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碧螺春>碧螺春产地>梅府茗家茶叶2018新茶绿茶价格碧螺春明前一级罐装250g原产地江苏碧螺春茶

梅府茗家茶叶2018新茶绿茶价格碧螺春明前一级罐装250g原产地江苏碧螺春茶

2019-11-1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京 东 价 ¥99.00

品牌: 梅府茗家
 

商品名称:梅府茗家0044

商品编号:7640817

商品毛重:425.00g

商品产地:中国大陆浙江杭州

货号:0044                                级别:一级

采摘时间:明前                          工艺:炒青绿茶

形状:条形                                  适用季节:春季

分类:碧螺春                              包装:罐装

 

网友评价:

昨天下午下的单。第一次买梅府茗家。活动优惠,就多买了一些。今早就到了,去取快递,给装了好大一个箱子。打开一看,只占个一半地方。。碧螺春还没拆,拆了龙井尝了一下,很不错。分量足,叶居多碎渣少,泡出来,茶叶根根直立,很好看。味道也不错。这次买的有点多,喝完下次再来购买。

非常满意,虽然是第一次买这个牌子的茶叶,但是味道确实是不错的。品茶小白,个人觉得同价位里面算是质量蛮好的。

 


茶叶还不错,挺新鲜的,青绿飘香,办公室同事喝的很满意!

好新鲜的生产日期 好大气的包装设计 送人 自喝两相宜 最爱京东 放心购物 开心享用

有用+10
分享

追寻古法,碧螺春的生命轨迹因她而改变

素四生于1987年进入茶行业5年

身份:顾野王文化传播工作室负责人

2013年,苏州。在经过与碧螺春保护办,以及国标制定单位的第N+1次的尝试沟通后,素四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姑娘,除非你自己有一片土地,按你所说的方法种出这样一批碧螺春,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后市场范围内都开始效仿这么做了,也许,可以考虑研究修改国标,否则,凭你一人之口,国标是不可能说改就改的。

2014年,这个固执的姑娘,还真的做成了,第一批古法碧螺春出产了20多斤。不过因为去年全国范围内的绿茶品质都普遍受雨水影响,素四对质量依旧不太满意。

2015年,也就是今年,古法碧螺春出产了100多斤,其中有几十斤品质甚至非常好。汤色清透、白毫满披,叶底碧绿色、花果香明显,而且回甘明显、耐泡。与市面上主流的碧螺春口感有明显区别,也让茶语网的茶评组和专家组大为惊艳。(详见茶语网“顾野王·古法碧螺春”评分,9.1分)

至此,这位85后,人称“素四”的姑娘与“古法碧螺春”的故事才慢慢浮出水面——

从2013年来到苏州,接触碧螺春开始,这位虽不是专业出身,却也已经在茶圈摸爬滚打数年的小姑娘,就对世面上主流的碧螺春工艺质量产生质疑——引进的早生种不断驱赶本地种、含水量的国家标准甚至定的比普通绿茶的国家标准还要高(含水量过高会导致茶叶不耐放)、过度追求一芽一叶的挑选、对摊晾工艺的省却,还有传统花果香的消失……都让素四对碧螺春的现状忧心忡忡。

“其实也有有责任心的厂家曾提出质疑,但当市场上普遍的做法是这样的,有良心的厂家反倒成了非主流。”

小成功的背后是任重道远

为了还原碧螺春的传统工艺,素四不停地在图书馆找资料,前往东西山上寻访老一辈的茶农,考证传统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寻找媒体支持,并尝试与碧螺春的保护办及国标制定单位沟通,试图说服其能重制良性引导市场的新国标。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当时只身一人的素四当然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市场。幸运的是,她所在的公司是从事文化传播相关的企业,她的想法得到了一直对文化传承有情怀的老板的支持。

从2014年开始,他们尝试借用茶厂,按照古法,委托加工茶叶,并到了今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下半年,他们更打算成立手工制茶坊,聘请专业的采茶师和炒茶工,力图让从采到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制作出标准更高、更为严格的,真正回归碧螺春传统品饮价值的茶叶。

虽然现在做的事,还并不太为更多的人所理解,修改国标一事看来也更是任重道远。不过让素四欣慰的是,当她把她做的茶拿去给东西山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们品评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地惊喜:“对,我们过去就是这么做的!”

黑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碧螺春茶图片-普洱茶中野生茶、野放茶、台地茶的鉴别_0

黑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 碧螺春茶图片-普洱茶中野生茶、野放茶、台地茶的鉴别_0



普洱茶中野生茶、野放茶、台地茶的鉴别

野生茶:一开始就无人工栽培与管理。
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碧螺春茶图片、或全无锯齿。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合饮用;野生型茶种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



野放茶:一开始是人工栽培与管理,由于某些因素就变成无人管理。
以小乔木居多,因有人工管理、矮化,便于採摘。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锐齿,亦有无锯齿者。叶身较野生型乔木为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茶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1950-1985年以前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山茶科植物均为乔木(有主根系),经过人工阡插无性生殖方为灌木。云南许高山红茶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为茶园经栽种过后少有人工管理,不洒人工化肥与农药,只稍做锄草与翻土整理。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至百年左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野放茶的特性,主要在于其兼具野生茶与茶园茶优点。香气较茶园茶为沉稳,但比野生茶扬香。汤质不若野生茶软水,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以后续陈化价值,五十年树龄以上的野放茶不见得比野生茶差。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业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即氧化与聚合反应基质也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明显不同。1985年开始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改良品种茶做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





