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喊山——武夷岩茶采茶前的仪式

喊山——武夷岩茶采茶前的仪式

2019-01-30 访问量: 75 茶礼仪网

岩茶的采制之日,当地俗称“开山”。开山时间多在立夏前二三日,茶农多认此为“法定”时期,视为不可更改之金科玉律。据当地老农回忆,四十年来仅有两年开山时期是破例:一在宣统元年,是年天气早温,开山提前于立夏前十七日,即谷雨后三日;一在民国十四年,开山提前在立夏前十九日,茶刚下山,次日立夏日。除此外,四十年来开山时期在立夏前,至早四日,至迟一日。兹将民国二十八、二十九两年武夷各主要岩茶厂开采茶叶的日期列表示后:

武夷山茶农每年开始上山采茶制茶之时,均先祭山。在开山采茶的第一天拂晓,全体茶工起床漱洗毕,由包头(一说为厂主)带领在杨太白公神位前(据传杨太白系江西抚州人,为开发武夷山种茶之始祖),燃烛烧香礼拜。此时有各种禁忌,最要者即禁止言语,以免触犯山神,以利本春采制。早餐应站立用饭,禁止坐食。饭后由包头及带山茶师(即主持采摘事项之工头)领路,走赴茶园开采。包头鸣炮礼送。茶工出厂直至茶园,仍不能言语,且不得回顾。有人说,开山之日,出厂回顾,一春要患眼疾。到茶园后,带山茶师即用手指示各采茶工开米,约过一个时辰后,厂主至茶园分香烟给茶工才开禁说笑。

这种“开山”仪式在民国时期较为盛行。此外,名枞采制成茶后,要立即冲泡成茶汤,敬奉在神像尊前,然后焚香顶礼。礼毕,茶主端杯一一向茶工敬茶,谨祝工人生产平安。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66年中央提出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口号以后,广大农村经历了一系列“扫除封建迷信”的运动,连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都受到了冲击和“改良”,像“开山”这样充满浓厚迷信色彩的活动基本上被废止了。因此,本地人对“开山”仪式的记忆基本上都停留在“文革”之前。

武夷山市九曲茶厂的彭德牛回忆自己第一次采茶是在1957年,当时他12岁,跟着另外两个同伴从星村到武夷山水帘洞的茶山采茶。“带山”工头一人发一个篮子,篮子上都编了号。开山时“带山”先放过火炮,大家就跟着走。“带山”走在前面,用手比划,一号篮子采第一行,二号篮子采第二行……采茶都是一行一行地采。由于茶树都是错落分散在高低不平的沟壑里,相邻两家茶山混杂在一起,如果没有“带山”指点,茶工极有可能采错。“带山”插牌子标记,茶工即按照篮子相应的号数去采。大的茶厂一个“带山”大概带十多个茶工,规模小的就带七八个。“带山”不讲话时,大家都不能开口讲话。等到上午八九点钟,太阳升起来时,差不多就可以(说话)了……以前都要先问过“地理”才能开山。比如在三天之内,让地理先生看哪一天开山更好?彭德牛认为,地理先生实际上也是看的挂历(黄历),因为他发现最后地理先生选定的开山时间实际上与日历(黄历)上的差不多,挂历上都写明了吉凶,所以他现在都是看“日历”。

彭的口述与上文中林馥泉在武夷山调查时的情形基本一致。林在记录这一段时兼有评论,认为茶工怕“触犯山神,受其责罚,此实愚蠢可笑”。因为这不过是包头和“带山”威慑茶工们的伎俩。当笔者问到彭德牛为什么采茶前不能讲话时,他回答“说是有山神,怕触犯山神。要是讲了话的话,就会被包头退回去,就不能采茶了”。接着,他很自然地转到了另一个话题,认为有些包头很可恶,“打雷下暴雨,你就在那篮子旁边,筐子放进屋里去,人不肯让你进去,规矩就是这样”。

