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鉴别>六堡茶和茯砖茶主要有5个区别。

六堡茶和茯砖茶主要有5个区别。

2019-11-0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广西六堡茶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安化红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两者都属于六年红茶的范畴。两者都是后发酵茶,具有更成熟、更香的特点。既然它们属于一个类别,有什么区别呢?明天,边肖将全面分析广西六堡茶和安化红茶的区别。

广西六堡茶与安化红茶的区别

1、起源的差异

六堡茶区是大瑶山和桂山残存脉的扭结点。那里的山相交,山崎岖不平,冷、热、干气流交汇碰撞,形成了雨量充足、大气湿润多雾、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象特征。因此,那里植被丰富,树木繁茂,空气松弛,堆积物质和腐殖质层深厚,为茶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天气和营养条件。它的树种包括小树和灌木,茶叶都是中小叶树种。

安化县属于亚寒带,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冷季短。该地区的山脉是毗连的,丘陵、山坡和高山零星分散。山脉被猛烈切割,山谷被开发,水系密度高。茶园土壤主要呈酸性和弱酸性,富含氮、钾等无机物质。

2、材料的差异

六堡茶采用六堡茶组种、桂青种和广西中年种为原料,茎秆较少。

湖南安化红茶是由雪峰山脉云台大叶茶和安化群小叶茶煎制而成。所选材料粗糙、陈旧,茎较多。

3、过程的差异

安化红茶茯砖茶具有特殊的制花工艺,导致茯砖茶外出现“官渡三囊菌”,对人体肠胃无益。只要使用茯砖茶,这种工艺对所有红茶都是独一无二的。

六堡茶的技术规格中没有制花工艺,离开金华隧道只是偶然的因素。

在发酵水平上,安化红茶比六堡茶轻。

茶叶的包装形状,六堡茶传统上由竹条编织的竹篮、蒸茶压篮制成,整朵玫瑰出厂前要陈化一段时间,或者以小包装出售。安化红茶废茶大多为砖形,梁倩茶用竹条、芦苇叶和蓼叶包裹。

4.形状和内部物质的差异

六堡茶形状薄,有黑、棕、光滑的条纹,有“金花”(没有安化红茶那样的大块华丽金花)。汤又红又稠,显示出六堡茶汤独特的“中国红”色。喷鼻剂醇香,其常见的槟榔喷鼻剂使六堡茶成为中国名茶。味道强烈而清爽,甜而滑,冷而甜,叶子呈红色和棕色。

安化红茶干茶色泽深而油,汤色红而亮,经久耐泡,茶汤香甜纯正,老鼻子凸而持久。安化红茶更新鲜,“清”这个词更能说明安化红茶的区别。安化红茶的茶汤新鲜,颜色为橙色,略显坚硬。六堡茶汤出口光滑柔软,颜色更红。就茶底而言,安化红茶的茶梗略多一些。

5.分类上的差异

六堡茶分为两种。它是在野外发酵的,是古老的工艺六堡茶。它在市场上也被称为熟茶和工厂茶。不经过野生发酵的是传统的六堡茶,市场上也称之为田舍茶和生茶。

安化红茶的二级分类是“三尖”、“三砖”和“一卷”。三间茶又叫湘间茶,是指田健、龚建和盛间茶。“三砖”指安化茯砖茶、安化红茶和安化花砖茶。“花卷”是指花卷茶,现在统称为安化梁倩茶。

历史上,六堡茶因其祛湿的共同功效而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著名的“海外茶”。安化红茶供应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它已经成为大多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食物,被称为“边卖茶”。他们两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在市场上也有他们最喜欢的群体。如何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品味。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七)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七)

如何分辨厂茶和农家茶?

主持人:

有一个网友叫“棒子”提的问题,他说,在以前,厂茶是不是先收购农家茶做茶青再发酵?这种制法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如何分辨厂茶和农家茶?它们有些什么鲜明的特点?

