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鉴别>正宗优质大红袍的鉴别

正宗优质大红袍的鉴别

2019-11-07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查看地图集

大红袍武夷岩茶之王和武夷岩茶的最佳品质是乌龙茶的最佳品质。具有防龋、健胃、润肠、消食、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这是大多数茶爱好者对红色长袍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实际上并不能帮助我们选择真正的、优秀的红色长袍。在过去,他们和茶网的小编织者一起,知道明年如何辨别红色长袍。

首先,干看看形状。深呼吸一下茶的鼻腔喷雾。任何好茶,只要喷鼻量高,呼吸积极,绝对是好的。粗茶和老茶是低鼻喷雾和口臭的茶,可能是劣质茶。

看看茶叶的光泽、嫩度、条索、厚度和切碎程度。色泽均匀、嫩度高、线绳或颗粒紧密、厚度适中、碎茶少的茶是上好的茶。

如果茶叶条松散,叶脉突出,叶面厚而老,光泽不同,体骨轻而浮,有许多片、端和老叶;圆松树不是好茶,因为它们颗粒松散,大小不一,花颜色鲜艳。

第二,湿看知识的内在质量。湿看,是泡茶还是泡茶。(1)嗅吸:泡茶后立即倒出茶汤,将杯子与叶底连接,送到鼻尖,停止嗅吸。那些用清澈而高贵的鼻子闻茶而没有愉悦感觉的人可以被认为是合适的茶。

(2)看看汤的颜色:汤明亮的颜色与上好的茶是一致的。详细地说,绿茶/汤的颜色应该是浅绿色或黄绿色,并且应该是清澈的,没有混浊和明亮的明澈。

(3)味道:看完汤的颜色后立即停止。当品尝茶汤的味道时,有必要使茶汤在舌头上旋转,以便准确地和部分地辨别茶汤的味道。

(4)叶底评价:冲泡茶叶去汤后留下的叶底应评价其年龄、嫩度、破损、光泽、均匀性、硬度等。以确定卓越的质量。还应注意是否有任何其他掺杂。

区分红袍的方法是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希望这样的描绘能帮助我们推广红茶。由于红袍茶吸附性强,容易吸收异味,所以应该存放在单调的罐子或冰箱里。

温/蒂奇-熊猫

有用+10
分享

论武夷岩茶大红袍的陈化与耐泡度


一个产品,不管披上多厚重的文化外衣,只要当成买卖做,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就会产生竞争,这一点,茶当然不例外。特别是茶这类商品,兼具生活日用和文化载体两种属性,与國人在各个层面上休戚相关,竞争还格外激烈,这种竞争,既来自于同行业市场层面的竞争,也来自于不同茶类间,因口感追求不同而形成的竞争。

经常遇到以普洱为主的朋友试饮岩茶,其中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岩茶陈化和耐泡度两个话题。大家因为茶坐在一起交流,本身是件很愉快的事,但这种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一来这个话题明显是以普洱为主导,在武夷山当着岩茶说普洱,有“上门请客”之嫌;二来,岩茶的受众可谓小众,越是小众,为人所知越少,与品饮武夷茶伴生的自尊心也越强,不同的语境下交流,产生的不仅仅是火花,也有可能是爆炸。不过,当彼此能够不抱门户之见,同时抛弃品饮上的成见,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那是最令人喻快的,也是一泡茶喜闻乐见的局面。

储存和耐泡,都是相对指标,拿岩茶而言,也有陈的,但是不以年陈和耐泡见长,岩茶今天的业界地位,绝非浪得虚名,但至少跟这两个指标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两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这两个指标在普洱和岩茶间进行横向对比,就像田忌赛马。陈茶和耐泡不是岩茶的语言。

评审体系中,岩茶是物理和感官两大类八项指标。物理指标指条索、外形、整碎度和净度,感官指标指的是香气、汤色、回甘和叶底。但大部分人说什么茶好,是从喝上论的,也就是感官这一类,好不好喝,是从香气、汤色和回甘上看,叶底几乎不说,其他茶类的评审体系我完全不懂,但是至少集体茶(饼茶、团茶),是不能谈叶底的,因为这个指标跟整碎度关联紧密呢。