并说自己当时只采了一天就跑回了家,太苦了,吃不消。据林馥泉调查:“武夷山采茶俗例,天不分晴雨,地不分远近,午餐均由挑工挑到山上吃。虽然大雨倾盆,工作在厂门前数步,采工亦不肯进厂用其中饭,问其原因,均谓此乃开山祖杨太伯公之规矩,无人敢犯,殊不知此乃昔日主持茶厂之僧侣隐士,终日饱食无事,所想出剥削人工无数方法之一,用神力压服人心已耳。”此外,笔者在当地调查时,很多茶农都或明确或隐晦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认为“怕触犯山神”是迷信,是旧社会包头和“带山”欺压茶工的一种手段。这种观念极有可能是受到了60年代以后国家掀起的一系列破除封建迷信运动的影响。在这一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的浪潮中,算卦、看相、看风水、扶乩等以前广泛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均被视为迷信,加以鞭挞。虽然本来“封建”和“迷信”分别属于政治体制与思想观念两个范畴,但自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这两个概念逐渐被捆绑在一起并总是同时出现,凡是属于“迷信”范畴的必然也是属于反动的、落后的、封建的。这种观念也深刻地植入了亲历过这一段思想改造运动的人群的头脑里,因此,大凡在农村问到稍微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会有点不好意思地将诸如此类的活动解释为“迷信”。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仪式本身也是一个建构权力“话语”的过程。换言之,仪式就是一个“建构性权力话语”,而不仅仅是一种被借用的工具。如果将“权力场域”引入到仪式关系中,仪式仿佛成了辅助社会角色提高社会权力和声望的工具。而这种权力和声望通常是通过在仪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建构起来的。在许多仪式场合中,仪式的主持、主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仪式中与神灵交流、交通的关键,通过与神灵的这种“沟通”,主事者建立起在仪式群体中的威望。

在武夷山的“开山”仪式中,包头祭祀茶神“杨太伯”,“带山”放鞭炮告知“山神”是仪式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与神灵沟通的部分。通过这种祭祀角色的扮演,包头和“带山”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有目的的、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等级形式,从而成为此时和此景的“当权者”。据耋老回忆,旧时武夷山茶厂的厅头或吃饭厅的上首,都有杨太伯的神位,有的用红纸描摹,有的用硬木雕刻。平时一炷香一盏灯,采茶时节的开山、做墟、下山,不但要点香燃烛,而且要将菜肴先盛上一份供其享用。而在一些记载中,杨太伯与“山神”互相交织在一起,难以明确区分。如郑丰稔在《茶》中记载:

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种植。相传最初发现者为一老人,邑人立庙祀之。释超全《茶歌》云:“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朝祀。”

据传,杨太伯公是唐代人,真名已无从可考。他出生于江西抚州,是第一个人武夷山开山种茶的先祖。杨太伯生前勤于种茶,善于制茶,且与乡人和睦相处,为人古道热肠,山人尊称为“太伯”,以表敬意。

他客死于武夷山,茶农奉其为神,配享于高堂神位,并赠以“公”字以表尊重。其妻李氏,乡人呼其“李太婆”,死后与夫君一同受祀香火,享号“李太夫人”。

在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中,虽然“神圣/世俗”之分是最为基本的,但在仪式的实际表现和展演中,要达到“神圣/世俗”的分离并非如认知观念的区分或是分析概念区隔如此简单和容易。在许多仪式的实际发生和进行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包容性的。比如在祖先崇拜的祭仪中,“祖先”当然被赋予神圣的含义,否则人们不会因此举行仪式去祭拜,然而,“祖先”也具有人格和人性,也经常被赋予人类的常伦,有七情六欲。虽然被神化为制茶的祖师爷,但杨太伯在当地传说中同样也有极具人情味的一面。

据说,杨太伯公不但会保佑茶厂安宁、茶事顺当,而且保佑茶叶增产丰收。由于包头是以干茶数量向茶老板索取包价的,茶叶增收,包头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酚f,因此包头对杨太伯公的祭祀极为虔诚。杨太伯公受了包头的供奉,在茶厂起茶时就会坐在装茶的竹篾软篓中,李太夫人则用手轻轻托起秤砣,这样茶叶重量就增加了。因为茶行(庄)派有起秤先生在厂中看秤计数,所以茶运到茶行(庄)后即便短秤了,也自然与包头无关。旧式岩茶厂中有民谣唱道:“杨太公,李太婆,一个坐软篓,一个托秤砣。”(此四句用闽南语念之更具有韵味)。

与杨太伯公这样的神明相对应的,是一些山中的鬼怪传说。这些鬼同样也极具人格特征,比如喜欢恶作剧的、贪吃的。据说,在抗战前的几年,山中有一种鬼,喜欢恶作剧,会把人牵到山沟里,往人耳朵、鼻子、嘴巴塞上泥沙。清源茶厂有个叫“水毛”的茶工,半夜起来去厕所,半天都没回来,后来大家打着火把去找,才发现他在一条山沟里坐着,脸上、鼻子、耳朵里都是泥沙,眼睛发直,呆若木鸡。包头过去打,他两个耳光才清醒过来,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磊石、白云、佛国、桃花茶厂都闹过这样的鬼。

