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的茶味怎么样

大红袍的茶味怎么样

2020-01-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秋日的时候,窗外秋雨纷纷,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肃萧的天气,还有沮丧的心情。在这个时候,最好的事情就是捧一杯茶,静静的看着窗外,或者是阅读一首小诗,从而使自己悲戚的心情变得明朗开来。而捧着的这杯茶,一定要深邃悠长,故而大红袍最为合适,因为它的味道喝着秋天寂静悠长的天气最服帖。

大红袍的味道:

香气:锐、浓长或幽、清远 浓长或幽、清远 幽长

滋味: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

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纯商品大红袍,是武夷山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先生采用无繁殖方式培育出来的二、三代产品,它的茶汤冲泡出来金黄或橙黄,带红,清澈晶亮。它的香气不如花茶扑鼻,也不如绿茶芬芳。入口品尝,开初有些淡淡的焦糖香,随之感觉浓浓的桂皮或姜辛香,三、四泡后,香气转成幽幽的兰花或水仙花香。大红袍的香气,相对别的茶叶沉郁、悠长。刚喝时醇滑,有点微涩,很快两颊生津,满口回甘。大红袍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茶汤相当耐泡,五六水后,仍然保持甘醇鲜滑,回味特长久。

捧一杯大红袍,思念以为远方的故人,看着茶烟袅袅升起,思绪仿佛也跟着远去。就这样,在一品一饮中,思绪变得开朗起来,而口中的那抹茶味也变得愈发清香。伴随着繁杂心思的远去,整个人变得明媚起来,而手中的那杯大红袍却依旧是最合适的选择。

有用+10
分享

孝文家茶访茶记


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碧瓦朱檐,也不像老舍茶馆那般熙熙攘攘,但它的隐秘和安静却吸引着每一个经过的人驻足,想对那扇鲜有人出入的墨色大门背后一探究竟。

陈孝文

两次去“孝文家”喝茶,印象都尤为深刻。第一次在初夏的黄昏,我们从南后街拐入文儒坊,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孝文家”的外墙上,回望来时的路,蜿蜒的小巷不见尽头,外头南后街的人声鼎沸变得遥远,时间仿佛就此凝住了,除了“清”、“静”这样的字眼,脑海中已浮现不出其它。第二次去是“说走就走”的决定,没想到路上遭遇倾盆大雨,正犹豫是否打道回府时,接到对方电话,说是可以到坊口接我们,顿时心里的失落感一扫而空,冲着这份贴心,再恶劣的天气也阻止不了我们了。

在雨天赴“孝文家”真是别一番心境。穿过和通湖路相连的文儒坊牌坊,踏着被雨水打湿的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高耸的白色围墙,青灰色屋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青苔味。走近“孝文家”,漆黑的木门与周遭的白墙灰瓦十分契合,自然地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中国水墨画。细看大门轮廓,一只展翼的蝙蝠映入眼帘,在中国传统的寓意中,“蝙蝠”蕴含着吉祥之意。

迈过门槛,一堵照壁立在面前,虽不过两米的距离,却让人毫无压迫感,墙壁的正中开了一扇弧形的花窗,通透感极好。朝里望去,纵深狭长的大厅尽落眼底,倘若从里往外瞧,一幅古香古色的油墨画映入眼前,一只彩陶花瓶中错落有致地插着些许古朴苍劲的树藤,藤条末端冒着嫩芽,盛开的花朵零星点缀着,似乎在孤芳自赏,再衬上两只铜色的古典门扣,令人忍不住想要定格这动人的一幕。

“孝文家”的风格走中式现代路线,布局简约明亮。偌大的正厅中最为抢眼的是一张可容纳十多人的长桌,搭配上明式木椅,非常适合于公司股东会议或小型活动等。大厅的西侧开辟成两个独立私密的茶厢房,只提供给有预约的客人。“孝文家”并不对外开放,而是采用会员准人制,会员通常得提前预约才能安排妥当,这也是“孝文家”为何没有门庭若市景象的原因。

