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沱茶制作工艺历史

六堡沱茶制作工艺历史

2019-03-01 访问量: 47 茶礼仪网

很多茶友在购买六堡茶时应该都见过将茶叶紧压成一个小小的半球形,中间挖空的形状的六堡茶,我们称之为沱茶,那关于这一种沱茶的制作工艺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六堡沱茶和普洱沱茶、沱茶的起源相同,都是由团茶演变而来。

团茶是在宋代开始就用圆模制成的茶饼,最先开始是制于丁谓在福建做官时,在团茶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专供宫廷饮用。但因团茶在紧压中心过厚,所以导致远销至西藏的团茶因长途跋涉,经常产生发霉现象,造成不少的损失。

六堡沱茶制作工艺历史

佛海茶厂在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年)将团茶改为心脏型紧压茶,即把团茶中心挖空,然后将其取名宝焰牌紧茶。宝焰牌紧茶全为手工团揉精制,每个净重238克,7个为一筒,即使每个紧压茶贴在一起,但茶饼之间仍留有空隙,这样就能使水分能继续散发而不会霉变。

心脏型紧压茶在1967年改为长方形砖茶后停止生产。后因十世班禅的重视下关茶厂于1986年恢复生产心脏型紧茶,规格为250克,至今仍有生产。心脏型紧压茶所使用的原料较为粗老,三级铺面,里茶则较为次一点。

六堡沱茶制作工艺历史

市场亦称沱茶为女儿茶、香菇头、蘑菇头、牛心沱。市面上大多只有将六堡熟茶做成沱茶形状生产。

有用+10
分享

具备这几点的六堡茶最容易发金花

具备这几点的六堡茶最容易发金花

六堡茶越陈越香,这是早已有定论了的。在六堡茶陈化的过程中会有部分茶自然长出金花,由于比较稀少,偶有金花,也有说法是好的六堡才会长金花。事实是否如此?还是让事实来做回答吧。

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六堡茶在以下这几种情况下比较容易长金花:

1、茶叶比较粗老,等级越低出花越快,老茶婆最容易长金花,等级高的六堡茶反而不易长金花。木质化比较重的茶,含梗率比较高的茶出花快,是因为金花这种菌种喜欢长在木质化程度高的茶里面。

2、紧压茶比较容易长金花,散茶很难见到金花。是因为这家伙怕见光,所以一般金花会长在里面,而不是表面。所以我们常常是在砖里面、筐里面结块状的部位见到金花。

3、夏天或者是三伏天压制的茶比较容易长金花。这又得出金花的另一习性,喜湿爱热。黑茶中茯砖茶其实就是“伏砖茶”,在还没掌握人工发花工艺之前一般选择三伏天压砖。

4、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容易长金花,具体原因不用再说了。

5、在六堡的仓库里特别容易长金花。如果在三伏天用传统工艺又是比较粗老的六堡茶压砖,大约三个月一定会出金花。

按以上的方法,要做长满金花的六堡茶似乎并不难。但要六堡熟茶长出金花就比较难,时间也要很长才能出金花,所以有人说六堡茶要长金花需要十年,那说的就是六堡熟茶。如果用安化黑茶的发花工艺,一切就简单很多。现在金花六堡茶很多,但金花的价值在于自然。有了就是有了,没有也很正常。六堡茶的价值并不是以金花多少来评好坏的。

具体金花有多高的价值,其实并没有标准。茯砖金花茂盛,年份短的依然很便宜,但长金花不代表它好喝,作为茶饮好喝才是评价一个茶价值高低的标准。

黑茶类长金花,它只是一种陈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普洱会长金花,六堡会长金花,藏茶也会长金花,但都是偶尔有之。只有安化黑茶把发金花变成一种工艺并以金花为卖点,六堡茶再以金花为卖点就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

茶最好的价值、最高的追求应该是茶原料要好,好闻、好喝、好看、好味。不要把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现象当做喝茶的目的来追求,否则,离道远矣!

