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董华携省政府领导组调研下关沱茶

董华携省政府领导组调研下关沱茶

2020-01-1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2016年6月17号,云南省政府副省长董华带领省政府副秘书长孙涛以及省工信委、能源局等部门领导一行深入下关沱茶调研,州政府副州长杨承贤等州市领导陪同。

公司董事长陈国风、总经理褚九云陪同调研组参观了生产车间和下关沱茶博物馆,向调研组汇报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新厂区建设情况。下关沱茶具有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技术优、市场网络全、文化底蕴深的特点,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八项“国家级”桂冠的精制茶企业。公司也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新厂区项目建设,致力于将下关沱茶建设成为云南和大理茶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董华对下关沱茶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制茶企业是有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企业,制茶企业的发展是影响茶农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下关沱茶是个百年品牌,我们有责任把它更好的经营传承下去,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副省长董华(前排左三)带队调研下关沱茶,副州长杨承贤(左一)陪同调研

董华(左二)一行在下关沱茶生产车间

省政府领导调研组在下关沱茶博物馆

公司董事长陈国风(左一)和总经理褚九云(右一)向副省长董华(右二)汇报下关沱茶生产经营情况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茶与沱茶

  云南普洱茶与沱茶。普洱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用晒青绿茶压制而成的称云南沱茶;用普洱散茶压制而成的称云南普洱沱茶。沱茶的名称由来,传说很多。有的说,它过去都销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有的说 此茶古称团茶,沱是由团转化面来。云南沱茶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 73-1620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沱茶原产于云南省景谷 县,又称“谷茶”。

云南普洱茶与沱茶

  云南省下关(今大理市)茂恒、永昌祥等茶号相继生产后,又有谷庄与 关庄之分。谷庄沱茶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关庄沱茶采用滇西勐库茶(双 江)、凤山茶(凤庆)、大山茶(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滇青在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 质胜于谷庄,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近40年来,云南沱茶集中于下关制造。

  云南沱茶,以一、二级滇青为原料,蒸压成碗形,外径8厘米,高4.5厘米,外观显毫, 品质最好的是“特级沱茶”,香气馥,滋味醇厚,喉味回甘,汤色橙黄明亮。用普洱散茶蒸 压而成的云南普洱沱茶,外形紧结,色泽褐红,有独特的陈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 亮。普洱沱茶运销海内外,颇受消费者欢迎。法国巴黎医学家给20位血脂过高的病人一天喝 三碗普洱沱茶,1个月后,病人的血脂下降了22%,疗效显著。

高铁出行的偶遇,下关沱茶就在身边!

撰文︱上海茶友

编辑︱Candylan

图片︱上海茶友

每个都市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大抵都离不开高铁。

高铁用速度,联系着这头,和那头。

有时,我在这头,家在那头;

有时,原地在这头,世界在那头;

有时,努力在这头,成功在那头。

我,在平凡的路上奔波,在路途中偶遇,在陌生中看到熟悉。

喝了多年的普洱茶,性子里自然多了些许对普洱的敏感。

普洱茶,因时光而耀眼,说起普洱,总会联想起精致的杯盏、悠长的水线、氤氲的热气,仿佛一切,都与慢时光有关。

却不曾想,在这里,代表着高速时代的高铁之上,偶遇普洱茶。

快与慢,就这样碰撞融合。

第一眼就看到外车身显眼的红色品牌标识——下关沱茶,步入车厢内,随处可见“下关沱茶”的元素,设计独特,颇有文化气息。

国潮来袭,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以新的面孔走进新一代的视野。普洱茶,也来了。下关沱茶,让传统普洱茶在高铁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让你我听到。其实,普洱茶也很时尚。

百年普洱,下关沱茶,就在身边。

永昌祥沱茶

从明代蒸而成团的普茶,到清代的女儿茶、馒头形的普洱茶、月饼形的姑娘茶,最终到民国时期诞生的碗臼形沱茶,形态演化的背后,茶的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自明代历清代至民国,滇茶向有散茶、紧团茶之分。它们在采制观念、制作工艺和产品特征上,既相互借鉴又各有风格。

从明代至清代,滇茶中的名品散茶,最有声望当属大理感通茶。

入清,崇德四年(1639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了游历感通寺的见闻:“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曝,不免黝黑。”

从清代至民国,滇茶中的名品散茶,声名鹊起的非宝洪茶莫属。

民国十年(1921年),王槐荣、许实编修《宜良县志》载:“宝洪茶,惊蛰后发白色嫩芽,采取焙而揉之,曝干收贮,味香烈异常,他处产者亦多,然味则逊于宝洪矣。”这种初制工艺相较感通茶,可谓上追下效,皆属晒青毛茶制法。

民国时期,诸如宝洪茶之类散茶、紧团茶中的圆茶与方茶、心脏形紧茶与砖茶、沱茶等在初制工艺上基本相同或相似。承接的都是晒青毛茶的工艺。

差别主要体现在原料的产区、采摘的老嫩、复制技艺导致的成品特征的差异上面。

沱茶的原料主要来自于顺宁、景谷、猛库(新中国成立后“猛库”改为“勐库”)等地,采摘的时节涵盖春茶、二水茶与谷花茶,揉造的技艺特色体现在原料的拼配、发酵与否与独特的形态上。

民国时期,下关沱茶主要由私营商号生产、销售,引领了时代潮流。它们中的佼佼者有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昌等众多茶号。它们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既相互联手合作压低价格收购原料,又在沱茶的加工上展开竞争。

私营茶商号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永昌祥加工沱茶的原料来自于凤山、猛库等地,甚至在凤山买了几十亩茶山,并将茶引种到大理苍山的沧浪峰上。

大理苍山茶园(杨丽芬 摄)

早年永昌祥沱茶是交由汪仲侯、陈德先、陈思贤等人承包加工。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永昌祥罗致陈思贤成为总技师,自行设厂加工沱茶。

永昌祥沱茶的加工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手工业的状态,最主要是由于人力便宜决定的,以至于五十年代初购买了机器,也未曾投入使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开始,下关康藏茶厂采取凤山茶、猛库茶与大山茶作为原料,使用复兴品牌生产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