在我们每日奔忙的喧嚣都市,总有一些场所如渊博沉稳的长者一般,安然隐逸其间。这里的时空似乎从未被外界的纷繁快捷打扰过,休憩其中,会让人忘却尘世。在这里喝茶,门外是闹市丛林,门内是隽永浑然。然而,喝完茶出来,置身蒸腾的车水马流之中,会有片刻的迷惑,需要攒点力气才能从刚才喝茶的情境中抽身而出。

尤其当夜幕降临时,燃起灯光,一盏盏简约现代的“鸟巢”灯散发着柔和暖光,将“孝文家”营造得温馨静谧。煮上一壶好茶,不论是私享,还是与朋友们聊天品茗,都是无比惬意的时刻。

这里老店新店林林总总,构筑了福州城曾经和现在最繁华的区域,“孝文家”是这片商圈里难觅的清静之所。主人王聿心很早以前就喜欢茶,这些年,他虽然也曾有过别的生意,但一直没有把茶扔下。“孝文家”成为他的办公场所,也是他与商界朋友的休闲场所。

很多人对“孝文家”的好印象来源于王幸心。王聿心性格平和安静,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把古琴和一整面摆放着《诗经》、《论语》等各种国学书籍的书架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每年都会前往武夷山辟谷修行,他说这是让自己学习慢,就如同喝茶一般,慢慢嘬,细细品,不惊不激。有人说,安静是一种生产力。的确,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高效高产。同样,与陛格安静的人交往,也能滤去自身浮躁。

扩展阅读

他凭啥叫“牛栏坑扛把子”:坐拥最多山场,300年岩茶技艺传家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从它被人发现伊始就深深打下了“微地域”的烙印。

能出产绝顶好茶的那方土地,无论海拔的高低、土壤的构成、光照时间的长短、降雨量的多少、还是共生植物的品类……都是上天造物时费了一番思量的杰作。

而这些小产区的拥有者们,在当代人看来,更无疑是上天青睐的宠儿,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光是项级茶品的产地光环,更是手握一把财富之匙。

武夷山,号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绵的岩崖与群峰,形成了壮丽的景观,也在岩坑之间形成了众多微妙的“小气候”与“小环境”。因此,复杂多样的地质,让武夷岩茶的“山场”特性,在六大茶类中格外突出。

正岩”、“半岩”、“洲茶”就是历代茶人们根据山场的优劣,所划分出的产地等级。在正岩山场中,要细数个中鼎鼎有名者,总避不开“三坑两涧”之“牛栏坑”。而如今因占据牛栏坑山场最多,而被人戏称为“牛栏坑少坑主”的,却是一位年仅30出头的制茶人一陈孝文。

谁是陈孝文?百年制茶世家的当代传人

要问谁是陈孝文,先得从武夷岩茶著名的制茶世家,陈氏家族说起。在武夷山,以茶为生的种植者、经营者数以万计。但要说起陈氏家族,那懂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耳闻。

拥有近300余年的制茶历史,在旧时制茶工艺被视为一项秘技、严格遵守“传内不传外”规矩的年代,陈氏一族算得上是武夷山鼎鼎有名的制茶世家,而且代代翘楚。

现世可以追溯的陈氏家族中最被人敬仰的传奇茶人之一,便是陈书省。他生于清末,精于审评,有书记载,“武夷岩茶,只要让陈书省嗅闻、品啜三四道,其产地、品种、等级就闪在他的脑际,不讲百分百,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就连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都曾主动拜于其门下学茶。

而陈氏一族最近一段的传奇,则由新一代的制茶人陈孝文开启。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在2006年,时年24岁的时候,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传承人,与年长他许多的王顺明、叶启桐、陈德华、刘国英等名家同获殊荣。

可以说,在武夷岩茶的工艺上,陈氏家族的制茶技艺是传承历史颇为悠久、水准评价堪称上乘的一支。而陈氏一族成为“牛栏坑扛把子”的缘起,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牛栏坑今昔对比,天差地别