一般灌木台地茶园
叶缘细密锐齿,叶身最薄,毛茶多呈浅绿、黄绿色。相较前三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不稳定。以现在云南学界业界所认国太楼黑乌龙茶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气扬而水轻甜的趋势十分明显,随着市场不断扩大,绿茶化口感也随之被初学者所接受。

启示
随时代变迁,科技文明的发达,价值观与口感都会改变,每个年代所使用的茶菁与制程都不相同。从粗放野生到人工管理栽培,从群体种生苗到无性阡插繁殖,从韵深、气足、质重到茶性强、香聚、拼配层次,从石模压制、日晒到机器压模、烘房乾燥等等的改变,没有对错与好坏,只是随着时代与科技观念而转变。二十世纪九零年代末期,以台湾茶人为主,追求复古概念,重返栽培野生茶制茶,希望五十年之后出现下一批古董茶的世纪。但因未能追寻十九世纪五零年代以前传统制程真相,能否如预期般成为现在古董茶的风味仍是未定之天;并且,五十年之后,消费者是否仍喜爱这样口感,也是未知数。

铁观音可以泡几次

苏州碧螺春的历史溯源


对于碧螺春的历史溯源,曾有不少人进行过专门考证,有的人称碧螺春始于清初;有的学者考证认为形成于1712年至1734年之间;还有猜测在1691至1701年之间。目前,在各种论著中,引用最多的,还是清代王应奎于乾隆二十二(175 7)年撰写的《柳南续笔》有关“吓煞人”改碧螺春的故事。《柳南续笔》中记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持竹筐采归产野茶楼袜,每岁土人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然人香。’吓然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1699年),车骂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

《柳南续笔》的上述记载,虽说引用者众多,但我们认为只有“康熙年间把俗名‘下煞人’的改名‘碧螺春’和碧螺春茶最早采自碧螺峰”这两点可信,其它就属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了。因为,《柳南续笔》成书于乾隆年间,而早此的《随见录》的记载简洁得多其载:“洞庭山有茶, 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不枝不蔓,既没讲到置怀间的事,也没有讲到康熙提名的情节。《随见录》原书已散失,上述记载,为清代延灿的《续茶经》,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这表明了《随见录》当是《续茶经》之前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的一部作品。由此可见,上述关于碧螺春的记述,应当是《随见
录》作者自己亲见亲闻的记录,是可信的。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另外,这里还有一条重要史料可与《随见录》相印证。这就是《江苏县区志》所说的“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 名片茶,精制者,价倍于松萝。”《县区志》成书于康熙二十八(1689)年。特点和《随见录》所说一致,即茶叶的条索较细。再近一点,就是清代王维德编样的《林屋民风》(成书于1712年),也照抄了《县区志》说法,所不同的就是将“茶”改成了“土产”。这也说明在1712年时,还没有碧螺春的说法。如果真是康熙皇帝亲自所定的名字,对此,《随见录》等书的作者,是决不敢疏漏的。

据史料考证,碧螺春的茶名是取自于东山的碧螺峰,并非有些人所认为的“因其形似碧螺,采在春天而得此名”。碧螺春的取名时间应该是在《林屋民风))( 1712年)和《随见录》(1734年前)成书之间。

不过我们指出这一史实,并非要大家今后就不提康熙南巡至太湖而御踢其名的故事,民间传说嘛,不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在这个传说背后,会不会是当时的土人,想借帝王之威,扬其名而谋茶利呢?

还有更早一个传旅“碧螺春原是野山茶,俗名叫‘吓煞人’。茶籽是由山禽衔来,掉在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上。明时有个丞相叫王鏊,东山人。一年他回乡时,特题书:‘碧螺峰’三字,并镌刻于碧螺峰的石壁上,同时又带了一些山茶返京,献给孝宗皇帝。皇帝饮后茶特别清香甘甜,随问他这是什么茶?王鏊认为叫‘吓煞人这个茶名不雅说:此茶产在吾乡碧螺峰,从此,此茶便有碧螺春,的大名。”这段内容可以说是与《柳南续笔》的记载传说借帝王圣威以扬其名的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版本。

那么,碧螺春的生产到底是先于洞庭东山还是西山呢?由《县区志》可以证明,碧螺春既是东山,也是西山劳动人民的共同创造,是剔目和东山片茶的延续,是洞庭东西山历史制茶技术发展的共同结晶。但是,东、西两山虽一脉相承,但是水相望,交通有诸多不便。因此,东、西两山要在同一年份同时形成碧螺春,也不太切合实际。据清代戴延年在乾隆三十六(1771)年所著的《吴语》中指出:“碧螺春产洞庭西山,以谷雨前为责。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易兹名,色玉香兰,人争购之,淘茗芹中尤物也。”这就是说,水月茶是在接近1771年时才更名为碧螺春,这可能是因东山碧螺春的炒作而名声太大,以至于
盖过了历史悠久的水月茶,才不得不更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