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是不是越贵越好?

六堡茶是不是越贵越好?

2019-03-01 访问量: 43 茶礼仪网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六堡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奇特的保养功效被岭南民众、海外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华裔大批地消费着。如今在竞争剧烈的茶叶市场上,作为一款广西原产的历史名茶,正愈来愈受市民的接受和承认,从新焕发勃勃生机。

六堡茶是不是越贵越好?

六堡茶的“贵”与“便宜”,和茶叶的级别,年份和整体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关系,六堡茶是黑茶的一种,因其特殊的越陈越香的特点,收到很多茶友的喜爱,我们讨论六堡茶的价格,要分开新茶和老茶来看。

新茶的贵,贵在原料级别,一般来说等级高的贵,等级低的便宜,5年内的六堡茶,都可以称为新茶,而农家茶新茶和厂茶的新茶又有所区别,农家茶产量少,价格高,厂茶产量大,价格相对便宜,总体的价格区间在100-500元/斤。

而陈茶(老茶)的贵,贵在陈化年份,转化质量,也就是说,如果一款茶,年份很长,转化又很好,价格自然就贵,而对于年份长但茶叶本质不好或存放条件不好的茶,价格就要大打则扣。

好的陈茶(老茶),10年左右的,价格区间在300-1000之间,如果超过20年,则基本要到4位数的价格了。

最后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越贵越好,要辩证来看,好茶当然贵,最怕有劣质茶鱼目混珠,冒充好茶陈茶,市场上还有一种湿仓做旧的茶叶,这种就是新茶冒充老茶的常见手段,买这种茶,还不如买些新茶来的放心实惠,消费者购买老茶,特别要注意甄别这种“湿仓茶”。

有用+10
分享

梧州三鹤六堡茶301老师傅六堡饼茶介绍及参考价格

六堡茶之家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梧州茶厂三鹤六堡茶产品介绍及价格行情

梧州三鹤六堡茶301老师傅六堡饼茶介绍及参考价格

三鹤六堡茶301老师傅六堡饼茶介绍:

【商品名称】三鹤牌301老师傅六堡饼茶

【生产厂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每盒净重】500克

【生产工序】熟茶

【上市日期】2013年5月

【产品介绍】三鹤牌301老师傅六堡饼茶为梧州茶厂2013年包装出厂的精品六堡茶,从精选原料到包装出厂均按照传统独特工艺。茶身色泽黑褐光润,茶味甘醇,爽滑,回甘,汤色红浓,耐泡,槟榔香明显。具有较高的饮用和收藏价值。8盒/件。

三鹤六堡茶301老师傅六堡饼茶参考价格:430元

如何区别老六堡茶和新六堡茶

六堡茶与普洱茶一样,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没有经过渥堆发酵工艺的,是生茶,民间一般叫农家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是熟茶,民间也叫厂茶。六堡茶的年份和原料等级及存储环境都会影响六堡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让我们先看看六堡茶的分类。

分类

生茶:

茶芽类

六堡生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季有社前茶、明前茶和清明茶,夏季是夏茶,秋茶是秋茶,冬季是冬茶,也叫霜降茶。共同特点都是单芽或一芽一叶的茶芽制作,原料嫩度高,但夏、秋茶嫩度相对低点,口感方面,不同季节的茶口感不一样。春茶鲜爽、回甘,夏茶较为苦涩,秋茶滋味平和,冬茶香气强烈。

如何区别老六堡茶和新六堡茶

非茶芽类

例如中茶、二白茶、老茶婆等。中茶和二白茶原料嫩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二白茶,新年份的茶口感涩味重,必须经过一定年份的转化,才达到适口的阶段,例如8年10年,这时候香气很强烈,有些山头的茶还容易出槟榔香。老茶婆原料最粗老,属于级外茶,全部都是老叶子,但茶味最正宗,新茶涩而回甘,随着年份的转化,每个阶段都会幻化不同的香型,口感层次变化丰富。

如何区别老六堡茶和新六堡茶

农家茶还有些品类比较特殊,例如茶花、茶果壳、虫屎茶等,这些茶都是有些年份才好喝,而且,煮茶的方式比较适合。

熟茶:

新茶:

熟茶因年份的差异,口感滋味会产生变化。新茶因为陈化时间短,略带苦涩,且有青味,就像是刚被割下的草所散发的味道一样。但特级和一级的茶叶,比之二三级的茶,口感要好些。

老茶:

一款正宗陈年的上品六堡茶熟茶,应是没有丝毫异杂味(如,霉味,仓味),带陈香,陈香不会霸道,但会很持续,很沉稳,出口有硬化感,口腔、舌面应无显着涩感,茶味淳厚,于淳厚中体现出一种悠长的茶气。或会因六堡茶个体的不一样,而感受到不一样的陈香之韵,在口腔后部、在咽喉处隐约回味。通常,八年的六堡茶,汤色晶黄透亮,有陈味,可是还会透露出年少稚嫩的青涩,而十六年的六堡,汤色红艳明亮,陈香浓郁,彰显着一股干练慎重的滋味。一般而言,茶的选料上差别不大,年份长的六堡茶要比年份短的贵,但也有极个别的情况,就是仓储环境的好坏,这就会影响到茶的汤色、气味、滋味。