牛肉”,肉桂茶中目前市场热度最高的一个品类,只产自地窄岩稠的牛栏坑。市场上“牛肉”的普遍价格在数千元~数万元/斤之间,而个别“牛首”(也就是“牛肉”中最高级别)甚至价格飙到十几万元/斤以上。

而牛栏坑零散分布可供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最多不过70余亩,一年产出也不过3000余斤,其中“牛首”最多几十斤。所以,牛栏坑真算得上一个“寸土寸金”之地。

但充满戏剧性的是,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却曾经陷入过一段“无人认领”的窘境。那时候的“价值观”不讲求“山场”,很多地方种田不种茶,多数茶产地,甚至三坑两涧这样的核心名岩居然都处于一种半荒芜的状态。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府号召茶农在牛栏坑、慧苑坑这些正岩茶的核心产区重新开辟茶园。当地的老百姓当时都处于一种极其不情愿的情绪当中。

原因并不难解释:首先,核心名岩几乎都地处旅游区的游览沿线,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游客踩坏,不好管理;第二,坑涧本身土地面积总量不大,总体产量不高;第三,地势崎岖、难连成片,种植起来也有难度。

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去个性化”、“统购统销”的几十年,把茶叶品种的“个陛”,以及山场的“个性”统统都去掉了。而文化与传承的断层,以致当时的人们忽略了坑涧山场的宝贵之处。牛栏坑这颗明珠就这样被暗投街市。

还好,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牛栏坑的重振过程中,陈孝文的父亲,陈墩水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激荡80年代,陈氏家族执掌牛栏坑

陈墩水,陈氏家族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制茶人。而从陈书省到陈墩水,也已经是第四代传人。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原本就是“一介茶农”,但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不以为意的个人决定,却左右了今日牛栏坑的格局。

在陈墩水看来,地不要钱,苗也不要钱,不过是花点力气,能亏到哪里去?没有多想,陈墩水就直接领了茶苗把牛栏坑里其中的一块地认领了。“其实种上也就是两个晚上的工夫。”

紧接着,天心岩茶村村办茶厂在1986年成立,高中学历的陈墩水是当时村里的最高学历,自然被推选为首任茶厂厂长,此后,他又创办了天心岩茶村的第一个民办茶厂,搞起了承包。

那个时候种植一亩茶山的茶苗要600块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即使有人掏得出这个钱买茶苗,但是刚刚改革开放,种出来的茶叶也不知道卖给谁,很少有 人敢于尝试。在没有游戏规则的上世纪80年代,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幸运,勇于冒险的陈墩水,抢改革先机的这一步险棋,又走对了。

很快,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化完全放开,私人、客商都开始自己来收茶青,茶叶的品质也逐渐和山场的区别、工艺的高下开始挂钩了,牛栏坑的优势终于日益显现出来。而经过多年的开辟,此时陈墩水家的牛栏坑山场几乎已经占了大半。

而当年那个复杂的年代,那些曾因为嫌弃坑涧难种跟“半岩”、“洲茶”产区低价换地的、还有因为赌博把自己那块地输给对方的人……也很快在山场备受追捧、岩茶价格飙升的90年代末、2000年初,领悟到了锥心之痛。

你可以说这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是“命好、运气好”。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若无世代做茶的虔诚与坚持,纵有好运,也不一定会被砸中。

“牛肉”:陈氏家族百年功力的最佳佐证

很难说得清楚,在牛肉从默默无闻(注:统购统销时的收购不区分品种,做好了的叫“名岩名丛”、做差一点叫“普通名丛”(上中下),再次等就只能叫“品种”),到名声大噪的这十来年中,到底是牛栏坑成就了陈氏家族,还是陈氏家族成就了牛栏坑。