从列举的两大类八个指标,看得出来,岩茶的评审指标侧面反映着对品饮者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喝不懂岩茶”的原因了。岩茶是半发酵茶,是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的集成,从品饮上看,不发酵茶有鲜爽度的追求,发酵茶又有存储转化的需要,因此,从时间上看,岩茶的品饮最佳时间有它自己的要求,不是越新越好,但也不是越陈越好,这个时间取决于精制工艺,“家家卖弄隔年陈”,是工艺和销售周期决定的,如果把岩茶的陈化和“能喝的古董”放在一起说,那就是鸡同鸭讲,不是一回事。

时间上,相对普洱,岩茶喝的是当下。空间上呢?现在动不动说茶仓,这个茶仓的概念来自于洋人,老百姓做个茶,怎么储存粮食就怎么储存茶,你搞个那么高级的茶仓,专门存放茶,是很科学很完备,可它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茶形式,这茶的根基从哪儿来呢?反过来,没有茶仓储茶就不是好茶,那茶都是老百姓从山上收的,地里做的,那这算是好,还算是不好呢?

再从耐泡这个问题上讲。耐泡呢,是这个问题,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但我想知道,有没有哪一篇茶的文献和史料提及耐泡度的?要一泡8g的武夷茶经开水冲泡,茶汤数道不弱,客观吗?内含物的流失趋弱是个基本常识。

耐泡度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而最基层消费这其实是的一个伪指标。耐泡不耐泡,跟冲多少杯有什么关系?茶碗的容量、喝茶的人数、水温的高低都是变量,耐泡耐泡,究竟怎么个耐泡法呢?

事茶习茶是为了长久的经营。茶的经营过程也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在知己知彼中不断精进,也是一个经营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每一种茶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评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拿我们的武夷岩茶来说,它的“香、清、甘、活”就是它自己的符号化印迹,面临业界竞争时,要熟悉自己的那一套语言模式,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武夷山水茶得天独厚,为了买卖需要,干东施效颦这类糗事,这不是一个武夷茶人应有的范儿。进一步而言,任何茶的经营者都应该如此,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每种茶都有自己的风格,天赋各异,恰恰是茶这个精灵吸引我们的地方,如果能为自己卖的茶多争取一个顾客,那就多努力一下,如果争取不来,买卖不成,那也应以礼相待,不要冷眼相向。

天下茶人是一家。毕竟,只要是喝茶人,就是同道者。

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耐泡度呢?

好茶青,为岩茶耐泡打下扎实基础

  岩茶要想耐泡,茶青好是首要的条件。当茶青的山场、叶片标准、制茶工艺、泡茶方法等,这些条件达到最佳时,岩茶的耐泡度自然也会提升。

【1】山场好的岩茶耐泡

  纵观所有的茶类,武夷岩茶对山场是最为依赖的。岩茶耐不耐泡,山场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而武夷岩茶山场的好坏,主要可以从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从岩茶山场的土壤来分析: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是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显著,正岩山场的土壤肥力较外山的好,使得正岩山场的茶叶叶片肉质较厚实,内质微量元素的含量更高。

  微域小气候影响茶叶内质,正岩山场因多在高山地区,故植被覆盖率高,光照适宜,因此其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优异的生长环境,其茶叶部分内质含量就比其他山场的高了。

  土壤的肥力和小气候,对正岩、半岩和洲茶山场所产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总搪、儿茶素总量间的差异不大,但是对水浸出物(即茶汤厚度)差异显著,氨基酸、酚氨比(即茶汤浓度、茶味的轻重)差异极显著。因此,山场好的岩茶内质丰富,茶汤浓度厚、茶味重,耐泡度最好。

【2】叶片好的岩茶耐泡

  采摘岩茶鲜叶的标准可以影响岩茶的耐泡度。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是当嫩梢长到二叶对夹至四叶对夹时开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面采”。武夷岩茶相对于红、绿茶的鲜叶采摘标准,岩茶则会要求采摘较老的鲜叶,但是也不能太老。

