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华茶史>茶马道上的望鱼古镇

茶马道上的望鱼古镇

2019-03-08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石梯重重迭迭飞向天空,街镇似乎镶在云中。石板铺成的小径,木头青瓦筑起的房屋,古朴、原始,溢满沧桑。她,还有一个令人遐想的名字——望鱼。

初见望鱼镇

车从成都出发经成雅高速至雅安120公里,从雅安市区再行约30公里,过周公温泉,弯弯曲曲至青衣江上游支流的周公河畔,便是望鱼古镇了。听说这里是被慈禧太后称为“龙凤肉,恐亦难与之媲美。”的雅鱼故乡。不过,我们见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农村乡镇,难道这就是古镇?老乡说,“古镇呀,那山上头呢。”随老乡手指处,我们回头抬眼,但见高高的石梯半腰被丛丛竹木遮掩,很陡,石梯之上,有淡淡的炊烟缭绕,房屋隐约,那才是古镇呢。拾阶而上,118梯,陡直向上,石梯宽广,又无遮栏,真有一种慢慢升空的感觉。

石梯顶处,眼前是一条蜿蜒的古朴苍老的小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道,由于年代久远,布满了厚厚的苔藓,那坑洼不平的石径,似乎在诉说着它在人们的脚下流失的岁月。古街两边高高低低的木柱青瓦的古屋静静的依偎在一起,一间连着一间,虽显古旧,却透着典雅、别致的韵味。历经百年,木墙木柱已呈暗灰色,但木雕工艺精湛的瓦楞、檐角、窗棂、门扉的细处却难掩往日的荣光与华贵。厚重青石的街道,两侧店铺地坪与街面有一定高差,若干石阶通向各家各户。铺面石坎也用青石砌成,设有门板滑槽和门枢孔,并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石孔洞与地下的排水系统相联系,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排水体系。街面沿地势曲折且蜿蜒起伏,高低错落,街道的空间变幻丰富。

几步外,一扇木门开着,敲敲门进去,屋内光线较暗,一张木桌几张条凳放在窗下,主人没在。“快来,给我照一张。”女伴把头从用木棒撑开的木窗内探出来,我举起相机之时,感叹:“这房子简直就是古书上描述的潘金莲的家啊!”“真的,快挥挥手呀!”“哈哈哈……”同行旅伴的欢笑,给寂静的古街增添了几分生气。

望鱼故事多

一座带天井的四合院老房子前,一个身着黑衣的白胡子老人靠在木椅上叭着老烟杆。“老人家,您好!”“好,好。”老人热情的与我们交谈,沙哑的声音讲述起苍老的故事,“很久以前,马贩运兴旺之时,有些背二哥就从雅安开辟了一条道路到达望鱼。从我们这里再翻过马耳山,过了荥经就到达康定了。那时,有个老太婆就在这块山崖,有数百平方米的巨石上开了个简陋的茶铺子,过往的客商和背二哥得以在此喝茶歇脚。当时旁边的周公河里雅鱼还多得很,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游走,在巨石上也能看见,于是人们便把这块大的石头叫做望鱼石。后来有人开始在这个地方聚居,兴建房屋庙宇,逐渐形成场镇。明末清初,是场镇的鼎盛时期。我的祖上就在此居住,到我这辈人已是第4代了。”老人伸出4根弯曲的手指比划着。

其实,说起望鱼的故事,当地传说还有很多。还有人说因古镇建在巨石之上,而巨石形似一只猫望着石畔周公河中之鱼,所以得名“望鱼”。不管为何得名,反正啊那青青的巨石旁是清澈的河流,那河流是珍稀鱼类——雅鱼的家乡。

在望鱼的镇口,立有一石碑,标志着望鱼的红色历史。那是民国24年即1935年冬,中央红军曾经到过望鱼。红四方面军进入望鱼后,在古场镇火烧坝用一张桌子搭起宣传台,宣传动员“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因国民党中央军薛岳的部队进剿,红军被迫转移,曾在望鱼乡的将军坡、土地垭展开狙击战,镇口的那块石碑就是红军会议旧址纪念碑。

独特的望鱼

望鱼古镇四周山水环绕,古驿道穿越其间,蜿蜒而行;周公河横贯其旁,山水相宜。这陆路和水路是古时望鱼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古时望鱼兴旺发达的经济命脉。有关望鱼的相关资料很少,我从当地一些零星资料记载中得知,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支线驿道也由此而过,这条驿道吸引了周边的土产资源自发地集聚交易,望鱼由此成为周边物产交易的场所而逐渐繁荣。明末清初之时,望鱼形成了各项公共设施均较完整的一个独立的商品贸易集镇,并形成了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的风俗,每逢赶场交易,热闹非凡。当地众多的公共建筑皆为当时修建,望鱼古镇因此而兴。解放后,古驿道废弃,周公河后也因水利建设而隔断,周公河对岸那条雅望公路就成了望鱼与外界联络的唯一渠道。