另据81岁的青师傅“国师”陈谨造口述,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慧苑岩西北山头上的庐岫茶厂管茶人跑到慧苑茶厂,气喘吁吁,脸色苍白,喝了几口热茶,定下神后,说了一件事。他说:“下午我准备了几样菜,本想供茶神、土地后早早过年喝点酒,谁知在煮猪肉时,见到一只手从灶边伸上来讨吃。我开口说,‘等一下,还没煮好!,悄悄舀了半勺滚烫的猪油,泼到那只手上。鬼尖叫着跑下山头,我也赶紧跑了……”类似这样闹鬼的事在山中时有发生,包头和茶工们都深感惧怕。遇到这样的事,包头也只能格外勤快、虔诚地供奉杨太伯公,祈求他驱赶鬼怪邪气。

从传说产生的自然环境来看,人烟稀少、地处荒僻的山区,本身就是狐仙鬼怪等传说故事的发源地,甚至在一个村里也有在该村范围内活动的“村鬼”。在下梅村,人们惧怕一种“摸墙鬼”。这种鬼喜欢跟在人后面,摸着墙壁走,所以夜间顺着墙走路时万万不可回头,一回头鬼就会出现在面前。这种说法是笔者在下梅村田野调查期间听来的。

可见,即使在经历了一系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社会主义运动之后,类似的鬼神故事仍在闽北山区广为流传,这事实上是由武夷山固有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模式决定的。旧时武夷山的岩茶厂,分散在九曲溪各个山峰之间,偏僻孤立,除制茶、挖山时节外,平时只雇一人看厂,也不带家室。据曾经当过包头如今年已90岁的周钟祥老人说,他年轻时,整个武夷山中只有两位“查某”(妇女),后来才慢慢有包头携带家室定居茶厂中。山中平时荒凉僻静,人迹罕至,入夜以后山影崔嵬、树影摇曳,极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山中常常“闹鬼”。对于武夷山的茶工而言,鬼与杨太伯公是一对“相对相生、相反相成”的文化符号。正是有诸如此类让人惧怕的鬼怪,人们人们才需要另一位相应的“神”

去化解这一恐惧感;也可以说,鬼怪传说的传播更加加强了杨太伯公在茶工心目中的神明地位。厂中的包头对杨太伯公奉若神明,虔诚祭祀,也是利用其符号意义安抚人心。

开山仪式由各个茶厂的包头自行组织进行,而在整个崇安县境内,则另有由县丞主持的“喊山”仪式在御茶园进行。御茶园遗址位于四曲溪南,与五曲接壤,依山傍水,绿畦平展,现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的名枞、单丛标本园,也设有品茶室,接待较为重要的来宾。《武夷山志》中记载御茶园:

有仁风门、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皆极丹撅之盛。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崇安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至顺三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日“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旧志云:祭毕,隶卒呜金击鼓,同声喊日:“茶发芽!”而井水渐满,故名。

此俗后来逐渐简化,只在茶叶开采时由茶师在茶厂叫喊“好收成”、“好价钱”这些词语代替。农业合作化后,此俗不存。在民国时期极有可能是被各个茶厂的“开山”仪式取代了。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夷山市积极发展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和扩大武夷茶的影响力,在一股“传统的复兴”浪潮之下,武夷山市政府又积极组织和恢复了这一传统的“喊山”仪式。每年惊蛰日,由政府官员穿上古装,扮演仪式中的各个角色,司仪仍然沿用了古代的祭文,念道: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神常祭。