  因为在岩茶中对香气和滋味起主导作用的是醚浸出物和水溶性茶鞣质,这两者之间的含量要有一定的比例,根据相关化学资料中的分析显示,岩茶鲜叶中第二叶这两者的比例最好。并且鲜叶中儿茶素的含量比例对滋味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岩茶鲜叶太嫩,其中的儿茶素含量太高,则滋味苦涩;如果鲜叶太粗老,则岩茶滋味淡薄。因此,从岩茶鲜叶中各种儿茶素含量的比例要求看,要非酯型儿茶素多,酯型儿茶素少,二者之间的比例也要越小越好,采摘岩茶三、四叶是最符合这个比例要求的。

  综上通过专家的化学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开面采”的岩茶鲜叶,内含物质比例最好,适合制造岩茶,使做出来的岩茶香气、滋味浓厚,岩茶叶片较老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冲泡时内含物质的浸出率会比较慢,这些有益于岩茶耐泡。而且岩茶采摘还要注意叶片的完整度,因为越是完整的叶片,一次浸出率也会越低,就越耐泡。

制作工艺得当,为岩茶耐泡的关键

  岩茶的制作工艺是影响岩茶耐泡度最主要的因素,岩茶耐不耐泡,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制作工艺。而在制作工艺中对耐泡度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揉捻和烘焙这两道工艺了。

【1】揉捻适度的岩茶耐泡

  岩茶揉捻的力度要恰好,切记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如果揉捻过轻,则会导致条索松散,叶肉细胞壁破碎率低,那么在冲泡岩茶时,茶叶内含物质无法正常释放;揉捻过重的话,又会使得叶片过于破碎,冲泡时茶叶内含物质过快地释放出来。因此,只有揉捻适度的岩茶才会更耐泡。

【2】“文火慢炖”出来的岩茶耐泡

  “文火慢炖”要在岩茶茶叶足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的“炖火”,就是低温慢烘,是岩茶传统制法的重要工艺。这道工艺可以促进茶叶内含物的转化,并且能够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此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最终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

冲泡条件,为岩茶耐泡的临门一脚

  到最后冲泡岩茶的阶段,正是考验岩茶耐不耐泡的“临门一脚”,即使岩茶本身是耐泡的,但是一旦冲泡技巧没掌握好,也会降低岩茶的耐泡度。

  投茶量的多少,冲泡时间的长短等对岩茶的耐泡程度都有影响。岩茶正常的投茶量大致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可以依照个人口味调整,但是投茶量不宜过少,否则岩茶不耐泡;另外为保证岩茶耐泡,冲泡时前三泡不要坐杯太久,否则不仅影响岩茶口感,而且耐泡度也会降低。

  武夷山的岩茶耐泡,是武夷岩茶的诸多“亮点”中的一个。现在大家在品茶时,岩茶耐不耐泡,也成为了人们衡量该岩茶品质和工艺好坏的因素之一。

“万里茶路”再出发——缘起武夷山下梅村


20 1 4年1 1月1 6日~1 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举行。延续着历届茶博会的传统,本届茶博会依然突出海峡特色,和往年相比,“万里茶路”复兴的概念重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茶博会期间先后举办第三届“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多场活动。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路’’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缘起下梅

300年前,武夷山下梅村的民居沿水而建,路旁商号林立。从这个小村庄输出的源源不断的茶叶,滋养了半壁的欧亚大陆。百年前的茶庄,今天依然有迹可循。邹氏家祠里,大茶商邹茂章的后人依然经营着祖传的“景隆号”大红袍0 201 4年1 1月,沉寂了许久的下梅村,借着武夷山茶博会的时机迎来了“万里茶路’’中蒙俄联盟城市的远方客人。

“万里茶路”,起于武夷山下梅,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俄罗斯边境口岸恰克图,总长约5000公里。此后继续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程1.3万公里。

