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浅谈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

浅谈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

2018-03-06 访问量: 139 茶礼仪网

  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是怎样的?普洱茶最大的特点是“越陈越香”,陈了十年的熟普洱茶口感如何呢?熟普洱茶经久耐泡,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冲泡水温:最佳水温应为100度,至少应保证95度以上。注:煮水时不宜过渡沸腾或沸腾的次数太多,这样水中的氧气过少会影响茶叶的活性。

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

  2、置茶量:一般情况茶水比例为1:50,或置茶量为容器容量的2/5左右。此外,可根据泡茶的器皿和品茗人数等而定:

  (1)如用盖碗冲泡、小盖碗一般为3—5g/3~5人,而若用大盖碗冲泡则5~10g/5~8人。

  (2)辨别茶是紧压茶还是散茶:一般散茶可多投一点,而紧压茶因紧压投茶量上可相对略少一点!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茶一般茶饼,茶砖等紧压茶居多,所以在泡这类茶的时候要先用茶锥或者茶刀撬成小块,然后可以用紫砂罐放好备用,也可以喝的时候在撬开。

  3、浸泡时间:第一泡10秒左右,第二泡10~20秒,后每泡时间递增10~15秒。此外还可考虑以下因素:

  (1)视茶叶的情况而不同,一般紧压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长些。

  (2)投茶量多可以稍短些,投茶量少可以稍长些。

  (3)根据个人口感而定,常喝浓茶重口感的可多泡一会;反则缩短。

  (4)根据水温和冲泡次数而定,水温较高,可缩短浸泡时间,而头几泡一般快冲快泡,后面则可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延长冲泡的时间,方可泡出普洱佳味!

  以上是关于十年熟普洱茶的喝法的介绍,你学会了吗?普洱茶是一款男女老少皆宜的天然健康饮品,多喝对身体有益处哦,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饮用好习惯——健康饮普洱茶:(6)出大汗后宜饮茶

  普洱茶饮用好习惯——出大汗后宜饮茶。

  进行过量体力劳动,会引发大量排汗,在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的人,为调节体温,会排出大量的汗液,这时饮茶能很快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加速排泄体内废物,减轻肌肉酸痛,逐步消除疲劳。

普洱茶熟茶的地理故事

普洱茶熟茶的地理故事

香港和广东

广东、香港一带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和贸易集散地。尤其是香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洱熟茶不但已经成为港人的日常饮料,香港茶商还大量出口普洱熟茶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也可以说是普洱熟茶的现代发源地和推广基地。由于公路、铁路和海运的现代化,从云南原产地通过广西运到广东、香港,或者经缅甸、越南运往香港、广东的普洱茶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在抵达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完成自然发酵的过程。而在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欧美)一带的消费者中,早已形成了饮用普洱熟茶的习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茶商只好将由云南运抵的普洱茶装仓,等待普洱茶完成自然发酵过程,变成熟茶,再进行出售。

而即使这样,装仓后的普洱茶完成发酵的周期也是很长的,这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商业运转周期的需要。于是,一些茶商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方式加快了普洱茶发酵的过程,这就是发明了所谓的“湿仓陈化法”。具体方法即是自行摸索设计了一套人工潮变工序,将云南新绿紧压茶放入人为控制的潮湿仓库处理,以人工环境加速云南新绿茶紧压茶的陈化后发酵过程,将新茶(“生普”)快速陈变成普洱熟茶。

在普洱熟茶的历史上,广东、香港一带所用的“湿仓陈化法”用人工的方式较快地加速了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改变了普洱熟茶长期沿袭的纯粹自然发酵方式,丰富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但这样的方法,虽说快速,据说也需时大约四年,依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又有茶商继续尝试改进普洱熟茶生产的技术,用云南茶青加水渥堆,翻堆数次,再装仓存放。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所谓的人工渥堆技术。用这样的技术生产的普洱茶,据说已经能够把生产周期缩短到60天左右。后来,这种生产技法传到广东,广东也开始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但用这种技法生产普洱熟茶一次渥堆的茶青不能太多,依旧满足不了现代大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昆明

普洱茶产业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普洱熟茶的生产能够进入短周期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而传统的普洱茶制作方法已经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历史非常奇妙,普洱熟茶的现代性制作工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得以突破。那是1973年夏的一天,云南的昆明茶厂接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订单。香港茶商想要的是“红红的”普洱茶,而由于多年的封闭,昆明茶厂的人竟然不知道他们要的茶是什么茶。香港人就拿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品,那是广东生产的普洱熟茶。昆明茶厂当然不知道怎么生产这种茶。于是,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一行就到广州去学习,结果,广州的茶厂保密,吴厂长一行一无所获。

