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第几泡最好喝?

六堡茶第几泡最好喝?

2019-03-01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六堡茶第几泡最好呢?你也许听过这么一段话,是描述每一泡茶的口感的:“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看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第三道和第四道是精华。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六堡茶第几泡最好喝?

确实!当六堡茶刚刚开始泡的时候,味道还没有怎么出来。品尝不到茶的真实味道,而到了第三第四泡的时候,茶叶就已经舒展了,茶的味道也就出来了,这时候茶的滋味是最好的。越泡到后面,茶味就越来越淡,水味会越来越重,滋味还是不错的。

有人对每一泡茶都有着深刻的感情,甚至用优美的辞藻来形容。比如第一泡,用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其实每一泡茶都很好喝,只要用心去体会,去欣赏,就能发现每一泡茶都有着其独特的味道。

泡茶的过程中,正是这每一道茶都有不同的味道,才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想象一下,如果每一泡茶都是相同的味道,品茗的乐趣将从何而来?从滋味的角度看,要想知道茶喝第几泡最好,当然是每一泡都需要进行尝试,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从品茗的角度来看,喝每一泡茶,都有着别样的精彩。

有用+10
分享

什么是六堡金花?

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大都市,越来越多人注重自身的保健养生,喝茶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一种新的养生保健方式,六堡茶比普洱更具保健养生功效,原因在于“六堡金花”,这是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物质。那什么是六堡金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探“金花”为何物。

六堡茶上产生的金黄色的闭囊壳,外形似缩微的“米兰”,俗称“金花”。

什么是六堡金花?

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早就形成一种通过观察茶中是否有“金花”来判断是否好茶的经验,我们平时在喝茶时也可以通过看到的这些金黄色的——“金花”来判断。有“金花”的茶是因为冠突散囊菌成为了优势菌种,促使茶中物质加速转化,不仅让茶味变好,还含有更多有益于身体的物质。有“金花”的茶,好喝的秘密就在这里。

据研究资料显示,冠突散囊菌属于一种无味的有益菌,陈化过程易繁衍,经其产生各种胞外酶,催化茶叶中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红浓加深。同时它也分泌一种氧化酶,使茶的苦涩味减少,口感变得浓醇爽口。

梧州位于北回归线上,特殊的气候及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很适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无需过多人工干预,即便常规放置,六堡茶也能得到比较好的陈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正宗的六堡茶只产于梧州。

“金花”和“发霉”如何区分呢?

六堡茶是后发酵的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陈化才能饮用,对六堡茶一知半解的茶友,还有不熟悉六堡茶的人,会怀疑六堡茶的霉味是含有黄曲霉素,害怕品饮对身体有害。

“金花”是一颗颗的,不是霉丝,在茶叶里比较牢固,不能轻易擦掉;产生都是零散地分布,茶叶整体都会存在;而“发霉”是因为存放不当引起,必然会有霉丝,会伴有白霉通常会在表面,很容易就能吹走;还会出现某地方成片,某地方没有这种现象。

什么是六堡金花?

有金花的六堡茶就好吗?

六堡茶品质的好坏不能以是否有“金花”一概而论。没有“金花”的茶,并不表示就不好,有可能是其中没有冠突散囊菌,也有可能是其还没形成优势菌种,或者是没有大量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或者是其“金花”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消失了,如果经常喝六堡茶的的茶友会有“金花消失了”的经验。判断物品的好坏有很多因素,六堡茶也不例外,上好的茶底、好的工艺、环境自然能生长出好的金花六堡茶,通常好的有益金花菌种产生在几十年老茶窖里。有金花的六堡茶受追捧,是因为里面有冠突散囊菌的参与,将茶叶的物质进行催化,形成了六堡茶特有的色、香、味,口感有较大改善,但茶叶本身的品质还是占最主要因素的,一个品质很差的六堡茶不会因为“金花”而脱胎换骨,变成上品、极品。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

第十六回 沤置隔夜 实践形成工艺   

黑茶源于何时?传统六堡茶的工艺是在何时基本定型?对此业界有诸多探讨。说起六堡茶的这段历史,笔者试着从工艺形成的角度做一下分析。

  一种比较权威的学术观点是:唐朝之时,茶叶是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到了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宋朝贡茶种类较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末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到了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一直到了明朝,茶叶开始脱离单纯绿茶的做法,“原始”的发酵工艺开始出现。在长期的茶叶采制劳动实践中,人们发现经过发酵的茶叶做出的茶叶别具特色,于是人们逐步做出了红茶,黄茶、黑茶。具备黑茶工艺雏形的六堡茶最早应起源于这个时期。

  根据老茶人陈振东回忆,以前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是杀青后,揉捻,堆放隔夜,再烘干。至于形成这种做法,有其本身原因:在一般茶农家,由于要兼顾其他农活,从一早采摘茶青,到晾青,之后杀青(当时是手工炒),再到揉捻(当时是用脚踩),做好已经是比较晚了。于是,沤放一晚,明天再烘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当时,烘干是用一个当地称作“甑”的竹编箩筐,一次只能够烘几斤最多不过十多斤的毛茶,而且,往往烘干一批,最起码需要1~1.5小时。其他揉捻好还没烘干的六堡茶,都需“沤”放在一旁等待。