在下梅,一个村庄的兴盛史,便是~条茶道的开拓史。在武夷山众多的产茶村庄里,下梅村的兴起,更多的是幸运。

“在当时,比起附近的星村和赤石,下梅的茶产量并不高,交通运输条件也不是最佳。他们会在这里落脚,可能是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也有可能是老夭爷眷顾下梅这个小村子。”武夷山市文体新局的文物保护专家赵建平这样讲。

据《崇安县志》载: “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崇安县志里客观地记录着当年下梅村茶叶贸易的活跃。清朝,一群商业嗅觉敏锐的晋商南下武夷,寻求贩茶的商机0 1r也1门在下梅停留,设立票号,并和当地富商邹氏合作经营。由此,影响欧亚大陆近两个世纪的“万里茶路”正式开启。

开辟于1 7世纪的“万里茶路”,因其巨大的经济意义及商品负载量,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并被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万里茶路’’再发现

“万里茶路”,这条贯穿中蒙俄三国、繁荣了两个世纪的著名国际商道,成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从福建乃至中国传出的茶文化,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在第三届“万里茶路”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说: “万里茶路是密切联系俄罗斯、蒙古和中国三个国家的通道。在这条路线上,三个国家虽然文化差别很大,但都足因为茶联系到了一起。在贸易和交流过程中,俄罗斯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影响了东欧人的饮食文化,渐渐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湖南大学的陈翠副教授刚刚完成关于中国茶与茶文化在东欧国家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研究,他说:“东欧人嗜酒,饮食口味重,以肉食为主。而茶文化在东欧的传播,带给了他们清醒的聚会时间,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和娱乐生活,更深远地促成了男女平等和民主思想的发展。而且东方茶文化中的意境与西方的科学精神融合,又产生了新的反应。”

在当今,复兴这条跨越世纪的“万里茶路”,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201 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把“万里茶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与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习近平主席去年3月访俄演讲时的高度评价和出访中亚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今年8月在蒙古乌兰巴托举办的‘万里茶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等,重新激活了中蒙俄‘世纪动脉’,重新唤起了中蒙俄的茶道记忆。联通中蒙俄三国、 ‘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茶路’有望得‘道’复生、得‘道’复兴, ‘万里茶路’步人了新的历史阶段。”武夷山市市长徐春晖说。

旅游新契机

“茶文化是非常特殊的,需要比较舒适、温馨的环境。所以既然是来参加与茶有关的活动,我期待的就不是多么沉重的话题,而是好的天气,好的气氛,来这里的人能够感到舒服、开心。”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陶米恒坦言,武夷山满足了他关于茶的所有期待。

“这一两年来,来下梅村找寻“万里茶路”记忆的人数骤然增多,其中不乏外籍人士。”在下梅的自家老宅院里,邹氏嫡系第二十八代传人、武夷山邹氏宗亲会会长邹远波说。与之呼应的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茶商家族格里布申家族后裔、格里布申家族基金会主席本杰明-杜邦来,他表示,除了武夷山的风光, “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的历史也是吸引自己的地方。

在第三届“万里茶路”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沿线城市共同发出了《传承万里茶路文化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合作倡议。根据该倡议,中蒙俄国际联盟城市市长一致间意把旅游资源优势、地缘毗邻优势转化为旅游合作优势,联合开辟精品线路,畅通绿色通道,搭建协作平台,加快建设“万里茶路”国际旅游黄金带。

武夷山作为“万里茶路”起点城市,作为全国四个双遗产地之一,将凸显“万里茶路”的助推力,迎来国际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从有关部门获悉,持续受到广泛关注的“1元门票游武夷”活动,继201 4年9月结束后,将于1 1月2 1日再度开启,并将持续5个月。福建省旅游局局长朱华表示,“一元票”积极实践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经济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将于201 5年正式开通的途经武夷山的合(肥)福(州)高速铁路,无疑将进一步拉近武夷山与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台北等中心城市的距离。迈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福建武夷山,也逐渐以更开放、自信的心态开展多种有效尝试。