人类学家特别强调仪式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叙事能力,特别是它的象征性功能。马林洛夫斯基认为,原始社会的知识系统与低级的文化相适应;它通过“象征的力量”和“引导的思维”来表现知识系统。武夷岩茶在采摘之前的这一系列祭祀仪式是建立在当地丰富而特定的语境中的,具有明显的社区叙事功能。传说杨太伯公的祖籍为江西,而武夷山的茶工大多来自于邻近的江西,且技艺高超,当地人称“唯有江西人才是制茶的大佬”,可见杨太伯公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对其祖籍地的“选择”却是建立在当地人对茶工来源地的认知基础上的。“喊山”祭文中的“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子……”则追溯了武夷茶在元朝时贵为贡品的历史。通过“仪式”的叙事,在武夷山的茶工群体中建构起了一套特殊的知识系统的符号象征表述,也在茶季到来之前唤醒了群体对集体性“知识”的记忆。此外,中国人在参加祖先诞辰与祭日之类的仪式时,含有一种历史感、另外一种节律以及时间分割,它可以通过和某些经典叙事及其仪式情景相契合,从而加强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随着每年茶季的到来,“喊山”仪式与四季轮替,节令变化的自然节律融于一体,它本身也获得了一种“神圣性”。范•盖纳普(Van Gennep)将通过仪式定义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仿佛移植了时间的物理属性,时间被人为地区分为有临界状态的“阶段”。在武夷山采茶之前的“开山,’和“喊山”中,当地人正是通过放鞭炮、呐喊、祭祀等仪式手段,与自然环境及非经验所能及的想象性存在(神灵系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放炮及呐喊,仿佛是唤醒沉睡了一冬的大山,并将即将开始的制茶工期焚香禀明山中的神灵,祈求得到山神的福佑。“喊山”正是采茶前与开始制茶之间的一个时间临界点,使茶工们从正常节律的日常生活中立即过渡到紧张繁忙的茶季中,使两个阶段之间有了明确的分界。仪式过后,茶工们几乎是一分钟都不耽搁即开始了紧张的采茶。

有用+10
分享

在古代的岩茶大红袍有哪些特殊用途

在古代的岩茶大红袍有哪些特殊用途

岩茶大红袍在古代不仅作为饮品,还有众多其它的重要用途。这些特殊的用途显示了岩茶大红袍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岩茶大红袍在古代曾作一味中医使用

这一用途可以在《神农本草经》之中得到考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不少人认为,岩茶大红袍叶本身在最初的时候就是因为用作药品而逐步传入社会,为世人所接受的。

在古代的岩茶大红袍有哪些特殊用途

第二,岩茶大红袍曾作为珍贵的贡品

历朝历代的贡岩茶大红袍品种层出不穷,岩茶大红袍作为珍贵的贡品上献帝王,也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025年,就有巴地诸侯将珍贵的岩茶大红袍园香茗上供周王。一般而言,岩茶大红袍一旦被选为贡岩茶大红袍,得带皇帝的青睐喜爱,便会迅速兴盛起来,为世人所推崇。贡岩茶大红袍自唐代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在数量和品质上都有着极为显著的提高。

第三,岩茶大红袍曾参与古代宫廷的祭祀活动

《尚书‧顾命》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王,三宿,三祭,三诧。”其中所写的“诧”即是岩茶大红袍。据其所述,早在上古时期,国人就已经将岩茶大红袍作为祭祀之用。周代设官吏二十四人,专门掌管宫廷中岩茶大红袍之祭祀事宜。到了南朝时期,齐武帝肖赜为推无华之风,表简朴之意,专门令人使用岩茶大红袍来作为自己的祭品。

在古代的岩茶大红袍有哪些特殊用途

岩茶大红袍作为随葬之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我国仍有一些地区在沿用着以岩茶大红袍祭祖的习俗。祭祀活动作为华夏礼典的重要部分,于国人而言意义非凡。将岩茶大红袍作为祭祀,随葬的物品,不难看出岩茶大红袍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岩茶大红袍曾做美容驻颜之用。

慈禧太后便是著名的以岩茶大红袍驻颜养生方面的专家。岩茶大红袍水经由慈禧之手,便成了润泽皮肤,强健体质,安神益寿的珍宝。在慈禧眼中,岩茶大红袍水美容养生之事甚至被摆在了比处理国家大事更为重要的位置。为了让自己肤白貌美,永葆青春,她定下种种规矩,历经重重程序,动辄众多宫女太监来完成每日的美容养颜步骤。

在古代的岩茶大红袍有哪些特殊用途

慈禧太后常通过用岩茶大红袍敷面、以岩茶大红袍泡手的方法来包养自己的皮肤和双手。实际上,岩茶大红袍水不仅可以用来敷洗面部和手部,还以用来清洁口腔,眼部,头部和足部,皆有美容保健之功效。慈禧太后曾夜不能寐,常为自己神经衰弱的毛病而苦恼不已。后来,她令人特地将晒干的岩茶大红袍叶置于枕中,制成岩茶大红袍枕,每晚临睡前再喝一杯糖岩茶大红袍,即可安然入睡。