广州之行让吴启英等人非常郁闷,却也激起了他们想要改进普洱茶发酵工艺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办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尝试。经过不断失败和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普洱熟茶的现代人工渥堆技术就用这样的方式诞生了。1975年,利用这项技术的普洱熟茶开始正式生产,发酵时间由自然发酵的几年、十几年缩短到约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吴启英女士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又不断的对这一技术加以改进,成就了今天现代优良品质的普洱熟茶生产方式。运用这一技术进行生产,终于能够满足普洱熟茶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普洱茶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而吴启英女士也因为发明了现代普洱茶的人工渥堆技术而被誉称为“现代普洱茶之母”。

当然,这一说法依旧存在争议。有的说法就认为,吴启英他们发明的所谓人工渥堆技术其实还是从香港和广东传过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在这一技术诞生之前,在广东和香港,除了“干仓陈化法”和“湿仓陈化法”之外,已经在使用类似于人工渥堆技术的方法生产普洱熟茶。甚至在李拂一先生的记录中,云南勐海一带的民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用给茶青加水发酵的方式生产普洱熟茶。但即便如此,吴启英对普洱熟茶生产的贡献依旧不容忽视——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第一次发明了一种可控的,基本排除了偶然性的,能够大规模,短周期进行生产的普洱熟茶生产技术。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普洱熟茶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时代。

你会喝普洱茶吗?

你会喝普洱茶吗?

这个标题一抛出,估计将引来板砖无数。心想,此人太嚣张,喝茶有谁不会?不就是把茶汤往嘴里一倒,往肚子里一咽不就行了,是个正常人都会嘛。我想说,这只是喝水解渴的动作,如果您真的这样以为,那我想您面前的茶,尤其是精彩好茶,可能会有伯牙摔琴决弦的心,只可惜无力自焚了。

每一个人喝茶的目的不同,有人为保健,有人为提神,有人为兴趣,有人为口腔体验等等,但是,如果喝茶的时候,能够学会品茶、感受茶、欣赏茶、理解茶、玩味茶,那么,您的品饮过程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更好玩儿。

普洱茶,喝什么?

普洱茶家族庞大,每一个支系都自成一派风格,就像华山派又分剑宗、气宗一样,从发酵工艺上分,有生茶、熟茶;从仓储时间上分,有新茶、老茶、中生代茶;从原料上分,有山头古树茶,有茶园台地茶,生态茶;从拼配工艺上分,有拼配茶,纯料茶……是不是把您都绕晕了,普洱茶就是一种很复杂的茶,不复杂哪里有那么多好玩之处呢?就像人的每一天,未知,不确定才有意思。

生茶喝的是鲜爽和回甘,熟茶喝的是醇和饱满,老茶喝的是陈韵,中生代茶喝的是转化的过程,山头古树纯料茶喝的是百山百味的山野气韵,拼配茶喝的是层次与拼配的千变万化。抓住了不同普洱茶的“命门”,方能走上进阶的台阶,发现普洱茶好玩的真谛。

你会喝普洱茶吗?

普洱茶,怎么喝?

喝普洱茶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只需尽情享受茶汤带来的各种奇妙的口腔刺激和身体反应就行了。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些程式。但是,如果在喝茶的过程掌握一些品鉴的简单技巧,就更容易用最快的时间判断茶的特点及优劣,而且,一副很专业的样子,不仅可以大肆吸收旁边菜鸟们羡慕的眼神,而且在买茶的时候,老板也不敢轻易忽悠您了。

闻香: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有大量的芳香物质,不管发酵与否,程度如何都有那个阶段特有的香气。闻香一般在第一泡或第二泡以后,对着倒干茶汤的空公道杯的杯口深吸,感受茶的香气借着杯子的余温窜进鼻孔、沁人心脾的快感。普洱茶的香气不会像铁观音那样香艳,也不会像龙井、碧螺春那样清新可人,普洱茶体现得更多的是内敛与沉稳的香气。新生茶,尤其是山头茶以淡雅的兰香、花果香、蜜香为主,老茶则表现出樟香、枣香、木质香等等。

咀嚼茶汤:不知道大家可见过那些无牙的老奶奶吃东西,她们蠕动着上下唇,用牙床来触碰食物使之碎裂,以方便吞咽和消化。因为没有牙,所以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会产生较细腻的感觉。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体验茶汤的汤感:普洱茶入口后,舌头缓慢搅动茶汤,让茶汤与舌尖、舌心、舌根以及上下颚充分接触。几秒钟后,喝下一小口茶汤,静静感受茶汤的滋味,以此来评价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

感受回甘: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对回甘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喝普洱茶,尤其是生茶的时候最孜孜以求的直接体验。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感受回甘很简单,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舌根后部。有些茶回甘来的快,有的慢,有的持续长久,有的则稍纵即逝。一些精彩的好茶,喝下去以后,回甘生津强烈持久,人称“浸牙床”,这时您可得把嘴唇闭笼一点了,不然一不小心口水流出来了就呵呵了。

对于菜鸟进阶,简单这三步就够了,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这三步,就可以说“会喝普洱茶了”。纵使有好茶在面前,也不会自觉暴殄天物了。当然还有一些更加抽象的体验,比如喉韵、茶气、体感之类的东西,可能更需要一点天赋,多些积累,以及身体的敏感程度,那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