“三坑两涧”的山场优势已经无须多言,但若非要在这些名岩坑涧中分个伯仲高下,给各个山场产出的岩茶珍品排个高低次序,其实也不太科学。

但毫无疑问的是,“牛肉”的市场热度在进入2000年以来,一直是最高的。甚至有一些原本就出身不错的山场,做工也堪称一流的正岩肉桂,也在冒充“牛肉”。“牛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牛肉”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牛栏坑山场的出类拔萃以外,做青、烘焙等制作工艺的加持,也保证了优质山场的优质原料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而拥有最多山场的陈孝文家族,在这十多年来,左右了存在于市场上的最大量的“牛肉”的品质和口碑。可以说,“牛肉”今天在市场上的备受追捧,与陈氏家族若干年的不懈经营和工艺保障也密不可分。

把最好的原料,做出最好的滋味,并受到最广大的市场的欢迎,这既是传统工艺在市场检验中的一次胜利,也是陈氏家族百年不断的技艺功力的最好佐证。

大红袍茶是什么茶该茶有什么功效特点

武夷岩茶是众所周知,大红袍茶也是耳熟能详,那么又有多少能够详细地叙述出大红袍茶是什么茶有什么功效?接下来就简要的概括下大红袍茶是什么茶有什么功效。

大红袍茶是什么茶该茶有什么功效特点

大红袍茶是什么茶

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若要说茶是一个巨大的王国,那么大红袍则是这个王国中的皇族。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茶有什么功效大红袍茶属于岩茶类,其功效即为岩茶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讲究:春饮用花茶,夏饮用绿茶,秋饮用青茶,冬饮用红茶。从炎炎夏日到秋高气爽,人们的生活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改变,作为秋季的养生佳茗,岩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武夷岩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使得岩茶富含钾、钙、镁、锰、硒等矿物质 。据中国预防医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实验证实,武夷岩茶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减肥和美容、保护泌尿器官,还对消化器官和牙齿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

我们从大红袍是什么茶到大红袍有什么功效,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对大红袍也有所了解了。

大红袍与普洱的异同点

大红袍与普洱的异同点

大红袍和云南普洱的相同点:

一、 陈年得味。普洱茶须待自然干仓慢慢陈化经年,饮用乃佳,武夷岩茶亦须陈藏数年方得醇和之口感、食疗之功效;二者均有酵化、酶化、脂化之特点。

二、 老树盛名。武夷岩茶极品尊仰大红袍母株,极品岩茶均采自数十年至数百年以上老树。普洱极品自百年老树。两者均推崇老树产茶。

三、 历史悠久。普洱茶和武夷岩茶均是历史名茶,历代贡茶。

大红袍和云南普洱的不同点:

一、 陈龄差异。武夷岩茶陈年期适中,一般为一到五年,讲求口感和保健功能实用性,不盲目鼓吹和夸大陈化之年龄,务实客观、物性昭昭;而普洱茶商业化操作严重,拼包装、比年代、视陈旧、造名气、寻来源等玄学体系严重偏离茶叶本身之食品属性,越陈越好之误区有悖天然食品自然规律。

二、 工艺差异。而武夷岩茶不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传承,流程精工细作,不省工力,且对原产地武夷岩茶范围划分明显,质量保证可以正本溯源;普洱茶的定名之初,显现普洱茶产区“商文化”泛滥,而“产文化”薄弱,现代则过于依赖港台市场推手神秘化炒作,茶叶本身质量之分野标准模糊,工艺体系失之于粗线条,而且其黑茶属性或者绿茶属性也因此一直处于混淆状态。

三、 品类差异。武夷岩茶产品类别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口感差别,各品类又自成体系,体现出庞大之市场底蕴;普洱茶产品细化不足,仅有生饼、熟饼之外观年份类别,标准各自占山为王,极易产生品类混乱和造假现象。

四、 品赏差异。武夷岩茶系乌龙茶之祖,工夫茶之宗,重品轻藏,甘、醇、爽、活、香等特色明显,“岩骨花香”特点尤显,适合以精致工夫茶具品味、赏玩,形成了一系列茶道文化。普洱茶重藏轻品,品赏实际是借用工夫茶文化,茶性立体典型性不足,饮用文化特性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