如何区别老六堡茶和新六堡茶

鉴别

除了靠口感区分以外,还可以借助于别的外观区分来供认是不是真实的老茶。但不可以单凭这些外观加以认定。终究,如今许多“做陈”的办法即是冲着外部感观而做的。

一、看包装

这种做法是最为罕见,也最易于做伪。许多做旧的茶即是通过做旧外包装或仿冒从前的老包装来欺骗消费者的。

梧州几家出产六堡茶的厂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外包装也历经了数十年的变化,一些很有时代特征的包装可以作为判别六堡茶年份。比如黑盒六堡茶,最后期从前有过写“六保茶”的包装,但茶友们应当知道,这个“旧”的外包装并不说明外面的六堡茶就一定是“旧”的茶。

二、看干茶

拿一些不一样年份的六堡茶比照一下,5~6年和十年左右的六堡茶,会感到随着时间的长短,会变得松、散,变“轻”,手上明显感觉轻于较新的茶。因为长期存放其天然陈化发酵,致使老茶会越摆越“泡”,干茶外观会有一层很天然的灰“霜”(注:湿仓存放也会有一层白霜,但湿仓做旧的茶会发黑,面上霜较“死”,没有活性。可以借鉴市面上可看到的所谓普洱“老砖”茶面一层白的痕迹。)干茶颜色会偏褐红,乃至棕色,干茶外观应当干净、无霉变的痕迹。

三、闻干茶

通常有“哈气以后闻干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很不卫生,建议不运用。并且,这么哈气后闻到那股“陈味”,容易被外界复杂成分干扰,反而不太准确。相反,直接这么闻干茶都有所谓“陈味”的茶,就越要多加留神。乃至一些闻着有显着冲鼻的“陈味”的茶正是“做旧”的效果,更应当引起警觉,不喝为好。

四、看茶汤

六堡茶因为茶叶内质和工艺因素,某些新茶有时会比较混浊,也有可能出现新茶一两年都比较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澄亮明净,越老的汤色越红越透亮。越是能体现出六堡茶的“红”、“浓”特征。假如是前期贮存湿渡过大,或受潮或淋水,或许做陈做旧,会使得汤色晦暗、发哑,乃至混浊,通常茶友称之为“酱油汤”,碰到这么的“陈茶”,就要加倍留神了。

五、试陈味

这个茶汤的“陈味”是很容易做假的,并且某些不良茶商更喜爱以此“指鹿为马”,将“坑”味说成“陈味”,许多触摸陈茶不多的茶友通常会遭到误导,更以为陈年的六堡茶即是“坑”的。而做旧的陈茶,除了一股“坑”味外,通常就没有陈茶哪种淳厚和顺和的口感,并且,喝了以后,喉头会感受有点紧,有点不舒服的感受,茶友们称之为“锁喉”,这也是区分假陈茶的一个办法。做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真正的陈味的六堡茶泡饮后的香味带有些清淡的中草药味,就如同南方人喝的凉茶。

如何区别老六堡茶和新六堡茶

六、看茶底

做旧的六堡茶,常用的办法是人为加大湿度放慢六堡茶的后发酵,以抵达“陈”的效果。但这么的高湿度“陈化”后,无可避免地茶叶自身的纤维也会随之发作变化,茶底颜色会变死变黑,没有弹性,有些叶底会发粘、稀烂如泥。这种“陈茶”就需求格外留神了。一款存储出色的陈年六堡茶的茶底一定不会是腐朽发黑的。

只有综合了多方面的感观,才可以分析一款茶是不是真实的老茶,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会有多少老茶遗留下来呢?咱们可以心里自个做个估算。因此说,能喝失掉真实陈年的六堡茶,更需求一份“茶缘”。

更多关于六堡茶分类和鉴别的知识,请参考以下文章:

《传统农家六堡茶的工艺和分类方法》

《哪些六堡茶值得买和收藏?》

六堡茶品尝心得

在马士成博士主编的《六堡茶大观》一书里,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六堡茶整个产业行情,包括六堡茶的历史、栽培技术等等。其中里面有一段关于六堡茶的描述,让我深有体会。                               “六堡茶是有生命力的!”

“六堡茶有强大的历史文化生命力、有强大的工艺技术生命力、有强大的感观生命力、有强大的价值生命力、有增强饮用者自身的生命力......” 

其实,人生如茶,每个人仿如一片茶叶,随着时间消逝融入这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同,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品尝六堡茶时没有人在意每一片茶叶。而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一到两年的六堡茶,茶汤清淡,它年轻、苦、涩,有点呛、味重,但回甘好。就像一个小年轻,充满青春活力,懵懂、莽撞。

三到五年的六堡茶,茶汤稍深,它还是那么年轻、但苦涩味稍去。就像一个出社会三五年的小伙子,混了几年,正慢慢成长。

五到八年的六堡茶,茶汤偏橙。它已经慢慢成长,虽然还有点苦、有点涩,很有霸气!就像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了中坚力量。

八到十年的六堡茶,茶汤深橙,渐渐成熟,极具欣赏性,口感很好。就像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圆滑、成熟而有味道。

十到二十年的六堡茶,茶汤渐红,已经很成熟了,口感绝好。就像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性情沉稳,不恼不怒。

二十年以上的茶,我觉得就像一个老人了,历经沧桑,资历很深,但茶味渐渐淡去。

六堡茶品尝心得

杯中茶,或清淡或浓烈;人生,或不羁、或奔放、或张扬、或低调,都要去细细的品尝。人生在世,高低成败,最终的归宿如茶一样,淡泊、宁静,沉于杯底,以往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

六堡茶品尝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