望鱼古镇虽因驿道而兴,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观念在选址和形态结构上的特点。“佚佚斯干,悠悠南山”,望鱼古镇坐落于望鱼石上,靠山面水,下有周公河穿越,周围有群山环绕,正是应了“枕山环水、面屏”之势。古驿道就在我们上山时攀登的石梯旁,它从镇中穿越部分兼具了交通与生活贸易等多种功能,是村镇形态的骨架与支撑。当时,由于村落地形的限制,大部分建筑只得建在驿道两边,这样,驿道便像丝线串珠一般串联起了望鱼的大部分公共建筑与民居建筑群,使得古镇也呈现为狭长的一字长街的特殊形态。

当地人告诉我们,古镇的公共建筑中有衙门、药店、绣楼、银庄、旅店、戏台等,在现在已被遮挡的戏台与原火神庙之间,就是长街最重要的交易场所,这里比小街宽敞,给人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而这里的民居,多为四合头式,又因地处“天漏”的雅安,雨水较多,故建成“四水归池”式,落雨时走水十分通畅。这样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院落空间的结构处理便有了一种整体错落有致,转合和谐之感觉,体现了较好的景观效果。

倘佯在古镇

进入古镇,向前遛达,隔几间房,一阵有节奏的“咚咚……”声传来,是一位大嫂在斩猪草,随着蓝布衫子有力的晃动和挥刀剁草的响声,古老的房子似传出欢快的乐声。其实,整条街上的老乡,大多从事着原始的农家劳作,那背着一大背篓红苕回来的大妈,锄头上的泥还湿漉漉的。那把一大把玉米撒给几只母鸡的老婆婆,院子房檐下玉米棒子成排成串,黄艳艳的亮色夺目。还有那几个追逐玩耍的娃娃,他们的玩伴还有那两只一黄一黑的狗儿。

我们在老婆婆门前坐下来休息,高高的木门坎上两只肥胖的母鸡好奇的看着我们。“别动,来一张。”木门、木凳、木门坎、金黄的玉米串、两只歇脚的母鸡和我,一幅生动的老油画。

沿着潮湿的石板路走着,偶有鸡鸣狗叫,却少有人声的喧闹,古街两旁一些房子已破旧得没有人住了。古街不长,约二百多米石板道百十间旧房,满眼是风雨洗刷后的沧桑,满眼是历经百年的古朴,除了十几只点缀街景的红灯笼外,竟没有一点点商业味和现代味。倒是在街的中段有间翻修过且修旧如旧的木房很引人注目,透过木格窗户望进去,房内是老式的太师椅和八仙桌,石台上摆放着盆花,配上房门口那两只旧的却仍红艳艳的灯笼,使人有一种在旧电影中才见过的感觉。乡间老屋,好有味道,听说这是一个外地画家的杰作。

你要再走走,从长街向山顶上走,便会见到有若干条石径通往山顶林间,那里曾是一些大家宅院修建地,听说当年的大院落雕梁画柱,尤其是柱础的石雕艺术为最佳,望鱼柱础多为鼓形变体,上刻吉祥图案、戏文人物等。大院落修建在位置略高于长街的山腰之上。昔日的辉煌如今已不在,但山上至今还保存着那些大户人家的墓地,其墓碑多为牌坊式样,有石雕抱鼓石与神兽,体现出四川明清墓葬建筑的鲜明特点,显得十分壮观。

沿长街而行,沐浴着斜照的晚霞,一阵阵谷草味、炊烟味从木墙的缝隙中飘出,耳畔,似乎又响起了由远而近的马铃声,那马蹄击打石板道的“嗒嗒”声,还有“歇脚了!”挑夫们的吆喝声。

透过树丛间,从房顶上斜斜照在小街上的那缕夕阳,我似乎看到了,肩挑背扛的汉子们放下手中的茶碗,咬咬牙又迈开了赶路的脚步,一步一步,这是古代中国百姓谋生的手段,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故事。

踏在这样的石板路上,你才能有岁月冰凉浸脚的感觉,徜徉在这样的古街上,你才有进入历史隧道的暝想。望屹立的青山不老,再看那一间连着一间躬腰驼背的像老人般相互搀扶的房舍,有种感觉:大自然的创造看似不朽,而人和人类的创造则必然要不断地新旧交替,永恒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悠悠遐想。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