郭老:

说到分类,六堡茶我认为不是分农家茶或者厂茶,应该叫做传统制法六堡茶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两种分法就比较科学。以前没有精制茶厂,53年以后才有梧州茶厂,以前都是以传统茶、传统制法为主,没有经过精致加工,就是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然后就烘干,再蒸然后压笠,最后就陈化了,这就是传统工艺六堡茶。

现代工艺六堡茶是茶厂把茶收购起来,经过筛、挑、通过拼配,然后蒸,蒸两次,一个是初蒸,一个是复蒸,叫做双蒸。

这种就是传统的现代工艺,属于两种的结合了,我主张这种。现代的工艺法,就是用其他茶,如桂青、大叶种等各种毛茶,加水发酵,然后再蒸再压,这种就叫做现代工艺六堡茶。

所以这样可以分辨得出来,现代工艺茶比较整齐划一,外形比较完整,去掉了碎片和破掉的,而农家茶呢往往比较粗壮,因为它没有经过精制、折断和破碎,是比较完整的,所以六堡茶农家茶往往显得比较粗壮、壮实,原来出口的茶都是这样的特点。

传统工艺六堡茶与现代工艺六堡茶的区别,一共看四个方面,一个看外形,一个色泽,现代工艺的比较黑,传统工艺的往往褐的程度带黄褐,不是很黑,但有些陈年时间长的也比较黑。但总有些区别,从汤色来看,现代工艺茶它就红、深,传统工艺茶的茶汤比较浅些,当然深浅要相比较而言,味道上,传统工艺茶味道比较浓,茶味重,现代工艺茶就稍为纯和,味稍为淡点,所以六堡茶有人喜欢传统工艺茶,有人喜欢现代工艺茶,这些就看个人喜好了。

因为不断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要现代工艺,实际上,云南普洱茶也是从现代工艺做起的,原来它是没有(这个工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才有的,我们六堡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都有两套程序,根据客户需要决定,例如销向日本的六堡茶和销向马老西亚的六堡茶有所不同。

我们厂根据国家具体要求来对口、加工,这个是我们内部掌握的,根据客户需要可以调整,就好像你是湖南人,我是厨师,我就要加两个辣椒下去,主要看你的口味,如果你是广东人,那么我就不加辣椒了。

当然茶叶是没有加任何东西的,就是在工艺上有小小变化,都有些特技,所以这个工艺确实的了不得,美妙的变化,产生了口感味觉不同,变化非常大,所以茶叶成品好与坏,这里有很大学问。

主持人:

好,多谢郭老。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

第十六回 沤置隔夜 实践形成工艺   

黑茶源于何时?传统六堡茶的工艺是在何时基本定型?对此业界有诸多探讨。说起六堡茶的这段历史,笔者试着从工艺形成的角度做一下分析。

  一种比较权威的学术观点是:唐朝之时,茶叶是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到了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宋朝贡茶种类较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末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到了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一直到了明朝,茶叶开始脱离单纯绿茶的做法,“原始”的发酵工艺开始出现。在长期的茶叶采制劳动实践中,人们发现经过发酵的茶叶做出的茶叶别具特色,于是人们逐步做出了红茶,黄茶、黑茶。具备黑茶工艺雏形的六堡茶最早应起源于这个时期。

  根据老茶人陈振东回忆,以前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是杀青后,揉捻,堆放隔夜,再烘干。至于形成这种做法,有其本身原因:在一般茶农家,由于要兼顾其他农活,从一早采摘茶青,到晾青,之后杀青(当时是手工炒),再到揉捻(当时是用脚踩),做好已经是比较晚了。于是,沤放一晚,明天再烘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当时,烘干是用一个当地称作“甑”的竹编箩筐,一次只能够烘几斤最多不过十多斤的毛茶,而且,往往烘干一批,最起码需要1~1.5小时。其他揉捻好还没烘干的六堡茶,都需“沤”放在一旁等待。

