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2019-02-11 访问量: 179 茶礼仪网

  普洱茶马古道是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城)为源头,以贩运普洱茶为主向国内外辐射出去的古代交通要道。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是祖国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对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古道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云南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山大川纵横,不便使用车辆或舟楫作长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负和骡马等畜力驮运,马帮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使普洱茶、磨黑盐等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茶叶的远征性和交通的独特性塑造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遗址,现存的有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铺建于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当时为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由官方出资修建。古道上的石板条,全靠脚夫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山涧、河谷一块块地背上山,那些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的板石、条石,是先民们用血汗的代价运来,任务之重、劳力之大,叹为观止。石镶古道沿着原始密林遮盖的山岗箐头,盘山而上,古木参天,林葱鸟语。石镶路的石面上,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

  普洱茶马古道虽仅存几段遗址,但它自唐代以来,伴随普洱茶的流通、马帮运输业的发展,为促进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特别是促进中国滇川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洱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以后,随着农业和蓄牧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思茅辟为陆路商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海关,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普洱是连接祖国内地和边境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地。据《普洱府志》记载,以普洱府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普洱易武茶马道5条。民国8年(1919年)之后,思普地区“瘴气”(瘟疫)流行,边贸货运由兴盛转入衰落。民国22年(1933年)省政府下令将昆洛驿道沿途进行整修。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马古道成为中缅战区的军事运输线之一。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设中,普洱茶马古道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历经千年的普洱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逐渐被人遗忘。民间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现代交通兴起后,虽然茶马古道和马帮逐渐被边缘化,但普洱茶马古道因表述普洱茶文化,传达普洱府沉淀历史,逐渐发展为文化符号,变成文化产业品牌,产生巨大的社会历史价值。

  古道如今焕发新生机

  普洱茶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正因有普洱茶马古道的存在,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才有了历史积淀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普洱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带动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城镇的兴起和繁荣。普洱茶马古道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宁洱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和集散地,这就是普洱茶马古道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原因,普洱茶马古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号、老茶厂、古城镇和集市、马店、古道、古桥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马具、茶具、衡具、火器、乐器、服饰等可移动文物和丰富的马帮制度、艺术作品、历史记忆等诸多精神文化,都是值得珍视的遗产。进一步开发、挖掘和保护普洱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其历史的、现在的、将来的价值意义,是我们儿孙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3年建设磨思公路,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受到严重破坏。宁洱县高度重视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将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说明牌进行保护,全面完成茶马古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宁洱县投资4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了茶庵塘石牌坊和接官坊、接官厅,尽力按古道原貌对茶庵塘至磨黑段部分残缺的茶马古道进行了修复。新修复的茶庵塘茶马古道全长约12公里,道边植被保护良好,石板路上还保留着马帮长期踩踏出的几厘米深的马蹄印窝,可体会到“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以及千百年来马帮竞相争行的盛况。同时,宁洱县引进资金,投入约450万元,修复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脚段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建成穿寨茶马古道、河道自然景观、古道陈列室、水车拉风箱、千锤大马掌、驿站广场、洗马台、碾子房、实心树、连心桥等近20个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

  2005年5月1日,举办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由11个民族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组成的云南进京大马帮,在宁洱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再现了贡茶进京的历史盛事。

  2005年8月28日,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普洱市宁洱县正式宣告成立。

  2006年4月9日,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城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标志着古普洱府(今宁洱县)作为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茶马古道源头的地位得到确立。

  2007年3月19日,“百年贡茶回归普洱”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贡茶——“万寿龙团”贡迎出宫,于4月8日顺利将贡茶迎回宁洱。

  2008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任副主席)曾亲临踏访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对云南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4月1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在澳门卢园茶文化馆揭幕,这是海内外首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展览。

  2010年10月22至24日,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在宁洱县隆重举行,搭建起承载历史、弘扬文化、连接友谊、交流合作的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相聚宁洱,共同分享先辈们留下来的茶马古道文化盛宴。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体现着“团结、无畏、执着”的人文精神。从久远的唐代开始,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各个民族,进一步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友谊。同时,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留印在青石板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幻化成华夏子孙崇高而执着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宁洱那柯里茶马古道(本报记者吕禾摄)

有用+11
分享

识藏普洱茶泛谈

  采摘:七分老叶三分枝

  首先,有升值空间的普洱茶在毛茶时就必须是优良品种,比方说春茶,因为吸收了整个冬天的养分。而夏茶是因为夏季雨水多,虽然量大但质量就差一些。作为后发酵茶,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在加工前就必须具备好的潜质。如刚刚长出来的嫩芽做出的普洱茶,又叫“女儿茶”,它和饮绿茶差别不大,并非上品,而好的普洱茶应当是成熟的茶叶,并且有枝条相伴:“七分老叶,三分枝”这样的茶饼就不错。