  六堡茶的后发酵工艺很早就形成了,历史相当久远。在六堡镇很多老茶人的回忆中,烘干前的“堆放一夜”的做法,是很早之前就是这样了。至于这样“堆放一夜”原因,其实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当时的一种烘干工艺的滞后。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经过堆放一夜的六堡茶,让茶叶于空气充分接触,汤色变成黄红色,苦涩味变得醇和,更为好喝,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于是便逐步形成作为一个工艺而固定下来。

  这种工艺的形成,估计得益于早期六堡茶行销粤港澳等地时,得到市场追捧而逐渐定型下来的工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随着六堡茶产量的提高,在烘干技术没有大幅改进的情况下,这种烘干前“沤放”一边,等待烘干的做法,就更为明显。对后来逐步形成六堡茶特有的黑茶后发酵沤堆工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十七回 堆放发酵 早期渥堆雏形   

后发酵工艺做法久远,在六堡镇老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手头可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57年6月出版的广西省(当时称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上明确写着:“六堡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炒制比较特别,既不是红茶,也不是青茶,是我省特有的特产,所以就以产地定名叫做六堡茶。主要的特点是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几点钟进行后发酵后,再行干燥……”这里就明确地提到工艺中的“堆放”几小时的“后发酵”工艺。

  并且,书中还明确地说:“发酵又和制红茶有些相似,但红茶不炒即发酵……六堡茶炒过才发酵,发酵时间相当长……所以,又叫后期发酵茶。”

  而且,在这本书中记载的中,将“堆放发酵”作为一项工艺明确写着:“发酵的方法是:把揉好的茶叶解块抖散后,铺在大簸箕或篾簟(作者注:竹制席子)上,厚约三四寸,让它自然发酵变化,经过一夜,约六七点钟的工夫,茶叶由青绿色变为青黄色……”可见,这些“后发酵”做法已经在当时作为一种成熟工艺,印发书籍加以推广统一。

  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这种“后发酵”作为一种工艺进行生产,比普洱熟茶的1974年的普洱熟茶生产要早很多。

  在《制茶学》这本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中有关于六堡茶初制渥堆的描述:“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

  从这些做法中,依然可以看到六堡茶初制时,“堆放墙角”或“用箩筐湿坯渥堆”这些传统做法,也可以看出后期熟茶沤堆工艺的雏形。

第十八回 后发酵茶 先于普洱熟茶   

在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的一篇《云南熟茶》第一句话就说到:“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里面考证道:“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他文中还记述了:“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分改为散茶。”

  而恰恰是建国前后的这段时期,正是六堡茶在粤、港、澳、南洋一带以箩装散茶形式风靡一时的时候。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云南普洱茶同样以散茶的形式冲击市场。这个期间,受六堡茶沤放后变得醇香的启发,香港茶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地窖、仓库等特殊温湿环境,用人工方法促进六堡茶、普洱茶的后发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至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茶楼逐步以这种“发水茶”为主,消费者普遍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熟茶。

  邹家驹先生的书中还记述道:上世纪“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云南)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讯,试验不了了之。”而经过多方学习、探索,最后,才在1974年成功生产出普洱熟茶。

  据梧州茶厂的老工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有云南来的同行到梧州茶厂学习后发酵技术制作熟茶,据说,梧州茶厂还保留着这方面的资料。

第十九回 浮夸成风 茶场改种木薯

六堡茶贮藏中应注意哪些因素

查看图集 查看地图集

六堡茶的11种保鲜方法

影响茶叶储存、变化和老化的四个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线以及陈方环境的清洁度和气味。六堡茶的贮藏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

1、不宜密闭,应稍通风。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好,然后剥掉,放在瓷瓮或陶瓮中。骨灰盒不需要盖得很紧,可以稍微通风。

2.如果茶有仓库味,它可以放在空气中储存,直到仓库味耗尽。

3.如果茶汤的味道是“紧”或“涩”,油茶。可以去皮或展开,它会自然“湿润”,以丰富其味道和香气。

4、应远离厨房,并有异味。

5.切勿烘烤(即使在低温下)。

6.当每年的十月和十一月北风吹过时,让自然风吹得最好。因为北风干燥,湿度约为50度(通常约为70度)。此外,在不下雨的时候用电风扇轻轻地吹也是可以接受的。小心不要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7.如果有气体的茶(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没有立即饮用,则应保留外层纸和竹壳以保护气体。饮用前应除去外层纸张,茶叶应剥离并“润湿回去”。如果茶经常喝,它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茶被“弄湿”到适当的程度,可以用纸包起来储存。

8、无气或稍有仓味的茶,应放在纸外。

9、储存前清洁、适度通风。

10.如果整筒竹壳茶饼尝起来不像仓库,可以用外装纸包裹存放,外装纸具有防止水分过多的调节功能。

11.冷空气供应会太干燥。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去除仓库气味。然而,仓库气味被去除后,仍然需要自然空气和适当的湿度来“湿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和茶族为茶爱好者分享更多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