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茶叶历史

大红袍茶叶历史

2020-03-24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红袍茶叶历史

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被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最好的年份, 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

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1972年, 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 毛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 周恩来后来为此对尼克松解释,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把大红袍由来告知,闻说尼克松听后对此肃然起敬。

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为“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62年春,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 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

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并未引起重视。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之际,五株大红袍“秘密”的引回(领导不知情),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

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 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 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以无性繁殖方式使母树大红袍的血脉得以延续,使地处武夷山景区的茶厂所产茶叶完好保持了大红袍母树的优良性状和所有品性特征,武夷山决定对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养护。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 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2008年,由 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红袍茶叶遭游资炒作,价格暴涨,每斤达到最高10万。大红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价格,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以及大红袍独有的地域限制保护,大红袍价格终于回归正常。市场的逐步稳定和健康化的同时,不少茶企也随之发展。

2010年,张艺谋、 王潮歌、 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

2013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用+10
分享

岩茶烘焙绝不是玩一把火就行了


南方的七八月,空气中有茉莉和木槿的清香,却是一年中最溽热的节气。而对于岩茶,此时却也正是浴火新生的焙茶季。

大红袍碳焙坊

“岩韵包括香韵和味韵。香韵以做青为主导而形成其风格,味韵为复炒所诱发以烘焙来充实为其特征。”姚月明如是说。关于烘焙,不是一把火那么简单。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烘焙对茶的影响,我们特别选取了同一款茶(5月5号初制的牛栏坑肉桂)不同焙火阶段(走水焙、中火、足火)的茶样做对比品鉴。

干茶

毛茶:初制阶段烘干的毛茶,自然存放三个月多。干茶,红褐、绿褐色夹杂,少许未转色的叶片呈绿褐色,较明显;条索欠紧结,不匀整。

中火:呈红褐色,条索尚紧结、匀整。

足火:色泽红褐乌润,条索紧结、匀整。

香气

毛茶:退却了初到时的青味,花香干净、馥郁幽长,稍带乳香;杯盖香和杯底香都较为明显。

中火:千茶香为果香带焦糖香;杯盖香显花蜜香。第三道后花香稍馥郁幽长;第五道后茶叶经过沸水熟化后,香气转化为极馥郁幽长的花果香。

足火:千茶桂皮香明显,杯盖香前味火味明显,中味蜜香显,以花香收尾。

滋味

毛茶:自然存放三个月的毛茶,此时已达到最佳的口感表现。前三道,茶汤稍带青味、涩感,但入口顺滑、醇和鲜爽;第四道后,茶汤口感以清醇为主,口腔饱满,喉韵佳。

中火:茶汤人口,辛辣感明显。前三道,稍有火味和青涩感;第四道后,青涩等味道褪去,口感鲜爽,清纯顺滑,回甘生津快。

足火:茶汤入口,火感和辛辣感都明显,口腔收敛性极强,茶汤稠厚、尚顺滑,舌面稍有涩感,两颊生津迅速持久,口腔饱满,喉韵佳:七道后,茶汤转为鲜爽的甘甜味。

叶底

毛茶:在第三道时,叶底完全舒展,典型的“三红七绿”,柔软充满活性。

中火:叶底完全舒展,青褐色的叶底红边明显,柔软有活性。

足火:叶底舒展,青褐偏红,柔软富有活性。

不同烘焙阶段的茶,干茶的色泽有较明显的不同,条索、香气和滋味方面,则随着焙火时间的增长,越来越紧结,品种特征越发的明显。只是在选定茶样时已经确定的茶叶做青品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之后的焙火方式,也在极大的限度上决定着在烘焙阶段所能达到的茶叶等级水平。

对一款茶三种不同焙火程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茶叶每经过一道火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固味保香”是焙茶环节得要实现的目标,但试图通过烘焙环节,来解决做青阶段存在的问题的想法,不可取。岩茶烘焙,是一把火的事情,但绝非一把火那么简单。

关于岩茶的初焙、复焙的作用和要求,茶学家林馥泉半个多世纪前就做过极详尽的解读。“烘焙茶叶,须避免叶中水分不平均之蒸发。故茶叶烘焙法,乃先用一股极热空气,使发酵茵和酵素毁灭,无力继续发酵,然后在较低热气中,使茶叶平均受热,慢慢烘焙,使叶间成分无多大变化。设茶叶干燥过速,内部水分不能全部逸出,迟缓的化学变化,便仍可进行,结果茶味的爽脆性减低,品质亦因而损坏,甚至贮藏时有发霉之虞。基于上述理由,岩茶因贵于久藏,故对复焙更需考究。”

平均温度超过35℃的暑天,焙茶师傅在室温超过70℃的烘焙间内静下心来,细心感受每一寸炭火温度,敏锐捕捉每一笼茶叶的细微变化。“浴火重生”和“凤凰涅槃”这样的词汇,总会让人对“重生”有更多的企盼。对于炭火之上的茶和酷暑之下的人而言,比企盼更多了一份敬佩。