万里茶路的起点——武夷山下梅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区东部,梅溪的下游,并得名于此。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及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景观之一,这里仍保留着70余幢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庙宇、宗祠、古街。中央的人工运河当溪,如今看来水面宽不过8米,清澈见底可捉溪鱼——据村民说是最近十多年水量减少水面才急剧降低的。当溪穿过下梅村,汇流入村外的梅溪,形成丁字形的水网。武夷岩茶贸易鼎盛时,四方商贾就通过这条水运通道在下梅进行商贸活动。据衷干《茶市杂咏》记载:

清初贸易在梅溪,贩得毛茶价颇低,

竹筏连云三百辆,一篙归去日沉西。

林馥泉在诗后批注道,“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清初茶业均为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交点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乾隆年间,下梅形成祟安县最大的茶市。满载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由水路进鄱阳湖至湖口,再溯长江西至汉口,在汉口经鉴定分装,溯汉水至襄樊,再溯唐河至河南的赊店。到了这里,茶商们改为陆路北上至祈县。在祈县,茶叶按商号分配,其中花茶大部分在华北销售。而那些砖茶和红茶改运到张家口,在这里改为驼队运输,经过1100余公里的漫漫行程至库仑(今乌兰巴托),然后再行400余公里到达中俄边界的恰克图。恰克图是著名的买卖城,晋商把茶叶卖给俄罗斯的大茶商,然后再由这些茶商把中国的茶叶转运到欧洲各国。

据晋中榆次《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在武夷山做岩茶贸易的晋商较多,但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村的常氏。常氏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是下梅村。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恰克图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车辋常氏审时度势,为保证茶叶质量,一反过去由货主送货上门的做法,携带雄厚资金,在武夷山购买茶叶,组织茶叶生产,同时在崇安县的下梅村设茶庄,精选收购当地茶叶,在下梅村的芦下巷、罗厝坊都设茶焙坊、茶库,雇请当地茶工帮做,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等。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购、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崇安县城,押验之后,雇用当地工匠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而后用马帮托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蓄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

扩展阅读——以武夷山为起点的几条万里茶路

说起武夷茶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这与前些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有很大关系。然而世事沧桑,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茶路的变迁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交通、贸易,以及武夷茶生产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唐宋时期,武夷茶路就已形成。当时,人们将茶叶从武夷山运到浦城,再由浦城转运浙江,经江山、衢州、钱塘等地,然后往北通过大运河运往河南开封,这条就是武夷茶作为皇家贡茶的茶路。茶马之路

明代茶叶的经济价值极高,体现在茶马互市上尤为明显。当时,15公斤茶叶通过互市可换马一匹,30公斤茶叶甚至可易汗血宝马。为禁止茶叶走私,明朝先后发布了十五道诏书,朱元璋甚至将涉嫌走私茶叶的驸马处死,以儆效尤。那时候民间贩茶必须有官凭,实际贩售数量要与官凭一致,否则就要受罚,走私数额超过25公斤杖责10下,超过一担杖责30下,若超两担,则不但要杖责还要被流放。明朝前半段,茶禁近乎苛刻。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朝廷集聚起巨额军饷,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严格的海禁,这期间基本没有茶叶销往海外的记载,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朝廷及各级地方管制之下,统一由政府营销,茶叶一律北山易马。明洪武24年(1396年),朱元璋下令罢造饼茶改做散茶,由于武夷岩茶散茶的制作成本过高,茶叶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到了明朝中期,武夷山已很少有人种植茶叶了。

后来,武夷山的一个县令招黄山僧引进松萝制法,制作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制作工艺推广后,武夷山茶叶生产有了很大提高,从事茶叶种植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徐渤在《茶考》中写到:“环九曲之内,从业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弼连绵不绝。”此时,茶禁废驰,民间贸易旺盛,茶路北上南下皆有,南下部分甚至到东南亚一带。晋商茶路

1663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派遣自己的王子领着一支商队来到北京交流贸易,康熙皇帝赏赐给他们13普特茶叶(一普特相当于16.38公斤)。这些茶叶被商队带回俄国后,立即受到了贵族的青睐,在俄国上层社会流行起来。彼得一世还将部分茶叶转赠给英国女王,使得茶叶在英国也逐渐风靡起来。当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等相继进入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对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促使了武夷茶叶贸易逐渐兴盛,受此影响,新的茶路逐渐形成。

