择金骏眉,而喜欢喝清香型茶叶不妨选择大红袍。

正山小种与金骏眉都是红茶,有联系吗?

正山小种指的是当地很小众的茶,也被当地人称为菜茶或奇种,由于不是使用无性繁殖,茶籽受各种影响很大,品种不纯正,所以有些生长早,有些生长晚,有些叶大,有些叶小。红茶因无意被桐木关人所发现并加以传承,后因红茶广受欢迎,加工红茶遍及福建及周边省。而桐木关为了区分自己茶的品质与其他产区的区别,就起名为正山小种。正山可以理解为与桐木关相同或类似环境、相同品种而用红茶工艺加工的红茶,都称为正山小种。

理解了红茶和正山小种,那么理解金骏眉就容易多了。金骏眉就是正山小种的茶树和工艺的基础上,早期采摘茶叶的茶芽【单芽】,使用红茶的工艺【略有不同】制作而成。由于生长环境非常特别,长期生长的茶芽可以说是头芽,只有少数的茶树有长芽,一棵茶树上没有几个,采摘难度大,一人一天采摘基本就是半斤的茶芽,再加上一斤茶需要好几万个的茶芽,成本高,当地价格也极高。一经加工,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红茶,也是价格最高的红茶。

也由于金骏眉的高大上,品质好价格高,其他产区的茶农和茶商看到商机,不管什么茶树,也学习采摘茶芽,使用红茶工艺制作类似的红茶。也跟着叫金骏眉,这种金骏眉,就和武夷山的桐木关,正山小种无关了。此时的金骏眉,应该是茶芽用红茶工艺制作而成,最为准确。

综上,金骏眉和大红袍没有好坏之分,根据每个人的口味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

大红袍茶叶介绍

  清明节前,惊蛰之日,大红袍树下热闹非凡,当地政府正在这里举行祭茶仪式。德高望重的茶农宣告祭文:“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留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祀完毕,又将一件红袍郑重地给半山腰上的茶树披上。人们不禁要问:当地祭茶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又要给几株茶树披红袍呢?它和大红袍的名字又有什么关联呢?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6、贡茶珍品: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 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时值今日,大红袍依旧被世人追逐,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我是爱茶的人,据茶艺师讲 天诣大红袍”“正红运大红袍”“正红程大红袍”“含香大红袍”“尊品大红袍”“印象叁仟大红袍”“印象贰仟大ho红袍”“一团和气大红袍o”

  正可谓:茶香连两岸,春意润文章。陆羽茶经古,朕亦情意长。

大红袍的泡法购买绿茶-普洱茶的美丽传说

大红袍的泡法 购买绿茶-普洱茶的美丽传说



普洱茶的美丽传说

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种历史机缘,又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广大普洱茶区,还流传着一个普洱茶的美丽传说……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老濮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西藏、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购买绿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这年,老濮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

也是合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铁观音是什么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儿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花草茶有哪些:“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清朝时,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茶叶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贸易物品,作为治国明君的乾隆深知其重要性,在宫廷中定期设置品茶斗茶大赛,聚集文武百官当众品鉴,取其优胜者而褒奖之,以此刺激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进茶业生产的发展。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这一句罗千总可是听得实实在在,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连不迭叩谢。乾隆又接连品尝了三碗“普洱茶”,拿着红褐油亮的茶饼不住抚摸,连口赞道“好茶,好茶”。传令太监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朝堂上每人端着一碗红浓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顿时溢满大堂,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小罐茶白毫银针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以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

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几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喝上醇香无比的普洱茶,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征服了皇室和平民,并远涉南洋诸国,也赢得了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青睐,普洱茶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普洱茶文化将放射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