傍晚的崇阳溪畔,映着斜阳晚霞,连片的蛙声不绝于耳,轻呷刚下焙笼几日的新茶,淡淡的火味正和着秋初白天的余热,一切正好。

扩展阅读——玩“火”的岩茶制作工艺

魔法技:炭焙

释义:以木炭为燃料,再次减少茶内的水分,固定品质,以利于贮藏。同时,进一步去除青气,透发香气,并增进内含物成分的转化,提升风味口感。

从一片树叶变成茶干的过程中,“火神君”扮演的角色,无可替代。杀青、炒青、干燥,都需要“火神君”的神力才能完成。

在制茶实现电气化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茶叶的失水干燥,中国人总是遵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方法——焙。

古人焙茶用的燃料通常是木炭,炙茶、煮茶叶也不例外。对于炭的品质,《茶经》有严格的要求:“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败器谓朽废器也)不用之。”

陆羽还说“茶有九难”,其中一“难”就是火。另外,“炙”(烤茶饼)也涉“火”,也是一“难”。

“难”在哪里?难就难在火候的掌握。

《大观茶论》云:“……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日,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

如果火候没有控制好,则“伤焙”,更有甚者,会让之前的工序功亏一篑,变成一把焦炭。由此看来,焙火绝对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技术活。

在当今机械化、智能化制茶时代,老祖宗传授给我们的炭焙工艺非但没有被遗弃,而且还成了“活化石”,做出来的茶当然也就成了“香饽饽”。同电焙相比,炭焙除了火候不好掌控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产量少、耗能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然而,炭焙茶却有着电焙茶无法比肩的魅力。以武夷岩茶为例,它的最大魅力——“岩骨花香”就来自“文火慢炖”的炭焙艺术。焙火的程度,即火功,亦有轻火、中火和重火之分。炭焙茶,“香清甘活”,有着一种独特的灵动之韵。而电焙茶香气高飘,口感显得相对“生硬”,喉韵也欠些。

随着传统炭焙渐成武夷岩茶制作的主流,曾一度以“清香型”风靡全国的安溪铁观音也开始逐步回归传统。其实,二者的烘焙工艺本来就属于同一个传统制作技艺体系,只不过因为市场消费需求和消费潮流的改变,使二者分道扬镳,前者坚持传统,后者求新求变。但是,它们最终还是在传统的原点上汇合了。

在乌龙茶“南北双雄”的感召下,福鼎白茶、政和白茶、云南滇红、福州茉莉花花茶也纷纷继起,拥抱炭焙,拥抱传统。木炭原料有荔枝木、龙岩木、苹果木等无异味的硬木。

通常,商家在茶叶包装上,“炭焙”前面会加上“古法”的前缀,一下子顿觉“高大上”起来,如果再加上国家级“非遗”大师的限量作品,这泡茶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炭焙茶终究无法像电焙那样规模化生产。而且,炭焙要耗费不少的木材资源。譬如,武夷岩茶。据武夷山当地茶农经验,岩茶通常要焙两道火,焙一斤茶大约要烧掉一斤的炭。也就是说,茶与炭的比例是1:1。在焙茶时间上,有时竞要12个小时。于是,在武夷山茶农家里,往往一天就只能焙几十斤的茶。若再算上人工成本、硬山场的稀缺性,就不难理解当下正岩茶的价格为何如此坚挺了。

隔“茶”观“火”。玩起“火”来的茶,也许“火”不止是一项传统工艺的保留与传承那么纯粹,在消费潮流中,“火”还是一枚融入概念、吸引眼球、加分加价的标签。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喝大红袍有什么功效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很多人都知道花茶、红茶、绿茶,如果问问身边的朋友大红袍属于什么茶,恐怕知道的人为数不多。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喝大红袍有什么功效

一、大红袍茶叶

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和铁观音茶一样是半发酵茶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大红袍的品牌地位是由历史积累,文化底蕴、绝佳的品质等因素决定,加上多年来武夷山旅游线路的推出,来武夷山旅游的人,大部分看过九龙窠的大红袍,听说过大红袍神奇的传说,品尝过驰名中外的福临门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的名气随之名播四海。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传说中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二、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

保护牙齿:由于氟对于牙齿的保护比较关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牙膏中都含有氟,而茶叶中也存在这种物质,因此对于牙齿保健具有不错的作用,同时经常用茶水漱口液可以去除口臭。

提神益思:大红袍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而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进思维等功能,因此对于提神益思有所帮助。

解暑杀菌:夏日炎炎,茶不仅可以作为自然饮料,夏季饮用具有解暑的效果。茶叶中的茶多酚与细菌蛋白质相遇后,细菌即行死亡,达到杀菌的效果。

减肥美容:大家知道茶叶可以具有减肥功效,大红袍也不例外,大红袍能降低人体的胆固醇与甘油三酯,达到减肥效果;同时大红袍能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机能,达到美容效果。

预防癌症:有研究表明,有喝茶习惯的人相对于不喝茶的人患癌症的概率较低。

降压降脂:茶叶中的咖啡碱能舒张血管,加快呼吸,降低血脂,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达到降压降脂的效果。

抵抗衰老:大红袍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防止过度氧化,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而且儿茶素类化含物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传说二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