岩茶大红袍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应该是任何饮品都无法企及的。如今,岩茶大红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历史悠久的岩茶大红袍传承到今天,经由后人研究,其对人体的多重裨益功效已被逐一证实。

铁罗汉和大红袍有什么区别差别这么大

铁罗汉茶是一款非常适合夏天饮用的茶,它具有生津解渴,降暑降温,抗菌消炎,美容养颜的功效,大家对铁罗汉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大红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那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铁罗汉和大红袍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铁罗汉和大红袍有什么区别差别这么大

铁罗汉和大红袍有什么区别

铁罗汉的采制技术经过了很多种工艺,它的外形条索粗壮,颜色是绿褐油润的,香气馥郁有一种兰花的香味或者是果香,而且这种香味特别的持久。铁罗汉冲泡后的茶汤颜色明亮橙黄,叶片红绿相间。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颜色是绿色的,冲泡后汤色是特别的明亮的,口感也特别的棒,口齿留香,香味不散。如果查验它达到好坏看冲泡的叶底就好,叶底应该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铁罗汉和大红袍有什么区别差别这么大

铁罗汉与大红袍的口感区别

铁罗汉的口感是很难用我们的文字来表达的,只有你自己品尝了才知道它的感觉。它给人的感觉是很大气、滋味特别的醇厚、喝下去以后喉部会有往上冒气的感觉,喉韵中有一股香味、甜味和丛味,而且铁罗汉特别的耐泡。大红袍喝起来口感也特别好,最主要它的香味久久不散去。

铁罗汉特点

要制作出岩韵明显、品质上乘的铁罗汉,讲究“做青熟”、“焙火足”,如此方能显出其霸道的特点。因而遵循传统炭焙,手工制作出的岩茶暖而不寒,适合长期品饮,尤以隔年者为上。其名一如内质,醇厚浓郁、霸气十足,还有茶友形容铁罗汉为岩茶中智慧老叟,具有独特的药香韵味。

铁罗汉干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色泽青褐油润带宝色,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香气馥郁,有兰花香及果香,幽长而持久,滋味醇厚甘爽,顺滑鲜活,岩韵特征明显。冲泡后观其汤色明亮深橙黄,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有典型的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铁罗汉和大红袍有什么区别差别这么大

铁罗汉的功效:

1、提神解乏:据研究,铁罗汉含有3一5%的咖啡碱,咖啡碱是一种白色丝光针状的结晶体,被人体吸收之后,能起到加强大脑皮质感觉中枢活动、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更为敏锐、能使精神振奋的作用,在医学临床上,用它治疗伤风头痛,疗效显著,而且没有副作用。

2、除脂解腻,促进消化:首先: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桩系统,影响全身的生理机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

3、预防龋齿,去除口臭:铁罗汉中含有较丰富的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钙质较差,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它们结合之后,可以补充钙质,使抗龋齿能力明显增强。

4、利尿排毒:因为咖啡碱能阻抑肾小管对水份的吸收,同时,能扩张肾脏血管以畅通血液。所以有利于毒质顺尿流排出尿道。

5、预防辐射:据报道,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中,凡有长期饮铁罗汉习惯的人存活率高

以上内容对铁罗汉和大红袍进行了对比,其实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功效,根据大家的喜爱和口感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茶叶~~~~~~

武夷山大红袍泡法

要冲泡武夷山大红袍首先是选择泡茶的器具,要选用透气性好、保鲜性佳的紫砂壶。然后必须把紫砂壶内外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这样有利于提升茶香。茶叶用量一般8克一泡为宜,尽可能地保持冲泡时水的温度达到100度,在冲水后大约15秒钟立即倒茶。冲水时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斟茶时低斟,避免茶香飘逸。

大红袍的冲泡方法

大红袍冲泡标准流程:洗茶具、置茶、洗茶、冲泡、出汤将冲泡好的大红袍倒入公道杯中,然后按照主宾次序分入品茗杯中进行品茗。

1、大红袍的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依个人喜好浓淡进行调整,喜淡者少些为1/3——1/2;喜浓者多些为1/2——2/3。

2、大红袍的水温:需现开现泡保证每一次冲泡的温度都不低于95度。最好配备冲泡乌龙茶专用的“随手泡”。

3、大红袍的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20——3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品鉴大红袍

品鉴大红袍则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等。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吸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则为上品;入口甘爽滑顺,则为优;通常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

另外,干茶的外形色泽、叶底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其外形要求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叶底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青茶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