三鹤六堡茶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

三鹤六堡茶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

专家组正在听取梧州茶厂领导介绍申报准备工作情况

专家组组长金亚光(着白衣中间者)在梧州茶厂何志强(着白衣右1) 书记的带领下检查六堡茶包装车间情况

6月30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派的专家组对梧州茶厂申请的三鹤六堡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进行现场评定。经过一整天的严格审查,专家组认为三鹤六堡茶符合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相关要求,同意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注册,这是全国黑茶第二个、梧州市第二个通过此类评定的产品和企业,是梧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个新成果。

据悉,这次评定是依据《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通则》、《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导则》、《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技术规范》等法规进行的官方评定。

在现场评定中,专家组对三鹤六堡茶的申报材料、原料种植、加工过程、产品使用环节等全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定。专家们在评定检查过程中了解到,该厂在茶叶种植过程将农药灭虫改为太阳能灯光诱和色诱灭虫、将加工过程使用煤炭热能改为尽量用电能、将废弃的茶下脚料改为煮茶汤煮泡竹箩以提高防虫效果、将废弃竹箩白白烧掉改为用来烧火煮茶汤煮竹箩、将烧柴灶炉烟气直排改为除尘后排放、将煮竹箩的残余废茶汤直排改为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将生产过程使用白炽灯照明改为节能灯照明,以及将煮汤后的茶渣、柴火炭灰、车间收集的粉尘当垃圾扔掉改为用作茶园肥料,在筛分车间安装有吸尘机并要求所有车间内员工必须戴口罩,产品内外包装大量采用可降解的植物性材料,与正式职工签订劳动全同并购买“三保”,若加班则发放加班费,积极研发新产品新设备等等,均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生态健康、社会责任等要求,因此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梧州茶厂在今年3月份向梧州检验检疫部门表达了想申请六堡茶生态原产地保护的意向,此后在该部门的指导下对涉及原产地、生态、节能、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提高。经过现场评定,专家们一致认为三鹤六堡茶符合符合评定依据规定要求,同意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注册。

据了解,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目前全球贸易中较普遍流行的生态标签制度,获得该保护的产品更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将得到提高。

六堡茶品质形成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六堡茶品质形成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梧州茶厂

廖庆梅

六堡茶是属黑茶类。是中国历史名茶。其产制历史悠久,据传说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侨销茶叶,无论在解放前后一直都以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在国内市场较为少见。故有人称:“六堡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不说外省(区)的消费者不认识六堡茶,就连本区内许多人对六堡茶也十分陌生。在本省(区)内,我接触部分茶叶消费者中,有不少人把六堡茶当作“红茶”来称谓,也有部分人将它作“绿茶”来评论描述。借此机会,我把六堡茶的有关归类划分、品质特征及其形成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简介如下:

六堡茶是属于后发酵的黑茶类,无论是散茶或紧压条,其外形色泽是黑色、油润、陈香明显,汤色红浓,呈琥珀色,滋味浓醇爽口,回味悠长,有特殊的槟榔香味,叶底黑褐油润。在部分紧压茶中偶间有“金花”(黄色菌孢子)。故素以“红、浓、陈、醇”四色著称。

若珍藏有十年以上的远年六堡茶,色泽棕褐,陈韵尤佳,入口即化,十分滑顺。因而有人把“红、浓、陈、醇、滑”视作极品六堡茶,加以推崇。于是相传就有六堡茶越陈越好,愈久愈甘香之说。

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风格,是与它的加工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传说的工艺来看,制法如下:初制: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即成毛茶)精制:毛茶——筛选——拼堆——初蒸——渥堆——复蒸——装篓——陈化(成品)从上述的工艺看在初制中既有绿茶的杀青工序,又有红茶发酵渥堆(红)的工序:两种茶类工艺兼而有之。这种特殊的品质风格。

回顾六堡茶工艺的传承,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较为漫长的原始初期阶段。所谓原始即从汤煮羹饮,晒干收藏,以至唐、宋时期的蒸青团茶和散茶,甚至直到清朝的嘉庆年间(1796)挤身全国的二十四个名茶之列。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其生产方法、工艺较为原始,依旧是以全凭人们的经验一代代的相传,沿用的是手工操作或以家庭的小作坊进行生产。

