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突破西湖龙井包围淳安升级“千岛玉叶”品牌

突破西湖龙井包围淳安升级“千岛玉叶”品牌

2019-03-12 访问量: 36 茶礼仪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各地农村积极探讨下一步发展先机。日前在杭州淳安举行的2013年度淳安县“千岛玉叶”龙井茶发展论坛,欲升级当地品牌——千岛玉叶,欲突围浙江另一著名品牌“西湖龙井”的竞争优势,以此带动千岛湖区域经济的发展。淳安县广为人知的另一个名字是千岛湖。资料显示,作为淳安农业主导产业,茶叶年产值超6亿元,占其农业总产值的15%。其中之一的品牌“千岛玉叶”年产量已愈3000吨,产值近4亿元。

  千岛玉叶嫩香持久,茶味醇厚,汤色清澈明净。据论坛介绍,在浙江省林业厅、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及浙江省茶叶学会等扶植下,千岛玉叶已发展出一条科学的育种、栽培、采摘、炒制流程和体系,成为当地一带龙井名茶。

  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表示看好“千导玉叶”发展前景,他认为,若利用淳安优良的生态条件,千岛玉叶产量至少达到15亿的产值是完全能做到的。不过他亦提醒,茶叶发展要特别注意质量安全问题。他指出,中国茶叶规模大,出口量却维持在32万吨左右,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目前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进口准入标准非常高,导致中国大量出口茶叶被挡在了外国国门之外。

  除此之外,面对强势品牌西湖龙井的竞争,“千岛玉叶”存在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茶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品牌竞争力不强、茶叶科技投入不足、病虫害防治困难、茶资源利用率低、品牌与文化的融合不足等亟待突破的一系列难点。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室主任党国英建议,一定要开发规模化的种植基地,鼓励兼业农户向专业农户发展。他表示,如果淳安把茶农降低到1万户左右,让经营规模平均每户达到20亩左右,淳安茶农就能维持一个可能还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准,淳安茶农的流动将会很厉害,(不利于茶产业经济的稳定及其健康发展)。

  党国英并强调,下一步还要提高淳安品牌的美誉度,比如发展度假休闲产业助力品牌推广。“十八届三中全会开了以后,集体建设用地要放开,我建议淳安县政府县委认真做一个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比如做一套风景地、聚集地、高端住宅区的管理规划,在全国树立高端人士成规模居住。”

  “中国在这方面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是非常丑陋的一个现象,就是有钱人挂着公司牌子,把一些地圈了以后封锁住,资本主义都不会做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在做。”党国英称,这方面一定要学习西方土地管理规划法制方面的经验。“比如说你到我这来建设高端住宅区,可以给你100亩地,但是,我让你在这盖的住宅私密空间仅仅是1亩半,那么你的98亩半要建设好、用好,但是一定要向公众开放。” 

有用+10
分享

央视纪录片讲述“最美绿茶”竹叶青

  商报记者 鲜于文奇

  近日,由经典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成都上映。该片展示了世界各大茶叶国度精彩的茶地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茶道及茶与人的故事等。作为中国高山绿茶代表的竹叶青,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之一。

  在该纪录片中,导演以“一杯最美绿茶的历练”为主题,讲述了竹叶青在珍稀的生态圈诞生,在高山清寂地修行,在茶师之手脱颖而出,在入水冲泡绽放生命最耀眼瞬间等过程,展现出竹叶青茶独有的峨眉净土赋予的脱俗气质,茶人手传心悟的天然本味及生命涅槃精彩轮回的茶道。

  11月18日起,该纪录片将在CCTV1综合频道22:30的《魅力纪录》栏目播放。

江苏洞庭碧螺春茶等级划分

  江苏洞庭碧螺春茶等级划分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末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

炒青绿茶起源于何时?

茶叶加工历史不能脱离中华的饮食(烹饪)历史进行孤立研究。某种程度可以说,历史上,任何茶叶加工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甚至新茶类的出现,都是在食品加工烹饪技术突破和存在后才出现的。不管是留在史籍里,还是今天喷香的茶汤中,我们都能读出一脉相承的基因。

炒青绿茶起源于何时?

专门请教了国内几个研究古汉语的专家,他们解释,东汉(公元100元左右)的《说文解字》还未见“炒”字(及其异体字),其后南朝(公元543年左右)的《玉篇》也无此字。从宋代的《广韵》和《集韵》中出现的“炒”,正体字为“煼”,而“炒”是一种俗写,涵义意想不到的是“熬”,不是烹饪技法中的“炒”,更不是今天从字面上理解的茶叶加工中炒青的“炒”。

炒青绿茶起源于何时?

人类从饮血茹毛到使用火出现熟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有意识加工食物到烹饪技法的完善也历经岁月洗礼,出土不同年代的各种炊器、饮器和食物加工器具,以及浩如烟海史籍中对于饮食烹饪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饮食文明的进步,也可以探求茶叶加工技法的演变。

炒青绿茶起源于何时?

不一一列举那些枯燥的史料,不一一罗列食物加工是如何出现烤、炙、炮、烹、脍、煎、蒸等等,不一一堆砌炊器、饮器、食器和储存器从罂、鍪、鐎、鬶、甗、卣、鼎等等演变;我们知道从《礼记》记载的周朝“八珍”,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菜单,再到唐朝著名的“烧尾宴食单”、乃至宋元的饮食著作,并没有发现“炒”作为烹饪加工确切记载;从唐及此前的壁画及出土的随葬陶瓷灶,我们可以看到多眼灶上的炊器为釜、甑和甗,适合于煮和蒸的烹饪方式,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出现有可能具备“炒”功能的圆底薄铁锅。