  六堡茶的后发酵工艺很早就形成了,历史相当久远。在六堡镇很多老茶人的回忆中,烘干前的“堆放一夜”的做法,是很早之前就是这样了。至于这样“堆放一夜”原因,其实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当时的一种烘干工艺的滞后。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经过堆放一夜的六堡茶,让茶叶于空气充分接触,汤色变成黄红色,苦涩味变得醇和,更为好喝,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于是便逐步形成作为一个工艺而固定下来。

  这种工艺的形成,估计得益于早期六堡茶行销粤港澳等地时,得到市场追捧而逐渐定型下来的工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随着六堡茶产量的提高,在烘干技术没有大幅改进的情况下,这种烘干前“沤放”一边,等待烘干的做法,就更为明显。对后来逐步形成六堡茶特有的黑茶后发酵沤堆工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十七回 堆放发酵 早期渥堆雏形   

后发酵工艺做法久远,在六堡镇老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手头可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57年6月出版的广西省(当时称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上明确写着:“六堡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炒制比较特别,既不是红茶,也不是青茶,是我省特有的特产,所以就以产地定名叫做六堡茶。主要的特点是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几点钟进行后发酵后,再行干燥……”这里就明确地提到工艺中的“堆放”几小时的“后发酵”工艺。

  并且,书中还明确地说:“发酵又和制红茶有些相似,但红茶不炒即发酵……六堡茶炒过才发酵,发酵时间相当长……所以,又叫后期发酵茶。”

  而且,在这本书中记载的中,将“堆放发酵”作为一项工艺明确写着:“发酵的方法是:把揉好的茶叶解块抖散后,铺在大簸箕或篾簟(作者注:竹制席子)上,厚约三四寸,让它自然发酵变化,经过一夜,约六七点钟的工夫,茶叶由青绿色变为青黄色……”可见,这些“后发酵”做法已经在当时作为一种成熟工艺,印发书籍加以推广统一。

  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这种“后发酵”作为一种工艺进行生产,比普洱熟茶的1974年的普洱熟茶生产要早很多。

  在《制茶学》这本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中有关于六堡茶初制渥堆的描述:“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

  从这些做法中,依然可以看到六堡茶初制时,“堆放墙角”或“用箩筐湿坯渥堆”这些传统做法,也可以看出后期熟茶沤堆工艺的雏形。

第十八回 后发酵茶 先于普洱熟茶   

在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的一篇《云南熟茶》第一句话就说到:“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里面考证道:“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他文中还记述了:“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分改为散茶。”

  而恰恰是建国前后的这段时期,正是六堡茶在粤、港、澳、南洋一带以箩装散茶形式风靡一时的时候。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云南普洱茶同样以散茶的形式冲击市场。这个期间,受六堡茶沤放后变得醇香的启发,香港茶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地窖、仓库等特殊温湿环境,用人工方法促进六堡茶、普洱茶的后发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至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茶楼逐步以这种“发水茶”为主,消费者普遍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熟茶。

  邹家驹先生的书中还记述道:上世纪“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云南)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讯,试验不了了之。”而经过多方学习、探索,最后,才在1974年成功生产出普洱熟茶。

  据梧州茶厂的老工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有云南来的同行到梧州茶厂学习后发酵技术制作熟茶,据说,梧州茶厂还保留着这方面的资料。

第十九回 浮夸成风 茶场改种木薯

芊河茶业校企战略合作暨“茶产业与文化联合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芊河茶业校企战略合作暨“茶产业与文化联合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12月26日上午,广西芊河茶叶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和举行了校企战略合作暨“茶产业与文化联合研究基地”签约仪式。国家题库实训项目办茶艺实训专家工作委员主任、中国茶业实训联盟主席李建华,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广西茶叶学会会长麦楚均,翔联国际集团总裁刘韦锋以及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鸣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仪式。

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做健康的茶,做食品安全的先行者,让全国的老百姓喝到健康的茶,放心的茶!如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即能通过与广西民 大管理学院的合作,将会把中国的茶文化及广西六堡茶文化推广、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又能通过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并拓宽就业渠道, 最终实现实现校企互赢互利,相辅相成的局面。

本次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也象征着校企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