那么,这时的武夷茶路是怎么走的呢?其实,仍以北上中原为主,不过线路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万里茶路。这条茶路以武夷山为起点,途经江西铅山,沿着信江,穿越上饶抵达鄱阳湖,再由鄱阳湖转出长江口,上溯汉口、襄樊,跨越河南进

入山西。山西是这条茶路的中转站,其中以大同、平遥、榆次最为重要。榆次的茶主要供应西北方向,这条茶路以榆次为中转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天山南北,抵达中亚各国。清雍正元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满俄边疆趋于稳定。在此有利条件下,以平遥为中转站的茶路兴起了。武夷岩茶从平遥运到大同,再途经张家口、库伦等地,最终进入恰克图市场。

粤商茶路

为满足西方各国到中国经商需要,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个洋行,而是一批洋行的总称,只因最初有十三个商行参与,故此得名。广州十三行是官商一体的贸易机构,商行要参与贸易,必须购买官凭(类似营业执照),开始一本官凭价值二三百两白银。当时从事十三行贸易的主要是福建人,所以武夷岩茶大规模销往广东很是自然的。广州十三行设立后,广州帮开始经营武夷岩茶贸易,逐渐形成了一条南下广州的茶路。这条茶路以武夷山为起点,沿着信江抵达鄱阳湖,但未出长江口,而是转向赣江方向,到赣州,跨越梅岭,抵达广州河源县,沿北江南下进入广州市场。

当时在十三行内还有潮汕帮、厦门帮在经营武夷岩茶,他们运输茶叶所走的路线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不过按估计还是以陆路为主,应该是从武夷山崇阳溪南下,途经建阳、建瓯、南平等地,然后沿着沙溪转运到永安,再从闽中分为两路,东进厦门,西入潮汕。

五口通商茶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此后北上茶路由于陆路太长,运输成本过高,晋商逐渐退而求其次,不再以茶叶经营为主,而是转做票号去了。

福建地不见大,物不见博,人不见多,为什么开放了两个通商口岸呢?有人说,厦门的开放是为了出口铁观音,其实不然,开放厦门仍是为满足武夷岩茶的出口。福州马尾口岸开辟则纯粹为了武夷山及闽北茶叶,武夷岩茶开始沿着闽江运输,闽江两岸也开始大面积种植岩茶,这条茶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是顺江而下,到口岸后,再南下马六甲,向西途经印度洋,从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再到达大西洋,从而进入欧美市场。

五口通商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岩茶的身影。由于海外华人多是福建人,福建人旅居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地时,就在那些地方建立经营武夷岩茶的分号。可以这么说,五口通商是天时,武夷山地处三省交界为地利,儒释道的人文积淀为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武夷岩茶贸易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

大红袍岩茶影响因素

  影响武夷岩茶品质的因素

  一:茶叶树种

  茶叶树种也就是指茶叶的品种,其内质所具备的香气即称为茶叶的品种香,这种香气是区别茶叶品种的主要依据,所以也叫品种特征。如:水仙具有的棕叶味,肉桂的桂皮味等。

  二:发酵程度

  发酵是乌龙茶制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发酵程度的高低影响着茶叶香气的形成。在前面我们就讲到在发酵过程中茶叶香气有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的一个转化过程。

  三:焙火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对决定了岩茶是清香型还是熟香型。即轻火岩茶,中火岩茶或足火岩茶。

  焙火在一定程度上对岩茶的香气也会产生影响:如花香向果香的转化,茶汤中香气的加重(即落水香)

  四:生长环境(山场)

  不同生长环境对茶叶香气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种特征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所以也称为山场味。

  五:其他因素:

  不同季节的茶品在香气上的体现也存在不同

  如 :夏秋茶的夏暑味,冬茶的冬味。

  茶叶在陈放后形成的香气,如陈味。

  另外茶叶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的劣势香味。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是应当避免的。

  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对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茶叶香气对茶叶品质的具体影响将在品鉴一节中做具体的表述。

  另外茶叶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的劣势香味。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是应当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