第二阶段:是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其生产加工工艺脱离了原始的方式,即从家庭作坊转入了工业化的大生产时期。尤其,自1953年梧州茶厂成立以后,开山辟地建立工业化的加工厂,组织规模生产,用机械或半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从毛茶进厂开始筛分、选料、拼堆、出蒸、渥堆、复蒸、装篓以至入仓陈化,应用科学的手段按一系列的工艺流程组织生产,包装成品或出口。这是进入了一个反复实验改革工艺流程的改良期。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茶在出口东南亚市场中,遭受国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特别是越南、泰国、缅甸等国青茶在香港充塞市场,严重地威胁到我区的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面对这种局面,梧州茶厂的全体职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困难情况下,为多、快、好、省地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六堡茶,许多科学人员,日以继夜地进行发酵实验,在原来的传统工艺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的渥堆工艺方法,使之卓有成效地缩短工期,又提高品质,从而形成“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风格,很快地在香港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与越南、泰国青茶的陈茶相抗衡。得到德信行和香港市民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现在,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努力,无论在渥堆和陈化工序工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为二十世纪在生产和发展六堡茶的产业进程中,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至2003年,这时期是六堡茶生产工艺进入了稳定的成熟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企业也学会了市场经济和得到了锻炼提高。梧州茶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产品的供求情况,不断地调整了生产产品结构。缩减各种花茶的产量,增大对六堡茶生产产品的投入产出,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六堡茶日益增长的需求,努力生产更多更好的六堡茶产品,在生产工艺上,除保留原传统工艺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不断地加以挖掘整理和改进,不断完善,有力的促进了生产的规模。目前,已逐步完善了六堡茶的工艺和流程。所生产的花色品种,无论是砖、是饼、是散压或紧压茶,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并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工艺成熟品质稳定。2005年,梧州茶厂通过了ISO9001:2000体系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和QS食品质量认证。这些均标志着六堡茶规模化生产已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新水平和新高度,并逐步迈向六堡茶生产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及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梧州六堡茶的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工艺上的完善及其它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的形成,还有一个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自然环境因素。

梧州地处广西的东部,位于东经110度18分——112度03分,北纬22度37分至25度09分之间,区域内的整个地势是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南部是丘陵,地理由南北山地向中间丘陵及浔江谷地倾斜。尤其,北部是大桂山的山系延伸到苍梧县六堡、梨埠等地。而西北部又是大瑶山的余脉的延伸到京南、狮寨、岭脚等老茶区。在贺州与梧州相连的茶区山中,可说是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整个梧州区域范围内,有浔江、桂江、西江、贺江及北流河等江河流经这里。据资料记载,整个广西85%以上的雨水流经梧州的西江汇入广东的珠江入海,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水抱山环,云雾迷漫的地理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北回归线横贯其中,整个梧州区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中相对温度大,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环境特点。据1960至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梧州年平均总辐射量在37530.4——447754.2焦耳/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19.3至21.4度,全市大于10度的活动积温在6630.9至7626.3度,年平均降雨量在1450.7至2016.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15.5至1789小时之间。而每年5至10月的日照时数超过1100小时以上,占全年总日照的60%,年平均无霜期达304至349天。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不仅是给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水、气、光、热条件,促进茶芽早发,茶叶肥壮,持嫩性强,更重要是为六堡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特别是渥堆、陈化这两道工序,创造了有利于微生物活动的条件。众所周知,六堡茶品质的形成,关键在渥堆、陈化两道工序。

精制的渥堆,就是利用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的原理。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尤其是茶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和氧化,形成它的红浓汤色。六堡茶渥堆工艺是较为特殊,它不单时间长,而且温度也较高,湿度增大这就造就了一些优势微生物的活动,因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而产生自热,使叶温升高。叶温升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微生物繁殖旺盛,自热作用加深,促进了做色作用速度加快。由于微生物能分泌各种胞外酶,起酶促的催化作用,加速了茶多酚类化学物的氧化。同时,又能对蛋白质、糖类及其香气物质的水解和转化,使汤色红色加深变成红浓、滋味变为醇和及其独具与众不同的槟榔香气。

至于陈化过程,是孕育“金花”的过程。梧州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合冠突散囊菌及灰绿曲霉菌的生长繁殖。在陈化恒温恒润的条件下,由于大量繁殖的冠突散囊菌,能产生胞外多酚氧化酶,从而继续催化儿茶素氧化使汤色形成呈琥珀色的有色产物,红浓加深。灰绿曲霉菌与冠突散囊菌是同族,它在陈化过程也易繁衍,是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它可分泌一种氧化酶,也能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苦涩味减少,滋味转为浓醇爽口。还可将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使整个茶叶的综合口感良好。

此外,在陈化过程中,茶叶的脂肪族醛、酮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以及芳樟醇等香气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以及空气中自动氧化作用下使有关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成分的大量形成和增加。变成的香气为陈香陈气陈味,加上芳樟醇的氧化物,壬酸、庚酸,正已醛等,在互相转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的陈香、藤香或特殊的坚果类的槟榔香等等。然而,六堡茶的陈香陈韵,并非能在短时间中产生,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方能显出它越陈越好,愈久愈香的典藏古董风韵。六堡茶的独特风格,由工艺所决定,但环境条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梧州正是生产六堡茶的最好地理环境。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