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蒙顶甘露>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蒙顶甘露属于什么茶?

  蒙顶甘露即“蒙顶茶”,又叫蒙山茶,属于绿茶的一种,是卷曲型绿茶的代表,是我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顶甘露产地环境

  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四川蒙顶山上清峰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的遗址。

  ​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立足峰顶,"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话,足称名胜",因此有"蒙山之颠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的说法。清代徐元禧有诗云:"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如此秀丽的蒙山,孕育出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名茶。

  蒙顶甘露源自历史上的蒙顶茶历史上的"凡茶",是国内最早出现的卷曲(揉捻)型绿茶,是在宋代蒙山名茶"玉叶长春"(公元1112年)和"万春银叶"(公元1120年)演变而来。

  蒙顶名茶种类

  蒙顶名茶种类繁多,有甘露、上清、菱角、蒙顶黄芽、石花、玉叶长春、万春银针等。其中"甘露"在蒙顶茶中品质最佳。其品质特征是:外形美观,叶整芽全,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

  蒙顶甘露品质特点

  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汤色:茶汤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味醇而甘,汤色黄中透绿,透明清亮,叶底匀整,嫩绿鲜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沏二遍时,越发鲜醇,使人尺颊留香。

  蒙顶甘露的茶史溯源

  蒙顶甘露属历史名茶。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时名山人吴理真亲手种七株茶于上清峰,"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吴理真也在宋代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代《国史补》中将蒙顶茶列为黄茶之首。唐朝诗人亦写了很多赞美蒙顶茶的诗篇。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1959年,蒙顶甘露被评为全国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已成为国家级礼茶。蒙顶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

  蒙顶甘露功效

  有助于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抑制和抵抗病毒菌;美容护肤;醒脑提神;利尿解乏;降脂助消化;护齿明目等。

有用+10
分享

蒙顶甘露有哪些功效?

蒙顶甘露有哪些功效?

【蒙顶甘露功效一】:有助于延缓衰老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蒙顶甘露功效二】: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蒙顶甘露功效三】: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蒙顶甘露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蒙顶甘露功效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蒙顶甘露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蒙顶甘露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蒙顶甘露功效五】: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蒙顶甘露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蒙顶甘露功效六】:有助于美容护肤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蒙顶甘露功效七】:有助于醒脑提神

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蒙顶甘露功效八】:有助于利尿解乏

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蒙顶甘露功效九】: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为蒙顶甘露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蒙顶甘露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蒙顶甘露功效十】:有助于护齿明目

蒙顶甘露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份。若每人每天饮蒙顶甘露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氟1毫克——1.5毫克,而且蒙顶甘露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饮后茶疗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蒙顶甘露中的维生素C等成份,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蒙山石花和蒙顶甘露的区别

蒙山石花和蒙顶甘露的区别是:蒙顶石花和蒙顶甘露都是蒙顶山的历史名茶,原料都是采用嫩芽制作而成,区别是加工工艺不一样,蒙顶石花是扁平形绿茶,蒙顶甘露是卷曲形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多了揉捻这个工序。

蒙山石花和蒙顶甘露的区别

1、茶多酚含量区别

不种形状名优茶的茶多酚含量有所不同。通常认为:蒙顶石花揉捻叶时直接做形,水热气能及时散发,其茶多酚的含量略高于扁形茶。蒙顶石花虽经较长时间的理条做形,捺压过程细胞也受到破坏,但杀青叶毕竟未经揉捻,做形过程茶多酚变化较慢。

2、氨基酸含量区别

众所周知,名优绿茶在加工中氨基酸含量都有增加,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其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也是不同的。通常来看,卷曲形茶的氨基酸含量略大于蒙顶石花,故描述蒙顶甘露的滋味时采用“醇爽”。

3、可溶性糖含量区别

不同工艺制作出的名茶的可溶性糖含量也略有不同,糖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主要受杀青温度、干燥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蒙顶石花经过较高温度的理条,而后再经过适当温度做形、干燥,有利于其糖类物质的分解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故蒙顶石花的含糖量高于卷曲形茶的含糖量,所以蒙顶石花在描述其滋味特征时采用的是“甘爽”。另外含糖量较高对香气也有较大的影响。

蒙顶茶简介

蒙山茶区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渊源,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茶叶史上,蒙山茶一直以滋味鲜美、工艺精良、品质超群名扬天下,故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

由于受历史政治、地域等因素影响,蒙山茶在明末清初受到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蒙山茶又恢复了勃勃生机,再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辉煌。其中品质最佳的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青芽”、“蒙顶石花”、“蒙顶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远眺蒙顶山,五峰突兀,型似莲花,蒙顶山既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更是中国名茶最早发祥地,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绿茶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茶史溯源

历史

蒙顶甘露属历史名茶。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时名山人吴理真亲

手种七株茶于上清峰,"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吴理真也在宋代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唐代《国史补》中将蒙顶茶列为黄茶之首。唐朝诗人亦写了很多赞美蒙顶茶的诗篇。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1959年,蒙顶甘露被评为全国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已成为国家级礼茶。蒙顶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