  储存:干仓才能出好茶

  将茶叶发酵的仓库有千仓和湿仓两种。干仓指茶叶在温度、湿度适户,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的环境后发酵陈放,属于自然的陈化过程,保存了普洱茶的本质真性,也增加了品茗的价值。现在已经有了专门用来储存普洱茶的“普洱茶银行”,不少收藏普洱茶的人士将茶叶存放于此,每年只需交纳少量的保管费。“普洱茶银行”四面通风,储存茶叶的架子全部用竹木搭成,并雇有专人打扫卫生。而湿仓则是通过刻意的高温和高湿来把茶叶“做旧”。真正的好茶只有在千仓才可以出来。“如果茶叶本身是青饼,而又是经过千仓出来,那么100%会升值。”

  品饮:粟红通透昧浓郁

  很多时候,千的茶讲从包装和表面上很难识别好坏,那么就要用少量茶来冲泡:从茶水来看,好的普洱茶,茶水粟红、通透而且没有渣滓,茶味浓郁;如果伴有烟味,则有可能是因为加工时用烟烤千,而非自然晒干,这类茶是不好的;如果茶味薄,则要留神是否是夏茶加工;如果年代久远,则茶味中的野性已慢慢减淡。将普洱茶泡过后,取出茶渣,用手挤压,如果弹性很足,而且不扎手说明是好茶。 

掌握五原则,买好普洱茶

  掌握五原则,买好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既不同于红茶,也不同于绿茶,是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红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味甘甜。云南普洱茶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采访时建议,消费者购买普洱茶要掌握“五个原则”。

  第一原则不要以为树龄叶种越老越好。当下众多的消费者大多以为大叶就是野生。仔细观察叶子如果是大大的,平平的,薄薄的,一定不可能是野生种,而是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需求下人工种植出来的,真正云南野生的普洱茶是没有施放肥料及农药的,所以消费者千万不要迷信茶叶的树龄和叶种。

  第二原则不要仅看开汤颜色的深浅。杨庆先说,普洱生茶只要在干净、通风好的空间陈放,慢慢发酵后,就算放上50年或者100年,茶的汤色依然不可能变黑或者变混浊,绝对是油光气十足,色金黄转枣红才对。因此,如果卖家以“汤色颜色深说明是老茶”来叫卖茶叶的话,消费者千万不要相信。

  第三原则不要以为年代越久远越好。“年代只能参考,不能尽信”,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党委书记杨庆先说,普洱生茶的生产历史有数百年了,但第一批通过人工(渥堆)后发酵技术的熟茶是该厂在1973年生产的,“因此,市面上超过35年的普洱熟茶大多是假冒的”。

  第四原则

  不要相信添加的味道。“普洱生茶唯一的味道就是樟香味,陈年普洱老味老韵。而分辨普洱熟茶的最好方法是渥堆发酵越少的茶品及拼配蒸压时间越短的越佳。”杨庆先说,如果茶叶有霉味和其他异味,就是已经霉变的茶叶或质量较差的茶叶。

  第五原则

  不要相信伪造的包装。杨庆先说,消费者要注意购买普洱茶时价格与茶叶的年代和包装是否合理,比如几十年的老茶现在已经很稀少了,但市场上却是要多少有多少;红印茶也是很珍贵的,但市场上批发的所谓“红印”却便宜得很,这怎么可能是真货呢?“年代、价钱、包装不符合逻辑概念,报价不合乎市场行情的普洱茶,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普洱茶应评出前50强品牌

爱好者王先生:

既然是正本清源,我想第一个问题:中国茶叶专家学会当中,真正懂的专家有多少?我们云南省的专家有多少?我们应该把云南知名的、权威的、有信誉的、学识渊博的、人品好的专家在报纸上或其他媒体公布一下。什么叫正本清源,应从理论上入手,因为我们云南人很朴实。我们要树权威,要树一大批云南的专家,因为协会真正懂的专家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他怎么称为专家、他做科研成果、学术报告在哪里?有没有?这批专家对行业的是非常起决定性作用的。

第二,茶农的生活水平那么低,现在和谐社会,我们的政府和行业协会,能不能有支队队伍教育他们,怎么教农民经营、制作、采摘,茶农要生存,为了利益会对一些古茶树乱砍滥伐。乡镇里边能不能有一支打假的队伍,保护农民的利益也好,保护资源性。老茶树是需要保护的。

另外一个问题,外省的茶叶,不是大叶种的茶叶,如贵州、四川等地的中小叶种,我们的行业协会和工商执法单位,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对于这些不是大叶种的茶叶进行打假。能不能让他一次性死亡,这是真正的打假。

第三个方面,做的人,特别是云南人,包括专家、学者和搞经营的茶商,大家不要互相攻击,要反省和团结。只有行业好了,大家才能生存。

云南几千家茶厂,我们需要评出前50强,在市场里面来讲,就不是一个两个品牌说的算,价格和口味根据大家来挑,大家有市场的划分,价格的划分,品牌的划分。

另外大家要尊重老茶,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去否定老茶,这个是不对的,如果老茶里边有假,那些要打击它,但不能否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